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风雅韵
——四川竹琴艺术形态的探索

2022-11-05 00:56:38唐瑜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曲艺唱腔四川

唐瑜(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四川竹琴是指将竹筒与简板作为伴奏乐器的曲艺形式,演唱者借助文字搭配竹琴独具韵味的唱腔使讲述的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提升故事意境,加强竹琴的文学品格,同时也可将竹琴唱腔与时代音乐相互融合,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具生命力。为了确保后续提出的四川竹琴艺术形态更加准确全面,首先要对四川竹琴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了解。

一、蜀风雅韵——四川竹琴的演唱方法、乐器发展与演奏方法

(一)演唱方法

(1)咬字吐字。传统四川竹琴的演奏曲目通常以三国为主,比如:在三英战吕布一曲中,唱词的开头为十八路诸侯难敌战,方天画戟扫狼烟,其中十字发音为si、难字发音为lan,这种吐字方法主要是因为四川竹琴的字词以四川方言为主,与其他四川曲艺形式的吐字形式大不相同,为了确保讲述故事完整,充分展现人物情绪变化,表演人员的吐字咬字会相对夸张,更加世俗化。而音乐竹琴的咬字吐字则更加规范、科学,无论是音乐的节奏,还是音高都会对表演人员的发声部分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演唱人员适当添加一些发声技巧,使观赏者获得良好的立体的视听享受。

(2)润腔。传统竹琴的润腔处理相对平缓,主要是以节奏速度、力度、装饰音等形式的润腔作为演唱手段,保证情绪的完整表达,控制好演唱音量,利用颤音、滑音呈现故事情节的转换。而音乐竹琴的润腔与传统竹琴的润腔相比,旋律线条更加清晰,且曲目的层次性更为丰富,同时音乐竹琴将传统竹琴夹说带唱的特点充分保留,之后根据作品风格完成演唱的处理,使歌词更加现代化,打破与观众的隔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在润腔技巧的运用上则充分融合了音乐元素,使歌曲的旋律性更强,内容更具时代感,能够帮助人们从收听信息中找寻自身喜爱的事物,艺术作品也能切实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乐器发展

(1)渔鼓制作材料。传统的竹琴材料会在竹筒上蒙上猪小肠膜,但由于制作流程过于烦琐,每次都需要预先对猪小肠进行清洗、吹胀,如果在处理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刀刮力度,还会出现猪小肠壁薄厚不均匀,影响演出效果。因此制作人员在反复试验过后将烟壳纸作为猪小肠材料的替代品,该材料无须进行反复清洗,并且制作成本相对低廉,质量、体积也优于猪小肠。

(2)简版制作材料。简版的制作材料要求相对较高,所使用的竹子都需要制作人员精细挑选,并进行光滑打磨处理,在抛光完成后在其表面涂漆以此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为了保障演出效果,还要做好美观设计,比如,在简版底部打孔,添加吊穗或者铃铛。

(三)演奏方法

(1)简化与规范化。竹琴的演奏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非遗传承人罗大春在演奏中加入了食指的运用,将谱记为令、敲击鼓边,冬则记为中指与无名指,同样需要敲击固边,而“厂”与“出”则要敲打鼓中,此类方法属于演奏过程中的主要位置,不同方法的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主音衬托,丰富听觉层次。同时竹琴演奏中的唱与奏比例相对均匀,要求演出者充分掌握竹琴的弹奏能力与演唱能力。而在音乐竹琴当中,为了确保竹琴文化得到广泛普及,刻意降低了演奏方法的难度,降低了表演者的唱奏压力,将演唱比例控制在演奏比例之上,以此提高广大爱好者的学习热情。此外,传统竹琴在表演时为了呈现一人一台戏的效果,通常不会在演唱作品时加入其他伴奏乐器,而音乐竹琴则不同,大多情况下竹琴只是演奏过程中的配角,虽然没有了以往绚烂、复杂的演奏方法,但在优美的音乐烘托下,也能使四川竹琴音色美好、静谧的特点得到充分凸显。

(2)多样化。四川竹琴以往的演唱形式大多以坐唱为主,随着此项民间曲艺逐渐繁荣,参与学习人数越来越多,新作品、新的演唱形式也逐渐涌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迎合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表演唱、男女对唱的形式开始在校园、舞台等场地出现,并且《石榴花开》《传承》等一系列作品也相继推出,在提高表演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为四川竹琴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演奏形式的多样化是满足人们对视听享受追求的必然发展趋势,证明四川竹琴的包容性、接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不再像以往故步自封,找寻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蜀风雅韵——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

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相对丰富,在唱腔上大多以玄门调以及南音调为主,而在词句上则主要以散文解说的形式完成故事叙述,为了使韵文歌唱效果达到最佳,需要演唱人员注重唱词的押韵、排比,确保字数统一、对仗,使音韵保持和谐,能够做到唱词朗朗上口。此外,四川竹琴的唱腔曲牌类型也较为繁多,大致可划分为九板十三腔,其中板主要指音律节奏,比如:最典型的一字板便属于4/4 节奏,且不同的板能够呈现出舒慢或者是平缓的剧情,也可以展现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使观赏者能够体会到表演人员强烈的思想情感、多样化的人物情绪,从而被浓厚的表演氛围所感染,充分体会到竹琴曲调的独特魅力。而十三腔则是指声腔,包括谈腔、喜腔、哀腔、乐腔、旦腔、丑腔等,此类唱腔能够作为剧情的描述方法,呈现人物内心变化。竹琴作为我国古老的道情艺术,能够借助渔鼓和简版表现深沉浓厚之音,也能演奏清脆嘹亮之声,为观众呈现一场听觉艺术盛宴,其音韵能够起到诉说衷肠的效果,在平缓时能够凭借细腻入微的字词使人如痴如醉。高水平的表演者甚至可以利用乐器敲打出清幽、摇曳之感,如同梨花雨点,圆润轻柔。在音调高昂、激烈之时,又有如万马奔腾,演奏出波澜壮阔、洞庭浩瀚的声势。正是由于竹琴丰富的表演形式,多样化的韵律风格,才能使诸多经典艺术作品得到广泛流传。

三、四川竹琴的艺术特征

(一)诗歌化

曲目内容文学性较强,通常以古诗词为主,要求内容能够体现雅俗共赏、令人回味无穷。以往的信息通讯尚不成熟,因此,人们业余时间大多以读书为主,竹琴艺人也不例外,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内容,浏览书中人物,游走在书场中间时便可将其以唱奏的方式向人们演绎经典传说,比如著名的伯牙弹琴中写道,看看秋风吹入座,豆棚遥听蟋蟀歌,便是作者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这些较为通俗易懂的词句能够帮听众带入情境中,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二)小说化

以往的竹琴多以纯唱词为主,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因此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所包含的思想理念也极为深刻,具有小说化特点。而当前的音乐竹琴则不同,其更注重唱腔的旋律性,所使用的润腔技巧也更加丰富,歌词具有明显的抑扬顿挫特点,当多人进行演唱时会使演奏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腔体,速度均匀递进,情感不断升华,能够更准确地凸显人物的情绪变化。

(三)戏剧化

四川竹琴本身属于一种表演形式,因此必然富有一定的戏剧性,表演人员不仅要懂得如何使用乐器,还要将自身视作故事中的人物完成戏剧化表演。比如:四川竹琴变为站唱便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

四、以《竹乡茶馆》为例,分析四川竹琴的艺术表现

《竹乡茶馆》是运用四川竹琴,在四川省文化厅和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一部精致的、有着精妙曲艺技术的节目。经过知名作词家的文本创作,知名竹琴作曲家编曲,经过文化馆专家的创新创造和精修打磨之后,最终进行编排表演,在各个文化类活动中都能看到该节目的身影,也成功成为观众最喜爱的曲艺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得到了观众和当地文化管理中心的一致好评,其主要根源在于节目的独特艺术价值,其鲜明的艺术特性使其获得了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一)独特精妙的剧情设计

《竹乡茶馆》是由竹乡一老(男)一少(女)竹琴表演者在茶馆说唱的形式展开,主要内容表现的是畅聊乡情,吐露乡音。节目中集中围绕四个情节展开,即竹乡变迁、种竹挣大钱、竹下结良缘以及高考中状元,通过这四个情节层层递进的设计,以此揭示和赞美了竹乡美好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沉浸在幸福时光”的主题,每一个情节设计都能洋溢出这种幸福和美好,情节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深入,紧抓观众的心理,让人自然而然沉浸在其中。

(二)独树一帜的编排手法

节目采用主场和辅场相结合的方式,主场主要是由男女主角负责,借助竹琴表演和演唱,推动剧情发展;辅场主要采用动静相结合编排形式,由众茶客7人在后场无声演绎剧情,竹桌椅安装万向轮滑动,这样一静一动,主次分明,立体化展现了剧情,让每个人物特点、表演风格都更凸显,同时在背景、音乐、竹桌椅滑动等烘托下,更显舞台表演张力。

此外,在画面塑造和编排也更有细节感。静态以一组组群雕似的画面依次呈现,动态以双人舞蹈及单人表演呈现,在动静组合安排下,更显趣味性和生动性,避免了舞台场景的单一化和扁平化处理。另外,在服饰设计上也显现出其对细节的把握和用心程度,服饰设计会根据不同角色以及表演特点等,设计出符合人物个性的服饰。如主唱服饰艺人化,群众茶客服饰生活化,色彩明快而不暗淡。

(三)独特的演员阵容

竹琴主唱演员身份虽然是普通群众演员,但是却整体表现出一流专业演员的水准,男主角声音高昂嘹亮,表现出阳刚的精神气韵,女主角唱腔较为宛转悠扬,声音绵长,令人回味,所以,当男女主角开嗓时,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表现出良好的舞台效果,获得观众的认可。然而众茶客群众演员也都是大竹县文化馆群文干部,既有表演技巧精妙的退休老馆长,也有扎实功底的音乐舞蹈辅导干部,还有一些舞美后勤人员,这些表演人员不管自身角色大小,戏份多少,都拼尽全力,尽己所能,将节目表演得有声有色。

五、蜀风雅韵——四川竹琴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流派

传统的四川竹琴主要分为成都派与川东派两个派系,其中成都派又称坝调,代表地点为成都,主要人物为贾树三,坝调的唱腔相对丰富,表演更加细腻,所包含的韵味也更加浓厚。该派系的历史地位较高,由于其发展过程较长,历经多次大起大落,因此,在听部分坝调曲目时能够发现除了传统的坐唱演唱方法外,还包含站唱以及走唱,甚至会借助面部表情、四肢来辅助竹琴演奏,以此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使讲述的故事更加生动的目的。虽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全新的演唱主题以及新的演出舞台,使竹琴的演唱形式发生了变化,表演风格也与以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贾树三通过借鉴扬琴的表演特点,在坝调演唱上另辟蹊径,将川剧唱腔引入到表演形式当中,切实改善了以往竹琴唱腔过于单调的不足之处,将合唱形式转变为独唱,只由一人完成诸角通唱,利用多种发声方式与方言刻画具有不同身份的人物,这样不仅是在伴奏方面进行了创新,还在唱腔方面进行了拓展,使表演形式更具时代气息,民乐队伴奏的方法也能让故事更加饱满,人物更加立体,从而使竹琴这一民间曲艺重获新生。这种全新的唱腔曲调便是后期的扬琴调。而川东派又称中和调,代表人物为吴玉堂,代表地点为重庆,中和调的唱腔与坝调相比更加朴素、深沉,表演形式更加粗犷、富有气势。该曲调由立门调、南音调发展而来,要求演唱人员通过模拟角色,利用多种声腔、情绪来呈现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神情、举止,同时演唱人员还要做好演唱工作,确保情节发展脉络交代清楚,准确描述客观环境,全面品评书词人物,将自身的思想理念、爱恨情感充分表达。

六、蜀风雅韵——四川竹琴的发展趋势与传承保护

(1)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大量现代艺术涌现、娱乐方式愈发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人们在信息化时代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度与好奇度也在直线提升,自身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传统曲艺文化与其他表演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出现下滑、冷落的发展趋势,造成经济市场相对萎靡,许多专业人才随之流失,甚至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导致传统文化手艺得不到有效传承,使四川竹琴这一民间曲艺被大众文化娱乐埋没。为了确保四川竹琴曲艺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使优良的作品能够广泛流传,切实吸引优秀人才与观众,避免市场出现萎缩,解决当前不利的发展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来实现非遗产性文化的保护。

(2)传承保护。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当以四川竹琴艺术家谢慧仁的融合方法为主,该艺术家通过将各派的竹琴、舞蹈、民歌小调融合在一起,使扬调竹琴的特有行腔得到充分保留,并以此为基础加入全新的艺术元素,从而实现传统艺术的全方位优化。并利用戏曲、舞蹈充分表现故事特定场景,用川剧的音乐唱腔来完成唱物、唱事。而在击鼓点子上则充分借鉴了川剧中的锣鼓点打击形式,使单一的敲击节奏能够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全国各地也在当地旅游局、文化教育局的帮助下建设了大量曲艺传习基地,使喜欢四川竹琴的人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演唱技巧与表演方法。

七、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四川竹琴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讨论,阐述竹琴的表演形式,提出四川竹琴所深藏的文化底蕴、艺术流派与艺术形态,以此从理论上充分揭示其艺术特点,确保优美的曲艺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使四川竹琴的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得到全面呈现。

猜你喜欢
曲艺唱腔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曲艺(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黄梅戏艺术(2020年1期)2020-05-14 13:48:54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黄梅戏艺术(2019年4期)2019-12-30 06:11:06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艺术家(2018年10期)2018-01-25 08:28:24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