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让爱被看见
——家校共育的工作模式探索实践

2022-11-04 03:24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冯梦寅
华夏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亲子心理健康家庭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梦寅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发现启动家庭工作,指导家长改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各个学校都开始了家校协同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开展上课、咨询、团辅、宣传、学科渗透等学生层面的心理健康工作。

开展家校协同工作,可以大面积地覆盖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互相发挥作用,达到互补,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同时,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各个家庭的自身资源和特点,将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转化和发挥成个体优势,成为学生成长系统的重要支柱,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原本的知识传授、技能技巧,不可能让未成年人很好地理解和改变,但家庭系统的学习、成年人的理解,往往可以从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等内在因素发生改变,融入整个学习、生活系统,对孩子的一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比单纯的三年、六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效果明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和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为孩子一生幸福做奠基。

本文通过梳理日常生活中学生、家长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后疫情时代亲子关系的特点,找到问题根源。尝试运用心理戏剧、专家讲座、亲子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看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实现爱的流动。在工作模式的探索中,思考未来的工作方向。

一、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问题严重

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经常要面对很多学生和家长。一次小C的母亲很困惑地问我:“老师,你说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效率呢?写个作业磨磨蹭蹭,我每天都盯着他,一再催促,就是在那里磨磨蹭蹭,上个网课也是注意力不集中,我就不能离开他……”而当我看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却说:“老师我又不是犯人,我妈天天盯着我,稍有不如意,就是一顿念叨,什么‘为了你好’‘想当年我怎么样怎么样’……真烦人……”

这样的家庭对话在初中阶段并不少见,家长指责孩子到了青春期越来越难管,孩子回家不爱说话。怎样可以让这份关爱被看见呢?我想这就和医生问诊是一样的,首先需要的是找对病因,这样才可以下对药。

第一,大家还记得曾经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里的周春红吗?也就是男主人公朱朝阳的母亲,因为离婚,母亲周春红生活失去了依托,所以将儿子活成了自己的希望,她要求儿子绝对服从自己,将孩子牢牢控制在手中。这样的父母显然是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断放大个人的焦虑,希望通过控制孩子的成长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大家记得那个“学霸”吴某某被问及杀人动机的时候,他竟然说“杀了她是一种伟大的成全”。如此可怕的语言,源自一个只关注孩子学业,却让孩子的内心空到没有灵魂的家庭。可能他的父母也是从小源于这样的家庭教育获得了成就,而传承了这样的教育模式吧。

第三,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过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大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走到如今的地步?”这种极度溺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第四,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父母教养方式不同。举个例子,比如玩手机游戏,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通常认为先放松玩一会儿,会有助于专注地学习,而母亲则认为可以先专注地完成学业,之后再进行放松,或者角色反之。这样的家庭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一致,不仅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还会钻了空子。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长期的亲子共处,使得很多家庭都出现了各种沟通问题,表面上是由于疫情期间,长期居家生活,而实际上的根本原因是几个问题没有处理清晰:

彼此的内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往往在家庭中,出现亲子矛盾的时候往往是父母希望孩子们听话、爱学习、自理能力很强,并且在孩子出现错误后,通过父母的提示能够马上停止不合适的行为。一旦孩子出现任何反抗行为或语言,马上镇压。而孩子们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逐步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的个体意识,经常会对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置之不理或据理力争。这种冲突虽然常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却不是对立、不可调和的。

(一)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缺乏方法

这里面的亲子沟通技巧缺乏,存在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缺少必要的亲子沟通。比如,很多咨询过程中,孩子提到父母要么粗暴对待,要么玩手机,要么工作忙基本不见面,总之很少见面,更谈不上交流。另外一方面是不会沟通,很多父母愿意和孩子们沟通,但苦于没有方法,所以往往沟通结果差强人意。

(二)青春期碰到更年期,情绪管理不足

还记得小A的母亲第一次到校咨询,没说几句,就提道:“老师我可能也是人到更年期了,情绪不稳定,又赶上孩子青春期,家里简直是鸡飞狗跳。”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两种特殊时期的人们由于生理原因情绪不够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很多人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认为我就在这个时期,情绪管理有问题是正常。同时我们也发现,孩子的成长就像家长的镜子,孩子习得的情绪表达多半源于父母或直接教养人。

二、用心理戏剧,让爱被看见

还记得一次咨询时,我问家长:“你最怕孩子说什么?”家长的回答是:“我们最怕孩子什么都不说。”这位父亲也尝试和孩子沟通,比如:“学校生活怎么样?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回答基本都是:“挺好的,就那样。”很多来咨询的爸爸也很无奈,觉得自己走不进孩子的世界。类似的尴尬,在初中家庭里并不少见。

我们通过咨询方式,首先帮助家长看到双方的爱,走进彼此的内心,如果父母一说话,孩子就嫌烦,真的要引起重视。提起2019年4月上海曾经发生的这起事件,现在依旧感到痛心。一位17岁男孩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遭到妈妈的训斥,跳下卢浦大桥。生命的消失、家庭的破碎,都在一念间发生了。我们通过播放当时的一段影像资料,把家长们带回原来的场景,通过道具,模拟了孩子的葬礼,很多家长都纷纷走上台,给孩子送上了一朵花,并且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情到深处,很多家长都在低语:“孩子,妈妈错了,没理解你,但往后的日子妈妈怎么办?”还有的爸爸说道:“希望你在那边的世界可以开心……”巧妙地运用心理戏剧的雕塑方式,给家长们一个吐露心声的机会。

之后的活动,我们仅仅是通过灯光、椅子、面具这些物品,打开了父母的心扉,把原来内心的想法和最初的爱表达了出来。利用心理戏剧,我们让家长发现原来爱可以恰当地说出来,也理解了孩子当时的心情。参加活动后的父母回家后都让曾经那份隐藏在心间的爱说出了口,爱是可以被看见的。

三、转换表述,让爱被听见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争论对错。比如,我们利用沙龙讲座,讲解冰山理论,告诉我们的家长调整肢体语言、表情,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转换语言的练习,比如,将“你总是这样吊儿郎当,还有什么未来”转换成“虽然这次做得不好,但总结经验,我们还有机会,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减少孩子对我们的逆反心理。

我们还帮助家长运用声音的音调,去提升觉察力,改善亲子关系,在沟通中彼此感受爱。有的家长在反馈表中说道:“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沙龙活动,我忽然有了幸福的感觉,内心更加平静,也更有力量。”

沟通是双向的,比如,初一上半学年的“看见期待,积极沟通”,这节课上我们会透过父母看似不太和善的语言,去感受父母的爱与关心,教给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要,学会协商与理解,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已经慢慢长大,彼此间都需要学会用语言表达爱。

课后我们希望孩子们回去尝试应用沟通三部曲的方式去和爸爸妈妈沟通,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主动谈及:“当爸爸妈妈听到我说内在需要,而不是单纯表达情绪的语言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我们可以好好说话沟通了,没有一张嘴就是吵架。”看!我们的孩子多么期待与父母好好说话,爱终于被听见。

四、正向传递,彼此回馈爱

在《哈利·波特》丛书中,有种神奇生物叫作“博格特”,它能够看透人的内心,变成你最恐惧的东西。而打败或者杀死博格特的方法,就是使用魔咒将它变成一个滑稽的东西,你笑得越欢,它死得越快。

在心理学中我们管这样的方法叫作调动次感元。在咨询过程中,比如,学生说道:“有个人惹我生气,一想到这个人,我就怒火中烧,但我真的不希望被她影响心情,怎么办?”我们利用次感元,帮助她回想那个不舒服的人或画面,包括对方的表情、说话的内容、声音的大小,尽可能丰富地描述当时的图像,留意自己的情绪、感受当时的感受。然后针对图像,将它变成黑白,调小,或者拉远距。接下来使用我们的“魔咒”,把对方的图像打扮得可爱、搞笑、滑稽等方法,并且配上一些开心的声音、好听的歌曲等,不断调整、重组。最后重新打量全新的图像(包括声音等其他细节),留意感受、转移注意力,观察自己的感受变化。接下来我们还会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回忆一件高兴愉悦的事情,如果有的说到家庭旅游、亲子共同完成的美味食物、一起看的电影等进行细致描述,把图像放大、变亮,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不断强化这个画面,找出内在感觉升起的地方,带着这些感受去彼此摆脱负面情绪,彼此回馈爱。

针对家长,我们学校师长论坛邀请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的家长导师丛钰潼老师开展了“解密青春期养育——用沟通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的沙龙学习。丛老师由正面管教养育准则引入,提出了“用倾听,代替唠叨;用共情,代替说教;用启发,代替命令;用鼓励,代替赞美”这四种激发孩子内在力量的方法。互动小游戏、角色换位体验、故事分享、正面管教工具箱等生动的体验式活动让家长们耳目一新,重新思考和孩子的关系,并切身体会到如何做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正确沟通。

亲子间和谐相处,是每一个家庭喜闻乐见的。就像这次暖暖的女神节,孩子们通过节日送祝福的活动,用贺卡的方式主动表达了和妈妈发生冲突后的歉意,妈妈也对自己的不冷静表达了悔意。“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正向传递,让我们彼此都能回馈爱。

总之,以前传统的生活模式,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精神需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由此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是建立在彼此一致,彼此了解的基础上的。“亲其师、信其道”,家长和学校都是孩子的老师,彼此能够一致,对于自我同一性整合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幸运的。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关于成长的困惑,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是存在共性的,通过家长讲堂、亲子工作坊等方式,提供知识理论和自我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家长进行内化,是此次系列工作的一个成功方式。家长的高度配合和迫切的需要,使得学校、家庭、学生个体三方形成了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也是此次工作的收获。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工作方式,以满足更多学生、家长的需要。

猜你喜欢
亲子心理健康家庭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