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虎 解乒乒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天津 301617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时期第一年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统一思想,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体系认同,筑牢坚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舞龙运动与中华文化相融共生的意识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基因之中,因此,“龙”被中华民族视为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便有了图腾符号“龙”的描述,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尊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我们血脉中,在中华民族内心具有不可替代性。舞龙运动是在中华文化的培育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记忆与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象征和牢固国家认同观念,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形成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一词是在近代所提出的,在面对西方国家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时,为求得“变法图强”,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踊跃出许多青年大学生立志出洋留学。同时“受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影响,与‘西方民族’、‘美利坚民族’ 等相呼应,‘中华民族’理念呼之欲出”。在20世纪初,有一位著名学者,最早阐述了“中华民族”一词。在《中国史绪论》中梁启超先生多次提到“中华民族”一词,但具体解释模糊。从中华民族互动活动的不同时期,按照“有‘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有‘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等”进行划分。通过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即狭义范围内专指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广义范围内是指自古以来各民族的统称。但在当时,人们主要用来代指“汉族”之意。进入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从“大民族观”角度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各民族虽然在早期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与独立的单元个体,但随着疆域稳定与国家统一,进而促进了各族在文化、经济的交流交融,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多元一体结构。这一论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为处理民族工作积累了重要理论基础。从梁启超、费孝通等学者相继提出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从“个体”向“共体”意识的伟大转变,不在单独指向以“汉族”为主的小民族观,而是以各民族相互平等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大民族观。
从“积极培育”到“铸牢”的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提倡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相隔七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已不可逆,民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也证实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新阶段下对于民族主义、破坏主义等分裂思想的入侵以及阻碍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极端势力,在2021年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国家层面,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意识观念。从根源上来看要铸牢共同体意识,首先就是要增强中华文化体系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从“积极培育”到“铸牢”都是以促进民族“共同体”为着力点,改进民族工作为方向的重要民族理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理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是面对民族领域的风险挑战,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同时,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保障。
“龙”在中华文化体系下,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同时,蕴含着“中和”、“明德”到“同心”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与国家长治久安重要的理论支撑。
舞龙具有“中和”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儒家的思想影响下舞龙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古代先民通过舞龙这一祭祀仪式,抒发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由于中国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因此也相继促进了“龙”图腾的崇拜,在《文化论》中提到“对于自然与动植物的崇拜是确认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故而“舞龙”被认为是祈雨的行为仪式,通过“龙”作为中介来沟通大自然,祈求风调雨顺与五谷丰登,寓意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和”的民族特性被赋予在舞龙行为仪式上,从而古代先民早已通过“舞龙”的行为仪式追求以“和”为特性的民族精神。所以,舞龙与各民族互动共存的行为形式与文化特性,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修身养性的积极作用。
舞龙具有“明德”的核心价值观念。万物都是在“德”的养育下发展起来的,正如道家所认为“德育万事万物”的理念。“舞龙”作为自然崇拜的行为仪式,通过各民族的行为规范与礼仪仪式,成为了一种规范的传统美德。“舞龙”与中华文化的相互交融的意识,是容纳万物的自然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具有强大的行为驱动力,能够使个体行为规范、明德知礼等。舞龙运动的哲学理念具有包容各民族文化的特性,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因此,舞龙所具有“明德”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各民族良好道德行为观念。
舞龙具有“同心”的核心价值观念。舞龙运动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代夏族就是当今的汉族,通过与其它部落氏族的通婚,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互动,故而“龙”成为了各民族的图腾符号。在传承创新中各族人民是舞龙的重要传承基础,是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的不歇动力。故而在当下的传统庙会、节日或喜庆活动随处可见的舞龙表演,也印证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并行不驳的关系。因此,舞龙运动所具有“同心”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在新阶段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牢固各民族“共同体意识”。舞龙运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结晶,蕴含东方文化思想体系。基于此,舞龙运动从“中和”“明德”到“同心”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维系大统一与大团结的支撑价值。
舞龙运动也被称为“龙舞”“舞火龙”“舞水龙”等,作为祭祀求雨和欢度节日的行为仪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自夏族(汉族)龙图腾传承至今,早已成为了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舞龙运动是各族人民共创、共建、共享的活动方式,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体现,因此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对文化体系的认同。舞龙运动能够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同心力,包含舞龙运动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其经济、文化、政治等作用,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当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角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舞龙运动所具有的“天人合一”与“和”的东方哲学理念,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与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在新形势下,面对国内外思想入侵和分裂主义的破坏,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基于此,着眼历史发展之维,舞龙运动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意识,能够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体系的认同。
中华民族血脉中蕴含着“龙”文化基因,有利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与创新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龙”扎根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中,具有不可代替性。“传承创新”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先进的文化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传承是创新的源头,只有在此基础上创新才会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对于舞龙的发展也起到了丰富作用。如商朝,舞龙是以静态的龙型出现,主要用于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愿;汉代,为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与政治的往来,便有了古丝绸之路,因此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舞龙开始以舞蹈形式出现在宫廷表演中,以龙型道具配合着肢体动作以供观赏娱乐;唐代,因为宗教文化的盛起,舞龙在发展中受到佛教燃灯习俗的影响,便出现了以观赏为主的“龙灯”表现形式,这一时期“舞龙”主要出现在节日欢庆中,唐时期每到中元节京都便会举办大型活动仪式,龙灯便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其多元的艺术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而且铸牢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深厚的认同观念。
舞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体系认同。“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古代氏族部落便有图腾记载,当时统治者将其视为象征自己的符号,大大提高了社会的追崇,故而形成了各民族共认的文化符号。秦朝的大统一,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巨大体系中,促进了文化认同。因此“舞龙”便被各民族视为共同的文化符号象征,中华文化传承中一直是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潮流中能够实现持续传承依靠的是其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来源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各民族相同的文化体系。如舞龙运动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精神,是由各族人民价值观所反映的,要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并育而不相悖的联系,如随处可见的舞龙、舞狮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舞龙运动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深厚民族认同。“龙”据现有文献记载,是从古代先民开始,经过氏族之间相互通婚,各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各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象征,为铸牢“共同体”意识奠基了文化基础。从商周开始,“龙”图腾代表着神圣和权威,统治者把自己比喻为“龙”,作为在民间固化意识形态的手段,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已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之中,因此,舞龙运动在民族层面中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象征,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舞龙运动具有的祭祀求雨习俗,形成了各族人民的节日活动。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结构,因其农耕文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受农业文明的影响“龙”被视为“神”,掌管风雨,特别是在干旱、天灾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人们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出现了以舞龙为主要形式的祭祀活动。由于古人祭祀求雨的活动,导致了“龙”节日的出现,在当今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着许多舞龙节日活动,如土家族舞草龙、苗族的龙船节、云南普米族的龙潭祭节等,都蕴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的传统节日中,舞龙运动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意识,得益于“和”的特性,“‘和’是万物相处的基本原则。几千年漫长的中国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由产生、发展到融合以至形成具有大一统华夏文化的民族的过程史”。简言之,“和”即和谐之意。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所表现出“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特点正是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树立中华民族象征。“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表现形式,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文化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更是传统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唐代中元节始,唐代是宗教文化灿烂辉煌时期,由于统治阶级青睐于佛教文化,便有浓厚佛教色彩的“龙灯”和“舞龙”来庆祝节日活动,受到了各民族的喜爱。舞龙运动与中华民族血溶于水的意识,早已扎根于各族人民内心,形成了深厚情感,故而在传统节日或喜庆时节中各族人民便会组织舞龙运动,通过多种形式抒发对“龙”的归属情感表达,树立中华民族象征。
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变中,每逢干旱少雨、重要庆典与传统节日活动中便会举行舞龙运动,体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在中华民族内心象征着国富民强的寓意。同时,又具有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而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基于此,舞龙运动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铸牢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上,陶冶了高尚的民族气节。“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舞龙运动所特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牢牢扎根于民族血脉中,面对国破家亡的百年屈辱历史,中华民族没有低下头,而是以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变法图强而前仆后继,在这种平凡而伟大的民族气节中,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实质。在每个中华民族内心中,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正在缓缓展开龙翼遨游九天。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归属感,陶冶了高尚的民族节气。
在中华文化体系的传承中,继承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家国情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慢慢积淀形成的”,舞龙运动将乡土观念、共同体意识融入在对于国家的归属表达,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对于乡土之情就是对于国家认同的表现。舞龙运动是中华文化传承载体,其本身就注重“合和”的观念意识,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舞龙运动厚植家国情怀,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体意识。
舞龙运动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喜爱,也是各族人民共建、共享、共参的体育活动。新时代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舞龙从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舞龙运动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健身、娱乐、教育与经济等价值作用。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促进体育产业化,打造旅游与服务一体的产业模式。因此,舞龙运动立足国家政策从优化经济环境实现体育产业化发展新成果,促进各民族舞龙的经济价值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
推动国内外创新旅游产业,实现经济互动。首先,利用民族文化特点,打造国内旅游产业,不仅有助于经济交流,而且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与文化交融,促进“各民族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聚合思想,形成共同的信念、认知和情感”。舞龙运动因其各民族地域文化因素,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舞龙运动形式,如在重庆铜梁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龙灯之乡”之名,其舞龙运动艺术表现形式众多,有铜梁大龙、火龙、草龙等十余种,被誉为巴渝地区文化艺术之花,每年相继举行“舞龙”活动,通过艺术展览会、文化商贸优化了舞龙经济市场,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各民族可依托自身文化因素特色,举办以“龙”为主题活动,加强各民族交流,打造旅游与文化展览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借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舞龙运动作为中华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象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以此打造旅游产业,使舞龙运动在国际交流平台上发挥积极作用,能够助推舞龙运动走向国际,扩大消费市场,带动经济发展。
健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伴随“舞龙”经济环境改变,产品服务供给要适应差异化、个性化和品质化。为适应不同主体需要,应优化产品生产结构,满足不同需要,形成主体活跃,结构优化的生产体系。如满足近年来舞龙运动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竞赛中先进的器械道具,往往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助力。同时,营造舞龙运动经济环境需要符合市场机制,舞龙运动与市场机制有许多契合之处,“市场经济机制强调公平,有序和守法的原则,而舞龙运动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也倡导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化渗透和精神重塑的作用”。
通过经济往来,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舞龙运动因其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通过这些独特文化艺术和社会的需要,优化舞龙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推动各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舞龙运动在未来发展中,良好的文化生态是必备条件。在目前来看关于文化生态的解释,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围绕着文化与环境展开。因此,文化生态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动力,要确保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必备条件,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深化文化生态,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以舞龙运动为主的体育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舞龙运动”体育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影响力。舞龙运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中,舞龙运动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民族基因。从体育文化效应来看,我们需要优秀的体育文化作为突破口,建立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中华民族象征与民族精神。通过有效的内外传播途径形成人民对于体育文化品牌的认同,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深化舞龙运动文化生态构建。弘扬民族传统“舞龙”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力弘扬“舞龙”文化,促进舞龙运动进社会,将爱国主义、敢于拼搏、追求和平的特点影响到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在校园开展舞龙运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保护具有民族特色“舞龙”形式,丰富文化多样性。在我国不同地域有着独具特色的舞龙运动,如浙江“段龙”,由三段而组成,即头、身与尾不相连,多由女性而舞动,动作栩栩如生,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铜梁火龙舞,利用烟花、喷火、打铁花等助阵,充溢着巴渝地域男儿的热烈、女子的奔放,还有广东雷州的高跷龙,广西壮族的芭蕉龙等等。每一个文化艺术形式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是传承创新的根本,是深化舞龙运动文化生态的基础。因此,从品牌效应,文化宣传以及保护艺术形式的多方推进策略,都是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提供必备条件,从而深化积极的文化生态,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如舞龙运动所蕴含的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正是强化育人理念的关键。舞龙运动从古至今依然保留着“祭祀求雨”的仪式活动,体现了人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把舞龙运动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融入社会生活中,将自强不息、爱国与创新精神等核心理念,变成中华各族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引导,发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
舞龙运动育人理念中集体意识与核心意识的积极作用。其一,强调集体意识,舞龙运动由多人共同操作,常见的为九人舞一条龙,多元一体的表现形式,要求彼此之间极高的配合默契,将舞龙的形态活灵活现的体现出来。其二,核心意识,舞龙运动蕴含着自强不息、创新守正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寓意,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传承中华文化自觉性与民族自豪感。
舞龙运动育人理念中道德规范与教育价值的积极作用。道德是民族精神之核心,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没有道德,就无法追寻社会和谐与人的完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舞龙的道德规范与思想理念,使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蔚然成风。舞龙运动蕴含着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的精神意蕴,正是道德建设关键。了解舞龙运动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而且能提高文化自信和促进中华民族自豪感。因此,舞龙运动的育人价值所包含的集体意识、核心意识、道德规范与教育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提高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定力。加强各民族对于文化、民族、国家的认同意识,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观念。因此,舞龙运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能够因其文化、民族与国家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又因经济环境、文化生态和育人理念中推进铸牢共同体意识。因此,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与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时,“舞龙运动”就要承担起责任与使命,这也是具有家国情怀的本质体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