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佳砚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砚台精品赏析

2022-11-04 03:46梅雪莹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264099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0期
关键词:砚池瓦当砚台

梅雪莹(烟台市博物馆,山东 烟台 264099)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这四宝相辅相成,对中华文化的记录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墨、纸三种,属于消耗品,不容易完整保存。砚台由于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得以流传百世。

汉代刘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好的砚台必须具有发墨快、不易干、不伤笔毛、易于清洗、不易结冰等特点。古代文人视砚为知己,得到一方称心之砚便爱不释手。有人甚至与爱砚终身相伴,留下了许多赏砚、藏砚的佳话。笔者曾听老人讲过一个关于砚台的故事。唐代有位贫穷的徐姓秀才进京赶考,路过山东沂南县附近,拾得一石片,质地坚硬,虽没有繁复的雕饰,但亦可试磨成砚。上京会考时恰逢天气寒冷,其他考生用的名砚皆研墨结冰,无法使用,只有徐秀才的砚台墨不结冰,书写流利,助他一举中第。徐秀才一直官拜礼部尚书,退休后为纪念砚石助他仕途便定居于此,后人将山东沂南县附近出产的砚台命名为“徐公砚”。历代文人咏砚、赞砚,为砚的流传和收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在先秦,人们就已经使用研磨器了,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用一块小研石将墨丸压平并研磨成墨汁,最早的砚台即是从研磨器演变发展起来的。汉代之前的砚,大都未脱离最朴素的实用功能,以随形砚为主,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砚台功能分区和雕刻风格,也没有形成对产地和材质的严格分类。

汉代,随着纸的发明和书画的发展,制砚的工艺水平明显提高。汉代人是坐着书写,所以汉代的石砚多为圆形三足砚或方形三足砚,砚台本身保持一定高度,方便使用者书写。此时的砚台砚盖多为圆雕鸟兽。魏晋时期,多见三足砚或多足圆盘砚,制造业发展迅速进而使制砚技术不断发展,出现瓷砚、铜砚、漆砚、铁砚等各种材质的砚。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异彩纷呈,砚台的流行款式增多。在材质上,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石砚成为主流。在形制上,盛行抄手式、凤式、龟式、屐式、箕式等。砚的制作进入鼎盛阶段。此时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被称为“四大名砚”。

元明清三代,砚的材质更为丰富,品种更多,造型更复杂,雕工更精美,尤其清代,由于皇帝的喜爱和推崇,中国制砚业进入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崇尚武功,轻视文化,读书人社会地位低,被列为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仅次于乞丐,导致读书人更加贫苦。作为与读书人随身相伴的文房必备品,元代的砚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前代相比。元代遗砚可见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形式和装饰的发展速度远不如唐代。元代流传至今的砚台多见石砚。由于端砚和歙砚坑停止开采,品质上乘的端砚和歙砚很少,大多为质地粗糙的杂石砚,雕刻也显得古朴稚拙,粗犷厚重;砚底不加修饰,常见雕琢痕迹。元代砚台形制体积比较大,有的元代石砚最重可达六十斤,实属罕见。造型不似前朝丰富,多为抄手形或平底,多见双砚池,砚池常做成如意形。有的在砚池两边雕刻双狮,再无其他繁杂的装饰。元代石砚的制作风格明显更加注重实用性,对砚台的装饰和雕刻显然没有花费太多心思。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圆雕双狮长方形石砚(图1),极具元代砚台特色。此砚为长方形,长30.5厘米,宽20厘米,外形硕大,石质密实,手感厚重。砚额处立体圆雕卧式双狮,双狮身体顺应砚台方向而坐,前腿撑起上身,身体微侧,头两两相望,鬃毛长密,身形健硕。双狮尾部中央凿出一方倒置元宝形砚池,边缘起线,深隽挺秀。砚池上方阴刻飘带绣球图案,寓意双狮戏球。双狮戏球为此砚的精华所在,为整个砚台增加了立体感和厚重感,也是此砚艺术感的体现。砚侧四周阴刻卷草纹,砚面大方平坦,微凹形成砚堂以备研磨使用和储存墨汁。此砚砚堂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这些“旧伤痕”十分自然,必是人经常使用而留下的。砚底留有明显的凿刻痕迹,未经打磨加工。砚身雕刻线条粗犷,结构错落有致,造型浑厚朴素,整体古朴典雅,体现出元代剽悍、豪迈的艺术风格。

明朝经济复苏,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文房用品也随之蓬勃发展,明砚发展空前繁荣,各种材质、形制应有尽有,大放异彩。明砚承上者,继续延续元朝的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注重实用,也不失独特的韵味;明砚启下者,材质优良,雕工讲究,一般体型较大,用材厚重。端溪石坑被多次开采和歙石坑的重新开采,所以更多优质的石材问世。砚台的雕刻工艺也在前朝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以实用为前提更加注重观赏性,以因材而雕和巧雕多见。各地的制砚工艺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浙派、徽派、苏派、粤派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制砚艺术流派纷纷崛起。此外,随形砚、瓦当砚、蝉形砚等也较为常见。

瓦当砚是用古代建筑物上的瓦改制而成的砚台。瓦当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筒瓦瓦身背部磨平,雕出砚池,保留瓦当头或瓦当的形状,呈抄手砚。烟台市博物馆馆藏古松图仿古瓦当砚,即使用瓦身经雕刻制作成砚。一种是将筒瓦瓦头背面磨平,雕出砚池等。瓦砚多取材自秦、汉、晋宫殿的殿瓦,这些瓦当土质极为细腻,不易渗水,制成砚台后不费笔而发墨,成为后代陶砚的首选。烟台市博物馆馆藏明代雕松树纹“千秋万岁”汉瓦当砚属于上述中的第二种类型,取瓦当的瓦头,保留瓦头文字,在背面辅以雕刻并打磨出砚池。此砚台直径为21厘米,取材于汉宫瓦当,瓦当纹饰保存完整,以瓦当正面作为砚底。砚台整体圆形,外缘宽厚,内部减地阳线格出四个空间,刻有篆书“千秋万岁”四个字,字随空间圆形铺展开。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方寸布局巧妙,古朴灵秀。瓦头背面为砚台正面,围绕四周微微凸起雕刻有青松和怪石,中间凹陷处自然形成砚堂,工艺简约含蓄,优雅古朴。右上角的松叶下有一处浅开的砚池,半隐半露,细看方可发现,既不破坏画面整体的美感,又兼具实用性,甚是巧妙。砚堂表面光滑细腻,有少许气泡,应是烧制过程中遗留而成。砚盖微残,不影响使用。

由于明朝社会收藏和鉴赏砚台之风复苏,也由于经过多年开采,优质石料日渐缺乏,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欣赏品味,制砚工匠在砚台的设计、形式和雕刻方面追求新的突破。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端石二龙戏珠纹随形砚,长20厘米,宽18厘米。此砚整体呈不规则圆形,饱满圆润,以上好的端石为原料,坚韧且温润,石质细腻如小儿肌肤。工匠利用天然砚石的形状和石眼,巧雕而成。所雕二龙戏珠纹饰,选取砚面最大的石眼作为宝珠,双龙驾雾于祥云之中,两两相对,动态鲜活,肌肉健硕,须发上扬,意气风发。双龙周围风起云涌,祥云迭起,灵活生动。工匠运用镂空雕、浮雕、线雕、巧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层次丰富,线条流畅,概括传神。下部无雕刻处随形形成砚堂,仅占砚面三分之一,由此可猜测此砚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砚侧随形而就,经过轻微打磨,最大限度保留石材原有的形式,质朴自然。不论是从雕工还是从砚石上来讲,此砚都是明朝端砚中的上品。

清初,文人墨客承袭明末遗风,此时砚台风格大多简洁素雅,不事铅华,尊重石材本身的特点。至清中晚期,砚台造型奇妙,雕饰繁杂,与明代简素之风大相径庭。乾隆、嘉庆时期,由于金石学兴起,在砚上题铭之风兴盛。仿古砚及古砖瓦雕刻的砚台,多制作于此时。清代出现了许多制砚名家,如江南王岫筠、黄宗炎、苏州顾氏一门四代制砚名家(顾道人、顾圣之、顾启明、顾公望),其中顾启明之妻顾二娘也是雕琢古砚名士。扬州卢映之、卢慎之、卢葵生祖孙三代,皆为制作漆砂砚的高手。同时也出现了著名的收藏家,如纪晓岚、高凤翰、黄任、高兆、杨以增、林佶、金农、黄易、朱彝尊等。

澄泥砚是由特殊加工过的泥土烧制而成,细腻坚实,发墨快且不损笔毛,使用效果与石质砚台不相上下,且泥制砚台可塑性强,很容易被制作成想要的造型。澄泥砚泥质密度高,抚之手感如石砚般坚硬温润。观之,澄泥砚与石质砚台最大的区别在于澄泥砚没有石质的肌理,也没有各种石品花纹,整体感强。为了加强发墨,澄泥砚中掺杂有细小金属颗粒,在阳光下可辨认。澄泥砚初产于唐代,宋李之彦《砚谱》有“虢州澄泥砚,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之说。唐宋时期澄泥砚传世极少,明清之作遗世较多。原四大名砚之一的山东临朐红丝砚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导致其生产数量减少,加之澄泥砚被制砚工匠和文人所认可,在清代澄泥砚逐渐取代了红丝砚,跻身四大名砚之列直至今日。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清代澄泥蟾形砚长20厘米,宽13.5厘米。此砚造型为仿生砚,整体外形为三足金蟾形象。传说刘海戏金蟾,金蟾便成为金钱和长寿的象征,寓意吉祥。金蟾作匍匐状,伏于地面。眼珠突出,嘴巴宽大,身躯肥硕,两前腿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制砚家匠心独运,独有的一条后腿从身后中部长出,偏向左侧,平放在地面上,三条腿呈三足鼎立之势,构图灵动且结构稳定。蟾背部开一椭圆形砚堂,砚堂靠近蟾后部逐渐加深,巧妙地形成砚池,并未破坏金蟾形象。此砚雕琢细致入微,金蟾表情生动可爱,金蟾皮肤表面凸起的疙瘩亦被仔细刻画,质感真实。此器胎质细腻,通体呈深黑色,无杂质,乃澄泥砚中精品之作,砚堂无明显使用痕迹,大概供文人收藏把玩,未经使用。

由于砚台体积大,重量沉,文人出行不方便携带,明清时期流行一种小型便携砚,称为“行囊砚”。有的行囊砚长度仅5厘米左右,供玩赏或研朱点书之用。烟台市博物馆藏有一古代生蛤花石砚,通高4.5厘米,砚长6.5厘米,宽6.4厘米,厚4.2厘米。砚身为蛤花石,底座为木质,小巧精致,无使用痕迹,大概只供文人掌中把玩。

清末至民国,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砚石开采停止,原材料奇缺。制砚家或辗转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砚台不论是质量或是数量一落千丈,精品甚少。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组织砚石开采和雕刻,逐渐恢复砚台的生产,此后不少佳品面世。

虽然毛笔书写已经由主要书写方式变为一种艺术形式,砚台的使用价值不似从前那般重要,但是制砚的能工巧匠仍在传承着砚台的开采和雕刻工作,承袭前制,专心制作精美砚台。制砚家们将大块的砚台原料雕刻成茶台,文人在喝茶品茗的同时还可欣赏优美的砚台,可谓一举多得。笔者藏有一块歙砚制作茶台,整体沉且厚重,石质光滑,坚硬且细润,雕工精细。砚石耐泡、耐烫,以深色为底衬托浅色瓷质茶具,甚是清亮。

历代文人骚客“以文为业,砚为田”。砚台作为文房器物,与笔墨日日相伴,令砚由普通文房用具升华成艺术品甚至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得一方宝砚,或用其研墨挥毫,或把玩欣赏,不论何种功用,砚台一直是文人案头不可或缺之物。案头有砚,使人内心更为宁静。

猜你喜欢
砚池瓦当砚台
过梅林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瓦当响当当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专注
专注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墨锭和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