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11-09 02:20鲁承琨
水土保持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重点空间

鲁承琨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与突破口[1]。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层提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的打造地区亮点,带动乡村地区整体发展、减小城乡差距是乡村振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实践看,乡村旅游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4]。《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与粮食主产区,东北乡村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因此高度重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作为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点是未来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重点[5]。研究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对东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是乡村性[6]。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很多[7-8]。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了乡村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替代、如何更好地经营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型与乡村旅游的投资收益等[9-10]。我国的学者主要研究了旅游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城市化-旅游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等问题[11-12]。可以看出,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早期的探索与规划状态。随着地理学科与旅游学科的深入交叉,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从景区、乡镇、县域等多个空间层面分析目前我国旅游的发展现状[13]、空间结构[14-15]与演化特征[16]。然而鲜有针对东北地区的乡村旅游研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和2020年发布了第一批与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这为东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分析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基于对相关文献梳理,本研究以东北地区8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多种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对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从高程、坡度、交通、河流、区划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东北地区旅游重点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科学支持。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最邻近指数 为了探究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分布空间上的状态,本研究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最近邻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R为最邻近指数;r1为实际最邻近平均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i为i点到最邻近点的距离;n为样本点总数(个);A为研究区域面积(km2)。当R>1时,点空间呈均匀分布;当R=1时,点空间呈随机分布;当R<1时,点空间呈集聚分布。

1.1.2 核密度分析 为了探究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密度,使用核密度来计算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密度。核密度值越高说明点空间的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公式如下:

式中:n为样本点总数(个);h为带宽(km);K为核函数;(x-xi)为估计值点到测量点xi的距离值。

1.1.3 空间自相关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市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是否在空间上表现出分布的聚集性和空间异常等特征,本文引入空间探索性分析手段ESDA进行分析。

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验证区域的某种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公式如下:

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I)是度量研究单元某一属性值与临近地区相同属性值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公式为:

式中:zi和zj分别为空间单元i和j上观测值的标准化值;Wij为研究对象i与对象j的空间权重连接矩阵(i,j=1,2,3,…,n)。根据Local Moran′sI指数,计算结果中“高—高”“低—低”“高—低”和“高—低”4种类型分别表示相邻空间关系为高值集聚、低值集聚、低高集聚、高低集聚。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地域范围为狭义的东北地区,即黑龙江省、吉林省与辽宁省的36个市(州)。2019年7月与2020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布公布了两批共1 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第一批为320个,第二批为680个,其中东北地区共87个。根据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取东北地区8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理坐标,利用ArcGIS 10.2平台将其矢量化,获得东北地区8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数字高程数据(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来自NASA和美国国家图像与测绘局通过奋进号航天飞机雷达成像获取的SRTM-C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 m。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分析

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通常使用最邻近指数来判断其分布为离散型、均匀型还是集聚型。本研究利用ArcGIS 10.2计算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最近邻指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均实际最邻近平均距离为48.83 km,理论最邻近距离为69.49 km,最邻近距离比值为0.70。本研究运用Z检验的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I测算结果进行检验分析,Z值为5.31,明显大于检验显著水平临界值2.58,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空间集聚分布。

2.2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本研究利用ArcGIS 10.2进行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分析(图1),设置搜索半径为100 km,像元边长为10 km,核密度值越高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程度越高,本研究利用自然断点法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为5级。东北地区核密度最高的地区位于辽宁省中部鞍山市—本溪市一线,该地区的核密度值为4.31~6.14个/104km2,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密度的次高区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吉林省一线与抚顺市—辽阳市,该地区核密度值为2.79~4.31个/104km2。此外,在鹤岗市、大庆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延边州、阜新市、锦州市、营口市与丹东市等部分地区的核密度值为1.54~2.79个/104km2,处于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中间值。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辽宁中东部、吉林中部、吉林东北部和黑龙江中部4个片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图1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核密度空间分布

2.3 市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与空间关联

从市域角度来看,延边州与本溪市包括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大于6个,是包括乡村旅游重点村最多的地区。其次大连市、丹东市、鞍山市、通化市、吉林市、长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黑河市与伊春市,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大于3个(图2)。利用ArcGIS 10.2对市域包含的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关联分析,分析整体空间自相关,Moran′sI值为0.113,Z值为2.121,p值为0.012,表明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高—高”集聚的地区在延边州,白山市为“低—高”集聚区,鞍山市为“高—低”集聚区。

图2 东北地区市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与局部空间自相关

3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依托型等类型,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地形地貌(对应景区依托型)、水文(对应景区依托型)、道路交通(对应交通依托型)、区位(对应城市依托型)这几方面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主要因素。

3.1 地形地貌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

地形地貌是乡村旅游的本底基础,起伏变幻的地形条件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层次感,提升美学价值。中国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端,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山地与河流分布广泛,不同地貌类型形成的自然景观,加以人类的开发与保护,可以构成观赏度较高的旅游景致。因此,地形地貌在区域空间内的自然分布,极大地推动着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演变。东北地区的地貌类型以平原和山地为主,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脉构成东北地区的空间骨架,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提供天然屏障,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与鸭绿江四大水系形成与俄罗斯、朝鲜两国的自然边界,同时松花江与辽河两大水系贯穿东北地区。总体上,东北地区“大山大河大平原”的多样化地貌景观,为该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根本上影响着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北方边境地区乡村旅游特色。

根据DEM数据提取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高程和坡度信息(图3),统计分析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平均海拔为256.91 m,海拔高于平均值的重点村共有42个,其中,黑龙江省有1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海拔高于平均值,占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比例为38.71%,分布黑龙江省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黑河市以及黑龙江省南部的牡丹江市;吉林省有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海拔高于平均值,占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比例为76.92%,集中分布在吉林等东部的白山市、通化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长白山沿线地区;辽宁省有1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海拔高于平均值,占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比例为33.33%,大多分布在辽东山地区的本溪市与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统计分析东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坡度信息,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部分布在坡度0°~9°内,其中有90%的重点村坡度在5°以内,坡度超过5°的有8个村,包括本溪市5个(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向阳乡和平村、老漫子村、湾湾川村,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同江峪村、南芬区解放村)、大连市1个(庄河市步云山村)、牡丹江市1个(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和伊春市1个(大箐山县朗乡镇达里村)。

图3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地形地貌分布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对自然景观的依赖性较强,很多地势较高、坡度较陡的重点村落,相比于平原地区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特点赋予其大量原生态自然景观,这些地形险峻的乡村旅游给游客带来区别于城市生活的险要刺激体验。此外,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山地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远低于吉林省,原因是黑龙江省有着广阔的两大平原,丰富且独特的黑土资源形成了淳朴的农耕文化,满足了游客对慢节奏、田园风光、康养娱乐生活方式的向往,而辽宁省南临黄海和渤海,多样性的滨海景观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3.2 水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

河流水体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构景要素,具有声、形、色、感等众多美学功能,通过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吸引游客驻足。东北地区地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河流纵横分布,夏季温暖宜人,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区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鸭绿江、图们江、辽河等水网密布,贯穿于山脉与平原之间,还有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查干湖等众多著名湖泊,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然水文景观。在ArcGIS 10.2平台支持下,结合东北地区水文要素信息,对四级以上河流分别做5 km和10 km缓冲区,分析河流水体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图4)。统计分析表明,有4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在5 km河流缓冲区内,占比50.57%,有6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在10 km河流缓冲区内,占比68.97%,说明水文要素是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图4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河流缓冲区空间分布

3.3 道路交通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

道路交通的通达性能够有效扩展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便利的交通可以缩短游客旅途行程,提升旅客的满意度,形成“旅快慢游”的舒适体验。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殊性,服务群体区别于名胜景区,游客多为近距离的短暂出行,出行方式多选择公路自驾出行,因此,道路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布局。在ArcGIS 10.2平台支持下,对东北地区内主要公路分别做10 km和20 km缓冲区,分析道路交通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图5)。统计分析表明,主要公路10 km缓冲区内有7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为89.66%,主要公路20 km缓冲区内有8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为98.85%,说明道路交通的通达性是评价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区内仅有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新生村在主要公路20 km缓冲区以外,该村是国家级生态村,村内鄂伦春族长期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密林深处,保留着守御大自然的草木文化信仰。

图5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与主要公路缓冲区空间分布

3.4 区位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选择乡村旅游的城镇居民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乡村田园旅游的丰富与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客源市场通常是邻近城市居民的短期出游,但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居民点之间距离较远,城市区位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在ArcGIS 10.2平台支持下,选择东北地区县级居民点为核心,分别做10 km和20 km缓冲区,分析城市区位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图6)。统计分析表明,有1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县级居民点10 km缓冲区内,占比为17.24%,有3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县级居民点20 km缓冲区内,占比37.93%。通过道路交通和城市交通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影响的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区位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但道路交通可达性对大部分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更重要,乡村旅游重点村倾向于远离城市中心且交通便利的空间位置。

图6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县城所在地缓冲区空间分布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 论

东北地区乡村“三化”(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明显,乡村振兴政策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方法,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政策的重要实施手段,了解现有乡村旅游政策在东北地区的实施现状是科学合理评价乡村旅游政策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证明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并指出了东北地区4个“空间—外围”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格局,并分析了地形、水文、道路交通与区位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影响因素。相比已有研究[12-16],研究结果清晰地展现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现状与分布特征,并揭示了东北地区不同省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为后续乡村旅游相关政策与规划的制定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使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因素,下一步有待开展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2 结 论

(1) 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并形成了辽宁中东部、吉林中部、吉林东北部和黑龙江中部4个“中心—外围”片区,大力发展“中心”片区的乡村旅游同时避免“外围”片区的乡村旅游被边缘化是下一步乡村旅游政策的目标。

(2) 从市域的角度来看,延边州和本溪市包含的乡村旅游重点村最多,东北地区各市(州)包含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从空间关联来看,“高—高”集聚的地区在延边州,白山市为“低—高”集聚区,鞍山市为“高—低”集聚区,市域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区与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区不完全重合,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时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更加科学合理地实施乡村旅游政策。

(3) 地形、水文、交通与区位共同影响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乡村旅游政策实施要综合考虑不同的乡村旅游类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优势。

致谢:真诚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初楠臣老师在论文写作与修改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初楠臣老师对本文原始数据等的收集,最邻近指数等研究方法的明确,ArcGIS等软件图件的绘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重点空间
空间是什么?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创享空间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