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琼 向光盛 唐亮 赵娟 刘佳
摘 要: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长沙医学院根据企业的需要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生物技术专业进行课程群建设的课程改革,构建由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五门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群,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组建教学团队,对课程考核制度和教学实践进行升级完善,使教学质量有一定提升,为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课程群;生物技术;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6-0070-04
产教融合是指产学研紧密结合,按照高校设置的专业开办专业相关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高校成为集教育、科研、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经营实体,形成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既是战略,更是战术。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着手,构建系统、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夯实产教融合的根基。课程群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建设模式,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1]。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集生物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技术。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但是大多数课程体系的设置都一成不变,缺少系统化、科学化,导致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知识点重复,实践活动不协调,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没有热情;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差;毕业后,由于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有些学生还需要二次培训。因此,优化和改革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着手课程群的建设,对于培养复合型的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群的内涵及建设的优势
课程群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目的,对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在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有机的课程系统[2]。课程群的建设是把具有内部关联的课程组织成一个整体,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减少重复的内容,建立起内部的联系,从而使所建构的课程群体系结构得以精确地实现,并优化其功能[3]。课程与课程的密切关系有利于教师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从而形成教师团队丰富的知识结构,实现师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课程群教师要承担更广泛的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推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实验仪器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优化教育资源为基础,强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所要求的学生认知结构。
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是本科院校核心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依据[4]。长沙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目标在强调“应用”的同时,也强调“创新”的特点,建立一种能够准确反应社会需要、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双重双强人才培养模式[5-6]。本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独立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在生物医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适时将新工艺、新方法、新仪器引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着手课程群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核心课程群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重新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2019级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充分考虑我校的专业办学条件,对湖南省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以及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市场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优化和重组了核心课程群,进而完成了本专业教学體系的顶层设计。
经过几轮反复论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医学特色课程模块、拓展模块(含课外研学)等五大模块。在通识课程模块中具有必修、选修课程;在专业教育中分为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任选课、医学特色课等几类。学生在完成了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方向课进行专业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也为热爱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课程选择。
(二)专业核心课程群的选择
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组成。本研究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构建了涵盖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这五门课程在内的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
核心课程群中的五门课程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保证在毕业时实现本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这也充分体现出长沙医学院专业培养特色,并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
在构建核心课程群的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完善相应的实践环节,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体现在,这五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和实践训练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增加了竞争优势。以“微生物学”为例,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72课时(其中理论课40课时,实验课32课时),实验课时较以前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在实验种类上增大了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通过这些都调整,重点锻炼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能力以及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能力。此外在第六学期还开设了“微生物检测技术”这一门课程,该课程其实可以看作是“微生物学”的后续课程,该课程同样开设了16课时的课内实验课程,目标在于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微生物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群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课程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7]。通过组织相关课程授课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及时将重复的共有知识进行整合,摒弃陈腐知识,添加前沿知识,优化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先进性和针对性。如针对“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結构、功能以及代谢等内容都存在着交叉这一特点,由四名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对各门课程大纲的分析,在相互讨论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核酸蛋白质结构、功能和脂质代谢这些共有知识点,确定生物化学课程侧重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论讲授,而分子生物学课程则偏向于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在教学内容整合后,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大纲应进一步完善。
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训练、课程设计和创新科研项目的申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三门课程在原有实验课时的基础上,都增加了2—4节实验课。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增加实验占总学时的比例,特别是设计性实验所占的学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构建核心课程群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构建新的配套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这5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对现有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删掉重复的实验内容,开设核心课程群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验以综合实验为主和设计实验为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个实验环节的重要性,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实验的失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核心课程群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咨询师,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分析如何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或新的知识,如何利用已学的技术和工具,或利用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借助外部资源学到的新技术新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思维上要有所创新,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创新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特征和学情,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式、参与式、角色变换式等方法[8]。众所周知,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旧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不仅对老师有较高要求,学生也不例外。首先,教师要在上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收集大量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则被要求要在课堂外努力准备相关资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分配的任务,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其次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课外课内的表现进行总评。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课,而是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使每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年来,核心课程群所属的5门课程都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超过90%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之中还是会有小部分学生课外准备不充分,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够,不能自主完成讨论的任务,仍需要教师介入讨论,启发引导思考。
(五)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课程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对于这几门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虽然这几门课程现有的评价方式已不是传统的简单划一的方式,包括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些评价方式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这显然达不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核心课程群的教师团队对归属课程的考核方式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向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首先对每门课程的题库进行了修订和更正,对命题内容、命题题型、题目的范围与难度、题量的多寡进行深入探讨,把好质量关。要对形成性评价的项目进行充实和丰富,以前一般都是考勤、实验作业等选项,现在增加了如小组讨论、课堂讲解、课程小论文、创新科研课题设计等项目,并调整了项目的占比,增强了对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具有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此外还需要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地更新和运用最新的知识。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专业带头人、博士加入师资队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岗教师参加省内外的教学与学术活动以及经验交流,推动教学改革。支持中青年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整个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的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课程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保证[9]。本专业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履行所属本专业的3个教研室职能,定期组织同侪讲座、督导听课、专题研讨会等教研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并进行深入讨论,吸取经验,形成单门课程2~3人的课程教学小组,建立合作性教学团队。针对目前一些核心课程仅由一名教师讲授,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建议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单学科培训等形式,熟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一名教师可以讲授课程群中的2~3门核心课程。另外,教师团队可在科研项目的指导下,加强团队协作,凝聚团队力量,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已初步组建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团队,每个团队为3~5人,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的组建有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目标。
四、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长沙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了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教育水平高、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7人。课程群教师主持湖南省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以课程群为指导,团队教师的科研成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立项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考研率也在逐年上升。
参考文献:
[1] 孙存昌. 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J]. 大学教育科学,2008(05):46-48.
[2] 李翔,陈晓鹂.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创新研究[J]. 创意与设计,2015(06):93-97.
[3] 范新会,陈利利,齐华. 以课群建设为主线创建优质教学资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电子高等学会,2008:64-68.
[4] 杨刚俊,张姝娴,李俊英,等. 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1):79-81.
[5] 蒋毅坚.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10(Z2):30-32.
[6] 陈益飞,王慧.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48-50.
[7] 高爱青. 基于大数据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与探讨——以唐山学院为例[J]. 中教育教学,2018(10):181-182.
[8] 袁国军,赵建中.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 皖西学院学报,2017,33(03):19-22.
[9] 蒋建平,刘文白,吴相豪,等. 本科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 科技资讯,2012(04):226.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