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育

2022-11-05 07:21张映苗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大学生

张映苗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816)

消费观反映人们进行消费活动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的消费观无外乎三种,即节俭消费观、适度消费观、奢靡消费观。中国古代受儒家“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中庸思想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偏保守。而步入现代后,中国与国际接轨,经济总量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跃居全球前列,人们的消费观也随之发生变化。21世纪的大学生是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一代人,我们有责任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消费理论来武装其头脑,令其纠正消费认识上的偏差,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而在个人层面助力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国家层面助力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研究

为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笔者向大学生发放了消费情况调查问卷,最终成功回收520份。

(一)在消费心理上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之分

由图1可知,大学生在月消费金额上有所差距。根据月消费金额本文设置了五个区间维度,从中发现,1 000—1 500元是相对大众的月消费金额,低于800元和高于2 500元的消费则相对小众。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一月给付一次的生活费。而当前存在部分大学生生活费不够花的现象,相应地也有部分大学生能将日积月累攒下的生活费转化成存款。这就需要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为此,特在问卷中设置了“是否会购买名牌”的问题,问卷中67%的大学生的答案为“是”。

图1大学生月消费金额比例

图2大学生购买名牌的心理

从图2可知,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并不成熟。为满足虚荣心的名牌消费,即“你没有我要有”的求异消费心理占16.95%;盲目跟风的名牌消费,即“你有我也要有”的从众消费心理占28.74%;一时冲动的名牌消费,即情绪化状态的消费占17.82%。而真正追求质量和品位的求实理性消费则只占36.49%。由此可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良性消费循环,同时也会导致攀比风气、拜金主义横行校园和浪费行为的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体现在消费上就是一种理智科学、有所规划的态度。而根据近些年“618”、“双十一”等各购物狂欢节中大学生“剁手党”层出不穷的情况来看,此方面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二)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较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因为其在金钱上存在对父母的惰性依赖。调查显示,有54%的大学生在父母不能给予其足够的金钱支持时,存在超前消费的现象。而超前消费的对象,则大多属于享受资料的消费,如女生的奢侈品牌包包、香水,男生的各种数码产品、限量款鞋。

进行超前消费活动的大学生,往往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思想的影响较大,这无疑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相悖。再加上政府、市场为刺激消费所创生的金融工具的作用,使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以及借钱消费的行为越来越多。如图3所示,调查问卷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其中另外两项超前消费的经济来源,即父母资助、兼职收入或奖助学金的收入加起来的比例高于50%。要注意的是,一部分超前消费行为折射的是上述提到的“奢靡消费观”,故会导致大学生用未来的钱在当前进行享乐主义的消费。而另一部分超前消费行为则体现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如也有大学生因家境问题而通过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及家教、促销等兼职来增加收入,从而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这是值得提倡的。总之,父母不是提款机,校园贷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更适合无太多经济承受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大学生。

图3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经济来源

(三)难以应对网络消费引发的问题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购作为新的消费方式实现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然而网络上的销售者素质良莠不齐,使得购物环境不尽如人意。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消费模式中,商品和服务是可以由消费者直接感受的,而网购则会存在延期收货、虚拟交易、非环保包装等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66%的大学生在网购中曾参与过商家好评返现的活动。而针对消费的商品是否值得五星好评的问题,大部分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仅仅因为几块钱而去给个违心好评的行为,则易导致网络消费市场公平正义的消失。这启示大学生消费者应遵从自身道德,客观进行网购评价。

此外,还有62%的大学生遭遇过网购纠纷,这部分学生中有41%通过协商、举报等主动维权的方式使得问题加以解决,而其余21%的大学生面对网络消费市场的乱象则无力加以解决。许多大学生经历过在二手平台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投诉无门的情况,这也启发大学生在网购中要增强甄别信息和防范意识的能力。

最后,网购对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过度包装及包装物污染都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是以不可降解的泡沫塑料包装的商品交易,更是违背了绿色消费的理念,也将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需警惕的一点。

(四)存在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倾向

在问卷调查中,仅有7%的大学生把书本等学习用品作为除日常伙食外的主要消费项目,剩下93%的大学生大多将洗护、化妆用品、衣着及休闲娱乐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新时代的人们也在不断呼吁文化强国、书香中国的加速建设。然而根据图4可知,当代大学生存在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倾向。

图4 除日常伙食外的主要消费项目

这其中有西方消费主义势力渗透的影响。它是一种将车子、房子等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思想,恰如今天众多品牌概念的运作和消费节日的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三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更容易沉湎于物质享受,从而甘当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这危及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危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危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要解决大学生在消费上的人文缺失、娱乐泛化等问题,还需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启示

(一)消费目的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消费满足的需求层次来看,恩格斯将消费资料划分为三种:生存型、发展型与享受型。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全社会已完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以发展、享受为目的的消费基本只存在于广大资本家和少数知识分子的身上,农民、工人等劳动者为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已是不堪重负,无产阶级罢工运动屡见不鲜。

而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面对作为消费主力的大学生群体,商家更是借助大众文化来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于是“买买买”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秋天的第一杯奶茶”、“520”等具有社交属性和象征仪式感的消费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启示大学生应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避免受到消费主义的诱导。当然,人们在满足自身生存资料消费的基础之上可加大发展型消费资料的支出,因为自我提升而对兴趣爱好、学习资料的消费远比疫情之后对吃喝玩乐的报复性消费更显高级。

(二)消费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应以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消费属于改造自然的人类活动,因此大学生在消费时应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应“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即倡导树立生态型的消费伦理。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若人们的消费活动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掠夺为代价,终将会遭到反噬,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便证明了这一点。第二,树立文明的生态消费观。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有负面作用,可也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愿景。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从选购绿色产品、注重垃圾分类等小事做起,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

(三)消费与生产

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对其他三者具有决定性作用。譬如,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同样消费也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今,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已成为世界潮流,生产、生活资料的丰富也有助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所以成熟理智的消费者应把握好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警惕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更应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立志为社会生产做出贡献,如发明专利、投身志愿服务等,而不是沦为物欲的奴隶,在盲目追求小资生活中迷失自我。

(四)消费与人的发展关系

马克思有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会使人产生社会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消费活动的根本目标就社会而言应以共产主义为导向,就个体而言应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阐明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鸿沟”,以及人们对金钱和权利非理性的疯狂追逐和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当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到更高程度,最终消费也会如同劳动一样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令人陷入经济上的困扰。故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提炼出了消费异化的概念,意指资本主义社会下消费对人的支配。

而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消费异化现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无节制的囤货造成浪费、因为攀比和跟风导致“精致穷”、网购时不考虑环保因素等。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缺失,进而会影响他们塑造高尚的灵魂、健全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寄语大学生:“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武装头脑,构建个人与社会、国家相联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表现在消费上,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理性、适度、绿色消费。

三、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育路径

(一)正确消费观念的灌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教学法,而是从外界入手,对难以自发产生正确思想的教育对象进行引导,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故而,面对大学生消费的现状,高校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引领下,将消费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结合起来,形成线性的干预框架。比如,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大学生感恩家庭、学校对自身的培养,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组织金融知识竞赛,并结合公安部推出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引导大学生树立金融诈骗防范意识,提高其辨别校园金融诈骗的能力,令其拒绝负债青春,做到科学理财、健康消费。与此同时,也应将正确消费观渗透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前不少高校的校训中都含有“勤”、“朴”等体现中国传统美德的字眼,然而拜金、躺平、享乐的思想依然盛行校园,这就需要以家校结合等方式,创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助其拒绝不良思想的荼毒,不只是在消费上做到不攀比不浪费,更应培养其成为自立自强、勇担责任、不负韶华、为国争光的有为青年。

(二)运用好消费心理的积极因素

个别大学生购物成瘾,甚至不惜负债消费的现象,与商家对其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控不无关系。例如,在网络购物中,直播间的主持人往往会利用人们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致使不够成熟理智的大学生消费者购入与自身需求不匹配的商品。在实体店中,结伴而行的大学生是导购最喜欢的对象,利用其爱面子、从众等消费心理,诱导他们进行群体消费。因此,高校、家庭在进行消费观教育之时,同样可以利用心理层面的把控来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高校可树立绿色消费的榜样人物,利用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特点,形成绿色消费的校园风尚,促使他们争当环保的引领者;利用大学生求异消费心理,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个性,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同时,父母可利用大学生对未来的心理期待,教育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将储蓄和理财意识演变为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的行动。社会各主体还应加大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调研,鼓励他们科学理性地进行消费,减少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而盲目追求奢侈消费的现象。

(三)打造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应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助力大学生在健康消费中成长。2021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凸显国家对大学生网贷平台的严格监管,有助于营造健康消费的法制环境。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做好如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大学生助学贷款等工作,有助于缩小城乡学生消费差距,营造合理消费的校园环境;以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等APP作为电子媒体,加大对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从而营造绿色消费的舆论环境;消费者保护协会利用315晚会对假冒伪劣产品曝光,12315消费者热线电话对买卖纠纷解决的案例来引导大学生提升维权意识,营造公平消费的市场环境。假以时日,大学生在艰苦奋斗的家风校风学风的影响下、在风清气正的环境影响下,定能做到理性消费,建设好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

结语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育与践行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构建。为此,大学生须主动汲取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精华,避免富翁变负翁。同时,高校、家庭、社会也应从消费观念、心理、环境等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教育的合力,塑造青年一代的高尚灵魂,擘画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正确认识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大学生就业趋势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