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体系及实施路径探索

2022-11-09 01:05吴长越佟炜垚
大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专业

吴长越,佟炜垚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教育原理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新时代下高校育人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需要高校各方面联动把握育人导向,结合新时代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育人劳动体系,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视域下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的地位明显被淡化、弱化。青少年中出现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和定位不明的状况,产生劳动惰化、劳动理解偏差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一)对劳动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对劳动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是,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上明显不足。部分高校缺少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或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形式教育浮于表面,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二是,目前高校对于劳动育人的定位存在问题,未能清晰把握劳动对于立德树人的作用和准确了解其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简单地视为从事体力劳动,而未将劳动与育人相结合,弱化了劳动育人的作用和功能,劳动教育成效不明显。

(二)对劳动育人本质的理解存在偏差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劳动育人的本质进行了明确,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的形成、劳动价值观的梳理、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劳动习惯的形成。当前高校或者教育者未能深刻认识到劳动育人的价值,一是,在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未能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劳动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而是机械地组织劳动,进行任务摊派,出现教育者和学生消极、被动参加劳动教育活动。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大多为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故而形成劳动分工的认识偏差。

(三)高校劳动育人机制和体系不健全

1.高校劳动育人在统筹联动机制方面不够完善。高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是在各部门在教育环节的统筹联动下进行,而从当前劳动育人的现状来看还未形成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在劳动育人方面高校各部门之间形成了各司其职现状,相关部门认为这属于专任教师的事情,故而参与力度不够,与当前“全员育人”的大政方针不符。二是学社联动欠缺,产教融合力度不足。社会企业与高校劳动育人方面合作不够深入,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社会企业劳动教育资源丰富,缺少“劳动力”。三是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脱节,专业课程学习与劳动教育关联不大,无法将专业课程教学的劳动要素和属性在劳动教育中体现。

2.高校劳动育人缺乏有效的保障体系。高校劳动育人是一种多部门共同协调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教育工作,高校劳动育人在物质保障机制和制度保障方面有所欠缺。一是高校劳动育人在物质保障方面相对缺乏,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中在经费的投入、购买设备和劳动育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二是高校还未形成完善的劳动育人制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无法对劳动教育的监管到位,确保劳动育人的有效开展,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规范指导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工作。

3.高校劳动育人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在高校劳动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学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以是否完成了相关任务为参考,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致使劳动教育中缺乏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创造的能力。当前对于劳动教育效果和内容的评价手段单一,仅以对结果的评价为主,未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思想转变进行合理评价,故而合理而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高校劳动育人的发展。

二、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的主要措施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所具有的思想引领、品德教育和精神引领等作用更加的突出。高校开设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获取相应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也是实现劳动育人基本国策的关键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贯彻落实了大学教育的精神,又为大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劳动教育要注重教育体系完善、实践活动、宣传教育和氛围营造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一)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1.完善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及实践环节,形成具有专业特色、鲜明思想、突出社会性和显著实践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实践教育中学习专业,在专业学习中进行劳动教育,学生修满学时获得相应学分,才可毕业。

2.将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为实现人才目标的培养,构建课堂学习、生活体验和环境熏陶等立体的、多维度的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到大学生的教学中去,要让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力求渗透劳动教育内涵,让劳动观“入脑、入心”,在相关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课程、就业指导等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努力将劳动观融入思维、方法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3.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及实践课程有机融合。要有效识别和挖掘各专业课程具有的劳动属性要素和劳动指向,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发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优势,在专业实践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技能和技术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专业劳动教育获取专业知识,将专业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以便获取专业劳动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劳动能力。高校开设专业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辛勤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4.积极开拓实践资源劳动育人功能。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渠道,结合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实地开展实践性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可利用的实习实践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以实现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加深加强与行业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在产教协同培养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劳动锻炼要求。将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品质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作用。高校将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融入劳动教育课堂中,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新时代的创业要素与劳动基础知识实践教育相结合,既符合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教授学生获取相关的劳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实践经验,可谓一举多得。

(二)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日常性的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个人生活的日常事务为出发点,结合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简单的个人内务开始做起,培养个人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与劳动。积极开展寝室卫生、教室清洁、公寓垃圾分类、校园卫生打扫、绿化种植养护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学生参与活动情况作为各类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结合校内各部门工作需要及学生能力水平,面向不同层次、专业学生开设勤工助学岗位,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可以进行基础性岗前培训,为学生提供体验校园实践生产劳动的平台,提高学生劳动自立自强能力。

2.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学生在学校教师指导与实践基地保障下开展基层服务性实践活动,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服务精神。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敬老院、生活社区、公共场所和各类赛会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鼓励学生依托社团、兴趣小组、见习实习等,发挥自身知识、特长,自主开展面向校内外的公益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搭建服务性平台,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一线,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到劳动作为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实现美好生活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3.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挖掘并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依托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体验劳动实践新形式,让学生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三)积极宣传劳动精神

1.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当代大学身处于“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高校要充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院系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通过晚点名、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活动,以主流思想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2.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以植树节、爱国运动卫生月、劳动节、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文化宣传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普通劳动者等社会人士进校开展座谈会、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教育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

三、推动劳动育人组织实施路径

新时代劳动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环节之一,既是整体性的存在,也是实践性的存在。以“全员育人”为视角,多方协调、共同参与,在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形成劳动育人的实施方案,强化安全教育管理、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加强劳动育人氛围营造,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导向性、亲和力、渗透力和实效性,实现劳动育人的主要要目标。

(一)多方协调,抓好统筹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各部门和学院要积极配合、加强联动,形成劳动教育协同机制,逐步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切实增强劳动育人实效。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务处牵头负责培养方案设置、统筹实践教学活动建设;学生处、校团委和后勤牵头负责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以及劳动教育评比表彰活动等;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宣传推广劳动文化和劳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各相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组织工作。教务处、学生处和校团委共同商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参考框架,各院系参照本办法及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参考框架,规划并落实劳动教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每位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过程记录和存档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安全管教,强化安全保障机制

坚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在确保劳动育人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高校应科学评估劳动活动安全情况,针对发现的安全风险点,做到及时排查,及时清除。在劳动过程中应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管理,强调科学操作规范,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深入人心,切实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三)督导评估,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激励体系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设置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开展劳动竞赛和劳动教育评比,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进行展示等,激发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氛围营造,重视宣传引导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利用易班、学校官微、橱窗、海报等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四、结语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体系和实施路径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劳动育人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一起纳入高校育人体系,结合高校专业特色,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实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路径,努力培养“五位一体”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专业修脚店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