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冬
(肇庆市技师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进入新的时代,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市场环境中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重要部分。而对物流管理而言,供应链管理环境的逐步形成和改善,则能为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带来多方面的支持。借助供应链管理所提供的多方面优势,积极探索契合时代发展特性与需求的高水平物流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强化相应的成本管理,同时提高物流时效性、动态性,促进物流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
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核心企业而对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等串联起来的功能网链结构。市场环境下,现代企业的生产、流通往往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供应链本身往往较为复杂,不仅涉及多个主体与环节,还涉及不同要素,存在主体、要素等的综合交叉情况。而且供应链往往具有动态性,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面向用户需求进行有效调整。而供应链管理则是针对供应链中的要点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供应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物流管理、需求管理等。供应链管理需要以准确把握需求为前提,以生产计划为指导,通过对供应以及物流的调控实现有效管理,从而保障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有效运行,为上下游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支持。其中供应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起始及源头,是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外包协议等通过供应商流向中游的基础。生产计划管理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具决策性的部分,需要对上下游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准确把握,综合考虑资源情况以及需求情况,科学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物流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中串联上、中、下游的部分,需要在管理中兼顾运输成本、仓储管理、运输效率等,尽量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切实提升相应的服务水平。至于需求管理则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客户需求,进而预测市场变化,并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重要条件的情况下推动供应链成本的切实降低。具体来看,供应链管理需要解决配送网络配置、库存控制、生产采购、供应合同、配送战略、战略伙伴、外包和离岸化、产品设计、信息技术、顾客价值、合理定价等关键问题,尤其要对采购、库存及配送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1]。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战略性强、集成化与规范化水平高、注重客户满意度的管理模式,其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无疑在提高管理质量方面更具优势。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同样和传统物流管理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信息及资源共享水平高。物流管理对信息流以及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然而在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中,由于各方主体的协作不到位、没有形成高度集中化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导致物流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共享较少,相应的物流管理水平并不高。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上的各方主体协同合作,在高度集中化、规范化的战略同盟关系中及时分享相关信息与资源,能够大幅推动物流管理水平提升。其次,协同合作性增强。协同合作对物流管理的高水平落实而言有着巨大影响。各方主体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体系中并没有构建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缺乏有效的协作渠道,导致相应的协同合作难以落实到位。而供应链管理背景下,各方主体形成战略同盟关系,同时链内物流、资金流以及现金流能得到有效整合,不同环节、业务的主体、部门也能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和渠道进行高效交流,进而共同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提供支持。再次,减少库存和控制成本。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链内成员共同对物流网络进行规划,并在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基础上调整库存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库存,避免库存积压问题,有利于资金的流动。而且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能够在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物流成本的控制,在协调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包装成本、装卸搬运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基础上降低整体成本[2]。最后,提高时效性与动态管理水平。物流管理中的安全运输基本已经得到解决,而提高时效性则成了优化物流管理的主要方向。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能够借助电子化、信息化、智慧化的优势,消除多余环节的同时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以及物品处理速度,从而实现时效性的提升。另外借助物联网等能够对物流进行实时监控,还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或者爆发的各种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动态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需要以健全的组织结构体系作为支撑。然而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并不高,受限于资金、技术等难以构建完全契合自身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使得相应的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供应链管理优势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大型企业同样面临着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主要体现于权责划分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不高等方面。
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物流管理中,部门之间衔接与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这是实现链式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存在一定问题,缺乏便捷、可靠的沟通平台及渠道,同时各部门在物流管理中的业务工作衔接也不够流畅,进而影响包括装货、运输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开展,物流管理效果难保障。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部分企业依旧沿用传统物流管理制度,并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调整与优化。这直接导致制度和实际情况脱节,并不能有效发挥制度在指导、规范及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另外企业文化对物流管理的影响同样巨大,制度与文化具有明显的互促作用。企业没有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优化文化建设,并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的增强,难以推动企业文化在物流管理中的有效渗透。
虽然供应链管理环境为各种先进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条码技术、电商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但是目前这些先进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较为浅层的水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技术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并构建自动化、智慧化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应当向网链模式发展,进而提升物流管理的战略协同性,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良好衔接与合作。对现代企业而言,传统物流管理包含采购、加工、库存、生产、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并且是由上游到下游依次完成各环节的相关工作,往往只能形成链条管理模式而非网链管理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的集中化、一体化程度较低,相邻环节间有较强的联系性,但是不同主体、环节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则较弱;另一方面是整个物流过程缺乏可逆性,并没有形成以生产为核心的可逆式管理体系,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都是单向流动,难以反过来为相应的管理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能在构建战略同盟关系的前提下实现高度集中化发展,各方主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而复杂,物流平台、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往往都具有极为明显的交叉性关系[3]。通常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各个主体以及环节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复杂网链结构,能够很好地实现相互协作。
图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流程模型图
在发展物流网链管理模式的进程中,各方主体需要积极联合起来,共同打造战略同盟,共同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有效共享,在明确各方权责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物流流程进行合理优化,真正构建起一体化物流管理体系。物流网链管理模式中,应当以实现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物流的协调同步为重要目标。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中,供应、生产及销售物流虽然具有一定联系,但是往往是较为简单的上下游关系,即只有供应物流到位后才能进行生产,进而推动生产物流运作,生产出产品后再推动销售物流运作。这意味着各物流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情况,销售物流不可能和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实现同步,相应的物流时效性必然难以得到明显提升。而在物流网链管理模式中,强调信息与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以及强调供应链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能够实现对物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有效整合、实时处理,进而形成以生产物流为核心并协调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的同步运作模式,大幅提升物流管理时效,同时实现物流成本的切实控制[4]。另外可以发挥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化的优势,提高物流管理敏捷性并支持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开展。
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物流管理对高素质专业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一方面,对不同物流环节的专业技术型操作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如叉车员、物流仓管员、物流操作员、采购物流储备专员等;另一方面,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在简化物流程序、强化网链管理的情况下大力培养物流操作主管、供应链主管、物流运营经理、物流总监等。针对新形势下的物流管理实际情况,明确相应的专业人员综合素养要求,基于此合理调整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方案,联合高校创新物流专业建设发展路径,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需要积极创新物流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从而通过硬性与软性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物流管理的有效变革及优化。在强化部门间的衔接与合作、精简物流管理程序的前提下,对相应的管理权责进行重新调整,合理划分,将具体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岗位,同时构建高度可行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为各部门协同合作并加强物流管理奠定基础。规范具体的管理程序,严格要求所有人员按照制度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强化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践行制度为基础的良好文化氛围。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着重建设全员参与、多方配合、网链管理、信息共享、履行责任的良好企业文化,助力物流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落实。
对集中化平台进行建设,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建设统一的物流公共基础平台,该平台不仅包含综合门户网站、数据交换中心以及公共服务模块,还直接与各个应用服务平台相连,能够提供包括货物运输实时查询、物流追踪、资源交易支持、智能订仓与配载、供应链管理、市场分析等在内的各种应用需求。而该平台的有效建设需要包含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以及应用层4 部分。其中感知层是最基础的部分,其作用在于通过感知设备、技术等获取物流信息;传输层则是传输信息的部分,实现数据交换中心与各设备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数据层则是串联整个平台的关键部分,是支持各项功能与服务得以实现的核心部分;应用层则是直接面向各主体如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应用平台,提供不尽相同的功能服务。在建设感知层时需以建设物流通道、节点为基础,并应用红外感应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RFID 技术等对物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5]。建设传输层则要充分运用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尤其要发挥5G 网络的优势和价值,为数据的传输奠定根基。建设数据层需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需要,完善相应的数据保存、分析、处理和利用体系等,并实现各部分数据的有效传输与交换。建设应用层则需要面向不同主体,针对性地健全和优化应用功能,实现物流管理的数据共享及业务协同。另外平台建设还需要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及保障,如技术保障、装备保障、产学研保障、组织保障、标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等。
针对目前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物流管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够广和深的现象,需要通过探索智慧物流构建与发展路径的方式加以改善。智慧物流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是集产业链与供应链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是新时期推动物流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的关键,同时也是各种先进理念、技术、方法与传统物流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智慧物流的建设应当以物联网的应用为基础,构建全面覆盖的信息网络,应用RFID 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视频、5G 通信技术等,建设具有统一标准的智慧物流系统,从而为相应的信息共享以及智慧应用奠定基础,从基层保障智慧物流建设的有效性。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融合发展,大力建设物流企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以及物流外包信息区等,全方位支持智慧物流系统的运作和应用。而大力探索智慧物流网络融入社会物联网的可行路径,则能进一步拓宽智慧物流覆盖和服务范围,真正做到全面连通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与客户,为实时查询功能、产品信息追溯功能的大范围使用奠定基础。将包括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 技术等在内的先进物联网技术集成到智慧物流系统之中,同时积极创新相应的应用模式,则将成为推动智慧物流水平提升的巨大动力。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对具体目标进行分解并采取分步实施措施,积极创新应用并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地逐步扩大智慧物流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引导并坚持市场运作,则是保障智慧物流发展质量的基本原则。
综上可知,供应链环境的形成使得传统物流管理迎来了创新改革的良好机遇。在积极创新和优化物流管理模式的进程中,应当以理念更新为前提,以组织结构优化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制度与文化建设为辅助,以集中化平台建设为纽带,以智慧物流发展为方向,全方位改善物流管理,促进相应的管理水平多维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