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为儿童的生活质量负责的相关概念。1996 年,为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为儿童塑造友好的社区与物质环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的建设离不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同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居大会中提出“儿童友好城市”与“所有人的庇护所”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1]。2002年,成立儿童权利研究院,研究儿童的相关活动。2019 年,《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提出社区街道是儿童的重要活动空间场所。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发展历程详见表1。
表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相关建设策略主要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2 方面入手。物质环境的建设主要以空间规划与物质层面的改造为主,如英国伦敦的“步行巴士”、美国丹佛的“见学地景”、英国布里斯托的“草根计划”以及德国慕尼黑建设的儿童游乐园。社会环境的建设需要兼顾物质空间和社会关系,如日本松户县岩濑社区设计的可食用景观绿道,便是将绿化环境与儿童的社会行为相结合[2]。
2010 ~2019 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从2010 年的15.5%上升到2019年的24.2%,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6.2%、23.1%和21.0%,城市儿童肥胖率比乡村高出3.7 个百分点。2010 年,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4%,2019 年上升至67.9%,未实现“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的目标。
另外,70%~80%的中小学生因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体态不良,出现圆肩、驼背、脊柱侧弯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锻炼。因此,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户外活动场地十分有必要[3]。
儿童的活动行为主要包括独立活动行为以及非独立活动行为。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由希尔曼等学者在1990 年首次提出,是指儿童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下抵达除家庭以外的目的地的交通行为和户外活动行为。根据儿童的心理学划分方法可以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对周边环境从无意识的感知过渡到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渐渐实现完全自主的独立活动。儿童活动的行为特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4]。
(1)聚集性。由于儿童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年龄相仿的儿童间的行为会相互吸引,从而聚集进行同一活动。幼龄儿童偏爱简单、自然的元素,注重自身在活动中的参与性。而大龄儿童容易对人工环境中的未知事物产生兴趣,喜欢刺激和新颖的游戏。
(2)随意性。儿童的活动没有特定场所,趣味性的场地会成为儿童的主要选择,如社区内的景观小品、儿童娱乐设施(沙地、滑梯)等。
(3)自我性。儿童的活动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这是因为儿童接触的人群单一,活动范围有限,在他们的活动中总是依据自身尺度感知外部环境。
(4)依赖性。儿童在活动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进行单独活动时,除了依赖游乐设施,更表现出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儿童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较为乖巧和安静。而在团体活动中,他们将依赖对象转变为同龄玩伴,展现出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由此可见,儿童在活动中对于同伴的需求要高于游乐设施。
人类的活动可分为3 个层次:第一,实际功能活动主要基于自身的基本需求,如上学、购物等;第二,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与朋友、邻里之间产生交往等;第三,复合活动主要通过文化功能活动来实现。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活动根据3 个层次及活动范围又可分为在家庭范围内的私密活动、在儿童专属场地的伙伴活动以及在社区服务下的社会交往活动[5]。
城市是由街道组成的,街道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是一种线性空间,包括城市主要道路、公共设施、街道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其他元素。
2.2.1 街道的功能
街道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它连接着城市的不同区域,是城市物资与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街道还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往往出现在街道中,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街道能给市民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街道尺度的改变能影响人处在街道中的心理感知,宜人尺度的街道会成为市民的聚集点以及休憩驻足的地方。街道是重要的商业活动空间,城市中的一些街道可进行商品交易,例如一些商业步行街和街边的店铺摊贩。
街道的商业空间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的形象和活力,还可形成具有特色的公共区域,成为城市的明信片。街道是公共设施布置的主要载体,排水管、电缆以及消防设施都能在街道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在布局上也会影响城市街道的面貌,例如布局凌乱会破坏街道的整体形象,整洁有序的布局会让街道看上去和谐美观。
2.2.2 街道空间构成
街道空间可划分为水平和垂直界面。水平界面是街道空间的主要部分,包括路面使用的材料、道路的交通以及周边设施,这些要素的布局和组成会影响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垂直界面是指道路两旁的树木、建筑物与街道形成的立面空间,这种空间的尺度感会影响人们对街道的感觉。
社区街道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设计时必须结合儿童的活动行为特点。相关研究显示,儿童与社区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1 开放空间的尺度
儿童游戏活动和社会交往一般在社区中的开放空间进行,开放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尺度问题。但以成年人的空间尺度设计的公共空间并不适合儿童,还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因此部分开放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优质的开放空间对孩童的身心健康与提升幸福感都是有益的。
2.3.2 安全性
简·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能够同化孩童,好的街道设计既能让孩子在其中玩耍,又能对孩子的生命安全起到保护作用。社区街道作为孩童的主要活动场所,需要考虑道路内部的安全,可以通过限定道路宽度、利用隔离带等措施避免人车混流的情况。公共设施的布置要注意是否影响儿童的活动,让不安全因素远离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
2.3.3 社区交往
研究表明,沿街的儿童商业、通透性的界面以及他人活动对儿童交往活动具有正向作用,为儿童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扩大了儿童社区的接触面,提供了良好的社交环境。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对社会的探索和认识,因此在社区街道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安全、环境、趣味空间等要素,还应将街道作为社区与儿童之间的枢纽,促进儿童与社区间的交往,为孩子提供好的成长机会[6]。
2.3.4 舒适性
孩童的活动场地需要具备一定的舒适性,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孩童活动,可以通过匹配一些硬件设施来实现,如供儿童休息的座椅、供儿童使用的饮水台、洗手池等。同时,还应选择合适的绿植,以便天气炎热时起到遮蔽阳光的作用。
2.3.5 文化属性
儿童友好型社区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属性,对孩童起到教育作用,让他们在进行社区活动时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产生认同感。
百花社区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白沙岭片区,该地周边聚集多所学校,是深圳的标志性教育基地。依托当地政府“一路一街”的改造计划,结合儿童友好城市相关理念打造一片儿童友好型社区街区,为当地儿童居民提供安全、舒适、充满文化以及社区交往的活力街区。改造前的百花社区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儿童户外活动场地;二是道路人车混行,学生出行体验感较差;三是儿童活动区域舒适性较差;四是沿街立面要素繁杂,店铺布局混乱。
3.2.1 激活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中供社会居民、公众日常使用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城市中展现风貌的载体。儿童的行为具有被引导和聚集的特点,设计特色的空间场景,有利于提高社区的活力。该场地将原有约1 800 m2的绿地改造为开放的“城市客厅”,供社区居民使用,营造充满活力氛围的空间场景。
3.2.2 增添社区儿童交往活动区域
传统社区中的交往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空地上布置绿植和游戏设施,实际效果甚微。为了让儿童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百花社区在城市街道的街角空间设立了“雨水花园”,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为了让孩童参与到社区交往中,百花社区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能够种植植物的“农场”。此外,为了强健提高儿童的体魄,社区规整了现有场地,拓展了活动空间,增设了休息设施,营造了供孩童们运动玩耍的户外活动场地[7]。
3.2.3 赋予社区街道环境文化属性
社区街道是居民活动的场所,设计时应该将城市历史与街道设计相结合,让儿童从中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百花社区在设计物质空间环境时,没有忘记赋予其文化属性,通过设计一面艺术墙,使孩童在游玩的同时了解深圳发展的历史。设计师将音符概念运用到街面栏杆的设计中,利用颜色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乐曲的音律波动,美化了街道界面的形象。
除了对街道立面的处理,百花社区还设置了很多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小品和细部设计。例如,以“蝶变”为主题的雕塑,寓意儿童友好型街道的美丽绽放和深圳特区40 年的华丽蜕变;考虑到儿童好奇心和隐私性的“心理咨询箱”;行道树上充满创意性的卡通彩绘;以及独创“百花印”的路名石,将21 所名校校训融入街道角落中。
3.2.4 考虑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设计
在社区街道环境中,儿童活动的安全是设计的基础也是要点。由于儿童心理未健全,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容易在户外活动时发生意外,因此安全性是儿童在社区街道活动的基本要求。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让儿童心理产生不安全的街道空间主要包括较少的人群、车辆繁多、灯光昏暗及场地破旧等。为了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百花社区在南天二花园入口到深圳实验小学门口设置了100 m 长的连廊,以防止恶劣的天气影响儿童出行。凯文·林奇曾指出,一个特殊空间缺乏特色的空间意向(色彩、标识)会引发使用者对环境的恐惧和不安。该项目通过设置彩色斑马线、新增儿童单车标识,警示司机降低车速,全面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8]。
儿童时期是塑造体格和心理的重要阶段,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儿童的活动行为与成年人不同,要结合儿童活动的特点来设计社区街道的外部环境。具体对策如下:一是激活开放空间。社区中存在很多缺乏活力的街角空间,可以通过改造加以利用,成为供儿童使用的开放空间。二是满足安全舒适的需要。社区街道要提供安全舒适的场所,减少对儿童造成危险的因素,增添供儿童休息的设施,利用绿植景观美化环境。三是设计儿童交往活动区域。儿童的活动具有依赖性和聚集性,社区街道要为儿童提供可以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