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底,本刊编辑部主办了一个小型的网络文学论坛,得到全国各地十多位青年才俊支持,讨论热烈,气氛愉悦。本期两位作者,孙晶和李明霞,就是论坛的参与者。看来这种规模不大、话题集中的小型论坛别有一番其乐融融的效果,让参与者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翻篇,让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继续组织类似的论坛,为朋友们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正好也在去年十月底,扎克伯格将Facebook更名为Meta,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在它诞生约20年之后,成为一个热潮。且不管它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究竟如何,它所构想的虚实相融、相生的世界,如严锋所言,原本也不是阳光下的新鲜事,但是,“元宇宙”可以给我们打开新的视野,而在当下,它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文化现象,因为它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关切、忧虑和祈盼,如宋明炜所言,关联着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有意思的是,恰恰在这样一个虚拟时代,“非虚构文学”也成为一个热潮。这个热潮固然有新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为之推波助澜,要说它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迅速变化着的时代,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或者冲击某些底线,就连最会编故事的小说家也只能拍案惊奇,自叹弗如。可以说,现实生活事件影响人们的情感的强度,远远大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而非虚构写作既然如此直接来自现实,又直接影响着现实中的人们,它也就有必要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工作伦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唯其如此,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网络文学、元宇宙和非虚构文学的热度不遑多让,儒学现在也成了新的显学。但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在很多人那里,可能还是“日用之而不知”的状态,或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杨国荣教授在访谈中阐发了作为儒学核心的“仁”和“礼”的概念及其现代意义,揭示了兼有独特性和普遍性的“事”的概念所包含着的深厚的智慧和意蕴,这些传统思想资源都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他还解答了中西会通、文明互鉴以及科技与人文等相关问题,鼓励关注哲学的年轻人植根现实、把握总体和根本路向,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刘旭光考察了上海中国画院1957—1966年的创作,以“平凡而生动的”来概括社会主义新国画的审美精神。这种新变既是中国画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被动应变,也是主动创新,走出了一种“西化”之外的新的路径。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们更新了原先的海派绘画,并由此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这也可以视为海派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而不平凡”的转折。
在这一期杂志的编辑过程中,上海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日夜奔流不息的黄浦江见证着东西两岸的上海人民的坚忍守望和真情奉献。我们相信,经历了这一场淬炼的上海城市精神和海派文化将会更有韧性,更有耐力,终将对全世界继续放射她的美丽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