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化人:《义勇军进行曲》宣传塑造民族认同感探究

2022-11-05 14:48王映锦刘若璇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义勇军进行曲中华儿女

王映锦 刘若璇

(航天工程大学,北京 101407)

民族认同是指基于共同地域、共同血缘而形成的,对所属国家的主权利益、历史文化等的认同,是国民产生的国家归属感与自豪感。回望历史,在民族危机的大环境背景下,建构民族认同显得尤为重要,成了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义勇军进行曲》是“以乐化人”的历史记忆

“没有记忆就没有认同”,历史记忆既是联结共同体成员的心灵纽带,也是建构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而军旅歌曲通过歌词、曲调等形式将民族经历和共同记忆书写出来并得以传播和扩散,强化了国民的集体凝聚力。

(一)《义勇军进行曲》记录了中国大地的苦难与觉醒

“起来”“奴隶”“血肉”等文学意象,见证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和觉醒。自1840年以来,中华大地饱受列强侵略,促使各阶级先后探索不同的救国方案。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关头诞生了,并带领中华儿女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觉醒之路,即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号召全体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是“全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历史文化写照。

(二)《义勇军进行曲》号召了中华儿女的团结与反抗

说到《义勇军进行曲》,首先,不得不提到东北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后,正规的东北军不战而退,而在民族危难之际,一群爱国的将军、百姓在强敌面前自发组织成抗日武装,抱定“宁当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信念与日军搏斗。其次,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号召、鼓舞全体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团结一心、敢于亮剑、保卫祖国。

(三)《义勇军进行曲》见证了人民战士的斗争与热血

1937年8月,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在日寇的枪火炮弹下,“八百壮士”奋勇抵抗、守卫领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一首热血沸腾的歌,成了“八百壮士”在孤军营内凝聚兵心的战歌之一。除此之外,在我军各大战场,《义勇军进行曲》成了战士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铿锵旋律。

因此,每当响起《义勇军进行曲》,同胞受难、艰苦血腥、英勇杀敌的反抗斗争场面便会再现于人民眼前,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抗敌。其强化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凝聚民族认同的有效手段。

二、《义勇军进行曲》是“以乐化人”的音乐力量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始终凸显爱国主义精神,有效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认同的建构。正如“诗言志,歌咏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词,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的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促使《义勇军进行曲》成了构建民族认同、勇赴国难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

(一)歌词内涵唤醒民众情感共鸣

歌词是一种通过具体意象实现共鸣的文字表达形式。《义勇军进行曲》营造了反侵略抗战文化语境,是抗战时期“文化战”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台儿庄战役后,政治家、军事家李宗仁对田汉先生讲:“感谢你写了《义勇军进行曲》,它唤醒了我们同胞的爱国热情,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日的信心。”整首歌曲的歌词,向大众传达了勇于反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文化引领的形式,带领中华儿女觉醒并反抗,是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但意味深刻。首先,歌曲中“起来”“奴隶”“血肉”等意象,诉说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史。“奴隶”描绘了人民无自由、受剥削的生活状态;“起来”彰显了广大爱国民众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长城”,是中国的“图腾”,从社会心理认知层面调动了人们关于历史文化的民族记忆。“前进!前进!前进,进!”通过重复的文学创作手法,向大众描绘了中华民族最终一定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光明前景。“起来”“被迫发出最后吼声”的大无畏气魄、“万众一心”的集体责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的危机处境,字字千钧,号召中华儿女面对日寇入侵要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喊出了中华儿女心中压抑的热血,是重要的精神感召力量。

作词者田汉先生用精练有力的文字,再现了近百年来中国黑暗与反抗的历史,告诫全体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而歌词背后孕育的“悲情价值”更能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和民族认同,有利于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调动大众的救国热情,进而成功实现政治动员的建构。

(二)“音乐隐喻”性提升宣传动员效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音”(音调)和“义”(意义)相结合的方式传达于听众,具有非语义性、隐喻式的特点。而音乐的“不可言说性”决定了音乐表达需要特殊的语汇,如节奏、节拍、调式、力度、速度等,达到情感与理智上的“共情”及“认同”。

郭沫若曾说:“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国歌可以唤起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力量。从音乐本体的视角来讲,歌曲采用进行曲的节奏,节奏清晰,强弱分明,用以鼓舞大众的斗争意志和战斗热情。节拍为2/4拍,其音响相较4/4拍,听觉效果更加坚定有力,节奏感更强。调式为明亮的G大调,音调色彩给人以温暖、蓬勃向上的感觉。歌曲前奏中三连音的节奏,如同战争发出的号角,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华民族到了”之后,加入半拍休止,巧妙凸显出“最危险时”,使悲愤的情感达到至高点;“起来!起来!起来!”运用上行的音阶将歌曲情绪推向了高潮;歌曲尾句“前进!前进!前进,进!”采用了“sol—do—mi—sol”的上行音阶,富有推动力,并以强而有力的休止符结束全曲,坚定有力。同时,在旋律创作上,歌曲既借鉴了国际革命歌曲及西方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加入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歌曲运用了民族调式中的清乐宫调式。可见,众多音乐要素的完美结合,唤起了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义勇军进行曲》具有“坚决果断的节奏”“流利易唱的曲调”“简洁有力的短乐句”等艺术特征,使歌曲呈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而且普通民众唱起来朗朗上口,激奋人心,容易唤醒大众的历史使命感,达到宣传动员的效果。

三、《义勇军进行曲》是“以乐化人”的宣传载体

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巨浪的掀起,《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期中曾经响遍了全国,深入了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坎”。通过电子、印刷媒介等途径唱响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县城。

(一)电子媒介走进大众视野

1935年5月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电影《风云儿女》,当时电影的宣传用语为“悲壮、哀愁、轻松、明朗,使你知道你对祖国的责任”,可见目的在于激发观众的民族认同。而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与影片的画面情节融为一体,觉醒的劳苦大众手举火把,伴随着歌曲大步向前,团结一心,充满希望。田汉曾说:在当时,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力超越了电影《风云儿女》。换言之,《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彰显了更强大的力量。在电影还未拍摄结束时,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已经组建乐队,由百代公司将《义勇军进行曲》灌制了唱片,使歌曲快速传播开来。

此外,《义勇军进行曲》的快速传播也得益于电台传播,如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根据地条件艰苦,唱片极少,但《义勇军进行曲》等少数片子成了播放的常客。

(二)印刷媒介扩大传播范围

通过报纸、乐谱、书籍等印刷媒介,《义勇军进行曲》走入了城市、乡村老百姓的视野,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1935年5月8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通过报纸的形式向大众宣传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举行了免费索取歌谱活动。自此之后,据统计仅上海《申报》在当年5月共9次提及《义勇军进行曲》。上海电通影片公司自办刊物《电通半月画报》,也多次报道电影《风云儿女》,并刊登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此外,《晨报》《民报》等报纸也陆续刊登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

从书籍的视角向大众宣传的有由麦新、孟波编著的《大众歌声》,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第一首歌曲收录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也被编入了中小学教材中,如抗战时期贵州的民教课本。1938年,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描绘到: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村夫牧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城市更不必说。

(三)活动传播加深宣传影响

1935年11月12日筹办的中山先生诞辰纪念会,到场人员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情绪高昂,令人动容。1935年12月9日,当时北平爱国大学生在严冬时节,举着大旗和标语,高声歌唱《义勇军进行曲》,上演了血性方刚的抗日救国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的一幕。此后,他们得到了全国大学生和爱国民众的响应支持,掀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传播的高潮。

1936年6月7日,刘良模在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站在高凳上指挥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其在撰写的《怎样指导大众唱歌》一文提到,“这是正义的歌声,这是自救的歌声,是民族解放的歌声”,并立志走到哪里将《义勇军进行曲》带到哪里。

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提出,“延安青年要推动全国青年起来为促进宪政运动而奋斗”,五千参会人员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并向国旗敬礼。

(四)军队传播激发战士斗志

共同的演唱能够强化自我价值感,获得属于集体的感觉。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成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必唱的军旅歌曲。

首先,战斗在华北最前线的文艺队伍——挺进剧社,在建社初期演唱的歌曲除了部分红军歌曲外,大部分为抗日救亡歌曲,如《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节目,当时很受欢迎,不但百看不厌,而且深入人心。别以为这种演出不正规,节目不堂皇,但它最深入人心,既给人以力量,又供人享受,的的确确是很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

其次,抗日战争时期,战士剧社的艺术活动形式比红军时期更加多样化,当时剧社经常演唱的歌曲有:《八路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江风在《胶东解放区文艺整风前后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等情况的回顾》一文中提到:“那时候普遍会唱歌,行军走路,集会或休息时,大家都唱歌,歌曲主要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义勇军进行曲》等”。

此外,在抗日战场上士兵对《义勇军进行曲》也非常喜爱,高唱着这首歌冲锋陷阵。如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200师曾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军歌,激励战士们英勇奋战。《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爱泼斯坦曾记录下战士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挥舞大刀,手握钢枪冲锋陷阵,最终夺取台儿庄大捷的场面。

四、《义勇军进行曲》凝聚着“以乐化人”的初心使命

面对抗日战争时期动荡的社会局势,《义勇军进行曲》从历史记忆、音乐力量、宣传载体三个维度达到了“以乐化人”的宣传效果,成为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利器,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宣传抗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平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同样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变的初心使命。

(一)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提出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义勇军进行曲》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奏响了东方大国奋发图强的旋律,是国家的永恒“名片”。

(二)国歌是国家、民族奋斗的历史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国歌是弘扬、传播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中华儿女要在维护国歌尊严的基础上牢记红色历史,始终铭记革命前辈对革命信仰的赤胆忠诚,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为革命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

(三)国歌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仍要深刻领会《义勇军进行曲》在新时代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国歌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们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征程,锻造了团结奋进、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锤炼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这首作品所凝聚的爱国情感、民族认同感不仅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当今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塑造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儿女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
香港的繁荣昌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奏响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曲”
假日进行曲
影响我一辈子的曾经陪伴
与《中华儿女》的美好遇见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高鹏振与《义勇军进行曲》
青年义勇军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