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2022-11-07 09:39曹可强
体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上海市全民公共服务

曹可强

通过体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围绕建设健康上海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已经建成与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市民体育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之后,上海市将在已有体系的基础上,继续领全国之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及内容

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首次提出“全民健身体系”。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也是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扩展。

在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国务院于2011年2月印发了又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在“全民健身体系”和“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明确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点,也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而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再次提出“到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至此,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即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内容

自1995年6月起,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轰轰烈烈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了总结全民健身工作经验,在1998年全国省区市体委群体处长会议上,上海市首先提出全民健身工作的“三个身边”工程,即建群众身边的场地、抓群众身边的组织、搞群众身边的活动。“三个身边”工程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内容,在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得到强化,即要求各级政府“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经过调查研究,在总结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过去二十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苟仲文局长在2017年4月11日召开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体育战线要紧紧围绕“便民惠民”这个核心,牢牢把握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推动建立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目标。

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关切,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以满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为根本,不断完善以“六个身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2 上海市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健身指导惠及更多市民,体育健身环境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上海市民体质测试合格达标率(98.9%)和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66岁)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1 体育健身设施遍布城乡

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坚持需求导向,突出民生为本,将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等社区体育设施纳入年度政府实事项目,而且在“政府实事项目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多次名列前茅。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过程中同步建设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健身设施,方便市民健身休闲。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一批重大体育项目相继建成。市体育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同出台《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设置导则》和《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管理办法》,通过“体绿结合”推进嵌入式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支持利用废旧厂房、仓库、闲置用地、商场、楼宇等空间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大力推进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办冰雪。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 669条,总长度1 954 km;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 556个、市民球场2 714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游泳池37个、市民健身房186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 m(含人均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0.15 m)。同时,推动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附属空间向市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市教委、市体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年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率达到96%。鼓励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共享运动场等“互联网+体育设施”管理模式,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2.2 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

体育健身组织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坚持“管办分离”原则,深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上海市已经形成以市区体育总会为统领、以单项体育协会和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等为骨干、以基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上海市体育总会吸纳更多社会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会员的社会化程度明显增强。设立体育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体育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扶持,促进体育社会组织朝着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成立上海校园足球、篮球、排球和田径联盟,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各区的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 282个体育社会组织(409个体育类社团、869个体育类民非组织、4个体育基金会)。全市拥有57 931个体育健身团队、13 018个学生体育社团,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健身团队)数量达到23.8个。各级各类体育健身组织还参与承办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成功打造上海城市定向挑战赛、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上海市老年人运动会等品牌赛事活动。

2.3 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开放办赛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打造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建成上海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每年举办市级赛事活动6 000场次左右,为市民提供参与机会,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2016年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以“上海动起来”为主题,突出“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全民欢乐”的办会宗旨,共设置12大主题活动、65个竞赛项目,举办9 778场各级各类赛事、8 058场活动,参与人次超过千万。2020年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以“健康上海,人人来赛”为主题,共举办赛事活动约7 100场,大约有1 093万人次参与,其中:线上赛事活动约800场,参与人次643万左右;线下赛事活动6 300场,参与人次450万左右。线上线下“双线”办赛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在两届上海市民运动会举办之间的三年,每年举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共举办赛事活动近6 000场次,参赛市民达330万余人次。组织上海市民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获得11枚金牌、11枚银牌和9枚铜牌。此外,以球类、操舞、游泳、水上、路跑、城市定向等为代表的上海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各具特色。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人群的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实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16个区全覆盖,2020年有17 420人参与达标测验。上海市还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助力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将冰雪运动纳入上海市民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等年度全民健身重点赛事总体方案,积极推广群众性冰雪运动。到2020年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5.7%。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非奥运动项目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上海市棋牌运动成绩优异,参加2019年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夺得12枚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共计27枚奖牌,实现了金牌数与奖牌数双料第一,连续四届蝉联金牌榜第一。上海市科技体育迅速发展,在航海模型、航空模型、定向运动等世界锦标赛上共获得29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多人打破世界纪录。上海市武术运动快速发展,在雅加达亚运会、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为国家和上海市赢得了荣誉。

2.4 健身指导惠及城乡居民

上海市政府出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和《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等系列文件,将全民健身纳入健康上海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共同探索深化“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将智慧健康驿站建设纳入政府实事项目,到2020年底建成219家智慧健康驿站,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为市民提供自助健康监测服务,普及健康知识,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养成健康自我管理意识。举办以“慢性病综合防控”“运动伤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支持嘉定区等探索推广“1+1+2”的慢性病运动干预社区工作团队模式。近几年,又在静安、杨浦和徐汇等区试点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提供健身、康复和养老一体化服务,促进健康老龄化。进一步完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服务功能,集力量训练、益智休闲、康复保健和身体素质测试于一体,兼顾老中青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2 086名,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5‰,形成了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机关、进楼宇、进园区和进家庭的“五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模式。在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下,广泛开展“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等服务,基本实现全市各街镇全覆盖。2016—2020年,分别配送3 124场、4 117场、5 719场、6 992场和5 547场,惠及城乡居民100万人次之多,有效提升了市民科学健身的能力和水平。

2.5 体育健身环境不断优化

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市区两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积极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的作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2018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执法检查,指导和监督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全民健身工作职责,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将全民健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市区两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的保障,持续加大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经费投入,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及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全市全民健身事业总投入由2016年的7.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5.3亿元,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基本保持平稳,2020年达到17.7元。

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优化市民健身环境,营造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城市氛围,广泛传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体育健身理念,引导市民爱健身、会健身、乐健身,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上海体育”官网、微信、微博、抖音号等)传播体育健身文化。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拍摄了体育纪录片《沸腾时代》,在东方卫视等频道播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制作了专题节目《上海体育追梦七十年》,刊发了《上海体育70年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之路》新民周刊专刊,创办了“体荟魔都”等体育文化品牌。围绕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以及元旦、春节、全民健身日等时段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报道,创新开展“最美健身步道”“最美益智健身苑点”等评选活动。由于出色的工作成效,全市91家单位和66名个人,分别荣获了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称号。

3 上海市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经验

3.1 坚持体育民生,满足市民需求

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城市理念,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等法规,保障市民体育健身权益,顺应上海市民对于体育健身的美好期盼,将全民健身有关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和实事项目,以青少年、职工、老年人等为重点服务人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健全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机制,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眼于提高上海市民体质健康水平,把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通过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等之间的沟通协调,重点加强“体教”“体医”“体养”“体绿”“体文”“体旅”和“体农”等结合,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一站式”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娱乐需求。

3.2 配送体育消费券,吸引市民健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体育健身行业经营带来较大困难的同时,也使市民产生了更强烈的体育健身需求。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提升体育消费,上海市体育局在总结“静安体育公益配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20年首次启动“你运动,我补贴”上海市体育消费券配送,对全市500多家定点场馆招募、培训和签约,建立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消费券配送平台,为市民提供“一部手机,公益健身”服务,形成大数据统计分析和监测评估机制,通过消费券吸引市民健身和增加体育消费。2020年度累计向市民配送2 400万元体育消费券,共有120万人次领取体育消费券,拉动定点场馆直接消费6 300万元左右。

3.3 推进体育信息化,助力智慧健身

上海市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向市民提供健身场地服务、健身赛事服务、体育配送服务、体育主题数据服务、数据开放和资金清算管理服务等。2020年底,该平台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全市各区公共体育设施(苑点、步道、球场、健身房)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已实现线上发布公告、售票预订、查询场地等功能,并对社区各类体育健身设施电子地图、巡查维修、投诉处理的可视化实时数据进行管理,建成了市、区和街镇体育场馆三级管理网络体系。

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积极探索多种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智慧供给。探索推广共享公共运动场,依托“互联网+体育”的创新服务模式,即通过远程移动端,建立入口智能闸机、远程实时监控、语音广播、自助租球机、自动贩售机等设施,随时了解运动场内的情况,实现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线上远程管理。开展社区体育设施二维码采集服务,完成全市16个区共16 758个点位的二维码贴码和设施点位信息采集。与各区进行数据对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数据的共享、交互。通过自主管理、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管理等多元化运维模式,努力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

3.4 深化“体医融合”,服务市民健康

上海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将智慧健康驿站纳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2019年首批建成85家,2020年建成134家。智慧健康驿站以街镇为单位设置,充分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体质监测等资源,包括11项自助健康检测、11项自助体质检测和15项健康量表自评服务。居民可以在智慧健康驿站自主选择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等项目的自检自测。同时,智慧健康驿站与“上海健康云”平台紧密联系,市民检测所得的健康数据通过“上海健康云”汇集至居民健康账户,保证居民可随时查看,在线获取健康指导。

此外,上海市体育和卫生部门积极合作,开展上海特色的“体医交叉培训”,培养了一批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一批能指导慢病患者体育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跨领域的知识、技能培训,推动体育和医疗的深度融合,发挥体育锻炼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相关慢性病防治中的干预作用,初步形成了上海市慢性病运动干预的工作模式。

3.5 坚持开放办赛,鼓励社会参与

体育赛事、活动不仅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两项内容,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核心。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是上海市重点打造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办赛,健全适合普通市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

上海市民运动会属于全国首创,每四年举办一届,被上海市民称为“我们的奥运会”。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于2012年6月至11月顺利举办。2020年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以“健康上海,人人来赛”为主题,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通过线上线下办赛,掀起新一轮全民健身热潮。通过支持社会力量办赛,以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实际吸引社会办赛资金近1.5亿元。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是在两届市民运动会期间每年举办,建立了类型丰富的项目联赛、项目系列赛、品牌特色赛事活动体系。2017年、2018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分别吸引198家和154家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投标承办。2018年上海市体育局为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投入了3 000万元,撬动了约1.3亿元的社会办赛资金。

4 上海市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展望

202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更强大的要素支撑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29项改革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市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也领先全国。但是,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使命担当的角度,从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责任担当的角度,从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担当的角度,上海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依然在路上。

4.1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

《意见》分别确定了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的目标。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印发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 m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全国前列,成为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的发展目标。

同样,在上海市政府2020年10月印发的《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中,也制定了到2035年上海市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前列;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 m左右,每万人拥有35个体育健身组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维持在97%以上;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幅提升,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4.2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健康上海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相适应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到2035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其重点是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共建、共治和共享,这不仅契合《意见》的核心思想,也体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上海特色和上海水平。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市民提供优质、均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高质量全覆盖,实现市、区、街镇三级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赛事活动全覆盖。推进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智慧健康驿站、体质监测服务网络和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街镇全覆盖。统筹中心城区、郊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实现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强化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增加残疾人、农民、军人、少数民族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人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实现市民人人均等享有高品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标。

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和上海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制度。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落实全民健身设施科学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标准。健全运动技能、赛事活动、体育教育培训等服务标准。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明确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标准。完善社区体育工作标准,探索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标准,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指导、市民体质监测等服务,深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坚持“大健康观”,深入推进“体育+”“+体育”,把全民健身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健全政府主导的全民健身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多部门协同优势。推进“管办分离”,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制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优惠政策,推动体育赛事活动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加强体育与教育、养老、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绿化、科技等领域融合,整合各方资源以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梳理体育系统存量资源,推动市区两级体育部门管理的训练中心、基地、体校的健身设施以及运动康复服务等向社会开放。

将全民健身融入上海市数字城市建设,推进全民健身管理方式数字化,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便捷化。运用数字化手段,以融入“一网通办”门户为目标,以“随申办”为入口,坚持“一网统管”理念,打造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新场景,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共治共享体育数字化新模式,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共享型体育数字化服务新体验。完善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系统集成社区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科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等全民健身大数据,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3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

为了构建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要素相匹配、市民需求相一致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上海将努力扩大“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提高“人人会健身”的个性化运动技能、提供“人人可参赛”的大众性健身场景,养成“天天想健身”的时尚型生活方式,促进全体市民均等享有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沪府办〔2021〕8号),“实现本市社区、园区、校区、商区、农村和城市公共空间等区域的健身设施数量持续增加,布局配置更加均衡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高效”。将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嵌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区域规划,充分利用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商务楼宇、码头滩涂、水域等空间资源,以及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金角银边”,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多样、举步可及的体育健身新空间。优化布局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以及各类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多功能球场、户外运动场等健身设施,完善国际水准、上海特色的体育健身设施体系。

围绕市民就近健身需求,挖掘存量体育场地设施潜力,扩大社会开放度。一是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开放和使用效率。二是推动竞技体育资源在确保完成竞训任务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训练场馆和设施。三是推动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等健身设施和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四是通过配送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设施的公益性开放。

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市民体质监测网络,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全方位、个性化运动健身指导服务。继续常态化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提高市民参与达标测验活动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平台,完善更高质量的覆盖各个街镇的“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推进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社区赛事活动组织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机关、进楼宇、进园区和进家庭,宣传运动促进健康、“运动是良医”理念。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社区体育服务的平台,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多种服务。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日常培训和专项化健身技能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市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者、社区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的培训,普及和指导市民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康复、运动营养和运动心理等健康知识。打造一批遍布全市、活跃于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参与提供全民健身专业指导服务。建立市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要求现役运动员每年在中小学校或社区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完善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方式,让市民便捷学习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科学健身方法。

完善以市民运动会和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为主体,“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基础的市级、区级和街镇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打造“一居(村)一品”,鼓励开展社区(村居)健康运动会、园区运动会和特殊人群运动会,支持举办区域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单项运动协会和市民自发性健身组织举办市民喜闻乐见的健身赛事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百花齐放”,丰富市民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创造“人人可参赛”场景和机会,不断提高市民参与度和赛事影响力。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体育赛事活动,开拓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支持开展适合青少年的各运动项目夏令营和冬令营,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支持举办适合中青年、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足球、篮球和排球系列业余赛事和群众冰雪运动赛事活动品牌,促进长三角地区全民健身赛事的联动,打造具有长三角地域特点的原创品牌赛事。

利用各类媒体,开辟体育健身专题、专栏,加大全民健身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市民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市民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强化“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理念,让体育健身成为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社会氛围。促进体育健身成为更多市民对品质生活的新追求,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鼓励市民展示自我健身成果,激发“天天想健身”的热情。

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挥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社区和行政村建立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健身组织,广泛吸纳市民参与,实现每人至少参加一个体育健身组织。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营造热烈的全民健身城市氛围。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组织开展各类职工健身活动,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支持残疾人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全龄段、全人群可持续发展,体育健身成为市民普遍生活方式,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打造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

5 结束语

上海市基本建成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市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承担着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这就需要上海市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建设与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统筹城乡、公平可及、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上海市日益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在于满足上海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也在于为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上海经验和样本,致力于引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造福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上海市全民公共服务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推广人名单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