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荣
3月28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引来国内外众多关注。
“智慧高教平台的上线,是一件十年磨一剑长期积累后的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这一理念是支撑我们的工作,以及能让我们在世界上处于领跑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定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中表示。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次超过3亿,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这傲人成绩的背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功不可没。全球慕课自2012年诞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开创了高等教育新的纪元。十年间,中国顺势而行,逐渐形成了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从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都有了中国特色,迸发出中国的教育活力。
疫情以来,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有了哪些新的突破与挑战?眺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又该如何顺变求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经此一“疫”,大学课堂的形态正在发生转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下的高校校园和课堂,“融合”这个词再合适不过,既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融合、教学管理的融合,也包括教学环境的融合。重新定义教育教学,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比例已经从疫情前的34.8%提升至84.2%。现在来看,混合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日趋主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疫情初期,清华大学便意识到了融合式课堂的重要性,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同步进行,学校在每个教室都新设了摄像头和麦克风,方便远程学生也可以实时接受现场教学。
2020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教授于歆杰在第五教学楼5102教室上课,这是一间偌大的教室。这一天,一位坐在教室右后方的学生在上课后发了一个朋友圈,他说,过去也在这间教室上课,但坐在后面很难看清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现在他在教室里上课,同步打开在线学习平台,从线上可以分外清晰地看到老师的板书。
“技术加持下的融合式课堂,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使课程效果和学生体验均得到提升。”于歆杰说。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最大的不同也正在于“同步”,可以更好地满足跨空间的灵活教学需求,实现课堂内外一体化,保证课堂内外学生获取到的知识和教学互动完全一致。
其实,融合式教学模式已不再局限于服务某所高校的某一堂课,而成为跨学校、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展开同步教学的利器。例如教育部通过“慕课西行”等融合教学形式,抬高中西部高等教育“洼地”;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建立“交通全球课堂”,来链接世界各地学生共聚交大课堂等等。可以预见,融合式教学会在高等教育领域成为一种趋势。
那么,在重新定义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如何做好数字与实体的平衡?EDUCAUSE《2022年度十大IT议题:我们应有的高等教育》(以下简称“《报告》”)认为,创建融合校园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重新设计学校的物理空间使其支持混合型学习和工作;
二是通过鼓励行政团体远程工作,将行政空间转换为学术空间,以支持在校园内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
三是通过减少物理校园空间来降低成本。
在这里,“重构”是一个关键词,也就是大学必须要构造一种与传统不一样的,适应新需求的教学方式。为此,《报告》就如何平衡好融合式校园建设中的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提供了一些建议:
首先,改造校园很难一蹴而就,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学生接受校园教育、混合式教育或完全线上教育的比例究竟各占多少,很多领导者并没有可靠的信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事件可能会支配数据,从而导致学校在某个方向的改造上矫枉过正。
其次,领导者必须做好倾听和沟通的准备,例如,学生希望并期待在日常提供的传统时间之外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许多教师希望能够以更加混合的方式工作。
再次,规划者为师生提供适应新工具的培训,并与学生、教职员工充分合作,设计好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以及工作和教学方式,并从学生、教职员工那里听取重要的、持续的反馈。
最后,基于云服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学校可投入更多技术来开发校园内的无线功能,支持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校园服务和应用程序。
这一切的行动围绕一个中心: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以及帮助员工取得成功。从教学来看,就要为学生创造深思熟虑、公平和有凝聚力的体验。为此,教师要做出改变,更为熟练地掌握在线教学方法,这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师们普遍面临的难题。
关于混合式和融合式教学的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在线课程建设负责人余建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按照教育部一流课程的定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指的是线上基于慕课、私播课等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线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它强调线下的翻转式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中心作用,例如项目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学习方式。
疫情发生之后,又多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式,区别于混合式教学的异步课堂,融合式教学是“同步课堂”,即在同一教学时间内,一部分学生在线上学习,一部分学生在线下学习,需要通过技术解决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域的同步教学问题。
混合式和融合式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用到了信息技术,但技术实现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利用慕课和信息化工具进行异步互动,后者用的是直播课堂实现实时互动。
当然,二者没有完全严格的界限,融合式教学可以采用慕课教学与线上研讨教学相结合;混合式教学中也可以增加直播环节进行互动答疑,二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课堂更加立体。
疫情初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迫使老师不断思考“我的课堂该如何吸引学生心甘情愿来听讲”。而且,被疫情卷入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教师们发现,这种挑战不会伴随疫情的结束而结束,甚至,这只是一个挑战的开始。即便是疫情过去了,融合式教学已成为新常态。那么,如何面对这一常态化的挑战?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不断“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课堂交互环节。但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会学”,而不是“学会”,教育的责任是“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一个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这就需要教师们去学习、进化、开动脑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方式,去寻找线上学习的规律,从而形成适应这个规律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增加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未来的数字教师,同样被列入EDUCAUSE的2022年十大IT议题。《报告》认为,疫情下数字化教师的培养并非易事,因为许多教师被疫情持续不断的高强度教学需求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生发了抵触情绪;而教学设计人员及技术人员同样承担着极重的压力,大大加大了人才流失风险。教师对数字技术的熟练过程应在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可衡量的学习成果的背景下完成。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善:
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将数字化战略融入其整体战略和使命中,并在管理架构和流程中增加数字维度,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学校可以在学术领导团队中引入精通数字技术的教师,同时可以将核心技术指标纳入任期和晋升程序中。
如华南师范大学在规划设计线下学习空间的过程中,将线上教学平台纳入整体考量,注重线下IT设备与线上教学平台的无缝融合,打造一体化混合式教学环境。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砺儒云课堂”为核心的线上教学平台集群环境。通过融合,既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因教室空间改造带来容积率下降的问题,又能有效衔接课前、课中、课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学校应非常注重给教师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各学术部门以及教学专家、技术人员和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用数字平台,促进员工围绕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技术、如何进行教学以及如何改变课程等主题进行对话和交流。
在这里,虚拟教研室可被视为教师平等交流、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型教研平台。今年3月,我国虚拟教研信息平台,随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启动。虚拟教研室突破了传统的“属于同一行政单位的教研室”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同一课程或不同课程之间的跨院系、跨校的专业建设和教研改革,成为连通课程教指委、高校院系与具体课程教学改革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是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快速纵向通道。
此外,我国也非常重视人工智能对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2018年,教育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第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21年9月,教育部启动第二批试点,支持北京大学等56所高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20个地市、北京市西城区等25个区县,在更大范围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发展。今年6月30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集中调研,充分肯定了试点单位改革探索取得的成效。
学校应非常注重给教师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各学术部门以及教学专家、技术人员和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理想的大学教育应为知识生产服务,让师生在互动中创生出新的东西,而非简单的知识传输与接受。”在某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李晨同学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到。想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体现在混合教学模式愈加盛行的当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三方合力,共同参与进化。
首先,政府和教育部应从政策和技术层面持续发力,推动以在线教育为轴的各类新型教育模式的开发和推广。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建设、教育新技术应用、教学工具开发等方式,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革新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此外,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通过用于学习分析和塑造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教学决策的精准化,创造更具有适应性和个性化的教育体验,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新处的同时落到实处。
其次,学校也应做好准备,学校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教育决策主体作用,将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校园建设之中,完善融合教育发展的保障制度,并借助教育技术打造融合教学生态。在教育技术革新方面,学校应专注于满足学生的核心需求:通过组建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教学发展中心、网络中心等专业机构,来设计和开发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的课程管理系统及直播教学平台等,来应对教师和学生在疫情反复下对教学方式快速切换的迫切需求,来确保学生有充分和公平的机会获得教育资源。
最后,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设计,灵活设计和实施混合式、融合式、翻转式等多种课堂形式,主动打破平铺直叙、循序渐进的教学法,采用能够实时交互的、直接解决学生困惑和激发学生课堂代入感的教学方式;并在掌握各项新兴技术的同时,提升资源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运用数据助力学生成长。
未来,应有更多的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卸下单一“知识传输”的任务后,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侧重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赋予课堂教学更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