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刘俞灵
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中国梦想,
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
在日夜坚守中可感可及,
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
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四好农村路”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4日提出,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截至2022年,神州大地上已有528万公里公路,15万公里铁路,100万座公路铁路桥,5581条航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交通运输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我党二十大将细数过往十年中国建设的丰功伟绩,建言献策,为未来十年的发展争取一个好的开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年前的农村路大多是土路,混杂着砂石,崎岖难走,每逢刮风下雨道路更是泥泞不堪,且道路大多窄小,无法通车,村内的居民与外界来往不便,消息相对闭塞,生活水平质量也会因交通而受到影响。
为改变农村道路现状,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了四好农村路,旨在尽全力脱贫攻坚,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农村公路是民生的保障,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必须要提升的部分。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组织开展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提出到2020年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目标。
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2015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交通运输部将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开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强监督考核、加强资金保障等有效措施,确保到2020年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通客车比例达到100%等“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
2017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四好农村路”建设多年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习近平指出,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建设农村公路重要意义的认识,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总结地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地方、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农村公路建设、管护和运营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港珠澳大桥的建立,大大减少了港粤澳的通勤时间,由原来的澳门、珠海到香港 需要三小时缩减至三十分钟,大湾区的经济进一步繁荣。
每逢雨后,重庆周家山大桥便会被浓雾环绕,桥身犹如飞架在云雾之中,变幻无穷,恍如仙境。
2017年12月25日,交通运输部召开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相关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充分肯定、极大鼓舞,更是殷切期望、巨大鞭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推动“四好农村路”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19年6月23日,山西省再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2623公里,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其中包括再投资超过160亿元,在贫困地区续建高速公路157公里,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315公里,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1416公里。
一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问题困扰着我们国家,因靠海原因,其高铁建设难度较大,福清、莆田等县市一直属于“无铁区”,但人流密度又很大,出行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福厦铁路于2004年立项,2010年正式通车。
福厦铁路是国内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链接福州市与厦门市,是国家铁路网“八纵八横”的重要一环,解决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瓶颈”,将长三角、海峡西岸和珠三角三大沿海经济区紧密联系起来,对推动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与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提及促进祖国统一,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世界奇观即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其奇伟的外形设计,顶尖的难度设计为世界所惊叹,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 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港珠澳大桥的建立,大大减少了港粤澳的通勤时间,由原来的澳门、珠海到香港需要三小时缩减至三十分钟,大湾区的经济进一步繁荣。除此之外,港珠澳大桥还有最长的钢铁大桥,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海底隧道等荣誉评价,中国也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基建狂魔”。
黄沙漫天,驼铃阵阵,自古以来沙漠给人的印象就是苍凉无垠,难以行走,只有骆驼才能负重通过,往来十分困难。而今,已有不少铁路线可以穿行荒漠,让天堑变为坦途。
和若铁路,位于新疆南部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线路全长825.476公里,设计标准为国铁Ⅰ级,设计时速120公里,全线共设车站65处。计划总投资221.5亿元。2018年12月20日,和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于2022年和若铁路建成通车。
京新高速公路是新疆交通设置建设的另一创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交通要道,全长2540公里。
和若铁路的建立让南疆有了飞跃的发展,对其经济繁荣大有助益,是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重要通道,有力推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和若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铁路干线,是新疆“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疆通往内地便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若铁路的建立让南疆有了飞跃的发展,对其经济繁荣大有助益,是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重要通道,有力推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无独有偶,京新高速公路是新疆交通设施建设的另一创举。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简称京新高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交通要道,全长2540公里 ,于2017年7月15日通车,沿线经过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临河)-阿拉善(额济纳)-酒泉(马鬃山)-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
新疆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域内盆地高山相间,地质地貌复杂,有45℃的高温戈壁沙漠,还有常年刮着强风的大风口。新疆的沙漠区域极广,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因为它像浩瀚的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同时又不适合植物生长,沙漠中还时常会出现流沙,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
为克服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中国工程师在修建铁路之前都会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现场风沙调查、地层勘探、水源勘探及原位测试、室内化验等重重准备工作,根据沿线不同地段的沙害程度、地下水及地质情况,确定采用以桥代路、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纯工程防护等针对性防护措施,有效解决了风沙危害这一世界性铁路修建难题。不仅如此,修建铁路的施工人员还需克服新疆的炎热干燥天气,资源匮乏等客观条件,可以说在新疆沙漠修建铁路
二十大胜利召开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但勤劳勇敢团结的中国基建人员不仅做得到,还能做得好。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富有各种各类资源,孕育无数生命。但资源分布不均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情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为我国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同步与人民生活幸福水平提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是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其中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立方米。农业76.76亿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天津市、山东鲁北、鲁西南等部分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促进了环渤海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快速繁荣。
而中线工程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受水区域为沿线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保定、北京、天津等14座大、中城市。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供水范围内总面积15.5万平方千米,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
西线工程计划指的是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战略工程。对于西线工程,我国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实地考察,相信不日即可开工。
南水北调这一创举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的困境,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北方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其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还改善了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北方地区的饮水质量,保护了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截至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累计供水438.17亿立方米。其中累计向河南省供水154.07亿立方米,占全线累计供水的35.2%;供水范围覆盖河南省11个省辖市市区和43个县(市)城区和101个乡镇,直接受益人口2600万人,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东线工程已累计抽水400亿立方,能灌满十个洪泽湖,其中,累计调水出省54.53亿立方,沿线1.5亿人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城市经济格局得到优化。
除了水资源外,天然气资源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镇,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国务院决策的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为每年19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量占总量的50%以上。西气东输管道自投产以来,累计输送天然气超7000亿立方米,惠及我国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华中等地区的400多个城市、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近5亿人口。据测算,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折合替代标煤9.32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4亿吨、粉尘5.08亿吨。
最后要说的是电力资源,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西电东送”指的是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该思想早在1986年就已被提出,距今已有近四十年历史。
根据“西电东送”规划,将分为三大通道,将电力资源再布局。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厂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以及云南、贵州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输送到广东。
西电东送促进了西部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交通、水泥、钢材、机电制造等行业的繁荣,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海南是我国一大海岛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所属东南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岛上独特的热带资源优势,但其地理位置也导致了电网搭建十分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南被称为“电力孤岛”,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结构薄弱,“大机小网”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等。2009年6月30日,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超高压、长距离、较大容量跨海电力联网工程——500千伏海南联网工程正式通电投运,海南“电力孤岛”的历史由此结束。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民不仅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同时还向着神秘美好的太空进行着探索。
十年来,我党拼搏的印记铭刻在高山原野、荒漠戈壁、海岛边疆,镌刻在中国每一寸土地上,一个个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成就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伟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