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辛集农民画题材中的现实与历史

2022-11-05 20:03肖丹石家庄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画题材乡愁

肖丹 石家庄学院

农民画作为一种行走在主流绘画边缘的特殊绘画形式,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记录农民的生活点滴,传达对家乡的深挚热爱。辛集农民画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58 束鹿县“壁画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农民画三足鼎立的第二次辉煌,再到如今实施乡村振兴新时代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画新创作,作品题材不断转换于现实与历史之间。而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辛集农民画,对应背后的画家身份与创作状态,也不断在消逝的“在场”与当下的“在场”间悄然转换。

一、消逝的“在场”:乡愁记忆的历史题材

农民画中关于乡愁记忆的历史题材作品,是农民画家基于对往昔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曾经故土的眷恋不舍,也是当下对历史的再次解读。在主流美术中,尤其是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中,美术家往往是基于历史材料,搜集特定时期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反映在创作中,采用写实手法创作主题。如我国建党一百周年时期,中国美术家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纷纷展开美术创作。其中党史题材这类作品中包含的历史事件对多数美术家来说,他们几乎甚少有直接“在场”的亲自经历,而更多则是基于材料对某段历史的间接解读。

在民间美术农民画创作中,对乡愁记忆的历史回望与创作,大多都是美术家青年时期曾经亲身经历的历史或事件。目前的辛集农民画美术家多为50 岁左右,对他们而言,乡愁画面中的那段历史或场景,他们曾经真切的“在场”。但同时,在新农村、新生活时代下,这种“在场”状态也在逐渐消逝。

翻阅近十年的辛集农民画作品,有大量反映乡愁记忆的作品,如辛集农民画代表画家耿占雄的《惊蛰》《盖地》《渴了在井台喝口水》《旧城集市》,曹志华的《卖年货》《春耕》、郭秀岩的《喂猪》、张忠良的《赶集》等,这些作品都是反映农民画美术家青年时期亲历的那段农耕生活,是关于农民辛勤劳动的历史记忆的再次解读。

耿占雄是辛集农民画的代表画家,也是辛集农民画发展的推动者与见证者。他的乡愁记忆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于家乡往昔的思念与讴歌。这种乡愁情感转化于创作中并非简单的情景再现,而是带着真挚的情感将生活过往的所见所感反映到画面的人物形象与构图色彩当中。在其2021 年的农民画作品《惊蛰》中,画面上展现出两位农民分别驱着两头驴子与一头牛车抓紧时间春耕的场景。画面构图独具匠心,由于画家曾经具有真切的“在场”经历,根据春耕时两列队伍围绕一块土地巡回耕种的劳动体验,在构图上将两列耕种的队伍分别构思在画面的左右两侧,呈现出对立面的朝向关系,表示出逆时针巡回耕种的农作场景,中间则是留有大面积深蓝色的土地,上面几只飞鸟代表盎然的春天。其中人物与牲畜形象采纳民间绘画的另一种重要美术形式——剪纸,使得这幅记录乡愁的历史题材绘画既是农耕时期惊蛰春耕的真实写照,又带着浓重的表现色彩。其同年作品《盖地》同样是对往昔农耕生活的回望,盖地是耕种的阶段之一,其要把耕地阶段翻开的地再用耙子整平,方面后续进行播种。这幅作品同样源于画家的切身农耕经历,画面构图中上下分为两段,上半段占画面的三分之二,一驴一牛牵引着爬犁,驴子昂着头,黄牛抻着脖,仿佛正在努力前进耙地,一位农夫站在耙子之上,牵住牛尾笑容满面,身体后仰,似乎与牛形成一种无形的张力。画面下半段占三分之一,画家将其处理成波浪线条,与上半段黄土地形成对比,打破画面的单一感,波纹之上是几只翠鸟蝴蝶,再次呼应点明农耕时期的春耕主题。另一幅作品《渴了在井台喝口水》,视觉感受更像是画家青年时代在乡间田野中见到的一位乡亲邻里,亲切自然。画面中央画着一座明亮的圆形红色井台,一位劳作的妇女刚刚割完麦子有些劳累,她把驴子拴在桩上,绕过井台轻轻俯身放下镰刀,跪姿趴在井台之上,喝一口清凉的井水,稍作休息。圆形的井台前方,一条水渠有清泉涌出,四周围绕着绿意盎然的庄稼,整幅画面似乎将人瞬间带回那个往昔的时代,引发画家与观者的无尽乡愁。2016 年作品《旧城集市》曾获得中国美协展览优秀奖,画面主题展现的是旧城赶集的场景,集市上琳琅满目,各式摊贩支棚摆摊,有陷盒饸烙、烧饼火烧、糖葫芦、大碗茶、千层饼,车水马龙的人群里有正在卸车的,也有骑着驴子的,有带娃遛狗的,也有见面寒暄的,似乎整个县城里的老人妇女壮汉孩子全都聚集于此,仿佛听见了吆喝声、讨价声,喜气洋洋,好不热闹。这幅场面就是画家记忆中的家乡,温情热闹,喧嚣美好。

而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下的农业发展和农民日常与以往大不相同。

21 世纪初,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农村改革语境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出现新面貌,已经与辛集农民画家笔下乡愁历史题材作品中的家乡迥然不同。耿占雄、曹志华等农民画家笔下关于乡愁记忆题材中的农民集聚田野,亲力亲为,辛勤农耕、收获、牧羊、喂猪等场景,此时已成为真正的历史。在今天,由于乡村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土地转卖,农耕劳作减少,农民手中的工具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手机似乎完全替代了以往农民手中的锄头镰刀,成为新时代农民创收增收的工具,农民身份也随之发生转变。

随着农民画中乡愁记忆的家乡场景逐渐被载入历史,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在场”也逐渐消逝。对农民画的乡愁历史题材而言,美术家消逝的“在场”状态,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农民画中乡愁记忆的历史题材创作是对消逝家乡的思念,也可以说是美术家对正在消逝的那段“在场”状态的怀念与不舍。

二、当下的“在场”:不同时代下的现实题材

新时代新农村下,农民画家所处的“场”已经发生转变,即由过去的农耕环境进入到一个新的场域之中。农民画中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屡见不鲜,从过去的农耕时期到现在的新农村新时代,在辛集农民画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都有对应当下的现实题材创作,同时也对应背后不同时代的“在场”画家。

辛集农民画雏形源于1958 年的全国壁画“大跃进”,河北省在辛集县(当时称束鹿县)开始提倡推广壁画运动,创作主题围绕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风俗节庆、衣食住行等现实生活题材展开,如《鸭梨卫星飞上天》《妇女浇地赛过穆桂英》《积肥送肥,日夜不休》《红旗插在俺赵八》等,产生闻名全国的“诗洋画海金束”“家家诗歌户户画”的辛集农民画报道。如王永川的作品《鸭梨卫星飞上天》,采用夸张表现手法,描绘新中国人民对于探索宇宙,卫星上天的渴望。1958年,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返回陆地,我国正式提出要制作人造卫星。画面正中,两位新中国的少年正乘着一个巨大的鸭梨飞往天空,黄色的鸭梨腰身系着红丝带,两位少年手举红旗,在浮云中朝着天空前行,似乎寓意着我国的未来终将在青年栋梁的带领下,将东方卫星带入正轨,实现我国深空探测的梦想。我国1963 年,全国推广“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直到1978 年底“农业学大寨”运动结束,期间1972 年,辛集全县农民积极创作,围绕以农业机械化为重点题材的美术作品达到两百多件,如《画画俺队的拖拉机》《互教互学》《精心培育》等。赵尹川的作品《画画俺队的拖拉机》,以写实手法描绘村里有了拖拉机实现农业机械化后人们的喜悦之情,画面中央是两位围坐为矮桌前的孩子,正拿着画笔兴趣盎然的在纸上画出队里的拖拉机,刚进门的母亲看到后笑容满面,火热的脸庞洋溢着投入劳动的热情,似乎已深切体会到机械化农耕的便利。1978 年,县文化馆再次组织全县农村美术画家创作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内容的美术作品,并参加省美术联展,部分作品还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收藏。同年,河北省举办的河北束鹿县农民画、蔚县民间剪纸展览中,其中农民画围绕农业农田和当下现实题材为主题展开的创作,如《机声促春翠》《平整土地》《暴风雪中造田忙》《攀登科学高峰,攻克技术难关》《机旁传授》《三八植棉组》《急农业所急》《计划生育就是好》《公社金秋》《大批生产割草机》《大队养猪场》《公社赞歌》《学大庆战歌》《人民热爱华主席》等,这个时期的农民画家创作不同于现代农民画家对往昔农耕生活的乡愁历史回溯,而是真实真切的“在场”,描绘着所处时代当时当下人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辛集农民画中同样的农业农村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农民画家笔下,一种是“在场”当下对现实生活题材的记录,一种是“在场”消逝后对乡愁历史的回望。

同样,对耿占雄等现在这批辛集农民画家来说,除了乡愁记忆历史题材中,那个曾经亲历并逐渐消失的“在场”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真正的“在场”,这个“场”不同于乡愁记忆中消逝的那个“场”,也不同于“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场”,而是他们真正当下所处的新时代新农村的“场”。

2017 年,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全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以来,辛集农民画近年来相继出现很多反映当下现代化新农村、数字化新农村生活的现实题材新创作。如吕建影的《网络授课》、耿占雄的《直播今天好日子》、耿温晓的《网络直播小康村》《网上售桃》等作品。

吕建影在2020 年创作的农民画《网络授课》中,反映的就是数字化新农村的抗疫生活。自2019 年末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在全国疫情严防严控状态下,网络授课解决了全国各大小城镇特殊时期的教育问题。《2020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明确提出的2020 年的数字乡村发展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中,就指出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乡村防疫抗疫提供信息支持。在《网络授课》画面当中,核心位置就是一位面带口罩,正在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进行网络授课的教师,环绕画面四周的则是数位正在接受远程授课的学生,人物之间绘制有教学元素充实画面,似乎寓意着知识正通过现代网络在无形的时空内进行信息传播,描绘的恰恰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为乡村防疫抗疫提供信息支持的场景。同样表现抗疫题材的,还有张平欣的《众志成城》《齐动员》;杨小燕的《白衣天使》《严防严控》;耿温晓的《出征》《巡防》等,这些都是当下的辛集农民画家亲自经历这场疫情保卫战,身临其境,真正处于当下的“在场”状态中绘制出的一系列抗疫现实题材创作。

耿占雄的《直播今天好日子》、耿温晓的《网络直播小康村》《网上售桃》是乡村振兴中,利用数字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现实题材作品。在耿占雄与耿温晓的《直播今天好日子》《网络直播小康村》作品中,农民们正拿着手机,热闹欢快,画面中以传统榜题形式标注“直播今天好日子”“老年微信群”“快手直播”“网购”等文字,似乎热闹非凡的小康乡民正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全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悦。近年来,我国提倡促进数字农业,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网+”,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农副产品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物流配送等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助力脱贫,改变了以往农村信息不对等的农产品滞留困境。在《网上售桃》作品中,体现的恰恰是电子商务进农村,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现实题材作品。画面表现的是已处夜晚的桃园,农民们仍然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桃园“网上售桃”的场景,画面中央是一座明红色的小屋,屋内灯火明亮,透过窗子可见两位妇女,一位妇女认真盯着电脑,另一位妇女拿着手机似乎正在进行电话贸易,小屋的四周是满园的桃树,桃树枝繁叶茂,躯干弯弯扭扭,其间硕果累累,似乎正在翘首以盼,等待着网络那头买家的品尝。

这些辛集农民画作品当中对新农民生活的现实描绘,体现的正是他们在当下的“在场”状态中,正在亲历见证的乡镇振兴改革与新农村变化。此外,围绕“新农村”主题,包括新农村经济建设类、新农村政治建设类、新农村文化建设类、新农村社会建设类、新农村法治建设类等,都成为如今农民画参考的现实题材创新内容。而新时代主体“在场”的辛集农民画家,除了对家乡往昔的乡愁追忆,同时也在用其独有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描绘当下,讴歌新生活。

“现实题材作品随着时代发展也被载入历史。”当下的数字新农村、电商进农村再过数年,同样会被载入历史,如今的农民画现实题材也将转换为未来的历史题材。“任何创作都具有当下性,无论表现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其中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辛集农民画家此刻当下的“在场”转瞬间就可能成为过去,而消逝的“在场”也曾是当时真实体验的“在场”。“在场”身份的转换之间,带走的是时代的烙印,也是农民画中记录的现实与历史。然而,不管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辛集农民画中的题材都是源自人们对农村生活的真切体会,以及对这片土地真挚的情感吐露。

猜你喜欢
农民画题材乡愁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金山农民画矢量图库的建设与应用
乡愁
农民画火遍世界
乡愁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金山农民画
回头一望是乡愁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