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 谢华艳 黄凤梅 罗家爵 黄明 黄娟 张有华 陈进喜 马琳 熊毅 张华智*
(1. 广西钦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钦州 535099;2.广西钦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钦州 535099;3.广西浦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钦州 535300;4.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广西 钦州 535099;5.广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鸽成为我国继鸡、鸭、鹅之后第四大养殖家禽。俗话说, “一鸽赛九鸡、无鸽不成席”。肉美细嫩、药用价值高、营养丰富的鸽肉备受大家的欢迎。肉鸽的养殖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我国肉鸽饲养量占世界饲养量的80%以上, 肉鸽消费量居世界第一。我国肉鸽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东南部沿海省份, 其中广东省的肉鸽存栏占全国总量的60%。2021年, 我国种鸽存栏达4400万对, 出栏肉鸽超过8亿只。
近年来, 随着养鸽业的快速发展, 肉鸽的规模化养殖逐渐取代家庭散养模式, 鸽病病种和发病频率不断升高, 趋于多样和复杂的鸽病逐渐成为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报道, 几乎所有的鸡病都会感染鸽子, 截至目前中国鸽病已达60~70种, 而且还有新的鸽病不断出现。据文献报道, 我国鸽病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病毒、细菌、寄生虫和营养代谢性类疾病。其中以病毒性疾病感染多见且危害大。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鸽新城疫、鸽痘、鸽禽流感、鸽圆环病毒病、鸽腺病毒病、鸽疱疹病毒病、鸽细环病毒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鸽沙门氏菌病、鸽大肠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等。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鸽群主要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要点进行综述, 以期为我国鸽业健康养殖和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鸽新城疫也称为鸽瘟, 病原是禽I型副黏病毒, 或者是一种抗原变异的鸡新城疫病毒。鸽新城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 不同品种和日龄的鸽都易感, 主要引起肠炎、下痢和典型的神经症状, 其中幼鸽和青年鸽最为严重。该病死亡率和发病率都非常高, 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 鸽新城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基因型以VI型为主, 分为VIa~VIg 7个基因亚型, 其中VIb基因亚型的毒株多来源鸽群。近年来, 鸽新城疫病毒在不断变异, VIk基因亚型毒株在我国发现并被鉴定与报道。2011年前, 我国仅少数地区报道出现VIk基因亚型毒株, 但随后3年, VIk基因亚型毒株在我国广泛流行。2015年, 研究报道在东北地区鸽群中分离到两株VIk基因亚型毒株, 毒力测定结果为低毒力毒株, 但是动物临床试验证明, 这毒株对鸽群有致病力。因此, 加强对鸽群鸽新城疫流行监测, 对了解和弄清病毒突变情况和流行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鸽新城疫为病毒性疾病, 目前无特效药。防控关键主要是对鸽群进行定期免疫接种。当前, 我国还没有商品化鸽新城疫疫苗, 鸽场大多使用鸡新城疫疫苗来预防。然而, 鸡源新城疫病毒和鸽源新城疫病毒抗原性和致病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 使用鸡新城疫免疫鸽群, 保护效果其实并不太理想。叶贺佳等报道, 用自行研制的鸽新城疫疫苗和鸡新城疫疫苗进行鸽群免疫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鸽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更好。赵振振用VIb基因亚型毒株研制的专用鸽新城疫疫苗, 鸽群免疫抗体平均效价高于7Log, 保护效果更好。虽然我国鸽新城疫疫苗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还未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审批, 亟待研究开发出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鸽群专用新城疫疫苗。同时加强鸽群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 提高鸽场生物安全水平等对鸽新城疫的防控都具有重要作用。
鸽痘也称为禽白喉、传染性皮瘤, 是一种以蚊虫为主要媒介的虫媒病。病原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 仅感染鸽群。各日龄鸽群均可感染鸽痘, 但乳鸽最易感且受危害最大。鸽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3~6月为主要流行季节。临床症状可表现为黏膜型、皮肤型、眼鼻型和混合型。
该病以预防为首要手段。乳鸽3日龄左右开始免疫鸽痘弱毒疫苗, 同时做好鸽舍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灭蚊, 特别是春夏蚊虫繁衍高发期更需要加强灭蚊虫工作。
鸽圆环病毒病又叫幼鸽疾病综合征(Young pigeon disease syndrome, YPDS)。1993年, 该病最早在美国报道。2007年, 我国首次检测到鸽圆环病毒。目前, 该病至少在比利时、澳大利亚和法国等14个国家中流行。鸽圆环病毒主要感染青年赛鸽和肉鸽, 特别是4月龄以下的幼鸽最易感。鸽子感染圆环病毒后主要表现体弱、嗜睡、食欲减退、腹泻、体重减轻、呈现呼吸道症状、突然死亡等症状。该病毒首先感染法氏囊并向其他淋巴组织扩散, 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导致继发其他疾病感染。病理学切片可在发病鸽的淋巴组织中检测到胞质内包涵体。
介于尚未找到合适的体外培养方法, 鸽圆环病毒的相关研究受到局限, 至今尚未有成熟商品化鸽圆环病毒疫苗。在日常生产中,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饮食和鸽舍卫生, 强化鸽群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病等疾病的预防接种。
禽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禽腺病毒属(Aviadenovirus), 根据抗原特异性可分为三个群。I群禽腺病毒主要从鸡、火鸡、鸽等不同动物呼吸道中分离获得, 代表毒株为鸡胚致死孤 儿 病 毒(Chicken Embryo Lethal Orphan Virus, CELOV),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症状、胰腺萎缩或坏死。II群禽腺病毒主要从引起火鸡出血性肠炎和雏鸡大理石脾病的病例中分离获得。III群禽腺病毒主要从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病例中分离获得。赛鸽群中存在两种不同基因序列的鸽禽腺病毒, 赛鸽较其他鸽群禽腺病毒的发病率和感染率更高, 且在赛鸽群中出现一定流行态势, 特别是公棚比赛过程中加快了赛鸽禽腺病毒的传播率, 使大量抵抗力较低的赛鸽感染上禽腺病毒, 导致赛鸽比赛过程中飞行变慢或迟归, 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目前鸽腺病毒病还未有专用疫苗。日常防控主要是加强对鸽群饲养管理、保健, 控制饲养密度, 以及鸽舍通风、干燥清洁、定期消毒等。
鸽禽流感又称欧洲鸡瘟、真性鸡瘟, 由正黏病毒科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鸽群中主要流行的禽流感亚型是H5、H7、H9等。秋冬和冬春季节高发, 各年龄段鸽群均可感染, 以3月龄左右的小鸽最为易感。鸽群在换毛、比赛、长途运输等因素引起自身抵抗力下降时, 易感染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途径在鸽群中传播。成年鸽群感染H7、H9亚型流感病毒后, 一般呈隐形带毒, 产蛋鸽出现产蛋减少, 康复后鸽群可继续向外环境排毒, 成为传染源, 幼龄鸽群感染初期零星急性死亡, 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该病预防为主。使用H5+H9二价禽流感疫苗对鸽群进行免疫, 可以起到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常规免疫为45日龄开始第一次免疫, 150~18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 随后可每半年加强免疫一次;如果养殖场处于禽流感疫情威胁区时, 7日龄开始首免, 60日龄二免, 150日龄三免, 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一次。由于鸽群养殖户大多数认为鸽对禽流感不敏感且耐受, 并不重视对鸽群开展禽流感疫苗的免疫。研究表明H5N1亚型禽流感在鸽体内可以复制并感染发病, 而鸽群中隐形感染的禽流感病毒对当地禽流感的防控影响较大。加强日常生产管理, 做好引进种鸽、种蛋的检测工作, 鸽舍定期清洁通风消毒, 冬季做好鸽群防寒保暖措施, 控制鸽群饲养密度。
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的一种, 基因组由11个基 因片段组成, 编码6个结构蛋白。依据结构蛋白VP6可将病毒分为8个组, 通常在鸡、火鸡、野鸭和野鸡等鸟类中检测到轮状病毒属于A组、D组、C组和F组。全球首次在日本野鸽中分离获得鸽轮状病毒PO-13株。随后G18P的轮状病毒肆虐澳大利亚各地, 使上十万的赛鸽感染, 数千只赛鸽死亡。目前, 中国赛鸽群中轮状病毒流行的基因型也为G18P。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杆状菌, 为条件性致病的兼性胞内寄生菌, 也是引起人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鸽沙门氏菌病也叫鸽副伤寒, 病原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 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哥本哈根变种噬菌体类型中的DT2(definitive phage types, DT2)、PT4(phage types, PT4)、PT46和PT99占比最多。DT2和PT99基本都是从鸽子中分离出来, 分离率高, 但对人的感染性很低。人感染沙门氏菌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畜禽产品。有研究报道, 加工和运输环节肉鸽沙门氏菌检出率是鸽场检出率的8倍。不同日龄鸽都可感染, 乳鸽受影响最大。
沙门氏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病原体进入小肠, 穿过肠道化学屏障, 入侵肠上皮细胞, 到达黏膜下层并进入血液;或者经M细胞直接到达黏膜下层, 经吞噬细胞传播到淋巴管和血液, 最后扩散到组织器官, 引起全身性感染。
当前鸽沙门氏菌病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随之而来细菌耐药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 替抗产品如益生菌, 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植物提取物, 微量元素和抗菌肽等在防控鸽沙门氏菌病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 如若使用单一替抗产品作用效果慢, 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替抗产品治疗鸽沙门氏菌病, 以达到更好防控效果。
鸽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因鸽群饲养管理、卫生环境差等引起的条件性致病传染病, 往往会继发或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各年龄段鸽都易感, 幼龄鸽和青年鸽尤为易感。该病发病时间长、死亡率高, 死亡率可达50%。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在鸽群中传播, 以呼吸道感染更多见。临床症状主要有眼型和急性败血症两种。眼型主要表现为头部肿大、眼炎、眼肿胀、闭眼流泪。急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呼吸困难, 全身衰竭而亡。
可以使用鸽大肠杆菌多价苗或鸽场自家苗来预防该病。自繁自养有益于鸽场的疫病净化, 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等控制措施也很重要。
鸽毛滴虫病又称为口腔溃疡症或口癀, 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原虫病。病原寄生在消化道, 引起口腔溃疡、坏死, 乳鸽感染和死亡率高。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口臭、喉咙黏有大量黄色干酪物形成溃疡, 呼吸困难, 吞咽受阻。病鸽因口腔溃疡影响采食, 乳鸽死亡率高。
该病传播路径主要是通过成年鸽向乳鸽喂食, 将病原传给乳鸽。因此, 将感染鸽毛滴虫病的鸽子隔离饲养, 即可切断病原的传播。研究报道, 当前家鸽中60%鸽群和20%野鸽都携带有鸽毛滴虫病。预防鸽毛滴虫病是养殖户长期性的工作之一。鸽毛滴虫对大多数消毒药都敏感, 可每天用2%来苏尔或0.2%新洁尔灭或3%双氧水消毒鸽舍、鸽笼、料盆、水壶等。养殖场周边环境可以使用2%烧碱进行喷洒消毒。日常应加强生产管理, 控制鸽群饲养密度, 定期投喂抗滴虫的药, 每两个月为一个治疗疗程。
当前对鸽病的研究相对其他禽类疫病来说远不够深入, 针对鸽圆环病毒病、鸽腺病毒病和鸽沙门氏菌病等多种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试剂、专用疫苗研发、防控措施等方面存在空白较多。大部分鸽群疫病的防控只能借鉴或套用其他禽类疫病防控措施, 使得鸽群疫病的防控效果大打折扣。
为使我国鸽群产业健康、绿色、快速发展, 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是根据我国鸽群存栏量、地区分布及消费潜力等情况, 强化政府政策引导;二是提高从业者知识水平和养殖技术;三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吸引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 引导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