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分析2018—2021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获奖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及装帧形式,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地学科普图书出版在题材上以地质旅游图册、百科知识类、海洋探索类、矿物(宝石、化石)类、能源类、生物类为主,形式较为丰富多彩,但依然存在力度、广度、厚度、深度不够的根本问题。科普图书的出版是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地学科普图书在选题策划上应细分国家需求、科学发展需求和大众需求三个层面,注重选择专业作者、采用更为新奇的呈现形式、追踪社会热点等策划技巧。文章旨在为今后地学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提供参考,为普及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树立学科交叉的科学思维、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学科普图书;地球系统科学;少儿通识教育;科学精神;选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9-0218-03
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皆有赖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魏格纳的《海陆的变迁》、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与人脑》等学术巨著彪炳科学史。时至今日,科学不被局限在高不可攀的知识殿堂,普罗大众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意愿和要求。如今,霍金的《时间简史》是最畅销的科普著作,这本书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因为它对神秘浩瀚的宇宙进行了细致的解说,还因为它是真正面向大众的作品,是普通人想懂且可懂的作品。科普图书的出版承载着向少年儿童、老年人或者行政决策者等非专业群体传播某一类专业知识、提升整体科学素养的任务。地球科学从物理、地理、地質、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是一门交叉基础学科,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地学科普图书的出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自然资源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评选与推介活动,本文通过分析2018—2021年获奖图书的特色,探究地学类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的路径。
在2021年度评选中,获奖图书有地质风光类(包括地图):《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江山地学科普丛书》《小朋友眼中的大别山》《小朋友眼中的神农架》《地文雄安——白洋淀史略》《地质图——认识地球从这里开始》《藏在地图里的百科》;地质百科类:《听李四光讲故事》《小石头里的大秘密》《46亿年,穿越地球》《地球大龟裂——地球演化新说》《我的第一套地球纪录片》《内蒙古自然资源少儿科普丛书》《我们诞生在地球》《至暗历劫——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跨越时空界限 对话远古生命:非凡化石故事》《走近地球之巅》《恐龙旅社》《物种起源:现代注释版》;海洋地质方向:《一起出海吧:海豆大洋科考记》《建设海洋强国书系》《乘风破浪去远洋》;矿物(化石和宝石)类:《漫游矿物世界》《成矿地质体及地质力学科普丛书》《矿物家族》;能源类:《冰火之歌——掀开可燃冰的神秘面纱》;生物类:《中国珍稀物种科普丛书》《圆明园中的鸟》《苏州野外观鸟手册》;等等。
在以往四年的评选活动中,每年约30部左右的科普图书脱颖而出,内容涉及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海洋资源和测绘科技等地学领域,主要出自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海洋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专业出版机构。
从内容上讲,有少部分作品是译作,如《地球的力量科学绘本》是日本的绘本大师加古里子的代表作,共10册,包括《高山》《河流》《大海》《雨雪雾云朵》《风》《地震》《火山》《朝霞晚霞彩虹极光》《世界各地》《地球》,绝大部分作品为原创,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围绕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地质旅游指南或者手册在数量上取胜,但此类作品内容较单薄、科学性较浅。
第二,百科类和绘本类图书主要面向少儿读者,自1961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经典名作《十万个为什么》横空出世,当中介绍了很多地学知识,其后很多地学类百科图书的出版都参照了该书的体例形式。例如,《我的第一套地球纪录片》由《走进动物世界》《谁是地球之王》《探索行星地球》三卷本组成,包括宇宙探索、矿物宝藏、地球活动、天气谜团、恐龙王朝、昆虫王国、天空之鹰、人体揭秘、鸟类天堂、鲨鱼家族、鲸类世界、哺乳动物12大类自然资源知识内容,旨在激发孩子们对自然资源的热爱之情、对地球科学的探索之心。
第三,近年来,海洋科学、海洋权益方面的图书增多,例如《建设海洋强国书系》以科考船、卫星、潜水器、港口、跨海大桥、海洋牧场等为载体,详细介绍了海洋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历程、科学原理、背后故事、重要成果,反映了海洋工作者为海洋强国建设所做的贡献。此外,大气和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避险等方面的图书也较多。
第四,矿物来自地球岩石圈层,其中的化石、宝石、能源是地球送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这类图书多以精美高清的图片赏析为主,再辅以简单的文字解释。《矿物家族》以通俗活泼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细致的手绘图件、趣味十足的实验,向读者展现五彩斑斓的矿物世界、变幻莫测的矿物几何、个性十足的矿物材料,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
除此之外,按写作形式分类,有绘本、问答、图册等,按装帧形式分类,有图册、图版、挂图、立体书等,总之,地学科普图书的样式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
随着地球科学的跨越式发展,该类型的科普图书层出不穷,但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一是力度不够——现象描述多,机理探索少;二是广度不够——在熟知的领域重复作业,在空白的领域少有涉猎;三是厚度不够——缺乏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的原创作品;四是深度不够——科普图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大的价值在于蕴藏其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单纯印有基础知识的科普图书将逐渐失去生命力,而时代呼唤更有思想、更有深度的科普图书[1]。
这些问题要求出版人在源头上杜绝“灌水”式选题,潜心研究当下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交汇点,为大众精心策划和打造有科学价值、有教育意义的科普图书。
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青少年科普到成人科普,从简明科普到高端科普,各种身份的读者都能获得自身需要的科普图书[1]。地学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有不同层次的布局,且选题应围绕国家、科学、大众三方面的需求开展。
(一)国家层面的需求
1.能源安全
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消费量很大,能源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科普图书的选题除了油气、煤炭等常规能源之外,应该更多地关注非常规能源,如页岩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尚未开发且储量巨大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冰火之歌——掀开可燃冰的神秘面纱》《揭秘可燃冰——可燃冰知识100问》都是向社会大众普及该新能源的优秀图书。
2.生态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地球的“生态共同体”,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地质营力,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同时铸就了“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科普图书策划来说,九曲黄河的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地质、地理、历史、人文皆大有文章可做。
此外,“碳”是生态治理中的关键角色,自然碳循环包括“固定”与“释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完成了碳的固定,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完成碳的释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能源、气候环境问题,更是影响广泛的复杂经济社会问题,这一长远战略决策也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科普图书选题。值得注意的是,科普的目标绝不限于阐明碳素的自然运动,更要呼吁民众践行低碳生活。
3.海洋维权
海洋世纪里,各国对海洋利益的争夺加剧。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能为海洋(极地)的权益纠纷提供最直观、最真实的科学证据。科普图书可以从边缘海的海底地形地貌出发,论述大陆架对沿海国家主张权利的影响;也可以从海洋法的相关案例出发,阐释海域划界;还可以从两极科考故事讲起,阐明相关国家在极地气候、能源、军事上的博弈。
(二)科学发展层面的需求
1.地球系统科学
地学发展历程中,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是第一次根本性革命,而始于1988年的“地球系统科学”被誉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观测、探测技术的发展,地球系统的概念增强。科普图书策划可以从学科交叉与融合、时间尺度上的概念“人类世”、空间尺度上的概念“地球关键带”、要素尺度上的概念“临界要素”等方面入手[2]。
2.对于未知的探索
人类的智慧决定了对未知抱有好奇,好奇驱动探索,探索方能发现。深海、深地、深空都是人迹无至的迷境,人类不会停止对其进行探索的脚步。如今,全球正处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重要时刻,深海、深地、深空不仅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更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三深”是科幻图书的重要题材库,而科普图书应当从真正科学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三深”现阶段分别已经企及的“深度”;下阶段为何难以挺进,技术上要有哪些突破;到达之后能够获得或者希望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三)大众层面的需求
1.群众趣味
科普图书不是只有“阳春白雪”,也要有“接地气”的科普作品。从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在宝石鉴赏和地质旅游这些群众生活中最能接近地质科学的领域,科普图书仍有市场。因此,在选题策划的时候就要注重引领健康审美、激发爱国之情等正能量输出,培养阅读习惯,引领阅读倾向[3]。期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曾经做过《华夏山水的由来》专题,汇聚五篇文章,分别讲述了长江、台湾岛、东海、秦岭、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科普图书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为中国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立传”。
2.少儿通识教育
目前,优质科普童书供给与我国儿童科普阅读需求之间仍不平衡[4]。少年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各种多媒体将各种信息都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出版人要思考的是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图书。显而易见,一定不是灌输知识的图书,在学校的学科教育中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基础知识点,而课外图书则要打通学科的壁垒,让孩子们看到科学思维的“树干”,明白各个学科是树干上生出的“枝丫”。因此,必须通过科普图书从小建立起儿童爱科学、懂科学、信科学、学科学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获奖图书《至暗历劫——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的选题或许给出一些启示。生命起源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终极问题,亦是哲学所追溯的终极问题,因此,当“生命大爆发”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换一种视角来看,“生物大灭绝”又何尝不是一把可以开启生命起源秘密之门的钥匙?某些物种灭绝后,为其他新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生死循环,至暗时刻也蕴藏着无限生机。这本书涉及地质、地理、海洋、化學、生物、历史等领域,很好地树立起跨学科思维,是通识教育的范本。
(一)专业作者
专业人做专业事,科研人员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研究所隐含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而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弘扬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单纯地传播和普及知识[5]。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的《地球系统科学》《深海探秘》等是科普新地学思想的经典代表作品。他认为,“在学术的高处,科学的研究和普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提出科学家的“文化反哺”,即中国科学家所依靠的首先是养育他的华夏文明,而科学创新一旦实现,又会对文化进行反哺,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力量。
(二)丰富形式
地学科普图书应该依据读者群体、选题内容等选取最适宜的表达形式,如科学小品、科考笔记、科学散文、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寓言等等。
(三)热点追踪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一项历史工程,在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创作的《地文雄安》既科学严谨地描绘了雄安新区的地文特征,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白洋淀的人文历史,探讨了地文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这个选题无疑抓住了时代热点。可见,科普图书也需要“流量”,如今,中国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取得非凡成就,科普图书策划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多角度讲述月球的科学故事和人文故事。
通过分析近年优秀地学科普图书的内容主旨发现,今后地学科普图书选题策划应该秉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科学性第一,防范和抵制伪科学;二是积极打造地球科学的元科普力作;三是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融会贯通;四是重视培养科学素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五是注重科学史(地球科学发展史),如许靖华的大作《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六是发掘原创科普优秀作者。地学科普图书的出版历史已逾百年,为我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探索不会驻足,科普出版也不会驻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一员,做好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睿.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对策[J].传播力研究,2020,4(11):138-139.
[2] 施俊法. 21世纪前20年世界地质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成果与未来30年中国地质工作发展的思考[J].地质通报,2020,39(12):2044-2057.
[3] 彭琳,张晓红,高源.浅析新时代地学科普图书选题策划方向[J].科技与出版,2018(9):60-64.
[4] 王壮,刘晓晔.科普童书发展的国际趋势与本土道路[J].科技与出版,2022(2):34-39.
[5] 王大鹏.以“元科普”助推科技资源科普化[N].科普时报,2021-10-31(003).
作者简介 刘锐,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地质科学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