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下的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思考

2022-11-09 01:45李玲
大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学习者

李玲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学分银行”建设背景与现状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开启了学分银行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之路。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江苏开放大学2020年度发布的《中国学分银行建设进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针对全国41 家符合条件的“学分银行”主体展开深度调研,结果显示,有25 家银行已经建设了专题门户网站,近8 成银行建设了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化服务主要是用于日常信息咨询及网站留言,只能满足一些即时的互动交流,并没有实质性的学分存取、查询等功能,目前仅有4 成的银行设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目前“学分银行”制度已在欧美国家和韩国较好地开展,大学之间通过协议互认或认证中心鉴定的方式帮助社会学习者架起了学分零存整取的“立交桥”,规范化的网上“学分银行”非常成熟。国内学者从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管理队伍三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建设设想,研究了“学分银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提出基于云架构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但这些研究关注的功能相对单一,未有实质性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基于国内“学分银行”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结合“智慧校园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关注学分银行业务功能和内涵,以“数据通、流程通、业务通”为整体思想,提出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支撑国内“学分银行”体系优化与完善。

二、“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学分银行”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促进相同教育类型之间的互通、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互换,一般承载两大功能:学习成果的认定和学分累计与转换。从更宏观的视野和立场出发,不仅是一个学历教育的认定机构,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学历教育的促进机构。对比实体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一体化全周期的“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包含以下基本功能:

1.统一身份认证。即建立数字档案,学分银行作为教育部规划推广的学分认证、转换、累计的战略工作,拟为每位学习者创建唯一的学习账户。根据开放大学《调查报告》显示,调研的38 家银行各自独立,且数据没有贯通。在国家级大数据中心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时可考虑与国家身份认证平台对接数据,通过唯一的身份标识将身份账户与学分账户打通,避免多账户、多密码给用户带来负担或造成数据存储混乱。

2.学分核准认定。数字学分银行最为核心的功能,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认证原则,目前国家还没有标准的规范确定学分认证准则,学分审核流程一般为学生上传认证材料——专职管理人员审核——学分认证与记录。目前数据读取和分析技术已较为成熟,在认证规范完善的情况下可直接交由系统进行规则认定,减少人为判断的工作量和错误率。

3.数据存储调用。除了业务流程的梳理,数据的交互和调用也是信息共享平台必须重点考虑的功能,服务器需要留存足够的空间用于存储相关数据,要保证接口连接的顺畅,即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数据规范,为后期功能拓展与系统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4.学分查询展示。从用户层面来讲,不需要关注底层数据走向和流程贯通,而需要将上传(学习者)、审核(管理者)、查询统计(分别)等功能简洁展示出来,便于用户快速查找和使用。

三、数据驱动下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2018年发布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标准文件中明确规范了如何部署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以及信息安全体系,“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作为面向终身学习者开放使用的数字化平台,在建设中也应遵循相应的标准和架构,确保与各类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衔接的顺畅。标准化智慧校园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架构定义了从底层共性能力支撑平台(网络、服务器、计算中心)到顶层用户应用终端的整体架构。数据中台的搭建是衔接底层硬件和上层软件的重要过渡层,数据接口的规范性和数据调用的流畅性决定了平台的业务功能和使用体验。

IT 共性能力和智慧网络都属于基础设施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完备的解决方案,多网融合、光纤出口从软硬层面都可以支撑大的信息平台的数据交互需求;顶层应用层基于web 和html 5 可以分别针对pc 端和移动端设计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平台的核心支撑功能在于数据层的建设与应用,设计方案重点也旨在探索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衔接底层硬件和顶层软件,用无形的数据资产与流程引擎工具的结合来减少人员记录和核准工作量,进一步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课程统计和学分转化结果分析,为人员就业和企业选拔提供有效参考。

(一)“数据通”为建设基本原则

数据平台的完善是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学分银行”的面向对象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主要记录社会学习者的学籍信息、学习成果以及学分累计转换,而不会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业情况、学习态度等过程性的数据,因此,进入数据平台的多为结构化数据,从此意义上来讲,“学分银行”的数据平台建设并不复杂,需要制订一套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确保不同学习平台(如线下课堂、网络教程、院校培训等)的学习成果数据,并依据统一的数据字典进行编码,确保关键数据可直接导入平台数据库;另一方面,建成规范的学分数据库后,需要制订统一的数据接口对外提供服务,可以实时便利地抓取有效数据来进行学分转换走向的分析,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人才的精准配对。

“学分银行”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归集并不复杂,但是越是简单的业务越要重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防护层建设,设计合理的服务器拓扑结构,在服务器和外网之间增加防火墙,平台定期进行渗透测试,确保网络安全;数据中心基于ORACLE 数据库,通过RAC 双机环境实现负载均衡,提供服务,数据存放在存储系统中,提供每周的全备和每天的归档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从管理角度来讲,《调查报告》显示现有的学分银行大多由省、市、校级机构发文成立,专家也一直在呼吁国家级的管理办法,让学分银行的建设更加有据可依。工业4.0 时代,随着企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快速推进,复刻实体学分银行的“数字孪生”体既可以充分依托技术手段进行过程管理,减少人员投入,也可以同步暴露出难以预知的问题,反向促进学分银行体系的完善,故而在建设初期也应依据国家级的数据规范进行,避免后期再出现先前“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多业务系统数据孤立、数据质量低等问题。

为了确保建设过程中“数据通”,可以从组织、标准、规程和技术保障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数据管理体系:

1.在组织上,根据数据管理的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建立教育部、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共同参与的数据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数据管理角色和职责。

2.在标准上,统一数据“语言”,不断优化改进数据标准规范,建立数据标准更新机制和数据质量稽核机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3.在规范上,制订完善的数据所有权管理规范、安全管理和数据服务规范,明确数据权限,做好数据保密工作,防止信息泄漏,保证数据能够安全、顺畅地流动。

4.在技术保障上,统一建设数据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服务,充分发挥数据作为资产的价值,同时建立数据的备份机制和容灾机制,确保所有数据有备份、可恢复。

平台建设以“数据通”为基本准则,最终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数据有效管控,提供全面、统一的数据服务,灵活支撑各项流程和业务,以提升学分银行运营与管理能力。

(二)“流程通”确保平台顺畅使用

完善的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需要涵盖从用户注册、学习记录、学分存储、学分兑换以及账号信息变更、注销等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与审批。由于学分银行承担了终身教育学习情况的认证与记录,必须保证流程的公开、透明,不能占用太多的人力进行核对校验。参照企业由资源管理(ERP)向流程管理(BPM)转型以解决业务集成和信息流转问题的先进理念,学分银行的审批流程也可借助轻量化的流程引擎工具,在数据平台的支撑下搭建多个可快速移植和灵活适配手机端的“微服务”。

对比ERP 和BPM 的项目管理思路可以看出,BPM 转变了传统的以职能和资源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架构,研究出一套完全可复制和推广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以规范化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而这样模块化的管理思维为平台技术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流程引擎通过“表单+架构+流程”的形式实现了业务申请审批流的快速搭建:基于数据平台的规范标准制作基础信息表单,基于“部门+岗位+人员”的三元组织架构实现申请及审批的权限配置,以单一事务的动态工作流为指向快速实现流程建模,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通过监控平台(dashboard)查看办理进度。在业务累计一定的办理量之后,办理日志和全量数据也会归集到数据平台,为后期的分析与优化提供依据。

“学分银行”的流程管理以用户为中心,目标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效率,流程的开放范围主要有学习者、管理者、评审专家等,对于不同的用户需要查看的数据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流程建设时,需要灵活配置填报数据表单和权限开放范围,实现从档案建立到学分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数据质量和流通是流程能够正常进行的关键,而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便携性也逐渐显示出了服务平台向手机端转移的趋势。

(三)“业务通”提升学分管理水平

从业务功能划分来看,学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对公和对私,对公业务面向机构和企业开放,对私业务面向学习者个人开放,核心业务依然是学分的记录和转换,在数据驱动下共享平台的功能可从简单的档案记录拓展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1.数据归集。数据平台承载了所有注册用户的学籍、学分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注册人员的增加,会沉淀大量的数据,平台要能容纳海量的数据并做好数据归类,为后期的使用和分析打好基础。

2.数据展示。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进行数据打通后,每个学习者可方便地查看自己的学分记录和转换情况,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还可以进一步打通不同学习平台的学习记录,进一步保障了学分认证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展示功能可支持个性化的订制。

3.数据分析。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发掘空间和潜在价值,面向不同的业务场景可通过建立不同的数据模型来辅助推荐和决策,如面向学习资源端,可根据培训证书的学分含金量来实现优质课程的精准分类,根据职业能力的提升情况优化课程体系的建立;面向学习者,学分转换的历史数据以及就业导向也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职业能力测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平台来不断自我提升;面向企业,能力测评的结果可直接为他们的人员选聘提供科学参考。

在不同应用场景、不同业务类型中数据流转的情况,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学习者、学习平台、用人单位)我们需要强调数据“无条件”的汇入数据平台,但是“有条件”的共享,在数据平台建立的初期,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来确定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针对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决策参考,这其中全量数据的归集则是共享和分析的前提。

四、总结与展望

文章在研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现状与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共享平台的建设方案。“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不仅是开放大学,很多高等院校在完善新版培养方案时也开始引入“学分银行”培养思路,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数据驱动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也在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现代化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建成完善的“学分银行”信息共享平台,相关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1.提升数据采集捕获能力。从处理效率上讲,提升海量数据处理效率,快速完成千万级、亿级数据同步。从处理能力上讲,提升实时数据集成能力,实现秒级甚至毫秒级数据同步。提升高校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覆盖非结构文本、音频、视频数据。

2.完善数据组织管理能力。设计混合数据仓库架构,解决历史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交叉存储、关联问题;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针对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多变的特征,提出针对缓慢变化数据的解决方案;探索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数据权限及脱敏管理,保障数据安全。

3.加强数据分析挖掘能力。融合主流数据挖掘手段,建立各类预测预警及决策模型;通过大数据量数据分析、文本语义分析等,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和数据分析准确性;为师生提供主动式关怀、预警、推荐类服务,提升服务感知体验及数据服务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数据服务内涵和教育教学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学分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学分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