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目前,我国市场、企业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重点表现出普遍从公司盈利发展能力到持续经营能力为引导方向的改革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显示出较多问题,上市企业是否可以保持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也是投资者高度关注的信息之一。由此看来,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国家资金的大力投入、政策利好,使得市场潜力不断放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的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制药产业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领域:生物医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型朝阳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随着产业基地的建设,行业体系逐渐成熟,市场规模有待扩大,生物医药化工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家资金的大力投入、政策利好,使得市场潜力不断放大。2020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举国上下对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视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但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收益高、风险大等特点,行业长远发展确定性有望提升。客观来看,投资者将根据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预测将来的情况并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建立持续经营能力评价体系,以实证研究方式分析生物医药类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至关重要。
历经近40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步的同时,国内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专业研究和生物技术已跻身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第一梯队。但是由于起步晚,行业人才质量、先进技术和研发产品相较发达国家仍显匮乏。
产业基地成为行业发展依托的主要方式,产业园区方式能够支持企业尽快得到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尖端人才投入而不用花费过高成本。生物医药行业区域集中化程度高能够加速企业源头创新,在产品的发现、前期研发、生产及流通等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关键效用,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渐渐变成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基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产业园区分布情况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自从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从2017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产业总产值以及园区产业总量都逐步增加,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近1.82万亿元。其中,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总产值为1.48万亿元,占生物医药产业总体产值比例达到81.14%,为国内生物医药产值规模增长提供关键力量支撑。此外,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速保持稳步发展,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重大疫情的影响下,疫苗领域签发量逐年递增。
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生存,但与此同时,国家政策支持以及行业研发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等多方力量正逐步缓解行业危机。首先,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而今我国医保资金压力较大,医疗保障工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系列政策对生物医药行业全局产生直接影响。其次,作为医药制药类企业,研发风险也是其主要存在风险之一。不断更新换代的新药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安全的使用体验,也促使药品市场持续扩张。
机会与风险并存,尽管生物医药领域存在以上各类风险,但仍存在较多机遇。随着市场风险的加剧,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开始顺应行业变化趋势,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建设完善的在研产品梯队来保持高质量的持续成长。同时,2018年成立的国家医保局通过对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使得新药也有机会迅速走向市场,大大助力药品的销售过程。
运用SPSS对研究样本的16个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通过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的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检验,其中,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607,其值大于0.5,说明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进行因子分析效果较为理想。
对初始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处理并对旋转后获得的主因子进行命名,发现其较好地显示了影响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因素,我们将提出的5个公因子分别采用F1、F2、F3、F4、F5作为标记,具体表现如下。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营业收入现金比率在因子F1上的得分绝对值分别达到了0.247、0.26、0.226、0.218,以上四个变量主要说明公司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从而F1可命名成偿债能力因子。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利率在因子F2的得分分别为0.264、0.243、0.279、0.262,这四个变量体现企业获取利润程度,从而F2可命名成获利能力因子。现金营运指数、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长率在因子F3的得分分别是0.43、0.263、0.265、0.26,这四个变量体现公司未来发展速度。因此,F3可命名是成长能力因子。存货周转率、现金流量比率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在因子F4的得分分别为0.566、0.186、0.464,以上财务指标能够代表公司的经营运转能力。因此,因子F4可被命名成营运能力因子。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因子F5的得分达到了0.862,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收账能力,由此F5可以命名为收账能力因子,其贡献率达到了6.885%。相比其他公因子,收账能力因子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小,但也可以表明生物医药类公司的回款能力与其持续经营能力紧密相关。
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并得到各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综合得分时,将各公因子载荷平方和占累积载荷平方和的比重作为权数与各公因子得分相乘,能够实现对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综合评价得分。再对其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序即得到排名表,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得分与持续经营能力评价得分排名表
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时,综合评价得分大于0,说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较好,并且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越好,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得分区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水平的重要节点为0.6,持续经营能力出色的公司普遍综合得分大于0.6。综合评价得分小于0,说明公司对应的持续经营能力较差,并且综合评价得分越低越差,持续经营能力表现不佳的公司综合得分大多低于-0.6。若公司综合评价得分等于0或约等于0,那么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居于普通水平。表1为研究样本各公因子得分及持续经营能力综合评价得分、排名情况,研究样本中有21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得分大于0,这些公司处于一般水平之上。但是在这之中仅存在三家公司的评价得分大于0.6,还有三家公司在-0.6分之下,剩下的34家公司的综合评价得分都停留在-0.6—0.6之间,这证明大部分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分别讨论各公司综合评价得分可知,单个能力公因子得分所占比重较高,其余各项公因子得分正常的公司排名较前的可能性较大,各项能力均排名前列,那么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表现较好;而综合评价得分表现不佳的公司,其各项能力公因子表现都不良而排在最后。比如,综合评价得分第一的我武生物,综合评价得分1.06分,其偿债能力因子得分达到3.09854,远远高于其余39家公司。同时,我武生物的其他公因子评价得分也都处在正常水平。因此,评价得分名次第一,具备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
市场风险在各类行业存在,生物医药领域也不例外,伴随市场竞争激化以及行业生态进一步规范,加之中国药企缺乏产品研究与创新能力,行业必将面临根本性、系统性、结构性调整危机。本文选取我国40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的16个财务指标进行研究,通过提取、命名公因子,据此对实证研究样本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总体综合评价。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风险大及研发投入高,企业必然需要考虑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和多元化的融资主体。本文的实证结论说明,偿债能力对生物医药类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影响程度最大。向银行贷款的比例在超过一定范围后,负债率持续增高恐怕会让企业因为承担过重的偿还到期债务压力而坠入财务困境中,企业不能一再提高负债率。因此,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和银行借款比例最佳化,使公司不仅能够获得债务融资的节税效应,又能避免由于负债率过高带来的财务风险,实现融资效率的最大化。
生物医药行业的成长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依照各生物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程度看,除了极少数企业,大部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同质化较为严重,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这类企业产品市场空间萎缩并逐渐被市场淘汰。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打造具有高识别的创新基因是必然趋势。除此之外,公司管理者应积极掌握相关产品近期动态,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扩大企业成长空间以保持持续经营的能力稳定。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鼓励生物医药类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推动这类企业的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密切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动态优化企业的持续经营水平。其次,在我国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背景下,以点带链,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园区化、规模化,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效应。
生物医药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生物医药研究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尤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研发能力,上市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服务环境,不断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体制,尤其在落户政策以及医疗教育条件方面进行进一步改善,在医药政策、人才、资本等多重利好加持下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