转译:主题装置类展品的设计反思
——以上海天文馆主题装置类展品为例

2022-11-09 09:00张洁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5期
关键词:星点展品宇宙

张洁璐

上海科技馆

0 引言

传统的科学中心类科技馆以及各类专题科技馆中,通常使用机电机械类装置对所阐释的科学原理进行演示再现或模拟,并以图文版面、媒体视频等载体进行辅助说明。但是,天文馆所表达的科学内容过于抽象,用传统机械机电类装置很难将天文知识阐述清晰,而单纯使用媒体或图文阐释天文知识,又有挂一漏万之嫌。

使用主题装置类展品对部分天文知识进行呈现和表达(见表1),是将深奥的科学原理公式转译为艺术装置语言的一场试验,也是我们对科技类场馆展品设计的一次新探索。

表1 上海天文馆主题装置展品

本文以天文馆部分主题装置展品的策划、设计和制作为案例,使用符号学、叙事学理论,分析主题装置展品的表意原理,期冀天文馆装置展品设计的经验,对未来科技类展品的设计研发有些许启迪作用。

1 概念解析

1.1 转译

不直接根据某种语言的原文翻译,而根据另一种语言的译文进行翻译,叫做转译[1]。

之所以说主题装置展品的阐释是一种转译,而不是翻译,是因为主题装置展品所阐释的科学内容之“原文”不在场:或是不存在实物,而仅有概念理论;或是尺度极大极小,无法以肉眼直接观察;或是某一现象无法以现有技术手段复制,只能对此进行模拟表现。以科学专家为代表的策展人首先对装置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文字叙述,这些知识点与策展理念的交织梳理,形成了博物馆展示文本——此为翻译;在设计师接受了展示文本,以及策展人对科学原理的解读之后,在脑海中形成了对各个展品的设想概念,再通过“形式设计”这一通道进行输出和表达——此为转译。

设计师就像一座桥梁,将佶屈聱牙的理论知识消化分解,转换为普通受众能够直观理解的“语言”。转译水平的高低,往往左右了信息可达性的强弱。

1.2 主题装置展品

主题装置展品是一种以艺术装置为形式载体,恰当使用比喻、转喻、类比、象征等叙事手法,呈现科学原理,表达展示主题,甚至承载了一定策展人情感的展品。主题装置展品一方面以精巧的形式语言传达科学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以绝美的艺术表象激发观众仔细观察、动手探索、共情体味的兴致,在保证科学内容严谨理性的前提下,兼顾“美”与“灵气”,强调激发观众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性记忆和审美体验。

2 天文馆主题装置展品转译的“信达雅”

上海天文馆主展区包括家园、宇宙、征程三个主题,以观众最熟悉的星空、地球、太阳系为切入点,带领观众漫步宇宙深处,欣赏天体之美,探寻宇宙运行的基本原理,感悟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品读科技发展的历程。

天文学的许多知识都是极其抽象的——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尺度上过于庞大,人们难以空凭几行科学描述来想像其全貌;涉指的时间尺度过于浩瀚,常人难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此比照;若想讲好艰深复杂的天文故事,就需要大量使用模拟、象征等表现手法,将那些摸不着、看不见的知识原理“转译”为观众可顺利阅读的“语言”。

严复在《天演论》中谈到,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2]。郭宏安先生在谈及文学翻译的时候,深入剖析了“信、达、雅”之难,“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者,真也,真者,不伪也;达者,至也,至者,无过无不及也;雅者,文学性也,文学性者,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也。”[3]。

对于主题装置展品来说,“信、达、雅”也可以作为衡量其转译水平的标准。

信,是主题装置的内容表达层面——对所展示的科学内容阐释没有打折扣,没有偏离,没有错漏,不随意增减;达,是主题装置的意义可达性层面——装置的形式选择,张弛有度;“译文”通顺明白,没有歧义,不引起误读;读者理解到的解释意,能够与传者表达的意图意一致;雅,是主题装置的艺术审美层面——科学原理的阐释应当巧妙地融合于艺术形式之中,在科学原理的表达与艺术形式的选择之间达成平衡。

“信”而“达”是主题装置展品的最基本诉求——科学内容表述准确,观众可以基本理解装置表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若能将艺术形式完美融合于展品之中,则可以说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若缺失了“信”的科学内容表述,仅有“达”的形式语言和“雅”的艺术张力,恐怕只能称为艺术品,而无法被定义为主题装置展品。而仅有“信”和“雅”的装置,则落入了传达失败的泥潭——或许这个装置的科学内容表述准确,艺术水平优秀,但因知识点与形式体裁无法匹配,或阐释语境有偏差,设计师的表达意无法被观众顺利获取——装置引发了理解的歧义(见图1)。

图1 基于“信达雅”的主题装置表意分析

2.1 主题装置展品表意之“信”

首先要考察的是,“译文”的文本意义是否精确阐释了“原文”,设计师作为传者,在这件展品上倾注的表达意是否准确。若期望装置展品对科学内容的阐释可达到“信”的状态,其精神内涵必须为“真”。

主题装置展品的精神内涵包含了两个层面。首先是科学内容本身为“真”,也就是装置表达的科学性准确;第二是装置展品对科学内容的表述没有偏离、错漏,装置展品的物质形象紧扣内容,表述可“信”。

以引力透镜展品为例,“引力透镜”相关的科学内容及现象本身客观存在,有大量观测数据进行支撑,并非编造或杜撰,此为科学性准确;“引力透镜”这一展品以特殊曲面的透镜模拟引力透镜现象的装置,经过多方面验证,确定这一特殊曲面所模拟的特殊成像与真实观测的引力透镜现象极其相近,此为装置展品对科学内容的表达不失“信”。

图2 引力透镜

2.2 主题装置展品表意之“达”

要讨论主题装置展品的意义呈现和观众对其意义的解读,可以将主题装置展品作为一个符号进行理解。皮尔斯提出符号的三元关系论,将符号解释为符号形体、符号对象、符号的解释等3 个层面[4]。对主题装置展品这类阐释科学原理的工具而言,这一组三元关系同样存在。

主题装置作品的“物质形象”,可以对应符号的“符号形体”——装置所占据的物理空间及装置本身给出了一个具体物质形象,满足了阐释科学内容的功能诉求,提供恰当的可供观众直接观察、触摸的对象。

而主题装置的“物质形象所表现的内容”,则可对应“符号对象”的层面——主题装置的精神内涵指向了传者所要表现的概念,包容了科学内容、思想和情感体验等——即符号的内容层面。观众对主题装置的“物质形象”进行解读的过程,便是在对这一符号进行具体解释。

主题装置展品的物质形象的表达,要迎合观众的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因素,检查作为“译文”的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落在观者能够“接收”的“频道”上。引导观众更顺利地理解传者所表现的概念,以期达成最优的传播效果。

除了字斟句酌讨论“译文”的本意是否“真”,探讨作品的物质形象表达是否迎合观众的理解方式,也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检查“译文”能否被观众准确理解。

作为表意符号的主题装置作品,能指以“被感知”为第一要求。但是感知到的不等于认识到的,“能指”最终指向何种“所指”,依赖于观众的解释。观众作为作品的“解释者”,不可避免联动这一作品所处的情景对其进行理解,观众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展示环境对其所有神经感官的刺激——不论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甚至包括味觉的——所有刺激有部分被感知(preceiced),很少被认识(recognized),更少被解释(interpreted)[5]。最终观众所获得的解释与策展人期望的表达意义是否一致,是影响作品表意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

举例来说,倘若有人将一堆木板、油漆、钉子等物件杂乱摆在当代艺术馆的展厅中,并使用一米线围护,就算这的确是一堆撤展后还未来得及清运的建筑垃圾,也有可能被观众理解为艺术品,煞有介事地对它进行评价和观赏。但假设把这堆物件摆放在人行道上,除了行人注意到这是障碍物,会刻意绕路走开之外,也不太会激起更多反响了。由此可见,将同一个装置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虽说核心展示内容没有变化,但观众所感知的信息不同,认识的角度不一,导致解释方式出现差异,达到完全不同的表意效果。

在上海天文馆展厅中,一个(组)展品说明一个科学原理,一个个展品连点成线,构成展厅的知识体系;一个展厅阐释一个展示主题,一个个展厅织线成面,构成了展示活动的叙事框架。观众在观看展览时,总是遵循从展品到展厅、从展厅到展馆这样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客观顺序。观众看到的每一个展品,都会“联系上下文”——不论是在展览开头看到的新知识点,还是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论是展示空间环境,还是展厅整体氛围——进行理解。

正如“木板、油漆和钉子”也有能力在“艺术品”和“建筑垃圾”之间游移,对于主题装置展品来说,展厅的装饰环境、照明设计、声音环境、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与展示活动紧密关联的部分,都对主题装置的意义有着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展厅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展品的语境。故而,分析主题装置展品的意义表达是否达成“达”的状态时,一方面要辨明这一装置本身对某一科学原理的解析是否透彻,是否充分考虑了一般情况下观众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观察这一装置在整个展示流线中的“上下文关系”。要仔细考察这一装置的周围环境及配套的其他展示设施,能否形成一个恰当的、立体包围的“关联域”[6]。只有当主题装置展品安置于一个恰当的“语境”之中,周围有许多相互关联的信息对这一装置进行补充,观众在理解这些装置时,才不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2.3 主题装置展品表意之“雅”

在主题装置的艺术审美层面,我们需要斟酌“译文”的体裁对“译文”精神内涵的传递有何影响。

以《茶馆》这部经典剧作为例,同样的故事内容,使用不同的体裁,如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电影等分别进行呈现,虽然他们表达的故事情节几乎相同,但表现力度、细节的丰富程度、情感的张力,甚至是整部作品的情绪节奏,都是有极大差异的。正如学者赵毅衡所言,“体裁……的最大作用,是指示接受者应当用何种方式解释眼前的符号文本。”[7]体裁本身就是一个指示符号,引起观众的某种“阅读态度”,也是控制文本以何种方式被阅读的方式。

作为表意符号的主题装置展品,其意义体现在形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画作、静态雕塑、动态机械装置都有不同的意义倾向,装置的材质及互动性也会影响其被阅读的方式。能否为每一个科学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形式语言,是影响“转译”文本如何被解读的重要因素。

以“太阳的邻居”这一主题装置展品为例,这个装置用LED 发光光点阵列,在三维空间中模拟展示了距离太阳50 光年内的主要恒星,着重表现与太阳相邻的不同恒星的基本情况。观众可以点选不同的按钮,观看不同组别的恒星,如:10 个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距离太阳10 光年以内的恒星、可能有宜居行星的恒星、知名的恒星——织女星、牛郎星等。互动观赏的装置作品,往往给观众带来更强的参与感和探索欲,他们往往愿意尝试把每个按钮都按下,观看不同的效果。此时,观众与装置展品的联系比较紧密,对展品的理解也容易紧扣具体的知识点。

如果这个展品希望引发观众反思及追问:太阳之外还有多少恒星?人类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渺小?那么,即使以相似的技术路径呈现“太阳的邻居”这一内容,便不宜设置互动按钮,而宜以不同的灯点循环闪亮的模式表现相关内容,且将作品置于观众不可触摸的位置,比起可互动的形式,这样刻意安排的距离及视角,使观众更多抱着审视、探究的心态进行观赏,在视觉的观察之外,观众更容易在内心进行哲思层面的反思、探索和质疑,所理解到的内容,自然也有与前者截然不同的侧重。

每一件主题装置展品表现的科学内容是不同的,有些展品注重表现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有的展品着重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有的展品着重启发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针对不同的阐释目标,合理选择展品体裁,精心设计展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呈现不同的展示侧重点。

3 主题装置展品形式探讨

使用主题装置展示科学内容时,首先要考量某一形式对科学内容的阐释是否达到“信” 的基本诉求;其次要思考广大观众是否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设计师希望阐释的意义,并“联系上下文”检查这一表达方式是否通顺,达成“达”的要求;最后再评价它的艺术形式与科学内容的平衡是否精妙,所使用的体裁是否能够引导观众的理解,有没有靠近“雅”的境界。

在一轮轮设计打磨与技术方案调整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能够较好阐释科学内容的主题装置,但也有很多遗憾与不足。在此选择若干主题装置展品,从“信达雅”这三个层面对装置的表意进行评价剖析。

图3 太阳的邻居

3.1 科学与艺术的平衡——“星座”之“信”的退让

走进天文馆主展厅,迎面而来的第一个展品就是“星座”。这一展品的设计制作中,遇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难全的矛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紧盯核心知识点。准确地表述科学知识,永远是装置展品表意的核心。

3.1.1 星座主题装置设计思路

星座这一展品选择了5 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星座作为表现对象,按照星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等比例缩小进行展现,表现组成星座的星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

我们计划使用半透玻璃箱容纳星座的星点,用LED 灯在箱体内部标注各个星点的位置,用丝网印刷在一面玻璃箱体上印制星座的神话想像图。并希望这一神话想像图能够与玻璃箱体内代表星点的LED 灯对位,在特定角度达成图案与星点完美重合的效果。

观众在观看这一展品时,可以绕着水晶柱体走动观察,从不同的视角观看,同一个星座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

通过对各个星座的等比例缩放,我们发现,若想把一个星座的所有星点都完整地塞进装置,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猎户座为例,当我们把各个星点的位置在三维坐标轴中标出,并按照比例缩放后,构成猎户座造型的核心星点都已经位于装置中,但另有一颗“落单”的星点,远在14.5 m 之外,如果按实制作,这个星点便会突破展厅的边界,落在展馆的公共空间之中。如果强行将这个星点容纳入玻璃水晶体中,那么,等比例缩放后的其他星点将会挤成一团,无法清晰呈现这一星座各个主要星点之间关系(见图4)。

图4 经过缩放后,猎户座X2星点无法容纳在预定的范围内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后,策展人和设计师的意见达成一致——放弃这个游离在外的非核心星点,在严格遵守等比例缩放的原则下,着重保证各星座核心星点的展示效果。

从主题装置“转译”科学内容是否真实的角度进行评价,似乎这已经无法满足最基本的“信”的要求,但是这一个主题装置所表达的核心知识点是“组成星座的星并非在同一平面上”而不是“某个星座中有哪些星点”。鉴于构成星座核心图案的每一个星点都没有丢失。缺省一两颗实在无法容纳的次要星点,不会造成对科学内容阐释的颠覆性错误。紧盯核心知识点进行表述,是装置表意遇到困难时做出取舍的重要依据。

在最终的呈现效果中,这一组星座装置,如同镶嵌在地面上的五颗天然水晶,星光闪闪,晶莹剔透(见图5)。

图5 星座主题装置实景图

3.2 技术与艺术之争——“宇宙大结构”之“雅”的妥协

步入“宇宙”展区,最夺人眼球的恐怕就是“宇宙大结构”这一组9 个玻璃立方体。9 个立方体的高度排布依次倾斜上升,立方体的体量也逐个递增,立方体分别呈现了宇宙中不同尺度的物质现象:10-12氢原子、10-9DNA、10-5神经元、100人、107地球、1013太阳系、1021银河系、1023星系团、1026宇宙蛛网结构。最大的立方体以其非凡的视觉感受和体量成为展品的焦点——来源于科学数据模拟的宇宙蛛网结构的装置,展现了宇宙大尺度的壮丽。这些从微小到最宏观的立方体装置让观众对宇宙的尺度结构形成基本认识。

这一组主题装置要表达的科学内容非常明确。但是,这一展品的设计制作中,遇到了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的问题。不断寻找新的技术路径、调整艺术表达方式,做限定条件下的设计,或是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

3.2.1 限定条件与设计思路的碰撞

在设计讨论阶段,我们计划使用激光内雕玻璃技术呈现前8 个立方体内的图案,而1026宇宙蛛网结构是边长150 cm 的立方体,则使用24 块正方形屏幕拼接制作,用媒体视频呈现细节繁复的宇宙蛛网结构。

然而,通过对建筑条件详细复核及对装置作品的技术路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建筑楼板荷载较小,使用激光内雕的媒介进行展示会导致超载。第九个立方体“宇宙蛛网结构”的多媒体方案也因硬件条件受限、媒体内容的表现力不足等综合原因被否定——双边拼缝达到要求的方形屏幕已经停产;受屏幕成像的介质特性所限,最多只存在2 个固定点位可以获得最好的透视观感,对观众体验感而言性价比太低。

明确社会团体、政府机关、事业编单位的帮扶责任,通过单位包村的形式形成帮扶模式;完善结对帮扶模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除此之外,我们也曾考虑使用真实蜘蛛网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蜘蛛“编织”一个宇宙蛛网结构来,但因物种养殖难度、蜘蛛网的蛋白质变性、观众容易产生理解歧义、展示效果无法保证等原因,放弃了这一大胆的设想。

3.2.2 成熟工艺的转化——展示体裁的新可能

从艺术角度思考宇宙大结构这一组9 个装置,材质和形式上的统一必然带给观众更好的整体感,也能够增强这一组装置展示语言的阐释力和形式语言的震撼力。在使用玻璃制作以强调通透感的整体思路下,玻璃灯工这一科学类博物馆极少使用到的工艺手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玻璃灯工工艺是一项极为传统且成熟的玻璃制作技法,但因其制作过程几乎为全手工制作而具有不确定性。作品最终能否体现展品期望表现的科学内容,一方面依赖玻璃工艺师的手上功夫,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形式设计师对科学理念的具体转化。

最后,2 个边长小于20 cm 的立方体,采用激光内雕玻璃的工艺呈现了氢原子、DNA;从第三个立方体——神经元开始,使用玻璃浇筑结合玻璃灯工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第九个宇宙蛛网结构立方体,使用玻璃支撑结构与玻璃灯工工艺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整体玻璃支撑框架以科学模型计算为形式依据,宇宙蛛网结构的细节部分以玻璃灯工拉玻璃丝的手法进行制作,在大结构框架科学的前提下,允许纯手工灯工工艺的细节差异存在。

技术与艺术表现力最终在这一展品上达成和解。我们没有得到心目中最“雅”的装置作品,但在此处发掘了成熟技术的新应用,探寻了装置作品体裁的又一种可能。

3.2.3 展品语境及展品体裁阐释

宇宙大结构这一组立方体被安置在一个以“时空”经纬为参照系的空间之中,纤细的灯带勾勒了人类理解意义上的时空网格。在时空网格阵列中,镶嵌着与展品配套的图文版面对科学内容进行描述。在正对这一组作品的圆形展台上,还有一个互动多媒体展品向观众展示宇宙结构。在形式表达和科学内容层面,这些配套信息形成完整的语境,对这一装置的具体意义进行补充阐释。

从展品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这一组立方体用从低至高的秩序感和直观的体量差异,比喻了宇宙从最微观到最宏观的尺度结构;用尽可能统一的玻璃材质作为载体,暗喻了宇宙万物皆同源同理的科学思想。在艺术和科学内容的融合方面,这个展品做到了有限条件下的极致(见图6)。

图6 宇宙大结构

3.3 解释歧义——“宇宙秘方”之“达”的困境

宇宙秘方这个展品,希望表现宇宙由常规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组成,以及这三种物质的比例。这一科学内容本身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一主题装置的呈现方式却不够完美,反而可能引起观众的误解。当主题装置的表达意与解释意偏差较大时,一方面要反思装置的形式设计为何会出现歧义,另一方面要探寻这一科学内容表达的其他可能性(见图7)。

图7 宇宙秘方

3.3.1 设计思路与工艺制作的矛盾

在初步设想中,这一装置由一组连通瓶组成,连通瓶内装着一种油性液体和两种颜色不同的粒子。这些连通瓶固定在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上,当圆盘转动,受到重力影响,瓶中的油性液体和粒子开始翻转。在静态状态下分野明确的三种物质,一边旋转,一边混合。观众通过观察这三种物质在装置中的比例,直观地理解宇宙中常规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的具体比例——油(暗能量)最多;一种蓝色颗粒(暗物质)次之;红色颗粒(普通物质)最少。

工程师在深化制作过程中发现,密封玻璃容器灌满液体与颗粒后,在转动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并且,液体的热胀冷缩也会对玻璃连通瓶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把玻璃连通瓶灌满液体变得不可能了——我们需要气体在连通瓶中作为调节压强的缓冲。在最终的呈现中,玻璃连通瓶中有了四种物质:空气、一种油性液体、蓝色颗粒、红色颗粒。

3.3.2 表达意与解释意的偏差

在这一组装置成形之后,科学专家们认为,这一组装置的多个连通瓶,容易让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观众联想到“平行宇宙”或者是“多重宇宙”。此外,附近的图文版面也仅仅注释了“宇宙秘方”中三种物质的配比,但没有具体描述这一装置中,油性液体与两种颗粒与暗能量、暗物质、普通物质的对应关系。

宇宙秘方这一主题装置不能完美融合科学内容与艺术形式。严格地说,它呈现的科学内容本身也尚未达到“信”的程度,科学内容传播也未在“达”的正确路径上。

3.3.3 装置表意的补充

宇宙秘方这一装置对科学内容的意义表达上的歧义,可以通过图文内容、环境装饰等相关途径进行纠正。

其中,图文版面的修改,对装置表意的纠正是最为直接的。以文字、科学绘画的形式对这一装置的表意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球体内两种颗粒、液体、气体与宇宙中所对应的物质,可以有效帮助观众排除“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的解释歧义。

环境装饰也可对“宇宙秘方”这一装置的表达进行补充,譬如在装置附近的时空网格中安置代表宇宙中三种物质的装饰物,或许可以使用哑光黑色小球、抛光黑色小球、银色小球分别指代暗能量、暗物质及普通物质,在黑暗的环境中,观众对这些物质的发现和观察,可以启发他们对这一科学内容的理解。

4 主题装置展品设计反思

一件主题装置展品能够完美达成“信达雅”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在一些主题装置展品的设计过程中,总有一些困难始终无法得到最妥善的解决。或是制作工艺有瓶颈;或是设想的方案造价高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追寻性价比;也存在叙事与科学内容无法匹配的矛盾。除此之外,最终哪一个方案能够被确认为最终定稿,还需要综合考虑展厅具体空间布局情况、技术路径是否成熟可靠、造价是否可承受等种种因素。这些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也恰恰反映了研发主题装置展品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1 重视科学原理的准确阐释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一个表达科学内容的主题装置之前,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吃透科学内容本身。如果设计师自己未曾充分理解科学知识,让观众理解展品所呈现的知识点便无从谈起。装置展品表意的底线——“信”,也就难以企及。

4.2 技术调研为展品制作铺平路径

无论形式设计如何美妙,要想让纸面作品落实到展厅之中,具体技术路径是每一个装置作品都躲不开的问题。创作装置展品的设计师,对于装置制作的工艺、材料、设备必须要有足够广泛的涉猎;对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相关知识,要及时掌握;对于现场建筑条件及施工条件要尽早了解。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装置展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4.3 强调形式语言的准确选择

在主题装置展品的转译过程中,最大问题是装置难以真正完整地表达科学思想——传者难言其“信”,而读者难“达”其意——以至于最终呈现的作品引起误读。使用装置的形式语言表现科学原理固然颇有趣味,但是在选择形式语言时,也要注意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不是所有的科学原理都适合使用装置语言进行表达。

正如布雷德伯恩所批判的,很多科学中心的设计者都意识到他们有必要把展品设计得更有趣,故而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8]。主题装置类展品在选择载体与形式之时,也切忌为艺术而艺术,要在反思的领域观察观众的情感,在科学中注入美学与人文情怀[9],用技术与艺术的复合体,构建更完整的展示叙事。

5 结语

在天文馆展厅中以主题装置展品的形式对科学内容进行阐释,对策展人和设计师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这是一次不够成熟的展示形式探索,是一次用装置展品对科学内容进行转译的尝试,也是一场科学类博物馆的展示试验。这些装置展品对科学内容阐释的“信与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而“信达雅”兼备的高度,则尚未企及。

天文馆主题装置展品与其他传统展示形式的最大差异,就是我们希望展品在准确表述科学内容之外,也反映策展人与设计师的感情,展品不再是干枯直白地对科学原理的重复和模仿,而是能够提醒观众想起人们仰望星空时的好奇、探索宇宙奥秘的激情、回望历史时刻的感慨,这种情感不仅仅贯穿于整个场馆的展示逻辑中,也落实在主题装置展品里。

从策划创想到设计落地,设计团队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案例与经验,唯一的指导方针就是投入情怀,让艺术之美阐释科学。主题装置类展品的形式美感可以提升科学原理的可读性,独具一格的阐释角度可以增强科学原理的阐释力度。就展示效果而言,我们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打卡与好评,但是,以艺术之美吸引观众,以科艺融合之美震撼心灵,以情感体验打动观众,仅仅只是一场科普活动的开端。

意义的传递,永远是展示活动的核心。而场馆内的展品,是科普场馆传播知识、激发兴趣、提升体验的核心载体。设计师作为“翻译官”,以主题装置类展品这种“语言”对科学原理进行“转译”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传播科学知识。我们可以用艺术之美激发好奇心,再以科学内涵引发思考——在艺术之美激发起观众兴趣和情感共鸣之后,相关的科学原理探究、文化反思、多感官的体验式学习,也应当齐头并进,成为展示活动多角度的补充,使得主题装置科学内容的阐释更为完整,也使得场馆的展示叙事更为丰满。

原创主题装置展品很难。不论是设计思考,还是技术实践,都有非常深远的盲区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与艺术成功“合体”所呈现的科普力量极其强大,也是极美的。我们期待在未来可以看到更多阐释力更强、形式美感更优秀、科学与艺术形式结合更紧密的展品,也希望未来的科技馆展览不仅仅是科学原理的殿堂,还能够成为一场美学的盛宴,让科学和艺术相交融的力量更好地演绎这个精彩的世界!

猜你喜欢
星点展品宇宙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宇宙第一群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这宇宙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鹿角胶-脱蛋白骨制备工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雄黄乳膏剂的处方组成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止鼾颗粒成型工艺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