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畜牧兽医站 青海海东 810799)
这些年,随着牦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很多农牧民群众习惯养殖犬科类动物来看管牛群,牛群与犬科类动物接触的频率大大增加,从而造成了包虫病的传播蔓延。防控不及时还很容易造成包虫病由牲畜群体向着人类群体传播,威胁到周边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严格落实牛包虫病的诊断方法,然后采取针对的治疗措施,对患病牛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从2020 年的11 月份到2021 年的3 月份,一牦牛养殖场陆续出现了一种传染性疾病,患病牛大多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症状,在圈舍当中不断地做转圈运动,或者头部抵住栏舍向前推进,有的患病牛一侧视力逐渐减退或者逐渐失明,有个别患病牛的双目失明。通过对患病牛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能够发现虫体寄生部位呈现颅骨突起或者变薄的现象,其他患病病例的颅骨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养殖户不知道是哪种传染性疾病,随即将病情上报了当地的兽医站。兽医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能够发现该养殖户在圈舍周边养殖了两条当地的土犬用于看管牛群。同时采用放牧养殖管理模式,放牧场地周边存在很多野生犬科类动物活动的痕迹,并且还能够看到大量粪便存在。该养殖户只进行了每年春秋两季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种,连续两年没有对牛群进行有效的驱虫处理,并且养殖场的卫生环境不良,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养殖户将整个牛群混合在一个圈舍当中集中养殖集中管理。随即对病死的牦牛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能够发现大多数牦牛主要以脑部组织病变为主,有少数的牦牛除了脑部组织出现病变之外,肺脏和肝脏组织也会存在少量的囊泡。包囊突出于脑组织表面在脑组织浅部,通过对包囊进行仔细的观察,能够发现存在两层结构,内部存在了很多清澈的液体,包囊表面会附着有很多的头节。结合上述的临床特征,初步判定为多头蚴感染引发的脑包虫病。
包虫病又被称为脑多头蚴病,成虫为多头绦虫,成虫长度在50~100cm,全身是由200~500 个的节片组成,成熟的节片呈现长方形。犬科类动物是脑包虫病的终末宿主,当脑包虫发育成熟之后,以孕节片的形式脱落夹杂到粪便当中,随着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形成具有侵染性的虫卵。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季节性,主要在犬科类动物活动旺盛期高发。任何牛易感性都很强,特别是一岁左右的幼龄牛感染该类寄生虫疾病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最为明显。当前在很多放牧地区,由于存在很多野生犬科类动物活动,再加上养殖户的管理不当,养殖环境当中存在很多犬科类动物排泄的粪便,牛群与这些粪便接触过程中,很容易通过饮食渠道吃入寄生虫虫卵,从而造成包虫病的发生流行。
牦牛受到包虫病危害之后,首先会出现轻微的发热症状,食欲不振,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但这个症状会逐渐消退,如果没有进行仔细有效的观察,常常会错过最佳的药物防治时机。在放牧养殖管理过程中患病牛经常会表现出向前冲撞、向后退或者做出转圈运动,摇头运动。当患病牛脑部组织的包囊数量逐渐增加或者逐渐变大之后,会压迫神经组织,患病牛会出现急性发病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最高41℃,呼吸急促,不断亢奋,在原地做出转圈运动,几天之后转化成脑炎,进而出现死亡。部分抗病力较好的牦牛则会向着慢性发病转变,在慢性发病过程中,由于脑包虫囊泡寄生在大脑组织,如果没有对周边的神经组织产生压迫,部分患病牛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包囊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增大,对周边的神经组织脊髓造成压迫,从而表现出相应的神经症状。通过对病死病例进行认真细致的解剖,能够发现大脑表面会出现很多大小不等的囊泡,有的呈豌豆大小,有的呈现鸡蛋大小,对囊泡进行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内部充满了透明的液体,内膜会存在很多白色斑点状的头节。
在开展临床诊治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患病牛群进行有效的分群处理,将症状相对较为轻微或者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牛群单独隔离,并做好针对性的药物驱虫处理,一般选择使用吡喹酮片进行驱虫治疗,使用剂量分别为100mg/kg·bw,口服,每间隔一周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 个周期,同时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初次使用剂量为30mg/kg·bw,随后药物减半,使用2 次/d,连续使用3~5d,预防出现继发感染。对于存在明显神经症状,头部包囊严重突出的患病病例,采用常规的驱虫类药物往往不能够直达病灶,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段对患病牦牛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手术治疗之前,首先确定手术的具体部位。如果患病牛在圈舍当中呈现直线行走,双眼失明,包囊大多集中在大脑的前端,靠近中线。患病牛自由行走遇到障碍物阻挡之后,会用头部顶在障碍物上向前推动,头部先偏转于哪一侧表示寄生虫具体的位置在哪一侧。如果患病牛呈现转圈运动,双眼失明或者视力正常,转圈方向也就是寄生虫包囊的寄生位置。如果患病牛在圈舍当中呈现转圈运动,一侧眼睛失明,失明一侧与转圈方向一致,则虫体寄生在转圈方向的对侧。患病牛向寄生部位对侧转圈,由于包囊相对较大,囊液相对较多,寄生虫累及脑底部的视觉神经,根据视觉神经交叉原理,手术部位应在视力减退或者失明眼的对侧。在手术操作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预防脑血管出血,可以在手术之前注射止血剂,对手术部位进行剪毛消毒处理,然后局部进行麻醉,性情不好的种牛应该进行保定处理,并选择使用盐酸赛拉唑进行全身麻醉处理。患病牛侧向保定使患病部位尽量朝上,并对头部进行固定。选择使用手术刀在手术部位开一个切口,或者在骨质疏松变软的地方做一个U 形切口,切到皮下组织,但不能够划破骨膜,然后分离皮瓣之后,选择使用镊子或者止血钳进行固定。切开之后一定要做好彻底的止血,否则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血液进入到脑腔当中引发感染。根据头盖骨所在的骨质粒软硬不同,用解剖刀或者圆锯在骨质上开一个小孔,直径在5~8mm,如果切口部位正确,就会突出硬脑膜,颜色呈现青灰色,如果包囊位于硬脑膜下挑破脑膜之后,就能够发现包囊呈现透明状。但包囊多在脑髓当中,此时脑髓也呈现青灰色。确定好包囊位置之后,避开软脑膜上的血管插入针头,然后从针芯当中就会流出液体,将针头小心地向两侧转移,扩大管道然后在脑髓上划一个小切口,附近软膜上如果有血管应该小心避让,避免引发出血,当包囊当中的部分液体吸出之后,可以将囊壁吸附在针头上,旋转带出包囊。包囊取出之后应该彻底止血,选择使用脱脂纱布,吸干手术部位的液体,滴入少量的青霉素溶液,皮肤上的切口进行结节缝合,涂抹上磺胺嘧啶软膏,并使用绷带进行保护处理。手术结束之后,由于颅内的压力逐渐下降,血液向外渗透,会造成脑组织水肿,导致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反射性的引发脑炎症状和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的患病牛手术之后体温迅速升高,出现脑炎现象,兴奋不安,停止数分钟之后又会继续出现兴奋现象,如此应该选择使用氯丙嗪300mg,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10%磺胺嘧啶钠100mL,VC 2g,酚磺乙胺20mL,一次静脉注射,如果症状未减轻,选择使用硫酸镁400g 加水3,000mL 灌服,选择使用氯丙嗪250mg 肌肉注射。通过使用高渗溶液和下泻的药物,能够组织血管外渗,降低颅内压力,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加速脑组织的恢复。
综上所述,包虫病是高海拔牦牛放牧养殖期间比较容易发生流行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疾病,该种寄生虫疾病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其中犬科类动物在其中传播流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虫病的发生流行会对牛群的健康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污染的手段,威胁到周边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实际的养殖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当地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户全面参与到防治工作当中,提高重视程度,充分掌握包虫病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具体的发生流行特征,从综合角度入手,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当出现患病牛之后,应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将包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