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青 刘素静 马 威
河北体育学院武术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1
竞技体育在全球勃发之际,武术未能充分表现出有效的抗衡能力,难抵全球体育文化的洪流,其主要表现是随竞技体育而竞技了武术。竞技武术奏响了武术的主旋律,传统武术在逝去,传人藏身于社会,难以听到他们的声响。这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事实,传统武术的境遇如何,值得探究。
在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成为现代性派生出来的一种全球化的体育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流传至全球各个角落,对地方体育产生极大冲击。武术在竞技体育的影响和作用下,出现了几乎一统天下的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在很大程度上采借竞技体育的“动作规范、技术自由、规则严谨、结果未卜”等标准对武术进行改造。对于竞技体育核心结构要素,竞技武术仅仅达到其中两个要素。第一个是动作规范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步型、平衡、腿法到跳跃全面提升了原本随意的肢体活动化的武术动作。在不断的规范中,竞技武术的规范动作成为影响当代武术技术的参照标准,这是对武术发展的重大贡献。第二个是制定了当今体育界最繁复、严谨的规则,仅仅阐释规则的《武术套路竞赛裁判法》就近5万字。这套规则是保障竞技武术顺利竞赛的依据,也是引导竞技武术发展的航标,更是促使武术走向体育化的法则。
对于是否能够实现竞技体育化,关键在于技术自由和结果未卜。竞技武术未能充分实现技术自由、因此难以实现结果未卜。在技术自由方面,竞技武术在长拳运动基础上重点增加了能够区分技术差异的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并成为套路中规范化的技术主体,长拳中原有的技法被大大简化。
起初,这类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很好的甄别作用,在竞赛中有一定功底的运动员能够完美地完成动作,习练不足的运动员每每出现转体度数、落地稳定等方面破绽而产生失误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技术对于专业队的运动员来说,已经不再是难度,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这类动作却实实在在地限制了运动员的技术自由,难以使运动员根据自身的素质和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技术创新,再现武术不同拳种的风格。
正是对技术自由的遏制,竞技武术竞赛的套路结构高度相似,难以吸引观众,赛场上仅留下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孤芳自赏。在千人一面的竞赛中,相同、相似的技术在短暂的1分钟之内让裁判员用0.1的差距评判出技术水平高低,有些难为裁判员了。最终,实际的评判还是由难以摆脱人情桎梏的演练水平裁判员,通过微小的得分差异评判运动员的技术,这种结果往往难以服众。至此,繁复、细致的规则形同虚设,结果依然由主观综合打分的裁判员决定运动员的命运,难以达到结果未卜。
至此,竞技武术在不自觉中实施了“去地方化”,将传统武术、长拳运动中的技法、风格遗失殆尽。却没有完全地实现竞技武术的“竞技化”,至少严重缺失了竞技体育中技术自由、结果未卜两项核心结构要素。这种现象是竞技体育导致的武术“克里奥化”的一种同质化形式。
日渐失去广大受众的竞技武术,让国人惋惜。传统武术的传人,学界的学者纷纷表示担忧,《逝去的武林》《藏着的武林》深切地表达了这种忧虑。
面对这种状况,传统武术并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脆弱,虽然很少国家在场的竞赛,但是民间坊里的习武活动并未泯灭。各地的传统武术在节庆、民俗活动中,依然是民众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内容。传人在广大的爱好者眼中,照旧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是民族体育的英雄。武术发源地的河北沧州,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武术之乡,这一切得益于沧州一带传统武术传人们的不懈努力。沧州孟村的开门八极拳第七世传人吴连枝创立一所高规格的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并不断将八极拳向海外传播,日本SEGA制作的《VR战士》中八极高手“结城晶”的动作就是完全以吴连枝的动作为蓝本。大有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效应。
在沧州市,以苗刀见长的田秀峰创立沧州群英武术文化公司,正如田秀峰所言,武术文化公司就是汇聚武术英才,消除门户之见,共同发展武术。他组织众多英才整理沧州拳种,出版了《沧州武术丛书》,如今马不停蹄地与众多的武术爱好者筹备着建设占地千余亩的沧州武术小镇。
沧州青县刘连俊秉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念,创编并示范的《中国传统八极拳规定竞赛套路》,挖掘整理并创编了麒麟拳、盘古王拳等20多套武术套路。每年组织单项传统武术比赛以求弘扬传统武术,参加2021年的青县劈挂拳的选手多达500余名,社会影响强烈。刘连俊创办的招生规模600余人盘古文武学校,渐趋国际化的办学规模,对武术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管窥,传统武术在武术之乡得以持续发展,大有复兴之势。
离开武术源头之一的河北沧州,步入祖国的西北,依然有很多传统武术传人在默默地传播着传统武术。马颖达通备武学研究会会长郭乃辉与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们每年举办武学研修活动。
兰州缠海鞭杆的传人王建中每天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习练传统武术。这些传人还经常被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他们对传播和传承传统武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兰州的习武人群与武术之乡相比存在差距,但是习武者的专业技能并不落后。而且,在西北传人们的努力下,拳种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得到了地方化。
比如,流行与西北的多数拳种中均使用勾脚提膝,这种提膝方式便于防守或易于进攻;步型中多现便于移动的,以守蓄攻的四六步;技法更趋刚猛脆快,身法更显矫捷;套路更加流畅。这些动作和技术上的变化与地方文化息息相关,其中部分动作在敦煌壁画中能够找到其古老的踪影。传人们秉持着武术的传统延续观点,认为他们的习武活动就是对传统的尊重。传人们习练的传统武术在动作的规范程度上不及竞技武术,竞赛的规则也没有竞技武术竞赛严谨,但是在技术自由程度上却占据上风,传统武术强调个人的演练风格,特别是对劲力的理解上,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因此,不同拳种,或者即使是同一拳种的演练也是风格各异,表现出强烈的技术自由度。恰是因为技术的自由,在通常竞赛中,多日不见的练家可能又有了对劲道的新理解,表现出的功力差异,竞赛结果常常出人意料,无意间传统武术的竞赛接近了竞技体育中结果未卜的核心结构。人们至此再度审视地方文化,惊讶地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惋惜身在此山不识俊峰。这是竞技体育笼罩中武术的“克里奥化”的另一种趋向于异质化的现象。
传统武术习练者与竞技武术人群所持的武术本质观存在一定差异,传人们秉持着武术的技击性传统,当然也有像吴连枝为代表的传人认为:“武术需要两条腿走路。”王建中秉持其父王得功的观点,也认为:“武术本质会随着时代而变化。”
竞技武术习练者则更倾向武术是挖掘人体潜能的工具,其本质就是体能性。如果用武术的技击观为衡量标准,那么,可以将武术习练者分成竞技武术的“去地方化”和传统武术的“再地方化”两大阵营。“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实际上是“克里奥化”导致文化事项的分化的两种不同结果。
“去地方化”一般出现在“克里奥化”的初期,是人们对具有大趋势文化事项的跟随和模仿,这个过程中,地方文化被全球化趋势的强势文化所遮蔽,部分或者全部失去了地方特色。习练竞技武术的群体从竞技武术中获得了专业岗位,成为为岗位而练的群体。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逐步不买竞技武术的账,回过头来从传统武术中寻找文化自信。习练传统武术的群体,在“克里奥化”的激励下,主动地运用机制带来的平台和机遇,在借鉴竞技体育文化优势基础上,不断革新传统武术,创新发展传统武术,使得传统武术焕发着时代活力,成为“克里奥化”后的“再地方化”的代表事项。
对于民众来说,接触过异质文化后,人们开始反思、怀念地方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地方性的优秀文化基因再次弘扬起来,形成了传统文化传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传统武术始终是武术爱好者青睐的文化圈子,习练传统武术的群体是为爱好而练。
武术原本就是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武术与现实生活其他事项一样,借高铁便捷出行、借高速公路自驾出游,这属于全球化的出行方式,穿着打扮也有国际化的倾向。而在食、住等方面则明显地趋向地方化,特别是传统餐饮文化大行其道,居家装修更多地选择新中式风格,中国心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切无不说明“克里奥化”对地方文化全方位影响具有双向效应。
“克里奥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机制,表现出什么现象,接下来将进行分析。
现代社会借助工业、科技等优势表现出的现代性,其作用力量巨大。吉登斯就说,现代性的结果之一就是全球化。体育的全球化正是现代性作用的表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将地方体育文化同质化后,快速地延展至全球的各个角落,这种快速延展的趋势受益于电视、交通等现代科技产品的催化,如今更有互联网推波助澜,大有势不可挡之态。全球化后的奥林匹克,使得竞技体育一统天下。
现代性的另一种作用是在同质化过程中,现代性将地方性有机地纳入全球话语体系,地方性知识和事项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展示。全球化的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即刻看到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地方性文化不再遥远和陌生。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奥林匹克文化不断更新着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体育文化,使这些地方性体育文化有了世界范围展示的公共平台。地方性文化在得到这种机遇后,容易触发“文化并未出现全球同质化的模式,而是令人惊异地走向强调地方性和异质性”现象。这种现象比较奇怪,可能是一种文化反弹、文化回归、文化补偿。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地方主体在面对全球流动的图像、物品、人和货币时,所表现出来的发明能力和创造力,造就了全球文化的‘克里奥化’”。
两个种族的人通婚后生出的孩子,一般来讲都既具有这两个种族的生理特性,又表现出与它们区别开来的新的生物特征。混血的子代表现的新生物特征是母本、父本的基因的延续和再创造,绝非无中生有。在人类社会中,此类人文现象也比比皆是。两种语言在同一时空中,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有较大的影响,弱势会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强势语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弱势语言并未消亡,却会在不断汲取强势语言优势基础上完善本土语言。
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后所表现同化能力充分地说明了一点:中国的城市、上海的金融、特色小镇、民俗节庆、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一次次地上演着“克里奥化”。武术在汲取了西方体育竞赛方式后,出现了竞技武术竞赛格局。同时,体育热激发了传统武术的复兴,这是武术的“克里奥化”。
“克里奥化”现象可追溯到久远的过去,欧洲在殖民历程中,殖民者首先从语言上对被殖民者进行控制,禁止非洲黑奴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要使用殖民者的语言,试图消除奴隶身上的非洲文化印记,奴隶们渐渐地发展出了方言类型的克里奥尔语。所以,“克里奥化”最早是用于语言学的研究的一种理论,之后逐渐延伸至人类学、文化学。“
克里奥化”现象曾经是自持高雅文化的欧洲学者对暴发户的美国引发的“美国化”的借喻。真正进入文化领域后,克里奥尔化是指由于历史的因缘, 各种文化因素在同一块土地上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而形成了新文化。伯克在研究文化杂交中,发现人类文化中存在很多的“将自己的‘习性’带入了新的文化域”的“文化实践”。现在看来这些论点并不能全面阐释当下的文化现象。
我们认为,“克里奥化”是一种与文化涵化相左,与文化同化相近的,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文化互动时,从文化适应的文化效仿,到文化自觉的传统延续和传统发明的过程。
因此,“克里奥化”具有双重功能,一是趋同,二是展异。可以这样理解,武术的“克里奥化”是一种身体文化交流中,借鉴后的技术模仿与觉醒中的传统延续相并存,并趋向于弘扬地方文化的过程。
众多个性化色彩的武术表现形态构成绚丽的武术图景。竞技武术因“克里奥化”的“去地方化”为武术添色,传统武术因“克里奥化”后“再地方化”使武术增色。竞技武术使武术出现了新的生存和发展形态,恰如中成药承中医原理,实现了中医药剂的改进,这类形态给地方性知识添彩,丰富了文化形态。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完善,恰如车辆继运输功能,不断革新使得车的速度、承载能力、舒适程度越来越强大,这类事项给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增色,保持着传统的生命力,延续了传统文化。然而,从文化生态角度看,武术文化的“去地方化”离不开“再地方化”,毕竟“地方化”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是地方文化的根基。
“克里奥化”之所以产生两种效应,是因为“克里奥化”作为文化演变的机制之一,文化的演变不可能只有唯一的方向,文化会根据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文化的主体——人的因素而产生千姿百态的变化。在武术文化中,人的因素同样十分复杂,甚至更为复杂。人的身体存在较大差异,身体素质方面就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身体会对武术技法的感悟各异,加之武术的拳种、技术和动作异常繁复,倍增了主体身体的变数。因此,武术、舞蹈等人体艺术具有难以模仿的属性。相同的竞技套路,不同运动员的演练会水平不一,相同的拳种,在传人的传承中会出现差异,导致类似太极拳变形的拳种衍生。这样看来,习武人的身体应该是武术“克里奥化”中的核心环节,身体的改变引发一系列的后效应。
人类在漫长的文化建设中,身体建设始终占据主体。毕竟身体是文化的有机载体,只有身体得以建设,文化才有建设的可能。在身体建设中,受到人种、体质等先天因素影响,身体建设在不同族群中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族群大都是沿着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去进行身体建设。除了有机体的生物学因素,身体建设中通过人文等后天因素塑造、弥补身体建设先天不足,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对身体产生惯习化影响,使得身体表现出难以改变的身体特质和行为习惯。比如,黑种人的耐力、白种人的速度、黄种人的灵巧是人种身体特质的格局。当然,不容否认当经过后天的合理训练,不同人种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和方法提高身体先天存在的素质缺陷,弥补技能差异,改变人种身体特质格局。比如,俄罗斯人习练竞技武术一点也不比中国人差。
身体建设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特性,一是稳定性,二是可塑性。
身体的“稳定性”作用强大,当人前往异国他乡,胃肠率先思念家乡美食,器官爱国表现着行为习惯的稳定性。社会的身体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惯习,惯于田园生活的身体在都市诚惶诚恐,甚至不可终日,在传统的辖域下,身体被强化为传统的载体。正是这种特质,人类相对性文化得以延续。时光荏苒,身体中的传统也会出现淡化和甚至遗忘,当然更会被不断地变异、演进,呈现新的特质。身体的变化带来文化的变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停滞、抑或倒退,正是由于身体机能无法持续快速演变的缘故所致。文化的延续,特别是在“再地方化”的文化再生产中,充满活力的生命冲动,引发身体稳定性再一次冲锋陷阵,当国人猎奇了标准化的麦当劳后,胃肠再次拉着身体去细细品味那回味无穷的地域菜系。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引领中国竞技体育腾飞后,传统武术的当代发明使得竞技武术浪潮席卷神州,在经历了标准化、流水线的竞技武术洗礼后,拥有稳定性身体的民众再次将目光锁定在传统武术。身体的稳定性是可塑性的基础,也是可塑性身体建设的目标。
虽然,身体蕴含稳定的传统,但身体每天都在新的时态下产生变化,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是文化中最为活跃的成分,身体微小的变化引发文化变化的蝴蝶效应。人类生命体的冲动引发的体育改革在文化事项中异常突出,如拳击手套的佩戴对体育文化的文明化产生撬动作用,“以搏塑人”的太极拳一改“以搏伐人”,使之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去地方化”的竞技武术与“再地方化”的传统武术,使得当下的武术文化异常丰富。身体点滴演进,都会影响文化的演化。
身体的可塑性奠定了身体建设的可能性,身体可塑性带来的变化进而成为稳定性的身体构建,成为传统的分子。通过系统的“塑人”“成人”改变“伐人”“搏人”的身体建设,引发文化建设向着文明过度。霍布斯鲍姆发现:“发明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其特点是与过去相关联,即使只是通过不断重复。”的确“无论现代概念中的‘法国’与‘法国人’包含怎样的历史性或是其他连续性(这是没有人想否认的),这些概念本身必然包含一种建构的或是‘发明的’成分。”这些构建和发明并不是传统不存在,而是传统有意不再被使用或者加以调整了,整个过程就是在身体建设稳定性和可塑性交互作用下,实现了时态上的形式改变、仪式更迭。
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文化事项都是在构建在对传统的发明上,唯有继承传统,才能沿着可持续,少断裂的文化运行轨迹不断前行。这实际上是身体建设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辩证,以及文化表征。文化的发展始终沿着文化生产,文化再生产的轨迹运行,正如布迪厄所言,“再地方化”的本质就是文化再生产。其中,“再”是稳定的可塑性,“生产”是可塑的稳定性。体育始终是以根本的竞力为主线,竞技实现竞力传统的发明,竞艺又实现竞技传统的发明等身体建设,使得身体文化传统得以延续。武术也同样如此,武术以“搏”为主线,传统武术则是对“以搏伐人”的延续,竞技武术是对“以搏成人”的传统发明,武术今后的发展将循健康的“以搏塑人”目标,将武术文化推向文明,这是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当代发明。武术文化的文明向度的当代发明,需要在“克里奥化”机制作用下,武术进一步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向着有序、有益、普世文化的文明化方向发展,不断克服地方化桎梏,借助现代性平台,打造为人服务的地方性人体文化为人类文明共享的成果。
现代性下的全球化不是武术的终结者,现代性为文化相对性的传统武术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使得武术拥有了两种显著的表现形态。武术能否借助现代性提供的机遇,关键在于武术在“克里奥化”中如何利用其双重功能,如何借势发力,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文化演进的规律,武术的发展必然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