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鹏,唐 凯,祁晓宇
(沈阳化工大学体育部,辽宁 沈阳 110142)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新的视角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定位,诸多体育政策文件的先后出台,不仅彰显了国家新发展理念在体育发展中的践行,更是开启了体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局面。随着体育地位的提升,体育工作所肩负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使命也更加艰巨,尤其是关乎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诸多的改革举措,旨在通过促进体育运动的参与,提升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这些改革举措在提升家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认识和行动的同时,也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各类社会体育俱乐部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必须正视行业发展所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体测工作的重视。然而,健康水平的长效提升属于多因素作用机制,对测试结果的功利性认知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当前,体育运动技能掌握与身体素质的关联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细化到相关的文件当中。继“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容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也成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重要目标。可见,体育技能掌握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无论是在师资、场地还是在课程开设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些文件内容为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严峻现状,反映了以学校单一主体为主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模式的弊端。在多元主体参与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诉求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治理的政策支持也在不断完善。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赛事体系及体育社会组织等角度对深化体教融合的举措给出了相关意见,并提出“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的建议。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文件的出台,形成了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的政策保障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在体教融合政策机遇驱动下,借助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弥补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的短板,以多类型青少年体育组织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必将成为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形式。
为更好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地推进,也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相关文件形成了共同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的支撑体系。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重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利用课余时间也成为重要的工作重点。在学生全面发展改革的指引下,不仅学校从课后服务角度解决了学生的校内体育学习需求,针对学生校外体育参与,许多家长的体育培训需求也有了显著提升,这无疑为体育培训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场地设施不仅是体育运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对于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来说,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场地条件等因素,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就社会体育场馆现状来看,学校场地设施对外租赁较少,当前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一般依托现有体育场馆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与日俱增的全民健身需求下,场地设施更显捉襟见肘。许多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也尝试将旧厂房进行改造,但是场馆环境和场地条件有限,安全隐患也较为突出。
专业化的技能教学是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则是技能教学的保障。由于行业准入机制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都是雇用的临时教练员,不仅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而且教练员流动性也比较大。此外,还有一些培训是以个人形式开展的相关体育教学培训活动,培训主要依靠教练员的个人能力,缺少相应的教育培训要求。再加上很多家长对体育技能的习得水平缺乏了解和判断,不利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体育培训教学的难度还是教学目标的设置,都远低于成年人群,许多青少年培训的从业者也由此产生了青少年体育培训就是让青少年玩得开心的片面认知。这些从业者更多看到的是青少年体育培训的低门槛和巨大利益空间,并未认识到课程教学对青少年长远发展的筑基作用,更缺乏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融入,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功能的发挥。
当前,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行业市场的粗放性特征明显。一方面,由于受场地设施、大众认知度以及学校考核内容的影响,体育项目开展重复性较高,覆盖面欠缺;另一方面,行业准入标准和培训项目指标体系的欠缺,对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服务水平的有效规制不够,不利于体育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
体育场地的有限性和经济的差异,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区位格局。就行业的发展来看,缺乏能够辐射全国甚至区域性的体育技能培训品牌,体育培训主体属地化运行、散碎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当前,除了体育场地主体管理者利用其场地条件优势提供相应的体育技能培训外,许多社会人员也通过体育场地租用开展体育技能培训。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体育改革的根本要求。随着体育治理参与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也势必成为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积极定位,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托政府部门的培育举措。随着体育强国和体教融合等国家战略的出台,国家相关部门要立足于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长远发展进行谋划,在完善行业准入机制、提升体育服务产业标准化程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推动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孵化基地等方式,降低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运营成本,真正将培育举措落到实处。
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也必不可少。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是一个多部门协同管理的行业领域,而当前的行业治理也多以指导性为主,需进一步明确监管体系,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区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建立健全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切实规范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秩序。
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从业者要正视行业自身发展短板,从长远发展角度完善项目培训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等规划。结合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要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和项目内容,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服务需求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方向。结合国家出台的有关指导性建议,切实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建成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构建体育服务产业供给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体教融合的深化、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还是“三大球”振兴发展,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都是重要的工作举措,发挥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也应积极提升自身发展格局,认清新时代体育发展赋予社会体育组织的任务,积极承担社会使命,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依托运动技能培训服务,构建培训、训练、竞赛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国家各项体育战略的推进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许多文件提出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的建议,这为学校与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资源互通提供了新思路,不仅能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相关教学服务,同时通过合作形式的创新可盘活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所需的场馆等资源。针对“双减”出台后学校课后体育活动开展暴露的学校师资局限性的现实矛盾,推进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互通的落实仍需进一步的指导。在实际的推进中,相关部门还应形成实际性推进举措,结合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互通形式的创新试点,形成校内外衔接有序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进入新时代,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深化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肩负的社会使命为方向,更好地满足青少年健康需求,真正发展成为我国体育的发展 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