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培养人才的时代意蕴及实践策略
——以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例

2022-11-08 16:00:05丹,付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全会精神思政课党史

赵 丹,付 明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

高校思政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旨在培养造就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全会精神是重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与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理论指导性是内在统一的。推动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有助于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一、时代意蕴: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发挥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以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了政治方向。当前,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愈加紧迫,对高级人才的渴望也愈加强烈,这就需要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决议》作为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强大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为高校思政课政治引导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人才培养,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以充实人才培养内容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的内容。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常讲常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从内容上看,《决议》总结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历史意义、历史经验,为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而鲜活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思政课深入挖掘党史教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决议》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确立”、“十个明确”、“十个坚持”等思想,从十三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推动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内容的与时俱进。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引领性以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人才培养,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感悟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转化为行动自觉,积极投身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基本原则: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的价值遵循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坚持整体性原则,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坚持正确党史观

党史观是根本的立场问题、政治问题,也是高校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高校思政课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的历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因此,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要树立正确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坚持正确党史观,就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一百年,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坚持正确党史观,就要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引导学生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学习、理解党的历史。

(二)树立大历史观

思政课教师是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拥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决议》时,要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历史背景,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前两个伟大决议相结合,讲清楚第三个《决议》制定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条件,既看到百年党史的连续性,又体现新时代的新特征,通过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三)坚持整体性原则

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第一,要正确处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思政课要讲清楚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要善于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探求历史规律。第二,要正确认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把握好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主要任务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党的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要正确判断历史与理论、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从实践中来,只有深入研究党的历史,才能深入掌握党的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党的理论与时俱进是为了更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三、实践策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的路径引导

(一)发挥创造性:提升思政课教师对全会精神的理解阐释能力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一,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政治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样的思政课才有力量。思政课教师应该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传递知识养分。教师要有家国情怀,“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学深悟透全会精神。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自学、集体备课、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报纸、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学习,加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定期组织教师专题培训,务必将全会精神学深悟透。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简单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拓展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还要投入激情,有真情实感,与学生积极讨论,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二)拓宽主渠道:丰富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方式

1.发挥思政课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依托《决议》内容和对全会精神的解读,充实课堂教学的理论资源和丰富内涵。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注意“融入”的整体性、连贯性,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细致讲解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关键节点,深入浅出地阐释全会精神。思政课的育人目的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因此“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创新教学手段,如采取体验式教学、感悟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人才培养效果落到实处。

2.“理论+实践”,拓展思政课实践教育第二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善于拓展其他教育渠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握好思政课的实践性。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充分挖掘百年党史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党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思政课实践教育第二课堂。例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终于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时,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党史馆,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让学生体会到党的胜利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开展诵读经典——讲好党史故事等活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在思政课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取前行的不竭动力。

3.“线上+线下”,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是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在此情况下,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在教学效果上面临重大考验,也面临重大机遇。互联网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学生是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因此,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与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讲党史故事、学全会精神、育时代新人。例如,为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创建官方微信公众号,用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设立经典阅读、政策追踪、好文推荐等栏目,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发挥了重要的德育作用。

(三)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践行全会精神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汲取全会精神养分,增强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政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而增强内心的认同感。在思政课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仅要老师讲,还要组织学生自己讲。要转变学生课堂角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小组研讨、主题发言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思政课育人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注意增强和锻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汲取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勇于担当青年责任和时代重任。

结语

高校思政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把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这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指南。高校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关于全会精神的抽象概念,而是要深刻引导学生从政治理想、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向全会精神看齐,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华民族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做新时代德才兼备、担当奉献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全会精神思政课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山西夏县瑶峰镇:“五学”全会精神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人大建设(2018年8期)2018-11-13 01:19:10
学习十九大和省委全会精神 续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人大建设(2017年12期)2017-03-20 05: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