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围绕新时期留学人员工作方针,教育部门不断探索以教育为基础推动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扩大公派留学项目规模,设立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等。2013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41.4万人增长到70.35万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累计派出18万余人,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派高校教师、博士后海外访学1.7万余人,科技部支持科技人员“走出去”110余万人次、出国(境)培训超过23万人。
十年来,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创新方式方法,设立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项目计划,吸引聚集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13年至2019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从35.35万人增长到58.03万人。截至2021年,全国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超过70万份。
十年来,围绕人才的评价激励,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2016年2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随后,中央及国家部委配套出台政策百余项,地方各级部门随之贯彻落实同步出台相应政策及各类改革举措,全力实现体制机制改革新突破。
十年来,在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出台“英才计划”、“拔尖计划”2.0版、“强基计划”等。2022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为强化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等方面提供了遵循和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才的教育培养到集聚使用,从评价激励到管理服务,我国正不断构建完善更符合新时代特征的人才发展体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必将进一步支撑引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新征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