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阳, 范琳子, 岳佳颖, 卢娇阳, 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 园林学院(合署),福建福州 350000)
夜景观营造自我国古代造园以来就已经出现,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只能借助自然光——月光来进行夜景观营造,由此中国传统园林中出现了许多借月景观,如著名的三潭映月、长松筛月,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梨花伴月[1]。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夜景观的长足发展,出现了利用灯光照明技术来延续城市白昼景观的方式,以亮度、色彩等特性对城市园林绿地进行二次塑造与描摹。我国夜景观建设的早期发展较为缓慢,最初只有北京长安街、上海外滩等景观照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城市夜景观照明理论进行研究[2]。学者王晓燕[3]在城市设计理论中将照明技术与夜景规划相融合,阐述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初步理论构想。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夜景观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城市地域特色、建筑特色以及使用者的需求等因素相互融合,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外对于夜景观的关注较早,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了艺术性、节能性等因素[4]。研究内容涵盖了照明的物理特性、美学研究,以及人性化设计研究,对于光环境的舒适度、安全度、社会认同感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充足,关于照明手段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夜景观设计在城市总体景观规划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现代公园的夜景观营造常常忽略了对灯光的合理利用,导致了均质的光空间,缺乏夜景观的美感和韵律。探究城市滨水公园夜景观营造,不仅提高了城市绿地的利用率,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同时也能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与文化,塑造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夜景观是指自然光源减弱到不足以支撑城市运作时,人们利用人工光源实现城市的功能运行和城市形象展示,是由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共同作用后构成的夜间景观效果[5]。城市滨水公园夜景观以白昼景观为媒介,结合科学的照明技术,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夜间环境,呈现出与白昼不同的景观效果、环境氛围[6]。
园林夜游,古已有之,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就是对当时自然景观的描绘。当今城市公共园林中自然景观丰富,但往往只注重日间景物的观赏,却忽视了夜景中自然景观的魅力。通过景观照明使自然景观得到进一步的展现, 可以丰富城市公共园林的景观内容,增强景观的夜间意境。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夜间出行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人们对夜晚生活质量的逐渐重视,对夜景观的需求逐渐升高。因此,营造良好的园林夜景观能给人们提供一个美观、舒适的休闲场所,满足夜间使用者的需要。
福州闽江公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内闽江两岸,以闽江为界,分为南、北园,是福州市内最大的开放式休闲公园。本次选取北园作为研究对象,其位于闽江北岸,整体呈带状,全长5.5 km,面积44.24 ha,全园分为9个景区,周边居住区、商业区林立,交通便捷,是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也是福州市内重要的城市滨水空间。
为了充分了解闽江公园夜景观营造现状,分别于2021年5月、2021年6月对闽江公园进行实地调研,拍摄照片,其中包括对公园水体、广场、植物、道路等景观要素的调研。
2.2.1 照明亮度不均衡
公园内部照明由于灯具安装角度、亮度、照度等原因导致公园夜景观整体上照明效果不均匀。不同的空间区域照明设施存在差异,滨水步道缺乏基础的照明设施,未能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且与公园中其他景观照明效果割裂,照明连续性不明显(图1)。
图1 缺乏基础照明设施
2.2.2 视觉效果单一,缺乏特色
照明方式的选择影响着城市各类绿地的夜景效果,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6]。闽江公园内较多使用功能性照明 (表1),主要作用还停留在功能性的亮化和形式美的表现阶段,往往呈现出视觉单一的照明效果,缺乏自身的夜景观特色,反映出公园夜景观营造机械化的特点(图2)。
图2 广场照明效果景观性不强
2.2.3 滨水区域景观照明缺乏层次
良好的岸线夜景照明能够突出水体的线性特征,形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滨水夜景,闽江公园内缺乏岸线景观照明,且照明的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不统一,使得岸线失去了白天的景观效果,缺乏韵律和层次。公园内部的水岸线总体上呈现出立体化设计,结合缓坡、台阶、游步道等创设了多样的滨水空间,但由于照明设施的缺失使得线性滨水空间失去了原有的休闲娱乐功能(图3)。
图3 滨水区夜景效果缺失
本研究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满意度评价,了解居民的使用感受和夜间活动特征,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2份,占所有问卷的92.9%。
3.1.1 活动类型特征分析
闽江公园的使用人群以周边居住的居民为主,活动类型主要是傍晚及夜间的休闲、观赏及运动、交流等。如图4所示,大部分使用者夜晚进入闽江公园的目的主要是进行休闲娱乐型活动,主要是老年人的广场舞和曲艺表演;其次是运动型活动,以公园夜跑、竞走、步行锻炼为主,参与人群涉及不同的年龄阶段。
图4 闽江公园北园居民活动类型占比
3.1.2 活动时间特征分析
各年龄段的活动开始时间差异性明显,根据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表2),夜晚18∶00以后园内的活动逐渐开始,各年龄段的活动人群倾向于19∶00以后开始园内活动,同时19∶00以后也是园内主要活动开始的时间。20∶00以后开展活动的人群主要分布在18~25岁以及26~40岁2个年龄阶段。由图表可以看出,园内的活动时间在19∶00以后达到峰值,此时园内的人流量最大,19∶00~21∶00这段时间内各类活动开始展开,对照明的需求较高,21∶00以后活动逐渐减少。在受访者中,大部分人将夜间活动的时间控制在2 h以内,只有少数人会持续活动在2 h以上。
3.1.3 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闽江公园夜间活动空间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在活动空间的选择上以公园道路、广场、滨水构筑物为主。经调研发现,闽江公园内部除主干道照明设施完善以外,在多处滨水步道,以及观赏平台处存在照明死角。同时,人群活动的类型影响着活动空间的选择(表3),据调研结果显示,休闲娱乐型、休息交流型活动主要发生在公园道路、广场;夜跑、竞走等运动型活动主要分布在公园的主干路上;而观赏型活动分布在全园不同的活动空间内。
表2 居民夜间活动时间特征
3.2.1 闽江公园北园夜景功能满意度分析
功能性是夜景观的原始属性,本质是亮化夜间环境,打破由于自然光线变弱带来的局限性。传统的夜间环境照明在功能上的要求是保证全园主要道路的连续性照明,以及局部的针对性照明设计。闽江公园北园功能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图5),公园中的照明设施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照明需求,眩光问题在公园中表现不明显,公园中的各类照明设施给人的安全感较强,说明照明设施的亮度选择符合使用者的生理需求。但是照度均匀度评价反馈结果与其他因素相比满意度较低,闽江公园内部的照度、亮度等因素需进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滨水线性空间的照明均匀度表现不佳。
图5 闽江公园北园夜景观评价
3.2.2 闽江公园北园夜景观审美满意度分析
根据观赏性满意度评价结果,多数居民对公园整体的夜景效果满意度较高但是仍有居民认为公园内的景观照明文化氛围不足,未能体会到福州的文化特色,同时居民的感官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公园内单一的景观照明形式和灯光色彩使得人们对夜景互动性的满足感较低。
闽江公园北园的活动人群夜景观偏好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景观照明的偏好存在差异,从整体调研结果来看,只有路灯照明即可的功能性照明方式已不适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人们对水体、植物、构筑物的夜间照明效果关注度较高。
4.1.1 完善基础照明设施
闽江公园的夜景观营造除了道路照明以外,应对其他空间内的景观照明进行调整,加强公园微景观要素的照明表达,如植物、园林家具、园林小品、构筑物等,完善公园基础照明设施,实现功能照明连贯、均匀、美观的照明效果。
4.1.2 增加线性活动空间照明
线性空间可以承载游人的多种活动,从调研结果来看,人们在夜晚最常使用的空间是公园道路,闽江公园内的道路空间存在着照度不均匀以及照明形式单一的问题。因此,增加公园功能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的空间照明十分必要。对于功能性道路的路灯布置方式加以调整,注意路灯与行道树的关系,保证照明的均匀度;部分滨水步道应提升照明强度,实现照明的基础性功能,并结合植物照明景观设计,增加空间的观赏性。
4.1.3 丰富面状活动空间的景观照明效果
广场是典型的停留型面状活动空间,根据不同广场在公园内的分布位置以及功能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景观照明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如入口广场要达到明亮安全的效果,节点广场的夜景观要有一定的景观序列,注重广场边界的界定,滨水广场的景观营造应与水体相互协调,岸线照明以及天际线的轮廓照明均会丰富滨水广场夜间的景观效果。
4.2.1 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
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城市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下来的财富[7]。目前部分城市的昼夜景观出现雷同的现象,城市的特色没有得到真正展现。评价结果显示对于闽江公园夜景文化氛围的满意度不高,因此营造高品质的夜景观要注重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关注城市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们的情感因素等,使观赏者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
4.2.2 营造具备感官体验的夜景
相对于白昼,尽管夜晚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存在,但随着光线的逐渐减弱,人们的视觉体验依旧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视觉的敏感性会随之下降[1]。除了视觉景观以外,在夜景观设计中,更要关注夜间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景观的营造。园林要素可以创造出多样的感官体验,植物、动物、水体、风、雨等都可以在园林中发挥感官效用,赋予公园夜景观独特的审美情趣。
4.2.3 增强夜景的互动性
科技的发展同样推动了城市夜景的进步,近年来,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灯、小品灯以及灯光喷泉、城市灯光秀的广泛应用,给城市的夜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此类设计运用至城市滨水公园中,能够增添公园的互动性,给游人沉浸式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滨水公园的功能。
随着人们活动时间从白天延长至晚上,对于城市夜景观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照明装饰和功能性亮化阶段的夜景观从使用度、景观性等各方面显然已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笔者通过对福州市闽江公园北园进行定点考察、与受访者交流访谈、问卷调查,分析得出闽江公园北园的夜景观营造现状,了解居民的使用感受和景观偏好,提出营造功能性和审美性兼具的园林夜景观营造策略,注重夜景观的功能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有助于提高居民对于现代园林夜景观营造的满意度,提升城市开放式公园的利用率。同时,摆脱传统城市公园单一功能性的夜景观营造模式,注重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出具有多重体验的城市公园夜景观,为未来夜景观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考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