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林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科学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部分专家学者对如何进行有效地备课进行了研究,例如有学者以中学物理与化学案例的方式分析了深度备课框架与关键环节[1][2];也有针对传统备课的不足,阐述了基于课堂研究的“高端备课”新范式与操作方式[3][4]和研究性备课框架[5];有针对集体备课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与思维框架式集体备课方法[6][7]。然而,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以中学教学内容为例进行的备课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度备课研究非常贫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浅层学习状态大量存在,如何进行有效备课,促进深度学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还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财务会计》课程中的难点内容“所得税会计”为例,探究深度备课活动。
个体备课和集体备课是两种典型的备课形式。个体备课主要是指教师基于个人知识与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的独立思考,更多地体现教师个人智慧。集体备课主要是指教师基于教研组的集体经验与智慧的合作备课,有利于教师间共享合作。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相辅相成,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之上,某位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往往成为集体备课的主导,同时集体备课也有利于促进个体备课的完善与发展。然而,经过实地访谈调研与本人所在教研组的多年集体备课实践,发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活动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当前,不管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基本上都是基于教材内容和教师经验,缺乏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规律的深入分析。没有对课堂进行深入研究的备课活动无法应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组建包含专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教研团队,形成课堂研究共同体,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规律,创新教学理论。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财务会计课程教研组为例,以往我们集体备课都是由一位教师主备,其他教师补充的教研方式,备课过程都是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展开,备课活动成效不佳。从2021年3月开始,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教研组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研究深度学习过程模型,如:3P 模型、DELC模型等,以此指导教学过程的深入开展;以OBE 理念为指导,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问题情景驱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一体的考核方法。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本人主持的《财务会计》课程制定了更加切合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恰当环节设置了典型问题情景,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从课题组的调研情况与本校实际情况来看,集体备课活动中着重强调教学活动的细节,对教学要素进行“解构”,缺少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没有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整合设计。真实的课堂是动态多变的复杂系统,是师生、生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据此,备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整体性教学设计,需要分析学生的思维认识逻辑、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逻辑、问题链的组织方式逻辑等逻辑关系,从学生个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课堂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回归课堂本真。
在传统的备课活动中,不管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备课的重点都放在了梳理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等方面,缺少针对复杂多变的课堂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的研讨。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种教学方法,但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深入研讨,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价值功能、应用逻辑与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较少,影响了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
备课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系统分析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深度学习的深度备课活动需要克服传统的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中注重教师经验、缺乏教学理论作为依据的缺陷,倡导以科学研究或理论指导为核心的备课活动[3]。
深度学习体现在具体课堂教学上,关键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能力的了解,没有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主观学习意愿不强、归纳能力与逻辑思维较弱等特点,没有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深度学习理念下,需要认真“备学生”,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摸清学生知识储量,把握班级的整体素质与个体差异,便于进一步的教学设计。近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幅度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支持,进行相关调研活动。比如,在讲授“所得税会计”这一章之前,就要知道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以下调研问卷,见下表1所示。
表1 调研问卷
在设计问卷的时候,需要设置好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核心问题,题量最好不超过五个,并且尽量采用问答题的方式。如果题量太多,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如果采用选择题的方式,部分同学可能会“胡乱选择”,导致调研数据失真。
笔者分别对所授课程的三个班级(每个班都是55人)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问卷调研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出三个班级的差异较大:A 班较好,B 班次之,C 班最弱。根据这样的调研结果,再进行深入了解每班每个层次中的学生情况,将学生分成8 组,每组6-7 人,男女搭配,确保每组都有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也有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便于同学之间形成学习团队,产生学习合力。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分析与应用,甚至是知识创新。因此,在深度学习理论下,“备内容”着重把握“备目标”“备整体”“备逻辑”三个维度。
1.备目标:以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展开,而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教师如何设置教学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机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都过于“高大上”与“笼统”。由于学习目标是在正式授课之前告诉学生本章要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过于“高大上”与“笼统”的目标给学生的感受往往是不知所云,更别说激发学习动机了。比如在设置“所得税会计”的学习目标时,我们告诉学生“掌握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与计量”“掌握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原理与核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这样的学习目标显得“艰涩难懂”和“假大空”。不妨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先设置问题情境:①北京华盛织业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各种收益总额1000 万元(其中国债利息收益20 万),所得税费用之外的其他费用支出总额600 万元(其中罚款支出5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25%,假如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公司2021年度利润总额是多少?应纳税所得额是多少?由此,请同学分析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之处,不仅引出永久性差异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出本章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第一条逻辑思路线索,如何计算本期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如此,引出第一个教学目标:能够根据企业实际业务计算本期应缴所得税额。②北京华盛织业有限公司2021年2月10日购置染色设备一台,原值20万,净残值率5%,预计使用年限8年,会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此类设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折旧允许扣除,那么2021年12月31日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是多少?这个差异是什么性质的差异?对所得税会计核算有什么影响?由此,请同学分析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产生差异的因素,不仅引出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出本章要解决的第二个重要问题,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第二条逻辑思路线索,因为暂时性差异的存在,如何计算递延所得税。最后,告诉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两条逻辑思路线索解决以后,再合在一起就可以完美地计算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金额了。如此,引出后面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企业实际业务区分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不同特点;能够针对暂时性差异进行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能够根据两条逻辑线索计算所得税费用的列报金额。这样的教学目标由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情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关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急于知道传说中的难点内容“所得税会计”是怎样通过这两条逻辑线索解决的。
2.备整体:以整体引领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注重知识间的联接与融合,这正与大脑的空间记忆系统相吻合。据此,教师在“备内容”的时候,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不仅要对本章内容烂熟于心,还要把握本章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本章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绝不可“备一小节内容,讲一小节内容”;其次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而不能拘泥于教材;最后在备课到具体内容的时候,始终不忘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讲课的时候亦是如此。比如“所得税会计”与前面的章节内容“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与前面学习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关系,甚至与后续课程《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都要弄清楚,促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知,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备逻辑:以逻辑厘清思路线索
深度学习强调意义关联,重视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注重将学习情景与学习者感官进行联结,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地将学习重点导向根本性问题[8]。据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备内容”时,着重将教学内容情境化,将逻辑思路厘清楚,也就是“备逻辑”。如果说把“备整体”当作“一头整牛”的话,那“备逻辑”更加注重按什么样的顺序步骤实现“庖丁解牛”。比如“所得税会计”这一章的逻辑思路线索如图1所示。
图1 “所得税会计”逻辑思路线索
从“所得税会计”逻辑思路线索可以看出,本章包括两条线索:“本期应交所得税”和“本期递延所得税”,先按照这两条线索的逻辑思路进行会计处理,最后将两条线索影响的“所得税费用”合并,即可算出最终的所得税费用金额。只有厘清逻辑思路线索,层层深入,才能将学习导入更深的境界,每学一步都知道自己在逻辑思路线索中所在的位置,而不至于思路紊乱。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把握每章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是难事,但是如何将重难点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逻辑思路线索之中,实施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探索。针对职业学院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针对重难点内容的特点宜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情景驱动法等,在案例中设置任务,在任务中设置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实施启发,层层深入地将学生思维引入深度学习的境界。
教学方法必须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链中加以考察[9]。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教授教学内容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深度学习理论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考力和创造力。
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克服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广大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线上线下两个课堂成了“两张皮”,并没有实现两个课堂的深度融合,没能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深度学习理论下,教学策略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就需要处理好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的关系。MOOC 线上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和线上交流的能力;线下课堂强调教师引领、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学生按事先分好的小组围坐在一起(没有条件的,就按前后左右分布就坐),围绕着教学重难点与教师设置的案例、问题情境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为了使线上线下能够深度融合,线上教学内容要体现明确的逻辑线索和梯度,比如分为基础学习内容、拔高学习内容和拓展学习内容,或者分为业务初始阶段、业务后续阶段与业务处置阶段等,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思维层层深入;线下教学内容着重围绕着教学逻辑线索,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与案例展开深入的讨论分析,适当的时候可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领、团队协作,最终释疑解惑。比如在“所得税会计”教学过程中,线上教学资源便是按照前文中提到的“两条逻辑思路线索”展开,每个逻辑节点都准备了视频、课中练习、课件、学案,其他教学资源也一应俱全,这些资源为学生预习、巩固和提高提供了保障;线下课堂中,教师就按照“两条逻辑思路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与案例,让同学们讨论分析,逐步拓展学生思维,在最后的课堂总结中,实施“翻转课堂”,每个团队选派一名代表描述“所得税会计”的逻辑框架与重点难点,教师此时再设置综合性较高“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思维进阶,迈向深度学习。
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实际上,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离不开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的“问题链”,能够促使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推动教学目标有效实现[10]。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首先,设置贴近学生生活与知识实际的问题,以激发探究欲望;其次,设置有助于实现多元教学目标的问题,以激发多元思维;最后,设置有助于团队协作与共建的问题, 以激发智慧共生。比如“所得税会计”教学中的设问:根据本章内容,请总结产生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常见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是在“所得税会计”内容讲授完毕之后设置的一个综合性问题,贴近学生知识实际,又可以团队协作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多元思维和智慧共生。
备课质量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深度学习内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提升备课质量,在“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上狠下功夫。教学目标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应设置情景任务为主;教学方法应注重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教学过程应体现完整的逻辑思路线索和师生双主体多维度深度参与,并将教学评价镶嵌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