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伟萍
(寿光市文化馆,山东 潍坊 2627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正式上升为法律规定。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全民艺术普及、社会参与作为九大主要任务内容。《“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提出“扎实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精准对接人民的文化需求,将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同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水平”。“全民艺术普及”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对全民艺术普及的全面解读和落实,将是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的精准定位。文化馆作为全民知识、技能、欣赏、活动等艺术普及的组织者和主阵地,要充分激活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精准对接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缩小城乡接受艺术普及的差距。但是文化馆长期以来都局限在自己馆里的“一亩三分地”,传统的垄断式供给模式使服务缺乏主动性,服务模式和内容落后单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文化馆艺术普及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寿光市是山东省潍坊市所辖县级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处济南、青岛两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处镇街、1个省级开发区,共有975个行政村、110万户籍人口。寿光是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三圣故里”,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寿光市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现新馆建于2007年,2009年12月投入使用,馆舍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馆。现有工作人员18人,包括12名业务人员、6名特聘人员。寿光市文化馆是寿光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繁荣本市群众文化活动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担负着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和全市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也是我市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者。近年来随着群众对文化生活提质升级的愿望日益强烈,寿光市文化馆受传统思维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局限,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方面的不足不断凸显。
寿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为113.94万人,每年人口数量还在增加。而文化馆现有的在职员工和场地要承担全市全民艺术普及的重任,显然是杯水车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文艺团体数量多,质量低。近年来各镇村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众多文艺团体,可以说村村都有演出队伍,全市民间文艺团体324支,民间文艺团体从业人员9653人,每年承担千场公益巡演、送戏下乡等公益演出2100余场次,惠及观众40万人次,但这些庄户剧团普遍存在专业艺术人才匮乏、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原因是这些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艺术理论的学习,往往节目整体的艺术水准不高,演出的效果和质量也偏低。二是特殊群体的特殊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这些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儿童、农民工等。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寿光市60岁以上人口有24.681万人,18岁以下的人口有21.6804万人,这两个特殊群的总数占了全市近一半的人口,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比起青年人和中年人更有强烈的愿望和充足的时间,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精力也更充沛。少年儿童尤其是乡镇学校,教师资源不足,艺术类专业老师更是紧缺,导致了很多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无法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三是社会上许多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社会艺术团体、剧社、文化机构、企业,聚集了一批有热心、专业技术好、有声望的文化能人,他们有时间、有场地、有设备、有师资力量、热心公益事业,但这些文化艺术资源长期闲置或没有得到整合利用。如何将社会上零零散散但专业强、资质好的文化人、文化艺术机构整合在一起,打造公共文化“订单式”“菜单式”配送服务,精准对接基层文化骨干、文艺团体及文艺爱好者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放大服务效能,还能持续不断地引来社会上有公益心、责任心的文化志愿“金种子”,让有文化情怀的人能够发光发热,同时又跟文化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这些庞大的需求群体和现实情况,寿光市文化馆加快转变自身的职责和定位,认真思考如何引入这些社会力量,打破原有的文化体制机制,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核心任务实现转型升级,让文化馆不再“孤岛运行”“单打独斗”,将“独唱”升级为社会力量的“大合唱”,真正将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以寿光市文化馆为统领,首批试点型公益性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于2017年12月正式成立。社会联盟单位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艺术普及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师资、场地、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和方式,实现群策群力,普惠共享,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向基层“末梢”延伸,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
一是探索服务新模式,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寿光市公益性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由社会艺术培训类、展览类、讲座类、协会类等各类社会文化艺术相关组织和机构组成,由政府统一认定并授牌,他们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固定活动场所,依法登记注册,能够面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联盟成立的宗旨是积极为全市基层群众解决专业师资、设施场地等问题,最大程度拓宽基层群众接受艺术文化普及的渠道,为基层培养德才兼备、形成梯队的文艺人才和队伍,真正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根本转变,在城乡“种”下带不走的文艺队伍,为建设具有各地特色的寿光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二是拓宽服务新渠道,特色文化空间竞相涌现。随着我市全民艺术普及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联盟机构招募范围进一步扩大,2020年我市出现有多个空间联盟加入社会联盟组织中来,更大地激活到了社会力量。
为支持家乡文化建设,在北京上班的村民捐出自己的闲置老屋,并投资200万元建设了田柳镇东头村“先生书院”,还为本村涂鸦了一条街,2018年4月份,该村依托“先生书院”,邀请了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四川美院全国各地的130余名艺术家,成功举办了“艺术改变乡村”涂鸦艺术活动,完成作品120余幅、7000平方米,其中巨幅作品12幅,涂鸦路线总长3千米,吸引了周边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超过180家各类媒体进行了报道,引发了1000多万网民的持续关注,东头村由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庄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村”,2019年东头村被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评为“最佳乡村公共艺术奖”,改造后的东头村既有文化空间,又有文化氛围,舒适惬意,不仅带动了村里各类店铺营业额不同程度上升,而且村里的多栋闲置的老宅被改造成独具一格的“公社饭店”,生意兴隆,让闲置资源得到利用。
2018年11月,位于建桥路卓尔丽人旗袍文化生活馆,撤掉一楼一半的商业柜台,打造了旗袍美学文化展示区,二楼增设休息室和舞蹈教室。每周六下午2点到4点,喜欢旗袍文化和模特走秀的爱好者还可以在这里免费得到专业模特形体老师的指导和培训。2018年12月改造完成后,一楼以公共展示区和商业柜台为主,展示区不仅展示精美的刺绣工艺,展示台上的还有手工艺品,将旗袍文化之美融入到了各个角落;二楼则分布有休息室和舞蹈练习室。改造后的卓尔丽人文化生活馆从整体布局、场地设施、再到艺术装潢,已经成为了集中展示传统旗袍之美的“旗袍文化展厅”,打造成了全新的卓尔丽人文化馆。而且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 “气质”,前来打卡拍照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而这些看似跟销售额不挂勾的东西,却带来了高出往常4~5倍的客流,同时也带动销售额增长20%~30%。卓尔丽人的成功探索,也为寿光创新发展公共文化体系带来了新的路径。
三是拓展服务新内容,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成立后的社会联盟在文化馆的指导下相继推出“周末艺术分享会”“暑期艺术体验月”“文化精准服贫”“戏曲进校园”等一批特色品牌活动相继出现。“周末艺术分享会”是针对全市上班族的需求推出特色服务,主题根据群众的需求设定,摒弃过去待办的课程设置,分享会的内容丰富,涉及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文艺演出等各个方面;“暑期艺术体验月”是文化馆利用暑期时间,专门针对少年儿童推出的免费的艺术培训班,每个科目体验时间为1个月,共计12个课时,由文化馆统一面向社会招收,内容有声乐、钢琴、舞蹈、二胡、古筝、曲艺、小主持人、模特、跆拳道等课程,授课老师由社会联盟的艺术培训机构申请,经由文化馆资质认定后担任授课,免费体验月结束后,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继续到社会联盟单位进行深入学习,艺术体验课不仅可以解决父母在孩子艺术学习的道路上择科的焦虑,同时也可以让联盟单位借助文化馆的平台进行宣传和扩大生源。“文化精准扶贫”是由文化馆和社会联盟的老师每周一次到我市孙家集街道齐家村、古城街道徐家村等10个省定贫困村,帮助村民组建文艺演出队,辅导文艺节目,将各项惠民政策带到群众身边。“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由市文化馆、京剧团、社会联盟单位共同承担,与我市建桥中学小学部、寿光市实验小学、潍坊科技学院等20多所中小学校及高等院校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利用下午社团活动或延时服务的时间,开展京剧、曲艺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让传统艺术在校园生根发芽,每年授课近300次,受惠学生近4万人,完成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50余场。
四是升级服务供给效率,打造“互联网+”模式。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传播方式大大改变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方式,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加快步伐。尤其是疫情之后,数字化服务对文化馆来说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文化馆的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寿光市文化馆本着“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原则,加大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跟我学艺术”公益性社会联盟云平台、“全民艺术普及大讲堂”“山东省公共文化云平台—寿光文化馆主页”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并通过寿光文化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微博、快手、网站等数字信息平台同步推送,实现了网上报名、场馆预约、远程培训、课堂回顾、在线鉴赏、短视频分享、社会联盟考勤记录等功能,文化馆及社会联盟单位通过钉钉直播、腾讯直播、抖音直播等平台,开展线上艺术教学,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文化艺术培训、艺术鉴赏、活动预约等智能化文化服务。截至目前,文化馆及社会联盟机构共计提供线上课堂120余场次,包括声乐基础、音乐赏析、拉丁舞、硬笔书法、中国舞、国画基础、二胡、快板、钢琴、珠宝赏析等20多个门类的课程,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
一是服务主体多元化。社会联盟成立以来每周面向社会输送70余名文化志愿老师和42处文化活动场所以及48门公益课程,涵盖合唱、拉丁舞、交谊舞、摩登舞、瑜伽、民族舞、声乐、二胡、京剧、古筝、古琴、太极拳、模特走秀、书法、绘画等课程,面向基层全年开展公益艺术类培训和活动643场次,指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和文化爱好者2360余人,帮助村组建文艺宣传队81支,指导文艺团队节目创作100余次,累计开展文化志愿培训、活动1500余场次,全年志愿服务人次突破4万人次。
二是服务方式精细化。基层文艺爱好者可根据社会联盟机构分布地点和服务内容,就近选择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基层文艺团体可根据定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由市文化馆统一研究、调剂、指派专业业务人员到就近的社会联盟点进行节目创作、编排的指导及最新政策的宣讲,这种“订单式”服务实现了让群众“点菜”,由文化馆“接单”的服务模式,不仅让群众的点单需求能够得到面对面、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而且能够让基层文化队伍、文艺团体及时充电后再服务乡间,从而实现基层文化的自我供给,由此形成文化馆、社会联盟、文艺团体、基层群众之间循环不断的良性互动与精准供给。
三是服务渠道多样化。随着“先生书院”“卓尔丽人文化馆”“止逸画廊”“新视觉美术馆”“汉服文化研究馆”等几家空间联盟的不断加入,也将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更好地融入了市民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这些特色文化 空间大多坐落在我市东城西城城区以及城镇的核心地段,不仅让文化辐射到居民社区、村居大院,同时也给我市城区、社区、乡村空间注入新鲜血液,指明新方向,加大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我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所提升。
四是服务对象均等化。随着社会联盟机构的不断增加及各类特色品牌活动的开展,文化服务的“受众不均”等现象逐渐得到改善,城乡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全市各个群体中老年人、少年儿童、青年群体都能均等地享受到文化的沐浴,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寿光市43家公益社会联盟单位覆盖全市各镇街区,开展各类公益培训、文化下乡等志愿活动3376次,惠及群众达21.6万人次。全市有一定规模的民间文艺团体324支,文艺宣传队1000余支,实现了村级全覆盖,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五是服务手段数字化。数字化手段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当前社会公益联盟文化志愿服务转型升级的着力点,线下线上服务双轮驱动、比翼齐飞,将是今后文化馆文化服务的常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受阻,文化馆及社会联盟单位真正做到了“闭馆不闭服务”,让群众居家也可以继续“沉浸式”享受文化服务,接收文化信息,最大程度降低了疫情对艺术普及的影响。
成立社会联盟机构工作小组,文化馆馆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各分管副馆长、美术馆、群文部、活动部、培训部主任为工作组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面落实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机构具体事项,办公室设在寿光市文化馆。2017年12月,印发《寿光市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公益性社会联盟管理办法》,文件包括联盟公约、考核办法、学员要求、星级评定、申请表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市电视台、寿光日报等市内主要新闻媒体开展对社会联盟工作的宣传报道,弘扬传播志愿服正能量,努力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领跑者。
为完善管理和考核制度,在社会联盟运行实践中,寿光市文化馆不断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进行摸索调整,于2018年10月印发《寿光市公益性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考核细则》,规定社会联盟单位考核采取主管单位、学员代表以及第三方机构组成考评小组的方式,对加入公益性社会联盟成员的档案管理、群众满意度、培训成果、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划定等级,分等级补助。
设立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专项经费,用于联盟单位的基础设施维护,志愿者交通出行,文化馆自主研发的联盟考核系统的推广使用及维护,授牌、星级评定、第三方绩效考核、宣传推广等工作。社会联盟志愿队及志愿项目纳入我市1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联盟志愿者不仅享受我市政治文化生活、行政审批、健康管理、移动通信、金融信用等方面的志愿者礼遇政策,并且在道德模范、寿光好人评选、推荐星级优秀志愿者方面优先考虑。
市文化馆从专业角度遴选合格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对申请加入的组织和机构进行实地考核,对加入的机构进行统一建设规范、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评级认定,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专业化管理。在资质认定方面,以专业性、普惠性为标准,择优遴选,确保服务质量。
市文化馆在各联盟机构设立基层艺术普及示范点,每周派遣业务人员对社会联盟的志愿队伍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每年至少举办2期社会联盟艺术骨干及志愿者培训班,聘请市级以上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每年带领联盟负责人、优秀志愿者赴浙江、江苏、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文化服务先进经验;每年至少为联盟成员提供不少于两次市级以上专题活动展示平台,年末举办寿光市公益性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成果展演。
全民艺术普及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公益性社会联盟,极大地缓解了文化馆人员场地不足带来的文化服务上的瓶颈,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文化馆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承担者,要思考如何准确的以群众的需求侧为牵引,加快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突破文化馆传统服务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的局限性,加大数字化人才专业队伍建设,加大经费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创新线上服务内容,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充分考虑各个地区,各个群体对文化需求的不同特点,提供丰富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和产品,要思考从原来的“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到“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的转变,提升文化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探索服务新路径,推动供给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让农村文化阵地真正活起来,乐起来,关键在于激发老百姓的主动性,培育一批乡土文化人才,让台下观众变为台上主角,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
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在丰富艺术普及主体、服务内容和方式,资源的统筹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能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对接。同时对引入的社会力量加强规范管理,加大政府政策、资金、资源倾斜,建立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可持续发展。
寿光市文化馆将以潍坊市成功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为契机,继续深入探索全民艺术普及的新路径新方法,继续拓宽社会机构参与文化服务的路径,大力推进文化供给服务横向纵向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最大限度实现文化供需精准对接,让城乡群众共同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以覆盖广、质量高、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推动实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