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维廷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农业生产综合服务队 山东泰安 271502)
羊腐蹄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同时组织局部会表现出坏死。对羊进行养殖时,此类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很可能在羊群中快速发展,具有比较严重的危害性。疾病产生主要因为很多养殖者没有将科学合理的养殖及管理方案构建起来,活动中羊群蹄部受到一定损伤,而此情况下会有很多坏死杆菌侵入到伤口部位并进行大量繁殖形成毒素,最后导致羊出现腐蹄病。疾病在临床中通常可以表现为蹄部发生病变,患病后羊只的行走会遭受一定影响,甚至还会对其正常生产造成阻碍,当疾病发展到较为严重时会出现蹄部坏死,同时卧地不起,并伴有蹄壳脱落等情况,在没有得到科学控制的情况下病原会逐渐转移到机体,最后导致其他器官和脏器出现病变,使个体临床症状趋于复杂,甚至还可能导致羊死亡。在传染性疾病中此疾病发病率较高,一般较多发生于潮湿环境下,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发病率已超过30%,为了对此疾病流行进行科学控制,必须对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全面掌握,深入挖掘疾病产生原因,并利用科学防控措施对疾病蔓延进行控制,避免威胁羊只健康并导致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疾病不具备明显的季节限制,全年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对引发疾病的坏死杆菌来说其生理特点相对较为特殊,一般较多发于潮湿环境和夏、秋季节。每年夏天和秋天因为外界降雨较多,如果羊圈没有良好的通风性,很可能导致圈舍内形成高湿高温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卫生条件会逐渐变差,导致坏死杆菌大量繁殖蔓延。疾病病原可以入侵各个年龄段的羊只,但具体发病率会因羊只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随着羊群年龄下降易感性会表现出升高状态,同时显著提高羊的死亡率,如果通过科学管控可将发病率降低,一旦发病产生的危害依然较为巨大。疾病的流行与发生通常和个体体表的创伤存在一定关联。进行养殖时没有比较优异的卫生环境,同时舍内杂物异物没有及时清除,很可能导致羊只进食或活动时体表遭受创伤,如果伤口较深、同时面积较大,在没有及时消毒处理的情况下很多病原菌会快速入侵局部并形成毒素,最后会导致个体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疾病的产生和饲养环境的卫生程度存在一定关联,没有及时清理室内污水和粪便并导致尿液与粪便堆积成水塘,会严重污染羊圈的卫生环境,尤其在此环境中活动会导致蹄部在泥水中长期浸泡,随着时间推移蹄部的角质会逐渐软化甚至开裂,使坏死杆菌有了可乘之机对蹄部进行侵染。此外圈舍规划建设不到位,部分尖锐物品出现于圈舍内,羊只正常活动时很可能被这些突起物或尖锐物碰伤蹄部,最后导致局部遭受坏死杆菌感染。如果没有合理搭配日粮也可能导致饲料的钙磷比例缺乏科学性,没有足够的钙磷含量可能导致个体发育不良,最后提高了腐蹄病发生率。在日粮中如果没有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羊只腐蹄病发生率升高。每年进入夏季和秋季后,因为天气比较炎热,同时相比其他季节降水更多,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坏死杆菌可更加快速的繁殖发展,最后侵入蹄部松软的角质层导致羊只出现腐蹄病。
和其他疾病相比腐蹄病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都在14d 左右,最短的个体时间可以在3d 左右。当疾病症状逐渐出现后会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导致羊只出现跛行,甚至部分个体无法正常行走。因为发病后会在蹄部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急性皮炎情况,所以一般此部位会出现难以忍耐的瘙痒,此时羊会不断进行摩擦并使用蹄部刨地,此情况会导致蹄部的病变逐渐加重,对治疗十分不利。疾病出现后部分个体会将蹄部抬起无法正常落地,甚至还会出现跪地前行的情况。在采食量方面,发病后会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机体也会显著消瘦甚至可能发生腹部水肿。多数羊只通常都为单只蹄发病,通过对病变部位进行观察,可发现蹄冠和蹄前等部位出现红肿,用手进行触摸会有明显的感觉,而此状态下通常局部会出现疼痛,表现出拒绝触碰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出现红肿的蹄部会逐渐溃烂,用手对此部位进行挤压会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从其中流出。
此疾病病菌通常由伤口侵入,在皮肤组织中大量繁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毒素。随着时间推移,毒素大量堆积后,局部组织会出现凝固性坏死。已病变的组织,会继发腐败梭菌、链球菌等细菌。很多患病个体组织都具有一定典型病变,内脏组织都存在坏死病灶。如果羊只出现死亡,对其进行解剖后,可发现存在胶样浸润,胸腔、腹腔被打开,内部有大量积液。个别器官在胸腔内粘连,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同时在肺脏的表面具有圆形、灰白色结节。横切肺脏病变组织后,可明显发现切面干燥萎缩。患病个体肺脏呈现一定肿大情况且肺脏表面出血点较多,淋巴结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部分个体具有较小的坏死病灶。
展开实验室诊断前,必须针对蹄部组织进行全面消毒、清洗。按照羊只表现出的症状、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初步判断具体病情。具体进行诊断时,深部采集患病个体的坏死组织,还可采用已死亡个体的病变组织,组织样本常规涂片染色,然后展开镜检。通过镜检确诊致病菌形态是某一种致病菌。然后在厌氧肉肝汤和几种常见培养基中接种病料,全面展开细菌的分离、培养。挑选出典型菌落生化鉴定。基于最终结果,判断致病菌的种类。
此类疾病传染源通常会在羊群之间快速传染,短时间内会形成很大规模。所以,进行养殖时,如果发现此类疾病,必须将疑似患病、已患病的羊只隔离,对羊的具体状态进行全面观察并加强圈舍的消毒与清理,以此有效阻断病原传播避免出现大规模暴发。患病羊只须在卫生和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安置,避免恶劣的环境导致病菌快速滋生。然后针对病羊展开病菌分离和鉴定工作,通过得出结果促进疾病的治疗。
如果有个体疾病情况比较严重,必须根据发病情况针对性治疗。首先,坏死组织、腐烂流脓部位,需用小刀进行割除,直到可以清晰观察到干净创面为止。然后使用消毒液冲洗患处,并对外层加强防护,病菌使用绷带进行阻隔,提高治疗效果。按照患病个体的具体情况,每3d 左右可对其应用6%甲醛或10%硫酸铜蹄浴。完成此操作后,将2%甲醛纱布塞入伤口部位,并进行包扎处理。如果疾病症状较轻,使用上述措施治疗3 次左右即可痊愈。如果疾病严重,同时部分个体出现继发性感染,不但要将治疗时间增加,还需在此基础上使用抗生素注射治疗。
已经发病个体可使用链霉素和青霉素进行肌内注射,按照具体的疾病程度治疗频率为2~3 次/d,连续对病羊治疗5d 左右,此过程还需严密观察病羊的具体情况。另外还可采用中药桃花散进行治疗,取250g 大黄,煮沸10min 将500g 陈石灰加入制作而成,在患病部位均匀涂抹,桃花散具有散血消肿和生肌止痛的功效,还可避免疾病再次加重促进机体健康恢复。通过中药进行治疗时还可用枯矾、龙骨各30g,乳香24g、乌贼骨15g,研成细粉在患处进行均匀涂撒,以此有效实现止痛和祛毒的目的。
为了避免此疾病大面积流行,养殖环境的调控给予足够重视。密切观察羊群健康情况,如果个体发生创伤、损伤,消毒处理工作要及时落实。进行饲养时在活动区域内要将突起物和尖锐物品清除,整个养殖环境避免阴暗潮湿,养殖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使羊只抵抗力提高,另外在夏季要及时消灭羊圈内的蚊虫。如果有疑似患病个体或已经发病,要将其单独隔离并向相关部门上报,通过诊断后要将发病个体快速转移,避免其他健康羊只遭受影响。
此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同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饲养环境阴暗潮湿是最主要的疾病发生因素,所以进行养殖时要保证羊舍具有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活动区域避免出现各类凸起或尖锐物质,避免羊群活动时出现损伤导致病菌侵染机体。另外还需将羊的身体检查工作做好,保证周围环境干燥清洁的同时对卫生消毒工作进行强化,让传染源被有效切断,以此可有效提高腐蹄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