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晓 山
毛泽东说过,“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邓小平曾强调,“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领导干部的文章、讲话、批示等,无不反映出对工作的思考、对问题的洞悉、对规律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拿笔杆”是检验领导干部水平的重要标尺。
写作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实施者、践行者,通过自己动手写文章可以敏锐地感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工作深度思谋、理清思路、寻求优解。同时,会写文章也是个人领导能力和魅力的体现。毛泽东是自己动手写文章的榜样,19岁写了《商鞅徙木立信论》,24岁发表《体育之研究》,28岁主编《湘江评论》,走上革命道路乃至成为党的领袖之后,更是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撰写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气势磅礴、思想密度极高的文章。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评232篇,以“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对实际工作“望闻问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领导干部要养成自己写文章的习惯,亲自谋篇、亲自动笔,拿出更多富有战略性、思想性、实操性的作品,在写作中练就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习惯和本领。
写作是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阅读和思考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输出以输入为基础。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揭示一个道理:阅读是积累、思考是消化、写作是运用,没有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查阅了1500多种书籍;恩格斯为写《自然辩证法》抄录近200本笔记;毛泽东为起草《论十大关系》,用了一个半月听取了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对党执政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现实中,少数干部烟酒气有余、书卷气不足,钟爱酒桌、不爱书桌,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和思考,自然写不出有分量的文章。领导干部要写好文章,必须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批判地读、联系地读、反复地读,把书读“活”、读到心里;必须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从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写作能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和眼界格局。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思维活动,写作和思维层次、眼界格局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描述了“夫子风采”。《道德经》反映了老子关于政治、伦理、军事、大自然、宇宙等的终极体悟,是老子出关前对生命经验的一次“高度浓缩”。《孙子兵法》是孙武退隐后对一生军事实践和思考的系统总结。同时,写作又是自我精进的武器,在谋篇布局、反复思考、挥毫落笔、推敲打磨中,倒逼我们对思维层次反复拓展,对眼界格局不断拔高,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这也是写作的“溢出效应”。领导干部要注重“沉淀”,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凝练,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要注重“挖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灵感,总结生命中的体悟;要写大格局的文章,以写作为桥梁扩宽知识面、打开视野、提升格局,做到“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在分寸之间显万千气象。
写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文稿写作的价值是以文辅政,目的是解决问题,要出思路、出对策。我们党百年历史上曾作出过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关键节点,本着解决问题去的,深刻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时代课题。文章不是为写而写,而是根据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写在关键时刻、写给关键对象,用文章来回答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和事关全局的具体细节问题。辞藻华丽、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骈体文,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形式刻板的八股文,假大虚空、大而化之、上下一般粗的套转公文,毫无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领导工作的本质是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写文章的目的也是解决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基层调研,把准问题症结,思考解决之策,写出有时代特征、本地特色、工作特点,能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文章。
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文章的作用在于传播理念、导向、价值观和方法论,只有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务实管用的文章,才能传得开、记得住、留得下。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他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听不懂就修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才满意。毛泽东写的文章、讲话等,专家学者不觉“俗”、党员干部不觉“空”、百姓群众不觉“深”,就是因为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他长期树立的“群众观”在文风方面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讲大白话、大实话,既妙语连珠又情真意切,既妙趣横生又生动朴实,发出党的主张,喊出人民心声。领导干部要多练“笔尖”之功,多用“群众语言”,多讲“百姓心声”,让文章“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增强“共情力”。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各方诉求,写能管用的文章,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多提解决问题的良策,多教授务实管用的方法,条条干货,少讲正确的废话,真正给人启发、让人受益。
文章所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作风。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行澄淡则下笔悠远。从一个人的文章,能看出他的格局、境界和情怀。司马迁在身体和灵魂受到摧残的情况下,忍辱负重,用了18年写就《史记》,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一家之言”就是太史公的史学思想和学问作风。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只有通过写作这把刻刀,在岁月中雕刻,才会慢慢成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奋斗青春之国”,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都是通过文章词句,镌刻着作者的思想、情怀和追求。领导干部的文章,犹如思想作风之镜,要写出大气、高洁的文章,一定要加强自我修炼,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高尚的追求、优良的作风,以文品见人品,以文风显作风。
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兼顾政治性鲜活性。“文者,贯道之器也”。一篇好的文章,政治方向上要把得准,有登高望远的气势,境界要高,格局要大,视野要宽,便于工作推动落实;思想内涵上要紧贴时代脉搏,有脚踏实地的文风,表述鲜活,有血有肉,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善于把握政治性和鲜活性的典范,他常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比喻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方式,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容民族团结,这些话语让人听着亲切易懂,在鲜活比喻中明白深刻道理。领导干部写文章,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局大势大事,把政治定力作为“导航仪”,善于以政治智慧求见解,以政治思维立观点;要脚踏实地,小处选材、深入浅出、见微知著,用鲜活的素材和事例表述观点,用接地气的语言引人共鸣,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把写文章比作一场战役,那么材料就犹如兵马,兵马不够注定要打败仗,而“招兵买马”的功夫则要下在平时。诸葛亮运筹帷幄,离不开躬耕南阳十年苦读;毛泽东一纸飞文决胜千里,离不开“马上、枕上、厕上”长期学习思考;茅盾在1930年春因眼疾不能看书,体养期间,同各式各样的人物往来闲谈,为《子夜》这部名著储备了丰富的素材。领导干部在写作中要学会谋“材”之功。要在阅读中取材,大量阅读、广泛涉猎,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拓展视野、拓宽视角、博采众长;要在调度中取材,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调度工作进度,了解最新情况和各方观点;要在调研中取材,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用脚步丈量素材的深度;要在实践中取材,注重总结、提炼工作实践中的做法、经验、成效;要在思考中取材,见物遇事常思、善思,不断打破认知壁垒和天花板,积累对各类事情的独到见解。
写文章打腹稿、搭架子很重要。画竹有三重境界:“眼中有竹”“手中有竹”和“胸中有竹”,胸中有竹画出的竹子才会有风骨、有灵气。写文章就像画竹子,如果胸中无物,临时拼凑,为赋新词强说愁,成品的东西便毫无章法和美感可言。诗人王勃每次在写作前都要蒙头大睡,等睡足后再展纸挥毫,“大睡”是假,实际是在“大思”,是在做充分的酝酿。作家老舍说:“尽管我只写二三千字,也需要先出个提纲,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现实中,领导干部经常遇到即席讲话、临场发言的情况,有的寥寥数笔、几个关键词便讲得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本质上是在讲话前已在胸中画出了“成竹”。领导干部写文章要养成打腹稿、搭架子的习惯,所谓心中有丘壑,笔下方能有山河。打腹稿、搭架子要建立在对工作全局把握和思考的基础上,胸中要装有“全景图”,同时,好文章的腹稿、框架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打磨,让灵感持续发酵,使效果达到最大化。文章一旦开笔,就顺着既定思路一鼓作气,不左顾右盼,不字斟句酌,纵情挥洒、意兴淋漓,才能思路顺畅、文脉贯通、一挥而就。
文章要先过自己这一关。写文章,自己既是创作者,又是第一个读者,这就需要和自己建立心灵“对话”机制,设置双重“标准”,出手前扪心自问是否“达标”,如果连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站不住脚,还拿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只会贻笑大方。古今中外很多作品都是修改若干次才定稿,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毛泽东对自己文章的要求可谓极其“苛刻”,他写《论持久战》时,在陕北简陋的窑洞中历时9天废寝忘食才完成了这篇关系中华民族危亡的鸿篇巨制;在写《满江红·和郭沫若》时,反复吟诵修改,光废纸稿就倒掉了半篓。不仅如此,他的文章手稿也大都是圈圈划划、精雕细琢。领导干部写文章要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树立高标准,严肃认真对待。要增加知识厚度,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又要读好无字之书,不断积累沉淀,高出两三个层次看问题,否则写出的东西就是一般化、大路货、老一套;要拓展视野广度,打破封闭、开放包容,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做到见多识广;要提升认知深度,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浅尝辄止,不当思想的懒汉,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标识”。
不停即可,是写作最好的方法。写作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事情,经常练笔,写得多了,熟能生巧,写作水平自然就提升了。刘禹锡、苏轼等晚年都在写作,一生中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冰心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晚年病痛也没能令她放下笔,年近九旬时发表《给一个读者的信》等文章。曾国藩坚持“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成就其著名的道德文章。生命不息,笔耕不辍,领导干部写作,就是要一直写下去,不能随意停止、中断。要坚持写作,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随时随地写,抽出碎片化的时间来写,初期要克服“害怕写”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到“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要在坚持中发现“写作之美”,真正把写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爱好,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写作时间长了,自然得心应手,容易捕捉灵感,形成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进而增添原动力,形成热爱写作的情趣,展现更多的领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