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强 颜保德
(山东省宁阳县疾控中心 山东 泰安 27140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称为慢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类型,此类患者的病程长,病因复杂[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酗酒、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不合理饮食等因素有关,若要控制疾病,除遵医嘱用药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该病的患病率呈现出升高趋势,这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已经势在必行。综合防控模式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制定的预防和治疗模式,从生物防控逐渐拓展到心理行为防控和社会性防控,面向的群体也逐渐转移为个体、家庭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从被动防控逐渐转化为主动防控[3]。现共选取15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探讨综合防控模式的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述,如下: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共选取150例。分组时采取双盲法的原则,分组的比例是1:1,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中均有75例患者。
纳入标准[4]:(1)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系列的检查,均已经确诊,且疾病类型均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所有入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完整,且患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正常,可配合沟通交流;(3)对于本次研究均明确表示知情和同意,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5]:(1)恶性肿瘤晚期患者;(2)生命体征不稳定;(3)患有传染性疾病;(4)合并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
观察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2.82±3.2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28例。对照组:男44例,女31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2.75±3.1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34例,大专及以上27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文化程度,结果提示两组的数据对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可以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的。
对照组仅实施常规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张贴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宣传海报,为就诊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用药,让患者定期接受检查。
观察组则运用综合防控模式开展疾病防治工作:(1)社区开展慢性病诊断:根据慢性病的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治,对于有长期饮酒史、过度肥胖、缺乏锻炼、长期吸烟史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慢性病,对于已经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叮嘱其及时接受系统治疗和康复,并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患者真正意识到慢性病的危害和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到最低。年龄大的患者要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定期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体检,根据筛查结果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统一的、有效的防治干预。(2)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民政、卫生等多个部门有效配合,加强疾控中心、社区、医院等多个单位的协同合作,在卫生部门的监管下有序开展慢性病的宣传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由社区和医院共同组合开展大型的体检和宣传活动,并且要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卫生部门要和社区紧密联合,构建健康的社区环境。(3)对参与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其掌握关于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并向广大居民宣讲关于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危害、预防和治疗方法及要点等等,让人们形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认知度和自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4)结合公共卫生措施与临床措施,加大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管理力度。
(1)评价项目:疾病知识知晓程度;评价工具:疾病知识调查问卷[6];评价标准:问卷中共包括10个问题,如果患者可答对问卷的8~10个问题,则归为“完全知晓”的范畴,如果患者可答对其中4~7个问题,则归为“部分知晓”的范畴;如果患者仅能答对3个以下问题,则归为“不知晓”的范畴。计算两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计算公式是(完全知晓n+部分知晓n)/总n×100%。
(2)评价项目:健康行为依从性;评价工具:依从性调查问卷[7];评价内容:评估两组患者在坚持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酒方面的依从性情况;评价标准:每项行为的依从性评分范围均是0~10分,最高分是10分,如果患者评估所得的分数越接近10分,则说明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越好。
(3)评价项目:自护能力;评估工具:自护能力量表(ESCA)[8];评价标准:量表的评分范围是0~168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护能力越差,反之,得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的自护能力越佳。
(4)评价项目:生活质量;评价时间:干预前、干预后;评价工具:SF-36生活质量量表[9];评价标准:量表的评分范围是0~100分,所得分数越接近于最高值,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更高,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知识知晓率的比较[n(%)]
经评估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观察组患者在坚持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酒方面的依从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各项评分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患者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分)
于干预前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和干预前相比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经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此类疾病患者的病程长,需要长期接受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中断有可能导致其他病变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照顾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较多,除遗传因素外,其他的影响因素均可通过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干预[10]。而大多数患者对于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很难及时的发现病情,这就需要社区和各级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治。综合防治模式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性的干预,以卫生部门为核心,与医院、社区、社会各界共同组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通过定期进入社区内为患者和居民提供血压、血糖测量及健康知识宣教,倡导养成不吸烟不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经常锻炼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开展综合防控模式的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各个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协同作用[12]。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经实施综合防控模式的患者其疾病知识知晓率更高,可对达到97.33%,并且患者在健康行为依从性方面的评分也相对较高,自护能力有显著性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慢性病的发生和进展。
综上所述,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中,综合防控模式可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可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