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学军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基于国民经济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进程中要发挥好“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
“统一大市场”的概念首先是由欧共体在1992年提出的,旨在建设欧洲全体成员国共同参与形成的“单一市场”,又称之“内部市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稳妥推进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向。从历史沿革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建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不断弱化,叠加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遭受冲击,断供断链的风险持续加大。为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快突破产业瓶颈,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避免国内产业和国民经济遇到极端外部冲击时陷入停摆和休克的风险。
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已经具备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性条件。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市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超大的市场规模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加快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支撑。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体制走向现代化的长期历史进程,是对现有经济体系的修复和迭代升级。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应该是相对清晰的,两者之间各司其职且相辅相成。只有如此,才能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各自优势发挥到最大。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最终控制人,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在某些领域还享有各种“隐形优惠”,这显然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因此,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确保政府职能既不“失位”,也不“缺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行政保护,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在相同的市场规则下同台竞技、竞相发展。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上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逐步打破各种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壁垒,提高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域内的流动性、竞争性和配置性,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但是从局部来看,人口、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可能会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加快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可能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部分地方国有企业可能会因此有所顾忌,导致在思想上犹豫,行动上迟缓,必须要有长远的计划安排,绝不能在长期地方保护主义下“偏安一隅”。要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建设进程中,用好各类生产资源和市场资源,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国性的大型国企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不断优化在全国市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国内和国际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下,我们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国有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要重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对内不断提升基础产品和基础服务的保障供应能力,对外不断强化资金、技术、产品、服务的输出能力。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要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中当好“第一梯队”,培育和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中,国有企业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代化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要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高铁、公路、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主要参与者。面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国有企业要聚焦网络型、枢纽型、平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聚焦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协同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科学谋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与产业布局需求相一致,与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协调共享发展相一致,既要补齐短板、提升发展效益,也要避免重复建设、结构失衡。国有企业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数智化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促进人员、货物、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高效地流动。
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意见》指出,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在上述“五个统一”领域,国有企业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比如,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市场意味着此前独立的煤炭、油气、电力等单一维度的能源市场将被纳入统一的市场体系协同发展,逐步实现能源间的相互替代。长期以来,在能源市场领域,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这一方面确保了我国能源的保供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能源市场的区域分化、条块分割现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能源之间替代、转化难度大,能源结构性浪费及清洁化迭代升级动力不足等问题。各大能源型国有企业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筹规划,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全类型、多中心、多层级、开放性的能源交易体系,打通单一类型能源交易壁垒,完善能源价格公开平台建设和跨区域购买通道。通过一系列体系化建设,发挥价格信号对全国能源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作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集约化利用。
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意见》指出,要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目前,我国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自给自足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先进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国有企业体量大、资金实力强、研发能力积淀深厚,要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在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中发挥“主力军”“先锋队”的作用,要加快成为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技术的策源地。要立足于保链稳链强链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短板,大力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尽快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要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函数边界,不断向外拓展整合,有效发挥和放大产业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和影响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空间循环的核心枢纽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引擎。《意见》指出优先推进区域协作,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国有企业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自身业务布局,发挥产业带动和投融资优势,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优化布局,支持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帮助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区域布局持续优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有效利用发达区域经济、产业、资本、人口的聚集优势,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意见》指出,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国有企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整合、优化、提升等途径,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发挥好国有企业市场主体优势,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建设,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心,加强境外投资、工程总包、装备制造等业务协同,带动全产业链更好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展示中国品牌、中国质量和中企形象。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扩大战略性生产资源、高端技术装备、先进生产技术、科技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进口力度,盘活全球范围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国际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大循环。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弘扬我国坚定不移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以赢得更广泛的价值和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