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璜
传承人简介:粟田梅,女,侗族,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树屯,现任牙屯堡镇枫香村村支书。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粟田梅纯手工编织,长82.17米,宽0.47米的侗锦作品《中国梦·侗锦情》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侗锦织物。2016年,粟田梅在枫香村创办了“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无条件、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解决了当地很多妇女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织锦已成为当地扶贫的四大产业之一,为乡村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良多。
侗锦是侗族人民心中最为吉祥、美好、智慧和幸福的象征,世代相传,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一块侗锦的织成要经历播种、耕耘、选棉、除籽、弹棉、纺纱、浆纱、排纱、梳纱、挑花、织造等一系列工序。2008年,湖南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璜(以下简称黄):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跟谁学的织锦?最初为什么想学织锦呢?
粟田梅(以下简称粟):我十二岁就跟着我母亲学了。以前十六、七岁结婚,不会织锦很难嫁出去。有些人十三、十四、十五岁才开始学。以前是都有媒人的,女孩长得很漂亮,不会织锦,也没人去家里提亲。有人介绍,也要问的,不会织锦嫁进来,我们衣服穿的都没有,所以母亲一定要把自己的女儿教会。不会织锦长得好看也没有用的,嫁得一般。能干的男子,也是要讨一个会织锦的女子。如果不会织锦,就好像有一个瑕疵在那里,男子们就看不上,女子一定要心灵手巧。每家人所有的衣物,都是靠自己织。结婚时被面是肯定是要有的,小孩的衣服都要自己做,有时间的话要把这些东西全部织好。如果在娘家那里做不完,嫁过来了,晚上也要加班做,才有穿的。
黄:除了您母亲,您还跟其她人学过织锦吗?
粟:还有粟培兰、吴晓者,她们也是我们这织锦织得很好的,各种纹样都会做。只要听说谁的织造水平高,我就不管山高路远上门请教。我看到她们织的各种各样的花纹,就想:我妈妈这里和她们织得是不是一样的?我妈妈教我的和她们的是一样的吗?这期间不知碰到过多少艰辛,但是我从未因为委屈、因为难学而放弃自己所热爱的织造技艺。
黄:织锦难学吗?您学织锦的过程中有没有趣或难忘的事?
粟:开始挑的时候学不会,被自己的妈妈打了。有时候你学不会,她又没有时间,她急了,怎么在这里挑三根,你为什么又挑五根?开始的时候是很难做的。一定第一排要数好,挑一排过去,一千多根纱,你数过去都要一个多小时,几根上、几根下你要是错了,就要把它退出来,重新从这里又挑过去。假如你数到500多根纱,你数错了,就还得从头再数到500去。非常累眼睛,还有就是大脑。被打之后,我肯定是哭了,就不想学了,跑到了外婆家里。我妈妈回家后,发现我不在,四处找,找不到,以为自己的孩子丢了。哭着跑回娘家,着急地对我外婆说“孩子丢了。”我外婆就安抚我妈妈:“别哭了,没丢、没丢,在我这里!”就让她先回去。外婆对我说“女孩子织锦织不好很难嫁出去的,你妈妈小时候也是跟着我学,你穿的衣服都是你妈妈做的。你以后嫁人也会做妈妈,你学会做了,孩子才有的穿呀。把这种技艺学到手,以后你也好生活。你回家还是好好跟你妈妈学,学会了,也可以帮她分担一些。”
黄:您学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吗?会不会反复思考记忆?
粟:那肯定的,这个是肯定想的。像我们以前学这个技艺是很重要的,去做事的时候肯定是想的。我小时候学不会波浪纹,天天错。往后自己去想,怎么我这个学不会?几根上几根下?怎么这样挑过去的,第一排肯定是对的,第二排也是从那里下去的,几根纱是对的,但为什么我到第三排的时候,就不对了,波浪纹根本不像波浪纹。每排不一样的,本来这里是五根过去的,我挑了三根。第一排三根上、五根下,第二排三根上、一根下,把这个空隙留出来。走斜的纹样,它都是以几何形构图为主,挑错了就不行!
黄:您学的算比较快的吧?全部技艺学会需要多久?
粟:嗯,我是15岁就独立了,花纹都学会了,整经也会了、穿筘、穿综这些,还有很多的。如果尽心去学,把技艺全部掌握需要一两年。挑的技艺一年就可以,排纱又是另外一种,排的时候怎么排,怎样去操控。若是彩锦,怎样把颜色放上去,都要学会的。一样一样的,若是全部精通了,要两三年,又没有时间每天都学,毕竟不像是上学,从早到晚还有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母亲还在忙。不只是织锦,还要纺纱。纺纱你不会摇,这边摇,那边断线,线是出不了的。全部要套得起,才能够对,这个也很难学的。不会纺纱,怎么去织锦?你没有线是吧?以前没有线买。
黄:技艺很难,您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粟:难是难,但是我喜欢、我爱好!我看到侗锦的图案非常漂亮!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帽子都是我妈妈织的,我就觉得这种图案真的是太漂亮、太好看了,就认真地去学了。我妈妈她们很辛苦地给我们织锦,我觉得自己学会了,还可以帮她分担一点,也不想让自己的母亲失望。我做出来第一件小孩背带时,特别有成就感!感觉以后出嫁的时候有小孩背带了。织小孩背带,我就把会的各种各样的纹样都用上了,后来就慢慢做各种衣服。
黄:您学会织锦之后的人生经历可以讲一下吗?
粟:我16岁的时候,有个画家叫张柏如,他也很喜欢侗锦,一直做了很久侗锦文化的研究。后来听说我织得好,就跑到我们树团那里,拿着他画的图案,有40多种,问我能不能织出来。他画的图案是很好看的,有些图案非常有我们侗族特色。我就说要做多宽,做什么东西,还要写字。我就想来想去,想了几个晚上,真的有点想哭了,还要把汉字织在锦中。我也很喜欢、很爱好侗锦。这种图案为什么我做不出来?要怎么样才能做出来?我想我们不是有坐标是一格一格的,我就挑五根(纱线)压一根(纱线),就像坐标纸一样的,和十字绣差不多的结构,就成功地做出来了。
这种结构才能做芦笙、鼓楼、风雨桥,要不然就做不起来,像我们传统侗锦的那种结构,根本就不可以写字,这种是可以写字的。我把芦笙、鼓楼和风雨桥的图案织出来,做成小口袋或斜背包。张柏如是邵阳文化馆的画家,经常到处开会,他开会的时候就背着我做出的小包。结果,他背一个出去,就给别人买走了,然后又回来再背一个,又被别人买走了。他就又回到树团来找我,对我说“你会织这些,你就跟我到县里的轻工业区来织,我去做这个的生意”。
黄:您在轻工业区都做什么呢?
粟:那时候在织布厂里,有一个侗锦车间,我当侗锦车间的主管,专门负责做样品。张柏如画一个芦笙,或者人在吹芦笙等各种各样的图案,我将图案织在侗锦上。那时加班加点做了很多种样品,做好后,拿给织布厂其她员工,仿照来织。我说做小口袋这个好销,在织布厂那里也想把侗锦这样做,能够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后来织布厂倒闭了,我在通道县城摆过地摊卖菜,卖菜的时候,我会搭一点自己织的侗锦卖,那时候整个摊子只卖侗锦是不好销的。94年的时候,我从县城回到枫香村寨子里,结婚了,在老街开了一家侗锦店,每天在店里织侗锦、卖衣服。97年到新街,就是现在的家中继续开店,做了20多年了。
黄:是侗锦的专卖店吗?那时生意好做吗?
粟:专卖店,很多床上用品,被面、枕巾等,主要以小孩盖头巾、小孩背带为主。我自己开店就自己创新,就想做围巾好不好看?做些壁挂好不好?我也做了背包,销往广西旅游局,很多国外的人到广西旅游。那时候,生意也是比较好做,就销掉了。各种各样的侗锦都卖,很好卖。03年非典时,外国人没怎么过来了。06年的时候,村里就选我去当村干部。11年,当了村书记,就慢慢地去做扶贫的事情。
黄:您老公还是很支持您织锦的?
粟:丈夫刚开始都把我的织机砸烂了,天天织这个,又没有钱,小孩要读书了。男的一般出去做事很累,有时候脾气来了。大部分时候他还是支持的,拿车子去接我什么的。
黄:是什么让您在那么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织锦?
粟:说心里话,我最主要的就是想我们这个技艺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要是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感觉很可惜。如果她们都不做了,我要传给我的女儿,这种技艺不能够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我从小就很喜欢、很爱好这种侗锦的技艺。我就一直没出去,在这里开一个店,专门做侗锦。像我们这样大的年龄,她们都出去打工了。她的儿子、女儿结婚肯定要侗锦的,我们现在还是需要被面、小孩盖头巾、小孩背带。就这样,我一直就开这个店子,又卖别的东西,我就天天在这里织,别人回来了,她们都来跟我买。
黄:后来是什么机缘您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
粟:89年时,国家对民间手工艺高度重视。那时我在店里做生意,(通道)县里来申报传承人,我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侗锦,就有人在我店里拿了很多侗锦出去,摆在外面的摊子上,拍照。县里文化馆工作人员四处走访,找到了我店里,拍了照去评的。
2000
黄:侗锦和土家锦、苗锦、瑶锦一起被称为“湖湘四锦”,您怎么看侗锦?和其它锦相比,有哪些不同?
粟:我们侗锦都是以动物和山上的植物来做,以前先人到山上去看,那个时候有什么花就来做什么花。一般有点好看的花有李子花、勾藤花、太阳花、高粱花、山茶花、竹根花。侗锦是根据自然的条件来,有点偏实用、吉祥。侗锦每一种纹样都有它一定的寓意,在侗族人民心目中,是最最吉祥、美好、智慧和幸福的象征,所以一直传下来有2000多年的历史。侗锦很精致、很细,和土家锦结构不同,土家锦结构稍微简单一些,没有侗锦复杂,侗锦有很多的竹签在上面。捡纵丝是很复杂的,捡平纹布的纵丝,还是捡提花的纵丝,是挑捡两根纱,还是一根纱,都不相同,土家锦就不用捡纵丝。苗锦也好看,土家锦各种各样的图案都可以织,技艺都是差不多,做工不一样。我觉得土家锦可以拿来做那种壁挂,侗锦难得做,换纱线颜色的时候要变换图案。
黄:通道是侗锦的主要分布区域吗?
粟:侗锦说起来就是在通道。通道、独坡、牙屯堡、播阳这边是最多的,然后就是在北边这里,广西那边就不属于侗锦,真正的侗锦在这几个地方是最多的。贵州又是另外一种,那边主要是绣,我们是织,绣要相对简单,只要拿针绣,坐在那里就可以。织锦是两只脚都要踩,腰和脑子都要动的。非遗这一块,贵州管得很好。西部开发的时候,他们那边有钱做非遗,到我们这边收了很多图案和东西过去。我看了他们的博物馆,好多我们这边的东西。
黄:侗锦的核心工艺是什么?
粟:侗锦织造的流程比较复杂,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盘纱、煮纱、络纱、牵经排纱、穿筘、梳纱、穿综、织锦等十多道工序。侗锦的核心价值在它的历史悠久,图案丰富,特色鲜明。
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为“素锦”;用三种以上彩线交织成花工艺编织的称为“彩锦”。
侗锦上的花纹是由两种工艺实现的,一是织花,二是挑花。织花时,用竹签记录图案,按顺序取出和移动竹条,再通纬梭织。图案的复杂程度不同,使用的竹签数量也不同。挑花没有竹签与综丝提经,图案全在脑海里,过纬时的提经多少全由心记,挑花、开口,再穿过纬线,形成花纹。
常见的图案以动物、几何纹为主,人物、植物、用具纹样为辅,多遵循二方连续式、对称式的构图规则。
黄:在十多道工序中,最核心的工艺是哪项?
粟:穿筘、穿综。最复杂的就是穿筘,不能有一根纱断掉,发现断掉的就要接上。每个筘眼都要钩取一根经纱,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必要时,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
黄:判断一块锦织得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粟:锦面要平整匀净,图案要丰富,剪裁制做要精致。
黄:侗锦的主纹是蜘蛛纹,为什么是蜘蛛呢?每种纹样有哪些寓意?
粟:蜘蛛是侗族寄予了最最美好的希望,以前我听村里的那些老人夸人的时候,都是这样说:“你这个人好聪明啊,像蜘蛛一样的!”蜘蛛住的地方都是在最高的房屋上,是有风的地方,空气又好。它也是我们侗族的图腾。卍字纹,就是万事如意。喜鹊(纹)是喜鹊报春,四只喜鹊(纹)是春天来了,我们要播种了,喜鹊很高兴地从四面八方飞来报春。燕子(纹)是春暖燕来。马(纹)是马到成功。羊(纹)是三羊开泰。鱼的寓意很好,年年有余,侗锦上都有鱼骨纹。
黄:您怎么看一些迎合市场的纹样?
粟:做老祖宗的纹样才是真正的侗锦,那些鱼纹、哆耶纹、蜘蛛图、李子花、勾藤花,这是真正的老祖宗的侗锦图案。现在是经济社会,什么都是讲究经济,要有市场。他们设计出的那些各样的图案,要我说,那个就不是侗锦了。
黄:您织的侗锦,纹样搭配组合很好,搭配组合有成规吗?
粟:全部纹样学会之后,我开始自己琢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配花要想清楚,自己琢磨来配。我妈妈是这样配的,她把八角花放在这里,我就把马纹放在这里,也可以。看了马纹怎样去挑,你就根据个人爱好,怎么去配就可以。喜鹊纹可以跟星星花搭在一起,都是天上的东西。
黄:侗锦有彩锦和素锦两种,素锦和彩锦选用的图案有什么不同吗?您喜欢哪种?受众喜欢哪种多呢?
粟:两种颜色织出来,通经通纬的叫素锦。素锦双面显花,正反两面都可以用。三种颜色以上,通经断纬的叫彩锦,彩锦肯定要断纬。所有的侗锦图案都可以做彩锦和素锦,图案没有什么讲究,都可以做,按照个人的爱好,什么图案都可以做上去。素锦要简单一些,快一些;彩锦做起来就比较慢。我喜欢很鲜艳的颜色,可以搭很多,各种颜色搭一些,色系多一点会好看。一定要配好,其它颜色也要点缀好,点缀不好,颜色也不好看。国外的人喜欢素锦的多,国外他们都喜欢那种很沉的颜色,中国喜欢彩锦的多。
黄:素锦一般用哪两种颜色搭起来好看?您获得吉尼斯纪录那幅是黑色和红色。
粟:我喜欢黑白的,用白色做经线,利用黑色的纬线织出来的锦,很清楚。现在黑色和红色是他们一种需要,搞红色旅游,中国梦。县里说要红色,图案我来选,怎样去配都是我选的。他说图案什么最有意义?我说那就蜘蛛是必选的,又是辟邪的,蜘蛛是侗族寄予最美好的希望,还有鱼骨头,然后就李子花、勾藤花、星星花,还有人手拉手的哆耶纹,象征民族团结。
黄:您在侗锦织造技艺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后学?
粟:选棉花时,要选色泽白、杂质少、纤维长的棉。棉花选好后放在竹篓里,下面用小火烘烤,等棉花变得蓬松干燥后,再去除棉籽。搓棉条时,将弹好的棉花先放在搓棉板上,棉花要放均匀,放太多的话,不便于后面纺纱。搓的时候,要将棉花搓紧,每根棉条要搓成均等长度,不能搓太长,这样下面纺纱时才不易断线。
纺纱时要双手并用,左手送棉,右手摇线。摇线也有技巧,不会摇的话,这边摇,另一边就会断线,线就出不了。这边走棉,那边出线,全套要协同配合,才能够纺出均匀的长线,也很难学。小时候纺纱时,不熟练是很难纺出很长的纱线的,经常断线。“喂哦……喂哦……喂哦……”在纺纱时,若纺车发出这种很有节奏的声音,就说明纱线纺得很均匀。我们纺纱时,有男子听到纺车的声音就会过来,和我们对歌,很热闹的。
线纺好了,煮纱线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和火候,不要煮坏了线纱。煮完之后上浆,上浆后,要摊开晾晒纱线,让浆汁均匀渗透进每一根棉纱里,增加纱线的硬度,这样织锦时才不容易断线。要一边晾晒,一边将纱线抖松,避免棉纱粘在一起或质地过硬。排纱时,最复杂的就是穿筘,不能有一根纱断掉,发现断掉的,就要接上,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织锦打纬的时候,纬线要宽松一些,这样才能保证纱线不被打断,织出来锦面的宽度才会平整均匀,不会往中间缩。织锦时要一边数纱,一边动用大脑来想图案怎么排,打纬时要掌握好力度,要眼、手、心、脑同时并用。
黄:织锦的过程中有什么忌讳或要特别注意的事吗?
粟:排纱(线)要到采光好的室外或宽敞的地方才行,排纱要根据织锦的纹样排,不能出现丝毫差错,所以在排纱过程中,织娘们都非常认真,一鼓作气,不能分心。这时四眼婆(怀孕的人)不能进来,不然纱线会乱掉。知道有人在哪里排纱,孕妇也会自觉回避。也不准小孩子进来,因为他们会用手抓纱线,使纱线乱掉。
70-00
黄:您的徒弟多吗?
粟:带出来的徒弟,现在有十多个。粟念礼、龙利菊、还有我的儿媳妇杨娜等。侗锦织造技艺是很复杂很难的,所有的流程要两、三年才能学会。现在又是金钱社会,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暴富,想学的人还是挺少的。现在侗锦传承基地织锦的织娘有粟念礼、粟运机、粟约念和龙利菊等,有些年长一些的是原来也会织,在传承基地交流技艺。
黄:您收徒有什么标准吗?是不是要选聪明一些的,太笨的、怎么教都不会的也不会选?
粟:徒弟只要是她爱学的,她笨也可以教她会。笨么,她自己想学,我就认真地、耐心地教她们,也可以学会,慢慢再做嘛,只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不强的问题。你要是没爱好的话,很聪明,她也坐不住的。她们有些传承人是很保留的,我是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也是培养后继人才。我不管她是传承人也好,不是传承人也好。
黄:您徒弟现在能单独带徒弟了吗?
粟:有,粟念礼。她以前是跟她妈妈学,懂这个技艺,然后跟我学的。我在娘家开设侗锦织造技艺传习所的时候,她就跟着我了。她现在被邀请到湖南服装设计学院当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大学生织侗锦,每个月都会去。现在她的女儿粟欢霞,今年14岁,也在侗锦传承基地学织锦。
黄:传承基地里也有您在课堂讲课的照片。您怎么看织锦进校园?
粟:那是在湖南大学讲侗锦。湖南大学有一个设计团队,要跟我们的织娘挂钩来学侗锦是怎么做的。我觉得很好,这样就不只是我们侗族知道、会这个技艺,其他民族感兴趣的也可以学,也有利于传承和发扬。
黄:寨子里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是您创办的,在那织锦的织娘有工资吗?收入如何?
粟:是16年,我组织设计,政府支持建成的。有两层,几十架织机。目前固定的织娘有20人,早上8:00工作到下午5:30,要按时上下班,晚上有时候要订单,加班到12点、1点、2点都可以的,每月上满26天班,就有200块的奖金。中午管饭,多劳多得。每个月平均工资在3000多,做得多的,可以拿到4000多。很多原来会织锦,外出打工的女子,听说后也都回家里,在传承基地里织锦了。现在织侗锦的村民越来越多,她们中,年收入最高的有3万多元,参与织锦的女子,平均增收5000多元。
黄:这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您之前办过侗锦培训班?
粟:之前在娘家的时候,办过侗锦传习所。08年,我在牙屯堡镇办了“通道雄关侗锦坊”,专门教寨子里的妇女,还有手工艺爱好者学习织侗锦,已经培养了两千多人,来自不同的侗族村寨。通过培训,想增加她们对侗锦织造技艺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她们的织造水平。
黄:听说您还修了侗锦路。
粟:嗯,我放不下我的“侗锦梦”和“美丽乡村梦”。那条沿河路用鹅卵石铺成侗锦图案,也是为了传承侗锦文化。村里人选我做村书记后,我深入村民家里,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修路,我跑断了腿,操碎了心,光着脚在河里捡石头,有时候晚上还在工地拉板车。有村民对我说“粟书记,这么多届书记了,还是头一次,发动这么多村民修路,书记真是好人啊!”这句话也是把我感动哭了,觉得做这些还是值得的。
黄:除了传承侗锦织造技艺,您还进行过哪些方面的创新?
粟:所有的侗锦图案都是传统的,新的纹样没有,只有改的。我创新的就是把原来很抽象的图案简化。像我们这个蜘蛛图,我拿传统的给你看,蜘蛛这里以前做得不像蜘蛛,很抽象。我就把它改成一个很漂亮,很像的,让别人更喜欢,看起来更像蜘蛛,给年轻人说的时候,就要好说一些。像这样,把它扩大,改成有脚,是弧形的,这样看就更像。侗锦的图案几乎都是几何形的,线要走斜的,要一根纱、一根纱,一排一排、一点一点地走,做出来就成为了几何形式。走斜的纹样,都是以几何形构图为主。因织机的限制,走圆形的图案,很难做的出。我创新了织锦结构,做出了弧形的图案。
图案以前都是很古老的,蜘蛛、鱼、鸟没有那么像,很多动物纹样利用新创的结构来做。传统哆耶纹也很抽象,有一点点像,都是我们来创新,就慢慢地变。鱼骨纹原来是很小的一个,现在把它扩大,把边花也全部扩大,这是我的一个创新。还有,人手拉手的哆耶纹,原来都没有脸的,哪有那么好看,眼睛、嘴、什么的都有。以前哆耶纹都是女的穿裙子,没有小孩、男子,现在就做了穿裤子的男子,还有小孩。原来没有人骑马(纹),现在有人骑马(纹)了。
那时候是想把图案创新,做好了能够卖出去。为了好销,又为了好看,然后又有特色。创新这方面是最重要的,一辈一辈的,不创新不行的,要靠年轻人来创新。
黄:除了纹样,您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吗?
粟:颜色、款式、还有线的创新。我们有用来染布的蓝靛种植基地,传承侗族传统的生态染。以前织锦用的线纱是用棉花做原材料,纺成的棉线粗细不匀净,能染出的纱线颜色也有限。棉纱线很硬,我们现在织锦都用丝光棉,质地匀净、柔软,也有各种颜色。现在侗锦出口,线要检测,检测合格了才能出国。线有专门的技师来做。
黄:侗锦织造技艺申上非遗之后,与之前相比变化大吗?
粟:现在变化就是颜色上的创新和款式上的创新。线用丝光棉,比较匀净柔软。围巾以前是没做的,还有披肩、抱枕、壁挂和床上用品。以前我们只做被面、小孩盖头巾、小孩背带、口水兜、绑腿等,始终这些。现在范围扩大了,首饰盒、单肩包、双肩包,都做了很多。现在可以说各种各样的都可以做,这个是最大的变化。我尝试在围巾中加入侗锦元素,结果收效非常好。意大利米兰、法国等国家的人非常喜欢。现在侗锦传承基地的织娘们主要做围巾,接了大批量的订单。
黄:还有出口展销,之前也没有出口对吧?
粟:以前我们侗锦根本就卖不出去的,被面很大一块是三幅,这么长的三幅合在一起做被面,自己睡觉用,卖也卖不出去。现在要有市场,围巾销往意大利米兰、法国、韩国。湖南侗脉文化发展创意有限公司有一帮设计团队,精准扶贫,在销售。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销往本地,搞内销。长沙天心区帮我们销围巾,扶贫通道。
黄:除了进校园,您还去哪里展示过织锦技艺?
粟:很多了。上海世博会去了,人真的太多了!我拿了很多的侗锦去参展,绑腿、围巾、披肩、被面等都带过去了,那时候很少有人做这些。湖南馆人是最多的,因为我们的织机直接到那里,我在那里织锦时,很多人拍照。还到成都参加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去北京参加过文化部举办的民俗文化节、韩国首尔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等。
黄:现在西部开发,有用电脑设计来织锦的,您怎么看?
粟:电脑织的和手工织的还是有质量上的区别。你用电脑来织,纯手工肯定是失传得快。
黄:侗锦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吗?您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粟:问题是每次培训侗锦织造技艺的時候,年轻人来学的少。我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学习了解侗锦,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建议有专项培训的项目资金支持,能够让更多的青年人来学侗锦织造技艺。目前最大的期望就是要创新,要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知道侗锦。
采访后记:笔者和传承人的访谈在粟田梅家中和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两个地方进行。在家中,她给笔者讲述了童年学艺史、人生经历和对侗锦的理解、传承与创新。织锦的过程则是在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中一边现场展示,一边向笔者讲述。粟田梅为人开朗乐观、真诚纯真,在展示织锦的过程中向笔者讲述了学艺趣事、核心技艺和相关民俗。她做事利落、注重实干,在侗锦传承和创新上执着热诚,曾真切地说她也不想出名,只是想为村里脱贫、为侗锦的传承、传播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祝愿粟田梅老师在侗锦织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