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钰婕,罗宗铭,龙涛,黄奕盈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在中央“六稳”“六保”的时代使命之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成为关乎民生改善、经济提升、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成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桥梁[1]。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而是汇集了国家发展、社会民生、人才培养的复杂工作。
在广西人才网的2021年第二季度人才供求分析报告中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人才需求下滑明显,供求比水平为历史最高,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其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更是挤进了职业大类人才供求的前10名,该类的求职人数高达38750,而市场需求人数5832,人才供求比高达6.64,求职人才数同比增长28.14%[2]。研究发现,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近年来持续增长,该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传统管理岗位,以求职业发展的稳定。
本文以广西某高校的财会系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方式,了解应、往届财会系大学生就业意向,并深入分析其职业锚类型及特征,为财会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可行性的意见。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通过筛选近20年的中文文献,找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经过剔除当中较为低效的新闻和会议报道的文献,余下文献数量高达19058。对这1万多全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得到如图1的该主题近20年来的发文趋势。
图1
据图1可知:从2000年到2012年以来国内“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开始,连续两年曲线较陡峭,从2012年到2021年,该主题发文数量波动较大,在这段时间内,虽较之前的成长阶段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热度,年平均1272条。其中值得关注的年份是2012年,在该年发文量达到顶峰。
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学者谷峪发表的《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提到了对我国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以政策为导引,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每个阶段[3]。 此文被后续诸多文献所引证,被引的频次达108次,研究的高发之势随即而来,可见来自国外的实践启示,开拓了国内的研究视野,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大连海事大学的学者翟盈在《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一文提到:我国高校在读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提升,使得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面对现实的就业观、择业观,督促和教育大学生积极规划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努力唤醒大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不断促进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4]。
如上所述,选择“职业锚理论”必定能做出有效的填补,另选择“财会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也能充实对不同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再细化到民办高校(鉴于作者比较容易得到的研究资源,后同,不再标明)财会系大学生,既可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同时也可使研究成果具体化,由此更具指向性地充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成果和应用价值。
“职业锚”理论的提出者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5]。职业锚理论通过对个体过往所经历的工作或者职业进行分析,发现在职业中最为在意和关心的是什么,职业的中心是什么,从而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职业锚分为8种类型:技术职能型、挑战型、服务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 、安全稳定型、生活型、创造型[6]。职业锚应用在财会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能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不同的职业锚类型,对应的个体会趋向完全不同的诉求。高校财会系专业一般含有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审计学专业、资产评估专业,根据通过职业锚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和能力所在,从而促进学生在职业选择的时候能做出更好的抉择,缩短职业迷茫期,尽快地融入社会,以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职业定位。
研究发现,高校财会系专业毕业生对职业锚理论有实际需求,职业锚理论和高校财会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程有着相互促进作用,职业锚理论有利于推动财会系专业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面向广西某高校财会系学生进行了职业定位的线上问卷调查,累计共收到615份问卷,有效问卷559份,有效率超过90%,所得职业锚类型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据图2可知,在8种职业锚类型种中,财会系大学生的测试结果为:安全稳定型占比23%,生活型占比21%,挑战型占比15%,技术职能型占比11%,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均占比10%,服务型占比7%,管理型占比3%(按占比高低顺序排列)。通过测试可以看到,占比最高的职业锚类型是安全稳定型,占比最低的是管理型。
值得关注的是安全稳定型和生活型均超过了20%,明显超过了其他职业锚类型,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的学生更喜欢劳动报酬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且有良好的退休计划和福利保障,同时喜欢可持续、可预测的工作,对于工作环境的关心胜过了工作本身的性质;生活型职业锚的学生期望工作的灵活性胜过一切,他们愿意为组织工作,但要具有合适的下班时间的选择权力,也希望能有在家办公的机会。
根据调查,广西某高校的2018级全体财会系大学生进行初次就业情况和就业困难摸底调查,深入了解从大三进入大四阶段的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倾向和困难。该年级的学生为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调查人数共721人,其中男生198人,女生653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57%的财会系学生会选择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有编制、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他们更倾向于稳定型的就业选择。抽样访谈时发现:这类学生的家庭内大部分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由于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家庭对毕业生提出了该方面的期望,从而学生更加渴望获得一份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该调查也再次印证了财会系大学生稳定职业锚占比高、人数多。
自2007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程在全国高校开设以来,课程在实施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大学生职业意识觉醒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7]。从课程自身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是一门服务大学生就业而专门开设的必修课,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课堂上能够收获就业知识,了解到市场用人需求、用人要求等,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规划自己未来发展的时候能够正确且理性,进而实现终身的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将教学内容界定为6个部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8]。基于调查结论,下面将对其在教学中的3个板块进行应用探究。
职业生涯规划的这门课程对学生而言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化的全方位指导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职业锚理论和财会系大学生的特点,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形成态度”,即帮助大学生形成主体意识萌芽,调动自身积极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财会系大学生大部分追求安全稳定、持续性、预测性的工作,在指导的前期阶段,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职业锚理论来看,这是建立在工作经历中和过往经历上的,高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利用寒暑假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志愿者等社会服务工作,激发学生个体的工作意识,引导他们在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了解自身特点,进而弄清楚自己的职业期望,最终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兴趣、特长、性别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形成头脑风暴。还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职业锚理论的自我评估,提高同学们对自身“锚”的认识,从而深化对就业岗位的认识。
在完成前期的观念形成和规划之后,应推动学生向着“锚”的目标成长,内容包括自我角色的转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其他辅助职业所需的其他能力。
财会系大学生的职业锚多以安全稳定型为锚,这从根本上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提升财会系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驾驶车辆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等,使得财会系大学生全面发展。
本阶段的课程要在教学内容适当地融入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礼仪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场景模拟,如模拟面试、模拟突发事件、模拟交际场所等,可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再现,让学生了解遇到问题时,能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进行就业能力拓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还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师队伍,也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形成专兼结合,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高等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目标和根本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在求职就业技巧教育阶段,可针对财会系大学生职业锚特点,就考试技巧、政策解读、时事讲解、简历问诊、化妆的造型指导、面试技巧等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进入该阶段的财会系大学生,大多正处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或四处面试的状态,高校应给予学生备考指南、报考选择等个性化服务,并利用互联网实现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及时发布,购买分享一些其他重点大学专家学者录制的技能视频,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也可利用“请进来”的方法,邀请财会系的杰出校友、有关专家、学生意向企事业单位的人力主管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现身说法,拓宽财会系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的视野和认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偏差,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将职业锚理论融入课程,是对大学生个体知识的丰富,同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够提升学生个体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职业锚理论对高校的课程改革来说,一方面能够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自身课程水平,推动课程改革和相应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