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彬,王 冬,焦晓波,赵 征
(河南省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周围型面瘫多为外伤、风寒、病毒感染等因素所致,会导致患儿出现口嘴歪斜、眼睛闭不拢等症状,不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周围型面瘫属中医“口僻”范畴,多因体弱气虚、风寒侵入面部所致,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1]。针刺疗法可通过穴位选择、调配经络,减轻患儿面神经障碍症状,常用于面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推拿疗法通过推拿特定的穴位来缓解面部肌肉痉挛,改善面神经系统。本研究用针刺联合推拿辅治儿童周围型面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8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2~10岁,平均(6.22±1.16)岁;病程1~5天,平均(3.07±0.49)天。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11岁,平均(6.32±1.21)岁;病程1~6天,平均(3.52±0.51)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神经病学》[2]周围型面瘫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气虚血瘀证的标准。主症为骤然起病,肢体软弱,口眼歪斜,面色淡白;次症为气短、心悸;舌暗淡苔薄,脉浮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入院前未接受系统性的中医疗法;③对研究药物耐受。
排除标准:①皮肤病;②血友病;③伴有肝肾等其他器官病变;④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两组均服用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等药物。同时用针刺疗法。取穴翳风、地仓、合谷为主穴位,配口禾、髎水沟穴治人中沟歪斜,配阳白穴治额纹变浅,配迎香穴治鼻唇沟变浅;配颧髎、四白、鱼腰穴治眼睑闭合不全,配承浆穴治颏唇沟歪斜,婴幼儿配足三里、脾俞穴。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单手快速进针,每次留针20min,日1次,共治疗4周。
观察组联合推拿治疗。中指对患儿颊车、人中、地仓穴位点揉50次,力度偏重,以产生强烈的胀痛感为宜,再食指点揉或拿捏翳风、风池穴各2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按揉下关、颧髎、四白、大迎、百会、安眠、牵正、夹承浆穴位各50次,力度适中;以轻柔力度按揉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各200次。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各200次;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从印堂开始,以拇、食指相对提捏,自内向外,自下而上,反复数遍;反复提捏患侧眼周、沿眼睑上下;棒揉耳部眼、面颊,棒推耳部口、额各3min,三指拿捏耳垂部3min,双手搓热后搓擦患儿面部2min,频率均为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当感到疼痛时,应降低力度与频率进行面部推拿,家长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儿,加强患儿自信心。日1次,共治疗4周,持续3个月。
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估量表(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5]及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6]评分评估面部神经功能,HBGS内容包括对静态、动态功能以及继发性损害的全面评估,内容包括动静态时对面肌张力、额部运动、面部及口角的对称性作出评定,0分完全麻痹,100分为面肌运动正常,得分越高,病症越轻;SFGS为面神经功能主观评定系统,内容包括在静态对称性、自主运动对称性和联带运动中,对患儿面部功能进行观测及评分的标准,总分0~100分,0分面瘫严重,10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代表面神经功能越好。
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显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面部动静状态时无口歪眼斜,正常睁眼、闭眼,正常饮食。有效:症状有改善,静态时面部正常,动态时双侧额纹不对称,有轻微口眼歪斜症状。无效:面部依然嘴角歪斜,额纹不对称,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SFGS HBGS治疗前 观察组 44 36.52±4.56 40.23±1.56对照组 44 36.49±4.78 40.28±1.78 t 0.030 0.140 P 0.976 0.889治疗4周 观察组 44 78.75±8.91* 85.75±3.91*对照组 44 60.46±6.21* 72.46±3.21*t 11.171 17.426 P<0.001 <0.001
中医认为,周围型面瘫多因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体弱气虚等所致。病机为血行不畅,气血阻滞,滞于脉络,筋脉失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
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合谷、四白穴可活血调气、通经活络,地仓可祛风通络、调和血气,针刺诸穴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推拿人中穴可醒神开窍、回阳救降,牵正穴可祛风清热、通经活络,颊车、颧髎穴可清热消肿、开关通络,印堂、百会穴可清头明目、补益阳气。推拿与针刺联合治疗周围型面瘫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疗法可刺激面部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提高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从而使局部炎性水肿消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有利于放松可能压迫神经的肌肉,减轻面部的疼痛,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促进康复[7]。针刺可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因神经脉络受阻导致面瘫的症状,也可改善血液循环,使机体从阴阳失调的情况向平衡状态转换,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恢复能力[8]。
推拿联合针刺辅治儿童周围型面瘫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