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收入陷阱本质是一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几乎同步,即人均国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根据其成因,可将中等收入陷阱分为动力不足型、需求不足型、人口政策型和封闭型4种类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力发展经历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存在互动影响的辩证关系:中等收入陷阱会引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动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受阻、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活富裕等战略的实现将极大助力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应不断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激发农村劳动力教育投资动力,降低教育投资成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乡村振兴;农村经济;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2)06-0045-07
收稿日期:2022-03-22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6.06
作者简介:薛敏,女,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政策。
使国民经济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是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追求的目标,然而中等收入陷阱是阻隔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障碍。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最早源于世界银行2007年的一份报告,是指世界上不少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人均国民收入出现长期停滞徘徊,很难继续向上增长的现象。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和解决对策众说纷纭。目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GDP为1 812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经过40年的发展到2019年人均GDP为11 136美元,只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依然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达到了1 000美元,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2019年其人均GDP也才达到10 118美元,世界排名第64位,接近但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金融危机后一度严重下降,后又回升,但2019年人均GDP仍仅为9 887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此类国家还有很多,虽经四五十年不断努力,期间也有反复,但始终没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没有实质性突破。我国2021年人均 GDP为12 551美元(初步测算世界人均GDP为12 100万美元左右),那么我国能否从中等收入国家稳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今后几年将是关键时期。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与类型
中等收入陷阱表现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高收入国家的发展要求,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最终出现一种发展停滞状态。寻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首先要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和成因。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
1.人均国民收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保存相对不变的状态。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人均国民收入可表示为Y-=Y/L=C,其中:Y-为人均国民收入,Y为一国经济总量,L为该国人口或劳动力数量,C为常数。在中等收入陷阱中,该国人均国民收入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虽上下波动但没有质变性增长,表现为常量或在一段时期内近似常量。
2.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几乎同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国经济停滞不前。假设一国基期人口数量为L,报告期人口数量为L,则L=λL,根据Y/L =λY/λL=C,有Y= λY ,即Y/Y=λ,可知该国经济实现了增长且增长率为λ。因此,中等收入陷阱的真实含义是一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着与人口增长几乎同步的速度,也就是其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人口的增长。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类型
寻找中等收入陷阱成因,是认识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以往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制度方面,即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考察侧重于供给一侧,事实上,其成因比较复杂,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国民经济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有必要从经济的供给侧、需求侧以及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层面进行全面考察。据此,将中等收入陷阱可分为动力不足型、需求不足型、人口政策型和封闭型4种。
1.动力不足型。从供给侧看,经济运行是多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生产要素提供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K可知,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L、K以及A,L是人口或劳动力数量,K是资本数量。对于A,一般认为是科技进步,本文认为是综合因素,是包括科技、人口素质、市场环境和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它主要决定着产出效率。
动力不足导致中等收入陷阱分为4种情况:(1)科技进步缓慢或停滞;(2)该國总体劳动力素质较低;(3)该国经济体制不完善,存在阻碍产出效率的因素;(4)该国存在过度消费,对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从而资本存量不足,抵消了科技进步和体制优化带来的效率。
2.需求不足型。经济是一个系统,产出效率再高、产品再尖端,也必须有充分的社会有效需求才能得到价值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运转下去。有效需求为生产提供着本源动力和归宿。有效需求是人们购买欲望与收入叠加而成的购买力,一国的有效需求必须集中在由该国普遍技术水平决定的产品附近,才能为本国生产提供支撑。因此,由于需求不足使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况主要有:(1)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中等收入阶层弱小,不足以为本国生产提供相应支撑;(2)在国家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中,国家对国民收入的集中使用比例过高,对社会大众的购买力产生挤出效应,使有效需求小于产出。可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民的经济,政府包办代替是搞不好市场经济的。
3.人口政策型。有些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量迅速增大,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通过人口要素数量的增加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政策通常发生在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以人口扩张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一方面政策本身就使得国民收入(产出)与人口保持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包含着极大的中等收入陷阱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学校、资金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渐进积累性,在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国民教育和科技水平进步不能相应跟上,国民素质的停滞使人均国民收入停滞,中等收入陷阱几乎成为必然。例如,1974年阿根廷的经济总量仅为724亿美元,1974年和1977年阿根廷颁布了两个鼓励人口生育的法令,规定人工流产非法,禁止绝育,国家对结婚生育和收养都提供津贴,对幼儿按月发放补助,阿根廷人口由1974年的2 546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4 495万人。有了人口劳动力,阿根廷的经济总量增至2019年的4 487.83亿美元。同样地,1985-2019年,越南人口由6 089.67万人增加到9 620.90万人,经济总量由140.95亿美元增至2 600亿美元;1985-2019年,墨西哥人口由7 598.35万人增加到12 757.55万人,经济总量由1 952.20亿美元增至12 582.87亿美元……。从这个角度讲,一些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或追求经济体量而实施政策的结果。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質量”的基本原则在当时的发展阶段对避免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发挥了重要作用。
4.封闭型。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经济不断跨越自身疆界、走向更广阔空间的历程。从早期局限于某一村落的农耕到城邦经济的发展,到国家范围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再到生产力的全球化,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对外开放。假设一国在某一专业制造领域获得了突破,其产品在国际具有比较优势,但本国需求必定有限,要获得更高的增加值,必然要面向海外市场开放生产和销售。荷兰是45纳米以下光刻机的主要生产国,但其国内对光刻机的需求毕竟有限,很难想象如果不对外开放,该国人均5.2万美元(2020年)的高额国民收入如何获得。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必然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提高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入。我们注意到,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其在金融保险、电信、渔业、律师、建筑等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低,壁垒多,在其发展历程中,由于对外开放没有跟上,参与全球分工不够,一直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获得的增加值必然有限,未能实现增加值来源和数量的飞跃,最终被困于中等收入陷阱。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
若要跃出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发展,需要改变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基本不变的局面,使人均GDP呈现增长趋势,人均GDP不再是常数,而成为一条向右上方发展的斜线,斜率为正。
由于图1中Y-′> 0,故一国国民收入(产出)总量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为加速度关系,见图2。
即该国收入(产出)的增长必须快于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可以证明,Y-′ > 0ΔY/Y>ΔL/L,即人均收入(产出)斜率大于0,等价于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劳动力增长速度。由于Y-=Y/L,求全微分得到 dY-=dY/L-YdL/L,两边同除以Y-得:dY-/Y-=dY/Y-dL/L,当dY-/Y-> 0时,dY/Y>dL/L。
若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发展中国家跻身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需要在中等收入阶段使收入增长速度大于人口劳动力增长速度,即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完成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一)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
中等收入陷阱与农村劳动力及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如果经济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则中低端产业的大规模持续发展首先会造成两个主要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中低端产业提供较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需求,且岗位对受教育水平的要求不高,农村劳动力较易向这些岗位转移。二是农村劳动力对自身的教育投入动力不足。因为大部分就业岗位对素质技能的要求不高,农村劳动力自然也就缺乏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动力。二者导致农村空巢现象与劳动力素质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农村空巢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反过来阻碍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更新,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动力。此外,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和大多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现实,也不利于农村人口收入的提高,不利于社会整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导致社会整体有效需求不足,阻碍产业、科技的健康发展。
(二)中等收入陷阱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1.中等收入陷阱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发端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依靠人口红利开始起步,尤其加入WTO后,技术含量不高的服装、日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特别是出口快速增长。随着中低端产业对中低技术技能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1990-2019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60%下降到了7.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分别从21%和19%上升到了39%和53.9%(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二是农村劳动力提高受教育水平动力不足。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个体教育需求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学费、书本费等直接成本和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所损失的收入(机会成本)。收益则来自更高的教育水平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及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的失业损失减少。以中低技能岗位需求为主的就业需求增长,大部分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技能水平的要求不高,必然带来劳动力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的动力不足,甚而陷入中等教育陷阱,部分学者已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2.中等收入陷阱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经历前期的快速增长后,如果经济长期在中等收入状态徘徊,那么将意味着:一是科学技术发展受阻,产业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更新迭代,从而无法实现顺畅的产业转移。从我国来看,沿海地区、一二线城市形成新的高科技支柱产业进程缓慢,则会影响相对低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小城镇、乡村转移扩散,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带动作用动力不足,从而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就近城镇化发展及农村劳动力的地域性回归进程迟缓。二是产业发展受阻,则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为对劳动力素质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中低端岗位,与之对应的就业岗位收入水平也较低,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使本就存在的城乡收入差距难以得到改善。
(三)乡村振兴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促进作用
1.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将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型,二三胎政策的预期效果尚未体现,老龄化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初现端倪。众所周知,通过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是缓冲劳动力数量下降负面冲击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赖于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是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我国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吸引高素质人才回归乡村,就能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从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的实际来看,无论农产品通过乡村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品牌推广的渠道创新,地理农产品进行种业、种植管理改良的技术创新,集约经营、前后产业链延伸的管理创新,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更新迭代都需要相应的人才资源为前提。另外,从前文对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条件的分析可知,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提升是提高人均GDP的重要途徑,而其基本条件就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均GDP增加,也就推动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样产业振兴也将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文已经分析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在于单位要素的产出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不能获得质的提高。而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产出快速提高的直接动因,如工业化进程中初期的纺织工业颠覆了传统手工纺织业,生产效率以几何级数增长。中期的化工、冶金行业,后期的机电、汽车行业,现在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产业融合,每一时期都有能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乡村振兴所致力的产业兴旺,也同样在于通过产业发展大幅提高农村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人均GDP水平,将成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推动力。
3.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将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生活富裕同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这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至关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收入不高,城乡差距较大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会进一步增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1)较大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会引起消费结构失衡。人们在收入上的差别最终体现在消费差异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必然带来消费过度分化。部分高收入人群有对高科技产品、高档奢侈品的需求,但大量中低端收入人群,尤其农村人口中相当数量的人群仍然去廉价品市场购买各类生活必需品。而两极分化的消费格局很难支撑本国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逐步升级发展:一是大量人群对廉价低端消费品、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把整个社会的产品供给结构固化在低价、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领域,因为成本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能卖得出去,企业就没必要研发高端产品。并且价格竞争优先的市场选择,也会使企业不得不将生产力集中在低档品的生产;二是部分高收入群体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需求,如果其需求量无法达到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规模,则本国企业不会选择进行研发和生产;三是两极分化的收入分配,引起两极分化的需求结构,则整个需求体系中对应中档产品的需求断档,本国制造业需要通过中档产品渐进培养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经验,无法正常发展。高端产品的需求即使达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国内厂商也很难具备相应高品质的技术和工艺来完成对这一部分产品的供给,往往是形成了对高端产品的进口需求。前几年,国人到国外大量购买奢侈品、德国炊具、瑞士手表等就是例子。近几年随着我国对科技和制造业的重视,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普遍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但距离以质量品牌为重点的消费新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较大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会引起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其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并不会形成消费需求,进入需求市场。另一方面,低收入者的消费多为生活必需品,属于刚性支出,消费灵活性低,对除必需品之外的需求市场贡献不大,很难形成对整个社会的需求带动。因此两极分化的收入分配会降低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没有大多数人的富裕,社会再生产活动就无法顺畅运行,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市场繁荣。
通过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既能适应当下生产能力发展水平,又能为当下生产能力的有序提高提供需求支持,促进生产力的换代升级和健康发展,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重要助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乡村振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如何避免经济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加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也有利于我们顺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三、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农村吸引力,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
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村庄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使农村本地经济发展缺乏足够专业人才和劳动力支持,给乡村振兴带来困难。可考虑实行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调整城市化发展策略,注重促进中小城市建设和推动有条件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均衡区域差距,弱化劳动力转移动因。
2.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使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多的就近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就业环境改善,提供政策优惠,吸引大学生、务工人员、复员军人等返乡创业就业,引导人才回流。
3.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效益提高,提高农业劳动力收入,吸引更多人口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
4.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教育资源配置、医疗及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才留得住,能安心为本地发展作贡献。
(二)激发农村劳动力教育投资动力,降低教育投资成本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家庭收入较低,受到刚性消费和信贷约束,农村家庭更容易在教育机会成本上升时减少教育投资。可考慮实行如下一些措施帮助抵消不利影响:
1.加大宣传,帮助农村人口明白在经济、科技、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减少当前教育投资,不继续高中、大学阶段的学业,提前参加工作,短期内虽可能会提高个人及家庭的收入,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丧失更多工作机会,会因无法获得更高薪的岗位而导致更大的收入损失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损失。
2.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咨询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提高新增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水平,并做好农村就业服务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从而促进个人及家庭进行更多的教育投资。
3.根据当今科技和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考虑逐步将高中阶段纳入强制义务教育范畴,在国民中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院校正规教育。通过制度规范将公办高中、大学的学习费用控制在合理区间,防止快速上涨。对自愿参加业余教育的劳动者实施补贴政策。
4.加大助学贷款的提供额度和范围,降低助学贷款的成本,帮助学生更方便地得到贷款。鼓励高中、大学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特别奖助学金。
5.制定鼓励从教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等,帮助乡村吸纳教育人才。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
积极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大力推进共同富裕。
1.通过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培育促进地区发展的各项基本条件;通过减税、财政补助等措施,支持农村引进和开发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拓展农村劳动力收入来源。
2.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如通过分工协作的农场方式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增加科技运用,改善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生产条件、交易条件的对比来增加农业就业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人群,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本国生产提供需求支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M].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8.
[2] 李天国,沈铭辉.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及启示:基于拉美与韩国经验的比较[J].拉丁美洲研究,2018,40(04):68-85.
[3] 今世说.按新规则,人均GNI超过12 695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达到了吗?[EB/OL].[2021-07-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GE8C0F0P0517BT3G.html.
[4] 尹文龙.“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成因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04):9-10.
[5] 陈昌兵,张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事实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6(03):43-55.
[6] 程文,张建华.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兼论“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跨越[J].经济研究,2018(04):47-62.
[7] DORN D,HANSON G.The China Syndrome: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06):2121-2168.
[8] 李春顶.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15(05):148-175.
[9] 张川川.“中等教育陷阱”?——出口扩张、就业增长与个体教育决策[J].经济研究,2015(12):115-126.
[10] 周文,赵果庆,徐波.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突破与政策应对——基于地区收入差距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1):26-38.
[11] 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管理世界,2020(02):1-6.
[12] 徐凤增,袭威,徐月华.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一项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12):134-152.
[13] 李大雨.繁荣来自竞争 消除行政性垄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98-101.
[14] 刘庆玉.子女教育对农民工回迁的因果效应——基于CHIP2008农村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05):37-49.
[15] 陈宗胜.综合运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及分配举措推进共同富裕[J].经济学动态,2021(10):19-33.
The Middle Income Trap and Its Interactive Impac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XUE Min
(Beijing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e,Beijing 1012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income trap through the model,and find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 i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a country keeps almost synchronous with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that is,the per capita output does not increase substantially.In turn,the paper further 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 and divide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into four types,such as shortage of imputes,lack of demand,population policy and closure oriented.It clearly puts forward that overcom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requires making the income growth faster than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needs a process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ddle income trap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On the one hand,the middle income trap will lead to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the lack of educational motiv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the slow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and the difficulty in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hich will hi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On the other hand,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such as talent revitalization,industry revitalization and prosperit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ill greatly help China to get out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and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lso the process of China’s continuous progress towards a high income country.Final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nearby employment of labor force;stimulate the rural labor force education investment motivation and reduce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cost;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optimize income distribution.
Key words:middle income trap;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conomy;education investment
(責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