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我们又玩什么游戏?
——对心理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

2022-11-08 10:23刘伊丽浙江省宁波未来学校宁波31560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活动课案例心理

◎ 刘伊丽(浙江省宁波未来学校,宁波 315604)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业任务的日益繁重,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为此,各学校一般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但是,相对于语数英,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例如,在一次课上,我问学生“你认为心理课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些心理现象的课”,并问我知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会不会读心术。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课,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主题,上完几次课之后,学生反响不错,喜欢上了心理活动课,课堂纪律也好多了。

又一次心理活动课前,几个学生很积极地走上讲台,问我:“老师,今天我们上什么?又玩什么游戏?”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我希望学生喜欢我的课,不是为了单纯玩得开心,而是为了他们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能够在未来遇到问题的时候联想到课上所学的知识,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明明已经很用心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并选择上课的主题,认真备课,为什么学生只是觉得心理活动课很好玩?经过仔细思考,我觉得原因主要是我担心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得,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游戏性、趣味化的内容,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但是游戏之后学生普遍缺乏深入思考,这样的课看起来很热闹,课堂气氛热烈,但缺乏实际的内容。另外,过于轻松的氛围易使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唱反调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内容不够集中,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不能形成系统的联结,印象不深刻。

心理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调整认知方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体验学习为主,但实际上学生很难真正投入进来。那么,应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程当中,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为此,我搜集了一些专家的论证,反复研究了自己过去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课例,调整了上课的模式。下面借“人生价值大拍卖”这节课来具体阐述。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课堂公约

在“人生价值大拍卖”这堂课正式开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勇敢表达,真诚分享,动静有序”的课堂约定,大家一起鼓掌通过。

心理活动课是开放的、不批判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过于包容的氛围会使学生随意暴露出负性甚至攻击性的一面,如随意指责他人,或者故意说出一些不好的言论。例如,时间管理课上,在回答“如何安排时间”时,有学生说要一整天玩游戏,有学生说做饭时要最后关火引发爆炸。在自我认识主题课上,当别人介绍自己时,有学生在底下起哄。我不反对学生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心理活动课也不是思想道德课,但不批判并不意味着心理活动课没有课堂纪律,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言。

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课堂公约,当课堂上有学生分享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遵守课堂公约。如果有学生故意干扰或取笑分享者,教师要提醒学生课堂公约的存在,向学生强调,心理活动课上要尊重他人,每个人的分享都值得被尊重。有效的课堂公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愿意思考和分享。

二、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活动过后接着就是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为什么只对活动感兴趣而无法聚集课堂主题,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环节。例如,问题没设计好,教师说得太多,学生不知道你到底想引出什么;或者问题比较泛泛,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者问题比较寡淡老套,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效。教师需要基于预设的“果”来设计问题或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因”。但是,由于“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设计问题时进行适当调整,帮助学生锁定目标;另一方面,要留出适当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

在“人生价值大拍卖”这节课上,游戏结束时,有的小组没有买到任何物品,我顺势提问:“为什么你们没有买到拍卖品呢?”学生有各种回答,例如,没有自己想要的、他人不配合、没抓住机会等。学生的回答正体现了 “一果多因 ”,这说明教师在提问时关注到了全面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会怎么选择?为什么?”如此,引导学生往我们预期的方向去思考。

总的来说,在提问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面性、启发性与有效性。这样才更能够引导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打开思路,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好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看待事物,挖掘内心更深的感悟,形成合理的认知。

三、合理回应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需要教师积极回应。教师的积极回应,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分享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可,获得感油然而生。教师积极的回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

在“人生价值大拍卖”课上,有学生表示自己在活动时让小组加价或者买另外一件物品,其他成员不同意,结果导致小组没有购买到心仪的物品,心里颇不忿。这时,我回应:“老师能看得出来,没有买到你想要的物件让你感觉非常失落,说明你对这个东西很在意,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这次失利给你什么启发?”最后引导出:“有时候我们需要坚持己见,即使面对旁人的非议,我们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少留遗憾。”由此,既处理了学生的情绪,又使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新的感悟。

这种带有共感同情心的启发式的回应,不但能化解冷场的尴尬,还能催生出更多的课堂资源,使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中去感悟和思考。

四、布置心理作业,拓展课后延伸

心理活动课在初中是一门相对“特别”的学科,“特别”之处在于,相较于其他学科,它不需要考试,没有繁重的课后作业。一堂心理课结束后,大部分心理教师通常是不布置作业的。这种做法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让学生失去了将课堂上的所感所悟延伸到生活中的机会。因此,心理活动课堂有必要布置作业,作业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及反馈功能。

“人生价值大拍卖”这堂课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你要如何实现你所渴望的这些价值”,并真正行动起来,体验行动后的内心感受。有想法才会有行动,有行动又会产生新的想法,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

五、启示

(一)选好主题,主题之间层层递进

心理活动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教师一般会根据本校或本班学生的特点,参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选择合适的主题。这样的好处是比较灵活,教师的选择余地较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的内心总感觉轻飘飘的,常问自己这样上课对吗?后来仔细思考,觉得有些主题没有经过慎重排序,今天上自我认识,明天讲学习方法,教学主题分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对此阶段的核心发展任务体验不足,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自然内心会产生空虚、无法掌控的感觉。

要上好心理活动课,教师在选题上一定要下功夫。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主题之间要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每学期开始,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梳理本学期全部的主题,排好序,使各个主题之间具有相关性,由浅入深形成系列。

(二)选取典型案例

心理活动课需要好的案例来“辅佐”,空洞的案例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负面消极的案例又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日常注意收集及整理案例就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日常与学生的交流、留意一些时事等方式来获取案例信息,这样获得的案例比较接地气,也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有了原始案例还不够,还需要对这些案例进行“转换”,摈弃一些不合适的信息,形成有效的生本案例。案例的呈现方式也很重要,如图文并茂、视频、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默读、自主观察、角色扮演等方式获取案例信息,对案例进行解析,从而生成感悟,引发思考。

(三)加强提问的深度

心理活动课虽然带有“活动”两个字,但不能只有活动没有思考。教师要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说,让学生的观点得以充分表达。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每个问题都要尽量设计得有层次、有深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对于小学生,问题的着力点要细小具体,如“这个故事哪个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比“你有什么感觉”要好得多;开放式的提问比封闭式的提问更易引发学生思考,如“对于这种情况你怎么看”比“对于这种情况,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要好。

总之,要使一堂心理活动课更有效,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平等、真诚、 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用教育的智慧和教学的艺术去善待那些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如此,心理活动课才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活动课案例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样板案例
心理小测试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心理感受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好一个 “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