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医疗旅游新特征及发展路径

2022-11-05 07:21孟林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医疗新冠旅游

刘 岚,孟林平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 43006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但工作压力也逐渐加大,身体健康隐患逐步显现。据WHO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5%的人口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医疗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和医疗产业融合的产物,可以实现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需求的同时满足其精神层面放松的要求,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如今,医疗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医疗旅游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潜在市场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新阵地和新风口。整体来看,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且医疗资源优越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依靠其在医疗科技、服务、价格、特色专科等某方面的竞争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旅游产业模式。比如,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优质医疗模式,以印度为代表的廉价医疗模式和以匈牙利、巴西、泰国为代表的特色专科模式。中国也在医疗旅游蓬勃发展的大潮流下设立了以海南博鳌乐城为代表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但是在长期的跨境医疗旅游服务贸易中,中国居民的医疗旅游需求以重疾治疗为主,因而对国外精尖医疗资源依赖性较强。以癌症为例,中国的癌症死亡率仍较高,获得癌症五年生存率的仅有40.5%,而日本却高达68%,甚至日本获得癌症的10年生存率也高达59.4%。中国虽顺应潮流支持该产业的发展,但是却并未形成自己强大的竞争力,跨境医疗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

一、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世界上一般都用国际医疗保健研究中心制定的医疗旅游指数(MTI)来反映一国在医疗旅游方面的竞争力,此项指数也是综合一国的旅游人气、医疗设施质量、医院认证、医疗成本、经济稳定性和目的地整体环境等多种因素计算出来的。但在Medical Tourism Maganize最新发布的《2020—2021医疗旅游目的地指数》中显示,中国的医疗旅游指数在46个国家地区中仅排第32位,相较于上次《2015—2016医疗旅游目的地指数》报告中的第23位后退了9个位次,说明中国医疗旅游竞争力在下降。而新冠疫情的出现,使人员的跨国流动阻碍重重,风险也更加难以预测,医疗旅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的阴霾仍未消散,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各种产业市场规模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萎缩。但是疫情使得人们对生命健康更加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上述现象使得这两种产业结合的医疗旅游行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一)疫情爆发后中国跨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骤减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极强的传染性,新冠肺炎病例出现后很快席卷全球,使世界各地人员的出入境旅游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从2020年春节开始,中国旅游系统的工作重心由“繁荣市场、保障供给”调整为“停组团、关景区、控疫情”,相关部门纷纷建议国民非必要不出入境,以减少跨境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2020年1月24日,中国文旅部下达文件明确要求停止一切旅游活动,人们与旅游相关的出入境行为被阻断,疫情给中国旅游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2020年全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2 033.4万人次,同比减少86.9%;入境旅游人数2 720万人次,同比减少81.3%。在国内疫情相对稳定后,世界范围内疫情状况仍不甚乐观,所以中国的出入境管控相较疫情发生之前仍较为严格,人员的跨境行为受阻,跨境医疗旅游发展面临挑战。

(二)国内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更加关注,从而全球医疗旅游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亦是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增速也越来越快。如图1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39亿元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1 423亿元。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的医疗旅游需求在进一步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国内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超过1 707亿元人民币,且正以年平均33%的速度高速扩张,预计到2027年整个国内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将高达6 757亿元人民币。

图1我国2010—2019年国内医疗旅游市场规模

中国早在2009年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中就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但在此之后其他相关支持政策落地较慢,并没有形成竞争优势。而世界上的一些旅游资源丰富且医疗水平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则吸引了中国大量游客。其中大多数选择跨境医疗旅游的游客都会利用假期时间选择前往美国、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接受“高档医疗”和体检服务。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由于世界形势的不明朗性,人员出入境管制加大,人员的跨境流动更困难,同时人们的跨境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而中国国内疫情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国居民的医疗旅游需求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加速了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张。

(三)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数字化趋势明显

新冠病毒的强传染性使人们在相互接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而数字化方案的采用可以有效降低该风险,因而在抗击疫情中被广泛采用。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借助大数据等技术统计整合感染及相关人员信息,并且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会议和教学等活动,各个领域数字化进程加速。

疫情发生以来旅游行业和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行业的数字化创新,降低疫情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政府也在进一步推动医疗产业数字化。海南省作为中国医疗旅游的重要示范区,依托其产业和政策优势推动“一体化”数字医疗服务。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包括互联网医院在内的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对接海南电子处方中心,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新模式。此外,上海市卫建委推动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分诊导诊等新方式,使就诊更加便捷。重庆市政府也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还有湖北、厦门、宁夏等省市也纷纷采取措施促进医疗产业与数字化结合。无论是数字化旅游还是数字医疗,都促进了数字化医疗旅游模式的出现。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国内医疗旅游发展的推动力

2020年以来,新的传染性更强的冠状病毒变异毒株不断出现,使得人员的跨区域移动容易导致或小或大不同规模的疫情爆发,致使世界跨境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寒冬。虽然当前全球的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新冠病毒短期内仍将与人类共存,疫情的威胁不会消除。在此背景下,人员跨境移动带来的风险不会降低,人们对各种跨境行为仍心存顾虑,因而更多的居民和游客选择留在国内接受国内的医疗旅游服务,以至后疫情时代国内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冠肺炎疫情使资金集聚于医疗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医疗健康行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球货币紧缩浪潮来袭的大背景下,医疗健康产业吸收了大量的资金,其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2021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共发生3 591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创历史新高,达1 271亿美元,同比增长70%,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医疗旅游产业也在此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资料显示,在2020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急剧加大;202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也达到历史新高,投资总额达2 19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84%(见图2),国内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迎来新高潮。

图2中国2011—2021年各季度融资总额及事件数

许多专家都指出,疫情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可能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后疫情时代。因此,新冠疫情的催化作用仍将持续,政府、行业与大众对疫苗、线上医疗等医疗健康行业相关领域的认知仍会不断深化,资本对医疗产业的热情短期内不会减退。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资本市场资金不断注入也促进国内一批商业模式趋向完整、正逐步拓展业务的初创医疗公司涌现,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疗旅游行业重要支撑的医疗健康行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迎来了重要的突破期,医疗旅游产业作为其衍生产业也必将会感受到其发展的助推作用。

(二)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动国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

首先,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们对基层医疗的信心比较弱。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三级医院仅占医疗卫生机构的8%,但却接待了约54%的患者,其中3%的三甲医院接诊量又占三级医院总接诊量的78%,但这些医疗水平较为先进的三级医院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其次,中国地区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2020年中国共有1 580家三甲医院,其中东部有670家、中部有448家、西部有462家。但西部的三甲医院集中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和重庆市,仅这三地的三甲医院就有192家;中部的三甲医院集中在湖北省、河南省。这两大地理分区的其余省份医疗资源还相对匮乏。而且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几年东部地区医院的接诊人次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们还是更信任东部发达地区的老牌三甲医院,这就促使国内有医疗服务需求居民跨区域流动。国内医疗旅游供给端对于医疗资源的高依赖性使得医疗旅游供给端的分布状况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状况大致相符,医疗旅游产业依托北京市、上海市、广东、四川省及其周边省市和地区形成了四大组团,吸引了国内大量有医疗旅游需求的游客。

(三)国内医疗旅游市场需求大

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健康意识也逐步提升。而同时人们所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日趋沉重,以至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增加。人们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医疗保健、体检、疗养、度假或疾病治疗等活动,这也是国内医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爆发前,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率均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诉求越来越强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被疫情压抑的消费需求迅速回弹。2021年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率迅速增长至12.6%,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也回弹到14.8%,两者均高于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8.1%的增长率(见图3)。后疫情时代,国内疫情形势相对稳定,人们在收入稳步提升、消费能力增加的同时,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更加渴望精神层面的放松,对于医疗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图3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和人均消费增长率

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学界一般认为,社会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大于总人口7%即可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就占到了总人口的8.45%,此后占比不断提升,说明中国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患病,也更需要得到相应的医疗护理,其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将明显高于人群平均水平,其治疗慢性疾病、康复疗养以及养老护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此外,聚焦当下的老龄群体,他们对健康生活、养生旅游、购物娱乐也越发关注。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见图4),这部分人口的增加对医疗健康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中国医疗健康旅游产业巨大的需求缺口必将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老龄化催生的对医疗旅游产业的刚性需求也必将刺激国内医疗旅游市场的发展,激发医疗旅游产业的市场潜能。

图4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

(四)国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医疗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就是顺应时代,探索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在要求。早在201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指出,要进一步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健康旅游新产业。为了提高医疗旅游供给能力,培育医疗旅游消费市场,优化医疗旅游政策环境,保证相关产业政策落地,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要建成比较完善的健康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中国的健康旅游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2017年9月下发的《关于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文件中批准13家单位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明确了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在以上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目前中国已建成了以海南省、江苏省、青岛市等多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和以秦皇岛市、昆明市等为代表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区。在后疫情时代,海南省作为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示范区,提出了要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争取实现吸引海外就医回流50万人次、不出国诊疗150万人次的目标。可见,国内医疗健康旅游的发展环境依然积极向好。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作为2020年和2021年世界上唯一的经济正增长经济体,受到了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敌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壁垒高筑,逆全球化的声音不断出现,致使中国发展多边主义受到严重挑战。同样,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大背景下,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但保证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要更多依靠国内市场。由此,必须积极开拓国内医疗旅游市场,把握好国内医疗旅游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一)后疫情时代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医疗旅游产业赋能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出现,促进了以数字智能化平台为依托的消费形式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各产业数字化发展不仅仅是潮流所趋,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医疗旅游产业供给侧可以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等数字化技术,提升医疗旅游服务相关技术,开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旅游产业新模式,增强医疗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提高医疗旅游服务的便利度。同时,政府和医院可以将这些数字解决方案整合到其运营中,简化患者护理之旅,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人员接触。可以利用随访的远程医疗平台和闭环管理数字系统进行远程患者监控甚至住院患者术后护理,使医生可以从任何地方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其数字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群众感染新冠的风险。

(二)医疗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升级

中国目前医疗旅游供给侧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国内医疗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提质升级。要实现医疗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升级,就要实现该产业文化娱乐性与医疗高品质性的结合,兼顾自然条件和医疗资源。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美丽健康的自然环境是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要素。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医疗资源存在差异,就需要通过详实的产业分析与市场竞合分析,判断目的地适合导入的细分医疗资源门类。同时也要注意医疗资源的升级,因为中国国内医疗旅游动机以重疾治疗为主,这就要求医疗旅游目的地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疗养环境外还要有高精尖的医疗资源。政府可以寻找优质的合作品牌,引入市场上多元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构建医疗服务核心,提供具备竞争性的医疗服务产品,打造以疗养健康为主的舒适、和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

在上述基础上,市场上的供应方也要掌握和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注意完善医疗旅游的后续综合服务。医疗旅游产业链末端的后续综合服务也是医疗旅游产业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完善综合服务配套,适度延展产业发展、生活功能、基础设施等服务功能配套也至关重要。像携程、盛诺一家、阿里旅行等专业的运营方可以积极主动参与目的地后期运营管理,促进人才沉淀与专业交流,增强医疗旅游行业的活力、专业度与话题度,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目的地综合服务环境,提高中国医疗旅游供给能力和效率。

(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

中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防治未发生的病状,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可以有效满足人们“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的健康需求。且中医药作为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国内群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比较高,因而与医疗旅游产业的结合基础良好。虽然中医药见效较西药来说慢一些,但其毒副作用较小,更适合用以满足现下老年人的疗养保健需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中医药和医疗旅游行业的结合必然会更好吸引国内群众。此外,如今运动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许多老龄人口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无法进行一些剧烈运动,而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运动方式可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求。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可以运用中医药疗法、太极、气功等中国古老养生智慧,突出“文化”与“健康”,通过传授中国太极拳、健身气功的理法与实践功夫吸引国内受众,推动国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

同时,中医药服务是中国的“国粹”和“国宝”,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具特色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产业。虽然中医药服务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已传播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国家也有一些中医诊所,但是走出去的中医药主力是私人和个体诊所,在用药和技术服务方面与国内的中医药服务有着一定差距。因此,在医疗旅游服务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支持措施,提供优质标准化的中医药服务,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医疗旅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在医疗旅游方面的贸易平衡甚至顺差。

猜你喜欢
医疗新冠旅游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新冠病毒的自白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My Heroes
旅游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