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阳, 张学成, 高 俊, 王家斌, 吕海霞*
1.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磺胺二甲氧嘧啶(SDM)是一种常见的抗菌感染药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用于预防或治疗家禽疾病。由于过度使用,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较为常用的检测磺胺二甲氧嘧啶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1]、 高效毛细管电泳(CE)[2]和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3]等,虽然现有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但大多具有仪器较昂贵、 难操作、 耗时久或样品预处理繁琐等缺点,限制了在SDM检测上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克服现有检测技术上的不足。
近年来,荧光探针由于其低检测限、 检测速度快、 不依赖复杂仪器而在检测领域受到广泛应用。Chen[4]等采用一种基于适配体与量子点用于检测SDM的荧光传感器,通过静电作用,使适配体(Aptamer)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形成双链,阻碍了PDDA对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但适配体与SDM的特异性结合可能导致游离的PDDA释放,导致荧光被淬灭,从而实现对水样和鱼类样品中残留SDM的快速检测。然而现有用于检测SDM的方法大部分使用有机染料或量子点,通常具有光化学稳定性差和光漂白等缺点,且在紫外可见光激发下还会受到生物样品基质的背景干扰,限制了其在复杂样品基质中的使用。与传统的荧光团相比,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高的生物穿透性、 窄的发射峰、 大的斯托克位移[5]等优点,因此具有用作荧光探针的巨大潜力,进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物质的检测,例如毒素[6]、 细菌[7]、 农药[8]及抗生素[9]等,但目前有关于UCNPs用于SDM检测的研究仅见Liu等[10]利用沉积在适配体功能化后的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上的UCNPs与SDM间的亲和性及磁性纳米粒子易于分离的优点,构建了一种对SDM的特异性且高灵敏度复合荧光探针,但该复合探针的制备及检测过程较为繁琐,因此开发出简便易于操作用于检测SDM的上转换纳米材料探针仍是一项挑战。
针对现有检测 SDM 的技术问题,合成了氯化镱、 氯化钇、 氯化铒作为稀土原料,油酸(OA)作为配体的上转换纳米粒子(OA-UCNPs),对其进行表面羧基功能化后得到亲水性上转换纳米粒子 PAA-UCNPs,再将其进行适配体功能化得到偶联适配体的上转换纳米粒子(Apt-UCNPs),构建了基于Apt-UCNPs的检测体系,并针对共振能量转移效应(FRET)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对检测机理进行了探讨,验证了检测方法的可行性;该检测体系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操作简便、 耗时少且不依赖昂贵仪器的优点,并对于磺胺二甲氧嘧啶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实现了对SDM的特异性检测,为磺胺二甲氧嘧啶的检测提供了简便且有效的方法。
FluoroMax-4型荧光光谱仪(法国HORIBA Jobin Yvon公司);24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Nicolet 57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SUPRA 55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卡尔蔡司有限公司)。
氢氧化钠(NaOH)、 无水乙醇(C2H5OH)、 环己烷(C6H12)、 六水氯化钇(YCl3·6H2O)、 六水氯化镱(YbCl3·6H2O)、 六水氯化铒(ErCl3·6H2O)、 油酸(OA)、 1-十八烯(ODE)、 甲醇(CH3OH)、 氟化铵(NH4F)、 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 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钠盐(sulfo-NHS)、 二甲基亚砜(DMSO)均购于阿拉丁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氩气(Ar2)购于福州华鑫达气体有限公司;聚丙烯酸(PAA)、 一缩二乙二醇(DEG)、 甲苯(C7H8)、 氯化钠(NaCl)、 氯化钾(KCl)、 氯化镁(MgCl2)均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SDM适配体(序列:NH2-GAG GGC AAC GAG TGT TTA TAG A-3)、 黑洞猝灭剂cDNA-BHQ1(序列:5′-CGT TGC CCT C-BHQ1)均购于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无特殊说明,试剂纯度为分析纯。
实验所用水为超纯水,所用缓冲液配制:20 mmol·L-1Tris-HCl,50 mmol·L-1NaCl,5 mmol·L-1KCl,5 mmol·L-1MgCl2,pH 8.0。
根据文献[11]合成了PAA-UCNPs,并做了少量修改:将0.78 mmol的YCl3·6H2O、 0.2 mmol的YbCl3·6H2O和0.02 mmol的ErCl3·6H2O加入至100 mL三口烧瓶中,再加入21 mL的OA/ODE为6∶15的溶液,通入氩气后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升温至110 ℃除水10 min,然后加热至160 ℃保温30 min,直到稀土氯化盐完全溶解。冷却后加入10 mL溶有4 mmol NH4F和2.5 mmol NaOH的甲醇,于50 ℃保温30 min,再升温至80 ℃除去甲醇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快速加热到300 ℃下保温1.5 h。加入乙醇沉降后,离心收集得到OA-UCNPs纳米粒子。
在100 mL三口瓶中加入200 mg的PAA,再倒入30 mL的DEG,将混合物加热至110 ℃,形成澄清溶液。缓慢加入分散有50 mg 的OA-UCNPs纳米晶体的2 mL甲苯溶液,并在氩气保护下将温度升高至130 ℃保持10 min除去甲苯,然后将溶液升高至一定温度回流保温一段时间。反应完后将所得溶液冷却至室温,并加入0.2 mol·L-1的NaCl溶液以使粒子沉淀。最后将粒子离心出来,得到PAA-UCNPs。
将200 μL EDC(0.2 mol·L-1)和400 μL sulfo-NHS(0.2 mol·L-1)添加到2.5 mL含有4 mg PAA-UCNPs的DMSO中。将10 μL 100 μmol·L-1的适配体加到该分散液中,并在室温下搅拌18 h。将分散液离心并用DMSO洗涤两次以去除未结合的适配体,然后分散在4 mL的Tris缓冲液中。
分别向浓度为0.5 mg·mL-1的Apt-UCNPs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DNA-BHQ1(2.5,5,7.5,10,15 μmol·L-1),于30 ℃下孵育过夜,然后在980 nm激发光下测试其荧光强度。
分别向分散在Tris缓冲液中的Apt-UCNPs加入不同浓度的SDM(150,300,600,1000 ng·mL-1),于30 ℃孵育3 h,然后分别加入cDNA-BHQ1,继续孵育3 h,并在980 nm激发光下测试其荧光强度。为了考察Apt-UCNPs对SDM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在不改变其他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将SDM替换成磺胺醋酰和磺胺吡啶,并在980 nm激发光下测试其荧光强度。
2.1.1 UCNPs与PAA-UCNPs的表征
图1 PAA,OA-UCNPs和PAA-UCNPs的红外光谱图a: PAA; b: OA-UCNPs;c: PAA-UCNPsFig.1 FTIR spectra of PAA,OA-UCNPs and PAA-UCNPsa: PAA; b: OA-UCNPs;c: PAA-UCNPs
对OA-UCNPs[图2(a)]和PAA-UCNPs[图2(b)]进行了扫描电镜测试。从图中可以看出,PAA修饰前分散在环己烷中的OA-UCNPs尺寸约为31 nm,而PAA修饰后分散在水溶液中的UCNPs直径约为49 nm。这可能是由于长链的PAA分子体积比油酸分子大,因此包覆在UCNPs表面会使其尺寸增加,PAA的修饰使得UCNPs具有较好的水分散性,良好的水分散性及经过PAA改性后UCNPs表面带有的基团为后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图2 OA-UCNPs (a)和PAA-UCNPs (b)的扫描电镜图Fig.2 SEM images of OA-UCNPs (a) and PAA-UCNPs (b)
2.1.2 Apt-UCNPs的表征
为了验证适配体已经结合至PAA-UCNPs表面,分别测试了PAA-UCNPs、 Apt-UCNPs和Aptamer在220~400 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Aptamer在260 nm附近有一个吸收峰,为适配体的特征吸收。而PAA-UCNPs的曲线在该范围内无明显吸收峰,与适配体反应后所得的Apt-UCNPs于260 nm处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吸收峰,这个峰可以归属于适配体的特征吸收,证明了SDM适配体已偶联到UCNPs上。
Apt-UCNPs用于检测SDM的机理如图4所示。上转换纳米粒子用作产生信号的能量供体,BHQ1用作接收信号的能量受体,适配体用作识别剂。在没有SDM的情况下,Apt-UCNPs表面的适配体链和带有猝灭荧光基团的互补DNA(cDNA)由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相结合,使BHQ1与Apt-UCNPs的距离很近[13],从而进行荧光猝灭,而当环境中存在SDM时,适配体优先与其结合,导致cDNA-BHQ1远离Apt-UCNPs,使得Apt-UCNPs的荧光恢复。根据Apt-UCNPs荧光的恢复程度可以用于定量检测SDM的浓度。
图3 Aptamer,PAA-UCNPs和Apt-UCNPs的紫外吸收光谱图Fig.3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of Aptamer, PAA-UCNPs and Apt-UCNPs
图4 Apt-UCNPs用于检测SDM的机理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Apt-UCNPs used to detect SDM
为了证实检测方案的可行性,考察了SDM的检测机理,由图5可知Apt-UCNPs在540 nm处有明显发射峰,使其在980 nm激发光下肉眼可见明显绿光,并且发射峰与BHQ1的吸收峰重叠,这表示Apt-UCNPs上的能量通过共振能量转移效应转移到BHQ1上是具有可行性的[14],而Apt-UCNPs位于660 nm处的发射峰与BHQ1的吸收峰几乎没有重叠,所以BHQ1对660 nm处的荧光发射影响很小。
为使检测条件达到最优,优化了检测体系中猝灭剂的浓度。在相同浓度的Apt-UCNPs中加入不同浓度cDNA-BHQ1,孵育一段时间后,使用980 nm的激发光分别检测其荧光强度,并考察cDNA-BHQ1浓度对Apt-UCNPs荧光猝灭的影响。如图6(a)可知,随着cDNA-BHQ1浓度的增大,Apt-UCNPs位于540 nm处的发射峰强度不断减小,而660 nm处的峰变化不大;反之,Apt-UCNPs的荧光猝灭效率随着cDNA-BHQ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图6(b)]。当cDNA-BHQ1浓度达到15 μmol·L-1时,荧光强度猝灭达55%,此时猝灭效率的趋势已经逐渐平缓,这可能是由于UCNPs表面的适配体已基本与cDNA-BHQ1结合,因此继续增加cDNA-BHQ1的量对其荧光强度的猝灭效果减小。综合上述原因,选用浓度为15 μmol·L-1的cDNA-BHQ1进行后续的实验。
图5 Apt-UCNPs的荧光光谱和cDNA-BHQ1的吸收光谱Fig.5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Apt-UCNPs andabsorption spectra of cDNA-BHQ1
图6 不同cDNA-BHQ1浓度下的Apt-UCNPs的 (a)荧光光谱和(b)猝灭效率
2.3.1 检测体系用于SDM的识别
考察了传感器检测SDM的灵敏度,其结果如图7(a)所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150~1 000 ng·mL-1),SDM的浓度与Apt-UCNPs位于540 nm处发射峰的强度为正相关。根据540 nm处Apt-UCNPs荧光强度的恢复程度,得到相对荧光强度(F-F0)/F0与SDM浓度的线性关系,其结果如图7(b)所示,其中F0和F分别代表不存在和存在SDM情况下Apt-UCNPs的荧光强度。从图中可以看出,SDM的浓度与相对荧光强度在150~1 000 ng·mL-1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拟合结果为R2=0.917 28。
图7 不同浓度SDM下Apt-UCNPs的(a)荧光光谱 和(b)标准曲线
2.3.2 特异性分析
选取了与SDM结构相似的磺胺吡啶和磺胺醋酰作为对照实验测试Apt-UCNPs的特异性识别功能,结果如图8所示,尽管磺胺吡啶和磺胺醋酰的浓度达到了500 ng·mL-1,体系中的荧光强度恢复仍然较少,分析认为SDM适配体对SDM的高度亲和力,能阻止Apt-UCNPs与cDNA-BHQ1之间FRET的发生,而对其他结构类似物,适配体的亲和力相对较低,因此荧光强度变化较小,证明了Apt-UCNPs传感器对SDM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识别作用。
图8 存在不同物质时Apt-UCNPs的荧光光谱Fig.8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Apt-UCNPs in thepresence of different substances
以适配体功能化上转换纳米粒子(Apt-UCNPs)作为能量供体,以黑洞猝灭剂(BHQ1)作为能量受体,构建了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特异性检测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的方法。通过FTIR,和SEM对PAA-UCNPs和Apt-UCNP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PAA-UCNPs,Apt-UCNPs和Aptamer进行了表征。对猝灭剂BHQ1的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BHQ1浓度为15 μmol·L-1时,荧光猝灭效率为55%且基本达到平衡,且当SDM 浓度为150~1 000 ng·mL-1时,Apt-UCNPs于540 nm处发射峰的相对荧光强度与SDM浓度线性相关(R2=0.917 28)。为了考察Apt-UCNPs对SDM特异性识别作用,选取与SDM结构相似的磺胺吡啶和磺胺醋酰作为研究对象做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当磺胺吡啶和磺胺醋酰的浓度为500 ng·mL-1时,体系中的荧光强度仍恢复较少,而当浓度为300 ng·mL-1SDM加入到体系中时,Apt-UCNPs的荧光信号增强更多,说明Apt-UCNPs检测体系对SDM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