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合五方三递进”的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模式
——以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1-08 23:26汤洪洁
大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学院

汤洪洁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志愿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深藏于教育的价值和使命中,“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是“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其中“育人”更是在整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任务,而志愿服务工作则成为培育和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和载体,具有重要且独特的育人价值。志愿服务工作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实践育人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目标确定,要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求真务实,坚持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专业实践中,促进产教城融合发展。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实现了育人目标的“双合”,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素养,精准建立“三递进”志愿服务层次,能够让不同年级的志愿者都能参与到适合身心特征和能力水平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实践育人实施“五方”体系,在实践育人的具体实施环节积极整合“政校企家社区”五方资源,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共建单位等形式,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五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达到实践育人目标。

近年来,该志愿服务模式在探索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逐步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多方实践资源,丰富实践教育内涵,创新社会实践形态,拓宽学院实践育人平台,基于“双合五方三递进”的志愿服务模式,搭建三大育人平台,构建三大育人机制。

一、搭建三大育人平台

(一)打造“双合”志愿服务育人平台

把志愿服务元素纳入思政教学,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辅结合”协同教育,实现“双合”,一是志愿服务与课堂主阵地相融合,二是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第一课堂重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第二课堂重在培育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志愿者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两者协同合作,有助于实现理论灌输、课堂讲授等被动育人方式无法达到的育人效果,真正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促进高职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打造“政校企家社区”志愿服务育人平台

学院和天津团市委、武清区委、河北区团委、河北省涞源团县委等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协作;学院和扶轮中学、月牙河小学等七所中小学共同开展大中小幼志愿服务一体化建设;和北京铁路局集团、太原铁路局集团、兰州铁路局集团、市轨道交通集团签署志愿服务协议;依托家委会,争取家长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和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建昌道社区、焕玉里社区、东昌里社区等10个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

(三)打造“三递进”志愿服务育人平台

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特点,打造“三递进”志愿服务育人平台。第一层级针对大一学生,聚焦志愿服务的意识养成和素质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基础类志愿服务,促进学生思想成型;第二层级针对大二学生,聚焦志愿服务的能力锤炼,提供环保宣传、环境美化等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第三层级针对大三学生,聚焦志愿服务的总结提升,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学生技能成才。

二、构建三大育人机制

(一)“校院部”三级管理机制

学院成立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政策制度、队伍建设、活动安排、经费支持等工作,实现“校院部”三级管理,保障志愿服务有效开展。

(二)激励评价机制

学院建立“政校企家社区”五方联动评价机制,利用“志愿汇”平台,记录志愿服务时长数据,根据反馈进行志愿服务评价;建立了大学生成长记录平台,把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成社会实践学分,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考核、评优评先、党员发展、毕业求职的依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考虑到很多志愿服务场所在校外,学院引入了校外保险制度,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三)“志愿服务辅导员”参与机制

学院志愿服务采取“辅导员”参与机制,聘请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团干部、行政教师、班主任等作为“志愿服务辅导员”,做志愿服务思想上的引领者、实践工作中的指导者、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三、开展“两服务+ 五助力”模式志愿服务

(一)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等应急志愿服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574 名志愿者参与所在家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累计61235 小时,收到感谢信60 封,优秀事迹被团市委宣传报道。2021年暑期,河南省部分地区遭遇大范围极端强降雨天气,学院志愿者闻“汛”而动,积极投身防汛救灾志愿服务,前往鹤壁、新乡、周口、巩义等多地协助转移被困人员、调度和转运救灾物资、搬运沙袋封堵管涌等抗汛救灾任务。2022年当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院启动前期部署的团支部卫生防疫负责人联络机制,梳理在津学生情况,对相关学生进行防疫提醒和心理疏导;广泛发动广大团干部、团员青年组建青年突击队参与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组织在津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学生成立临时团支部,在社区核酸检测、秩序维持、文明劝导等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二)助力“小而美”常态化志愿服务

学院与天津市河北区建昌道、新开河街、王串场等周边社区进行结对服务,开展垃圾分类、环保、法制宣传,派出志愿者200 余人次,收到河北区团委与各社区发来的表扬信。组织志愿者赴觉悟社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三)助力乡村振兴“关爱行动”

学院连续23年走进河北省涞源县,开展扶贫助困、支教扶智行动;深入河北省塞罕坝、乐亭、天津蓟县等地,开展生态环保、勤俭节约、垃圾分类宣传;连续十余年开展敬老院、启智小学志愿“阳光助残助老”服务。

(四)助力春暑运志愿服务

学院连续11年在北京站、北京南站、天津站、河北省北戴河站等京津冀重点轨道交通站点开展志愿服务。自2019年开始,学院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北戴河站志愿服务工作,在实名制验票、旅客测温、候车室检票、站台接发和旅客组织、咨询服务、贵宾服务等多岗位为旅客提供服务。学院北戴河志愿服务队在2020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全国铁路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五)助力志愿服务国际化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学院先后建设泰国、吉布提、尼日利亚鲁班工坊。学院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开展青年学生技能交流,成功举办中泰高铁机车维修国际邀请赛。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志愿服务已成为学院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院“志愿中国”注册志愿者达8446 人,年度累计信用时数8806 小时,累计荣誉时数79828.5 小时。学生自发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明显提升,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事件中,据统计,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657 名志愿者自发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时长达八万小时。通过志愿服务,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大幅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通过专业志愿服务,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位列全市第一。近年来,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推优入党、就业应聘的重要指标。

学院连续23年的涞源扶贫助困、支教扶智行动帮助50 个家庭实现精准脱贫;11年的春暑运志愿行累计服务旅客上千万人次;145 名志愿者参与“扬帆计划”,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院青年志愿服务队受邀走进天津交通广播电台FM106.8《1068 帮帮团—志愿者说》节目,专题讲述、宣传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及青年志愿者故事,学院和学生个人收到全国各地发来感谢信上百封。

四、打造创新特色志愿服务

(一)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成为红色宣传员

为了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形式,同时也为了缓解纪念馆的服务压力,学院组织志愿者在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既是讲述党史故事的文化输出者,也在讲解中接受党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志愿者们向社会公众展现文化自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思政理论、劳动教育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将理论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补足“精神之钙”;注重培养信仰坚定、政治过硬,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扎实专业能力的志愿者。

(二)打破传统意义志愿服务,让学生参与多种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者

学院鼓励学生开展青年学生文化交流、职业技能交流等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志愿故事。提升服务专业性和服务能力,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提高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将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

五、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重点问题

(一)志愿服务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职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每一项志愿服务完成后,活动组织方往往未对志愿者数量及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在激励管理环节,大部分方式是通过荣誉激励,而这些奖励所面对的也只是极少部分人,对更多的志愿者缺乏奖励和关怀。既缺乏物质鼓励,又缺乏精神鼓励的现象也是志愿者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志愿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

由于志愿服务时间、空间信息不对称,高职院校志愿活动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因而产生了急需志愿服务的地区“供不应求”,而有的地区则“供太过求”。志愿服务时间、空间上供需矛盾通常会造成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常态化,导致志愿服务项目活动的广度与深度都未能得到拓展。

(三)志愿服务安全保障未能引起重视

近年来,高职学生在助力大型活动赛事、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中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志愿服务本身的奉献性,志愿者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尤为关键,尤其是对志愿者本身来说也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并且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在户外进行,对安全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

六、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搭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项目库

高职院校可通过网络系统平台搭建志愿服务项目库,将参与志愿服务群体的服务意向、所需技能、服务时间、服务经验等信息搬上平台,让服务可视化,从而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时间和需求间的联系,使志愿服务可筛选,实现线上对接的便捷服务。围绕服务项目库,也可推出服务积分兑换,服务故事展示、星级评定等途径,以调动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打造智慧型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在项目库的基础上搭建智慧型志愿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对高职生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的登记录入、过程监督、服务质量评估以及信用情况加以整合,便于接受志愿者的申请以及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升志愿服务效能;还可参考“网购”的思路,构建起“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和全过程评价反馈制度。同时,高校应拓展线上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直播等形式让时间、空间不再成为障碍,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建立志愿服务风险承担体系

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风险承担体系。第一,各类志愿服务,尤其是外出类的志愿服务必须由教师带队,同时明确学生负责人,并在队伍中选拔安全员,专门负责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安全提醒。第二,学院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会精准分类,根据活动类型和活动人数、时长等,为志愿者购买不同类型的安全、交通类保险,以保障学生权益。第三,根据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在选拔志愿者时会考虑到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如需要耗费体力较多,时间较长的志愿服务,则可以男生为主,根据档案,规避有病史的志愿者参与此类活动。第四,学院针对不同志愿服务有各类应急预案。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学校志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救灾等大事件中积极发挥作用,学院党委牵头制定了《在疫情常态化下的志愿服务活动指导意见》及各类应急预案,为高效有序发挥青年志愿者积极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学院紧紧围绕“大思政”育人格局,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抓手的实践育人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结合学院实际打造“双合五方三递进”的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精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打造全员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让一次次志愿服务成为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服务天津“志愿之城”建设。

七、结语

今后,学院将继续完善“双合五方三递进”的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将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积极发挥各个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建立具有津铁院专业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育人,深化校企融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建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典型成果,形成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扩大志愿服务经验交流范围,推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在各大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学院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