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俊,贾文龙,苏敏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晋中 030800)
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据研究数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上涨比例达3.15%,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900 万人,从“能就业”到“就好业”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的重点任务,加上近年来激烈的市场需求竞争,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逐步增高,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面临挑战。部分企业采用“断尾”方式,通过裁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压力来求得生存,这也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不小的就业压力。加上往年的未就业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就业压力上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地方农林高校推动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关键点。为加大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校企实践育人模式快速发展。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在给毕业生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养了一批专才。社会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变更新,从而为社会、企业培养全能型新型人才。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通过校企深度协同达到实践育人效果,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新型人才,也成为地方农林高校亟须决的现实难题,其中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环。
实践育人培养人才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突出了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当前“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促进当代大学生素质品格形成、养成和提高的新型育人模式。
为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各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地方农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逐步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覆盖各年级学生的“1、2、4+N”实践育人模式。“1”即一个核心,指立德树人;“2”即两个基地,指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基地;“4”即四个层次,指大一认知实习,大二暑期驻厂实习,大三创新科研训练,大四开展毕业设计科研锻炼;“N”即多种形式,自主参加多种形式的“微实习”“微实践”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彰显山西地域特色的地方农林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道路。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十分重视,相继颁布政策文件,育人理念持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地位和意义,被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是一种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实习的“双赢”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信息共享。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驻厂实习合作企业达到50 余家,通过和合作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加速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积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院长期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既是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科研协同模式。
高校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键一环,决定了培养的学生素养和思想水平,高校只有培养高质量人才才能够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良好口碑,从而吸引优质生源,学校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在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探讨研究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下地方农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意义重大。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是必经之路。在如今时代背景下,高校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模式对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尤其是当前国内高校一小部分大学生思想品德出现问题,部分学生面对困难受挫时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高校大学生在实践实习期间,要把企业实践当作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相关工作。高校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其尽快适应并融入社会。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专业技能扎实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目标。高校应通过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在开展校企实践的环节中,辅导员应该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和解决顶岗实习学生的各类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进行全程跟踪了解,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岗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很好地完成角色转变。
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前提是达到“双赢”效果。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合作企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场所,日工相关的专业技术指导等,通过学生1—2 个月的实习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或者长期利益。因此,在协同实践育人过程中,企业应当配合学校做好实践学生的思政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模式,做到形式多样,从而培养综合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产学研合作,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各高校在此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实践环境,身体素质低下,对实习实践缺乏认知。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不强、校企融合深度不够、载体较为单一等问题。
无论是校内思政教育课程,还是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在校企结合实践过程中,学生由校园生活进入企业,由学生变为企业员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努力了解企业文化和生产技术,并将课堂所学带到企业进行实践和创新,既有繁重紧张的企业工作,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已经习惯学校单一生活模式的学生,产生消极怠工、焦虑等诸多问题,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和环境,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工作、怀念学校学习生活等状况,削弱了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有学者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法独立解决各类问题,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企业认同感”。面对出现的问题无所适从,在这种学生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条件下,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他们做出正确指导,这也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主要是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大多数教师虽然毕业于双一流院校,理论知识很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驻厂实习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变化掌握不够,从而会对开展相关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不愿意过多承担培养学生的工作任务,加上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多为技术人员或者企业基层员工,学历水平较低,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往往忽视对驻厂实习学生的思政教育,学生刚刚从学校进入企业,面临着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未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此时处于迷茫期,专职辅导员教师因距离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思政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基于此,高校要想改变当前困境,急需建设一支校企协同育人思政教育工作专职队伍。
高校的人才培养注重学风和校风建设、注重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学习,这些与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原因,缺乏企业认同感,对专业认知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对自身成长没什么用,但因为需要完成学业,因此被动参加驻厂实习,从而拿到学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院安排的驻厂实习工作过于辛苦和劳累,没有技术含量,从而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对安排的工作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同一企业的实习学生多为同专业同班级同学,彼此之间情绪会相互影响,会导致消极怠工,影响实习实践工作。
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手段相融合,能够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使互联网成为开展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使学校和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面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时代背景,学生由在校集中变为分散,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更高效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的延伸,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通过多途径、多领域来及时了解学生工作和思想动态,弥补学生在驻厂实习过程中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匮乏,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相关工作的创新。
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作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培养的新型模式,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挑战。教育模式也应当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单一学校教育转变为校企协同合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选拔一批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联合学生辅导员和企业导师,从而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校企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在实习实践的各个时期阶段开展相应工作,从而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应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健全相关的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应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参与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的指导老师多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及思想问题。高校还可以修订相关教学计划,安排部分教师赴企业推动企业的相关项目运行。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为“00 后”,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团队生活,不习惯约束和管制,学生在校企合作的驻厂实习过程中只有完成角色转变,才能够真正地融入企业,成为企业中的一份子。高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选择“四有企业”,即有规模、有文化、有思想、有情怀的企业,要进行实地考察,考虑企业的“三度”,即认知度、信任度和接受度。校企合作企业应当选择一些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同时愿意参与实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企业员工成为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平时的工作和生活的接触,将企业文化传播给学生,通过潜意识的影响让学生融入企业当中,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亲切感、认同感,企业可以积极开展各类团建活动,将校园活动引入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增强合作意识,从而改善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学校也可通过社团活动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促进校企文化的高度融合。企业投入资金、设备、等支持学生实习,企业的认同和投入会让学生树立责任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和技术改良。
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下,学校和企业的目的都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实习期间,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更多的是企业的考核,企业不仅应当传授专业实践技能,也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引入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显得十分重要。教育管理中缺乏学生在实习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因此,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可通过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评价,邀请企业对学校思政教育模式进行评价,一同商定学生的培养与管理方案,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表现,共同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