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李红鸽 刘德建 邓晨曦
(济宁市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中心 山东济宁 272100)
本文就稻麦两茬田应用黑水虻饲养中华鳖试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研究,本次投喂试验在济宁地区首次使用黑水虻幼虫作为中华鳖主要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不同时段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监测,研究表明投喂黑水虻幼虫的中华鳖品质更佳。随着气温的迅速回升,小麦即将迎来收割的季节,本研究对稻麦两茬田中华鳖夏季种养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鳖,又名水鱼、甲鱼、团鱼,龟鳖目鳖科动物,有“三喜三怕”的特点,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中华鳖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水生动物,富含多糖、胶原蛋白、牛磺酸等,其中霸王别姬、八宝甲鱼、洪洞甲鱼等菜品是我国传统食疗滋补佳品。中华鳖是水生杂食动物,生性凶猛且贪食,是以摄取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幼鳖以水生昆虫、水蚯蚓等为食,成鳖摄食田螺、鱼、虾和其他水生动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一般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为10%-20%,本试验投喂黑水虻幼虫,可直接作为中华鳖的食物来源,既延长了食物链,又提高了稻麦两茬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本试验地点为济宁市任城区怀志家庭农场。济宁市是稻田种养植大市,拥有65万亩水稻。济宁市任城区及其毗邻的鱼台县,都是麦稻轮作农业生产大县,发展麦稻轮作稻渔共生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在试验过程中,向试验基地投放中华鳖苗种,并指导养殖户科学投喂黑水虻幼虫和专用颗粒饲料,饵料中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环沟水体定期泼洒抗应激剂,同时配合使用底质改良剂。设置试验区域为A,对照区域为CK。根据生产实际使用微生态制剂。定期测定中华鳖生长、水质变化等情况,记录苗种、饵料、投入品等投放情况,中华鳖发病情况,与传统麦稻轮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开始前,统一设计并发放养殖生产记录,并对养殖过程进行全程记录。
浮游植物用1L采水器在3个样点采水,将采集的水样在现场用鲁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沉淀浓缩至50mL广口瓶中。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用0.1mL计数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水质理化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总磷、氨氮等。用采水器分层采集,混匀后取0.5-1L水样用相应药品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相应指标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试验结束后,对“麦稻轮作、稻鳖共生”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科学分析,包括麦稻鳖生长情况、苗种投入、日常管理、水质、浮游植物等试验数据。经过现场测产验收,试验基地平均亩产小麦501kg,平均亩产稻谷513kg;平均亩产中华鳖77.2kg,中华鳖平均规格达到1001.3g。
(1)投喂试验结果:本试验在济宁地区首次使用黑水虻幼虫作为中华鳖主要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试验证明黑水虻幼虫可作为养殖中华鳖的饲料之一。一是投喂前需对黑水虻幼虫进行大约7~14天的驯化,黑水虻在四期前中华鳖都可以摄食吸收,如不及时投喂,黑水虻进入第五期后身体会变黑壳发硬,中华鳖极难吸收利用。二是黑水虻蛋白含量高,含有免疫蛋白,能满足中华鳖对动物性蛋白需求,增强抗病机能,较鱼糜效果更好。三是使用活体投喂,减少水体污染,生态效益显著。经过近两年的试验得出,在稻麦两茬田稻鳖种养过程中,中华鳖投喂黑水虻幼虫和颗粒饲料的最佳比例为6:4。
(2)水质情况:试验区水温与对照区别不大,中华鳖是变温动物,它的摄食与水温关系密切,温度 20~32℃食量最大,低于 20℃时食量下降,在试验期间中华鳖大部分时间均处于摄食量较大的时间。试验区pH值整体低于对照组,水体的pH值下降,水体中的氨氮和总磷含量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中华鳖的生长活动增加水体的CO含量,饲料投喂和中华鳖排便的原因造成的。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对水体进行水质调控,水体指标严格控制在渔业养殖用水标准要求之内。由于对照组水体中没有进行中华鳖养殖,但在小麦和水稻生长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其水质相对试验水体较差。
(3)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本研究中对照区和试验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8月份达到峰值,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升后降,季节性显著。试验区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区,特别是7、8月份对照区浮游植物长势较旺,而试验区浮游植物相对较少。本实验对2021年度稻鳖种养模式7~10月的水样进行分析,试验区共检测出6门51属72种,涉及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浮游植物共有优势种28个,其中蓝藻门最多,共有11个优势种,绿藻门次之,共有9个优势种,其次是硅藻门,共有8个优势种。中华鳖为杂食性动物,摄食面较广,目前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增减未呈现明显规律性。试验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模式,说明稻鳖种养模式对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利于水体水质的稳定性,一旦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质极易受到破坏。
(一)做好投放准备工作。小麦收割后,开始养殖水稻和中华鳖,稻田灌水已进入初夏季节,随着气温的升高,水体极易发生水华现象,因此调节浮游植物是关键环节。中华鳖养殖水域水质要求清洁干净,透明度保持在25-40cm为宜。6月份以放水养水为主。首先向水中投入小球藻种和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体有益菌和有益藻类,有益菌群在水体中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的形成,有效改善水质及底质环境,为即将投放鳖苗做准备。
(二)因水施策,精准调水。及时观察并监测水质,主要有溶解氧、pH、氨氮、亚硝酸盐、浮游生物等指标。如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偏高,可使用含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为主的具净水作用的微生态制剂,如需促进藻类繁殖,可使用含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制剂,如需抑制有害菌,应使用含链球菌、乳酸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
(三)消暑防暑,进入管理周期。稻鳖混养开始于初夏,应做好防暑工作,水面宜适度遮挡,防止过度曝晒。中华鳖善攀爬,应经常检查养殖水域的防逃设备,同时做好三项记录。稻鳖养殖采用的是生态养殖方式,水稻养殖过程尽快不使用农药,如果出现应激反应,可采用葡萄糖、VC、VE进行全环沟泼洒,同时同等剂量拌饵投喂,3天后症状明显降低,7天后应激死亡现象基本消失。
(四)科学防治病害。养殖的中华鳖苗要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稚鳖养殖前必须用食盐等药浴消毒,以防病菌感染。提倡养鳖户自繁自育,若需到外地购买鳖苗,应符合产地检疫要求,并进行严格消毒,避免病菌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