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翠翠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高职学院,陕西 西安 71200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漠视生命的事件频出,校园里也出现了很多“慢性自杀”的现象,比如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沉迷于网络世界;经受不住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现实的压力,选择逃避、颓废,不找工作;不良的生活习惯,放纵自己,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过早地透支生命;对未来迷茫,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消极厌世等。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引领国家发展的人力资源,对其开展生命与情感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应引领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一手数据,调查的对象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 级高职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5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30 份,回收率为86%,问卷内容共分为大学生生命与情感表现情况、大学生生命与情感教育开展情况两大模块,其中,在情感表现方面又分大学生对自我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以及对他人的情感等三个方面。
所谓自我情感是指善于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学会合理、有度地控制情绪,对内在情感做出适宜表达;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幽默、旷达;谦和、自知,有现实感和胜任自如的愉悦感;能够控制因挫折引发的矛盾、能够调节紧张感和压力感。问卷显示:
1.大学生的压力来源
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学习,占46.1%;33.9%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就业形势严峻、对未来充满焦虑,还有11.4%的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困难,因而感觉压力很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业和就业是摆在学生面前最大的压力。调研中发现高职学院不少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有近7 成想要专升本、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律性差、方法不得当,外在诱因太多,往往半途而废或者自暴自弃。关于就业,大学生感觉到压力是完全符合社会现实,从外在形势来看,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企业纷纷裁员,整个就业环境不景气,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就业岗位尤其是对口岗位较少,出现供不应求、工作难找的局面;其次,学历竞争是当前社会一个突出问题,高职学生由于学历较低,比起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没有学历优势,不少招聘单位将“本科及以上学历”设为门槛,导致很多高职学生被挡在门外,无法实现“体面”就业。社会在进步,大学生对于个人理想的关注也在提高,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有4.1%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压力,这与不少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不少大学生在温室中成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换位思考;还有3%的大学生存在经济压力,高昂的学费以及生活费成为求学中的一大难题,但他们碍于面子没有及时地寻求帮助。
2.大学生的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是指个人能够掌握以及调解自己的情绪,对生活中由矛盾和事件所引起的反应能够很好地排解,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调研发现有近70%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焦虑、失眠、烦躁不安等情绪,但是能够很好控制情绪并及时调整情绪的仅仅只有27.3%,值得注意的是,有21%的学生表达自己无法很好控制情绪,整日情绪低落、没有自信心;52.8%的学生表示要么会顾及周围的人的反应,选择压抑或者掩饰自己的情绪,要么情绪反应过大,无形中伤害周围的人,事后又非常后悔。可见关注大学生情绪、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好情绪非常必要。
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
本次问卷从是否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吃苦耐劳、精神追求、理性大于感性等五个方面观测。从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体表现:有7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比较积极乐观的,6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吃苦耐劳,60%的学生很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50.3%的学生认为自己理性大于感性。在这五种表现中,只有自信心是学生比较缺乏的,有近六成(59.7%)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在这部分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将高考视为成功与否的标志,认为高考没有发挥好,沦为高职学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进而否定自己。出现这种情况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高职的认知有误有关,在不少人心中依旧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往往给高职学生贴上“成绩差”“没前途”“被淘汰”的标签,从而导致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情感教育论纲》中,学者朱小蔓将对社会情感的目标确定为热爱故乡、学校、班级、有集体荣誉感;在集体中有义务感、责任感、热情务实;在处理事务中有正义感、正直感等,依据上述目标,研究设置了三道题。
1.大学生对班集体的态度
人是社会性动物,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都需要在集体中活动。在“你对班集体的感情如何”这道题中,选择“非常有感情”的学生占11.4%,选择“比较有感情”的学生最多,占66.1%,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还是比较喜欢和热爱集体的。当然,还有10.8%的学生选择“没有感情”,这部分学生不重视集体,没有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这说明当前的班集体建设工作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态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新型暴力形式,这是一种突破道德底线,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大学生是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在“当你在网上看到别人遭遇网络暴力时,你会怎么做”这道题中,有6.1%学生选择“强势围观”,18.4%学生选择“大声声讨”,7.6%的学生选择“两方劝和”和“不清楚”。值得欣慰的是,选择“投诉举报”的学生最多,占67.9%,可见多数大学生还是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的,在遇到违法犯罪时能够主动制止,这种责任感和正义感正是新时代所需的,这是“人”的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善”。
3.大学生对校园自杀事件的态度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其中,56%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25.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亲人以及朋友的背叛,8.9%的学生不关心自杀事件,10%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个人权利。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生命树立了正确的认识,但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现较为冷漠,对生命不够重视,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
大学生对他人的情感主要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因此,研究从大学生亲情、爱情、友情三方面分别设置了题目。
1.亲情方面
在“给家人打电话的原因”这道题中,有53%的学生选择“因思念家人会主动打电话”,其余的学生则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才会与家人打电话,比如没有生活费、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烦恼或者困难。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众多打电话联系的因素中与家人分享生活经历是最主要的因素,这说明家人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大部分学生打电话会主动关心家人,在索取生活费时也会体谅父母,这也表明大学生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家庭氛围良好。
2.爱情方面
如今,大学生校园爱情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现象。然而恋爱的目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调查发现,仅有44.8%的学生谈恋爱是因为情到深处,39.2%的学生却是为了满足心理或者生理的需要,10.5%的学生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有5.5%的学生是为了追求不落伍,随大流。可见,不少大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将爱情与婚姻联系起来,对责任与义务考虑得较少。
3.友情方面
大学生若要更好地融入社会与集体,友情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调研的结果却很出乎意料,数据显示:43.9%的学生与周围同学相处得很好,很少感觉孤独;50.3%的学生则表示与同学相处一般,有时会感觉孤独;还有5.8%的学生和周围同学相处得不怎么样,表示独来独往比较多。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不是特别理想,不少学生缺乏可以深交的朋友,在与同学相处中过程因缺乏沟通能力而引发矛盾,导致无法和睦相处。
总体来看,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大学生的情感表现都不是很理想,需要引起学校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多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及心理疏导,以便大学生成长为珍爱生命、情感和谐的人。
1.教育方式缺乏系统性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开展生命与情感教育的方式以“融入式教育”为主,即在其他教育中融入生命与情感教育的某些内容,虽然“融入式教育”拓宽了生命与情感教育的方式,也非常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然而还是不够专业化,比如在“学校所开设的生命与情感教育的方式”这道题中,选择“专门的生命与情感教育课程”的仅占7.8%,“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仅占16.2%;而“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占50.4%,“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占25.6%。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校生命与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教育、校园贷教育、电信诈骗教育等社会热点领域(77.5%),针对挫折教育(7.3%)、求生技能教育(15.2%)等内容却显得不够,因此缺乏富有针对性、系统化的教育内容。
3.教育主体缺乏合作性
高校是大学生生命与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力量也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及价值就会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受自我教育影响占32.2%,受家庭教育影响占28.9%,受网络影响占27.7%,受朋友群体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仅占11.2%。可见,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必须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1.理实结合,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
大学生生命与情感教育的实施必须坚持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课上教学是指将大学生生命与情感教育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开设专门课程,采用班级授课制,成为一门显学,使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渠道。课下教学主要是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体验感悟。还应拓展生命与情感教育的渠道,采用课外融入式教学,把生命与情感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渗透式教育。课上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课下以生命与情感体验为主,也称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缺一不可。
2.精准施教,提升挫折教育力度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教育,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挫折,能够承受挫折的素养以及预防、排解、战胜挫折的能力。研究表明,“挫折的后果严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挫折的认识”。以悲观的心态看待挫折,容易意志消沉、丧失直面挫折的勇气,反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把挫折看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的人,最终会成为强者。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首先培养大学生正视挫折的思维,即能够辩证地认识挫折,挫折的产生正是由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既有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作用,不能一味责怪自己的“无能”。通过创设挫折教育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承受挫折的素养。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助贫、助困、助残等志愿者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引导他们直面挫折的勇气,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悟挫折,为其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提供心理保障。加强行动落实,培养大学生预防、排解、战胜挫折的能力,是挫折教育的终极目的。对那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应多观察其行为表现,多支持肯定,少批评责难。
3.多方联动,构建“四位一体”教育合力
生命与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的共同协调与配合,因此实施大学生生命与情感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以学校为主要力量,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各影响因素的作用。首先,优化高校教育环境,重视校园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双重建设;其次,重视家庭环境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认识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利用QQ 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建立家校合作沟通渠道也十分必要;再次,改良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最后,净化网络环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友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正从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向强调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转变。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与使命,其生命与情感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与情感价值观、积极探索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使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促进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把握了大学生生命与情感的表现情况以及教育现状,并深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更好地实现生命与情感教育的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