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

2022-11-08 03:47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2年9期

8月22日,第26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会上,大会将今年的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傅京孙奖颁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感知与计算中心主任谭铁牛,以表彰他在模式识别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这是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授予北美和欧洲地区以外的学者。

模式识别旨在研究和实现人类的感知、识别和判断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基本研究内容。谭铁牛长期从事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是虹膜识别、步态识别等模式识别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一些重要的国计民生领域。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21日公布2022年获奖名单。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授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文辉,奖励他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乙型肝炎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目前全球仍有超过两亿五千万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NTCP的发现是乙肝病毒研究领域30年来里程碑式的突破,揭示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杨学明,奖励他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杨学明发展了量子态分辨的后向散射谱学技术,通过高分辨的散射实验与精确理论研究相结合,揭示了多类化学反应共振现象,大力推动了在量子水平上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此外,他还发展了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反应成像技术,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以及自旋-轨道共振分波之间的量子干涉现象。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授予香港大学莫毅明。复几何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核心研究方向,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的其他分支都有重要作用。在与不同合作者的工作里,莫毅明在复几何及其应用有两项基本贡献。其一是他与Jun-Muk Hwang一起创造了代数几何领域中的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这个理论是基于他早期复几何的工作上发展起来的,并被应用于证明紧不可约厄米特对称空间在凯勒形变下的刚性,以及拉扎斯菲尔德关于有理齐次空间上解析影射的一个猜想。其二是他与合作者证明了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

今年76岁的舒德干是进化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今,他在网络上又被网友们赠予了一个新头衔——“重量级宝藏UP主”。

在一期主题为“我们从哪里来”的科普视频中,舒德干站在档案柜前,随手拿出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化石,向观众讲解生物进化,并幽默地补充说:“这个东西是超级国宝,平常我都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引来网友在弹幕中惊呼“太珍贵了”“原来学知识还能免费看国宝”。

自6月底开通视频账号以来,舒德干已上传了15则科普视频。8月份,他更是做到了每周更新两次。在他看来,通过科普传播进化古生物学的诸多重要新发现,与大众分享科学思想,这是一件既利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美事”。

近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荣获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授荣誉奖牌和100万元人民币奖金。

据介绍,潘云鹤长期从事人工智能(AI)研究,是我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开拓者,提出了形象思维、综合推理和视觉知识等理论,对传统人工智能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使其释放活力,在产品创新设计、数字图书馆和知识中心等工程实践中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作为《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的提出者和负责人,他还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形成、发展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7月18日,在希腊雅典举办的第44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被授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际合作奖。COSPAR国际合作奖自1984年设立,是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单独设立的奖项之一,吴季是目前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科学家。他高度重视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利用国际合作,迅速提高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水平。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先后推动立项了“双星计划”、“萤火一号”、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一大批空间科学计划,这些计划都与国际同行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让中国的空间科学家们切身体验到了在自主设计科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国际竞争与合作,快速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国产大型太阳能无人机首飞成功

9月3日,由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在榆林靖边首飞成功。该机是航空工业研制的首款超大展弦比高空低速无人机、首次采用双机身布局的大型无人机、首个以太阳能为唯一动力能源的全电大型无人机平台。

“启明星50”于当日17时50分起飞,空中飞行26分钟,于18时16分平稳着陆。飞机状态良好,各系统运行正常,首飞圆满成功。

据了解,该机利用高效、清洁、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可长时间留空飞行,执行高空侦察、森林火情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地理测绘、通信中继等任务。此次首飞成功,为航空工业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复合材料、飞行控制领域等关键技术发展,提升我国向临近空间执行任务的能力。

珠机城际金海特大桥主跨合龙

9月5日10时18分,由广珠城际公司投资建设、中铁四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珠机城际金海特大桥主跨钢梁成功合龙。金海大桥是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同时也凭借49.6米的桥面宽度,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宽公铁两用多塔斜拉桥的世界纪录。

珠机城际金海特大桥全长1369米,起自珠海横琴新区,跨越西江磨刀门水道,终至珠海机场东路,是珠机城际铁路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首次采用多塔刚构体系公铁两用斜拉桥结构,主跨为3×340米的公铁同层四塔斜拉桥,中间为160公里/小时的双线城际铁路,两侧为100公里/小时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

9月9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北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在发布活动上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在十四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方圆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

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世界首台量子电流互感器挂网运行

9月15日,2022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在安徽合肥开幕。在线下举办的电力专场活动现场,由国网安徽电力牵头研制的世界首台量子电流互感器在合肥110千伏挂网运行,标志着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迈出了第一步。

据悉,此次挂网的互感器是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新型电流互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线性度好、绝缘要求低等诸多优点。“通过操控和测量电子能级在磁场中的变化,电流测量精度实现了对经典方法的超越。”量子电流互感器项目负责人赵龙说,传统互感器采用铁芯结构,在大电流测量场景下容易出现磁饱和问题,新型量子电流互感器从测量原理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由于无需接入电气回路,大大降低了对互感器的绝缘要求。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首批科学成果

9月5日,科技日报消息称,经过一个月的在轨测试,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院抓总研制的创新X系列首发星,即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工作正常,搭载的多个科学载荷按计划开展了测试,并获得首批科学成果。

SATech-01卫星搭载的伽马射线暴探测载荷(HEBS)已首次加电开始在轨测试。在此期间,HEBS探测到其在轨运行以来的首个伽马暴,表明HEBS已经具备伽马暴的探测研究能力。HEBS与我国前期发射运行的“慧眼”卫星和“怀柔一号”极目卫星已组成伽马射线爆发天体探测网络。同时,SATech-01卫星搭载的龙虾眼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成功获得一批天体的真实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

超大型集装箱船“长韻”号在沪交付

9月13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长荣航运公司建造的24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长韻”号,比计划提前12天完工交付。这是2022年6月22日交付的“长益”号姊妹船,标志着全球最大型箱船建造交付全面进入“沪东中华时间”。

“长韻”号由沪东中华自主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投入运营后将服务于远东至欧洲航线。该船总长399.99米,比目前世界最大航母还要长60多米;型宽61.5米,甲板面积达24000平方米;货舱深度达到33.2米,可承载24万吨货物,一次可装载24000多只标准集装箱,最大堆箱层数可达25层,相当于22层楼的高度,是目前全球运营的装箱量最大的集装箱船,被誉为海上“巨无霸”。

磁浮旅游专线列车下线

9月2日,中国国内首条磁浮旅游专线——广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列车在河北省唐山市下线。该列车由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唐山公司”)自主创新研制,具备全产业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当日,在中车唐山公司磁浮试验线,黄白相间的清远磁浮列车安静、平稳地沿着轨排“贴地飞行”。据列车总设计师刘曰锋介绍,应用轻量化铝合金车体、蓄电池冗余自牵引、自动重联、ATO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使得列车的运行速度、可靠性、舒适性、智能化全面提升,牵引能力比上一代提升48%,悬浮能力提升8%,三辆编组列车最大载客量可达500人。清远磁浮旅游专线全长38公里,以服务长隆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为主要功能,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8.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