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来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1)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属于极其重要的管理环节,通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能够避免生猪出现死亡和发病的现象,为生猪发育提供合适的环境。猪坏死杆菌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受到坏死杆菌的影响,细菌入侵到生猪体内会使其出现相应的症状,结合发病位置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疾病类型,如坏死性皮炎、口炎、鼻炎、肠炎,病变位置出现坏死的现象,皮肤或者皮下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消化道系统的黏膜区域也容易受损。
坏死杆菌是导致该疾病发病的主要细菌,该细菌周身没有鞭毛,处于不运动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分布在多个不同的区域。坏死杆菌无法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常规消毒可以将细菌杀灭,或者可以利用高温进行细菌消杀,90℃的热水在1min之内就可以让细菌失去活性。当生猪感染坏死杆菌后会通过坏死位置的分泌物或者皮屑向周围环境排放细菌,如果在生猪的外部存在伤口则会增加细菌的入侵几率。坏死杆菌在温度高、湿度高的环境下更加容易繁殖,因此夏季出现猪坏死杆菌病的几率最高。生猪出现应激反应、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会增加该疾病的出现几率。
该疾病经常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会使生猪体表的皮肤组织出现坏死或者溃烂,皮下组织也会受到影响,经常在体侧、头部、脖子以及大腿等位置出现坏死症状。在发病前期阶段,疮口面积较小,难以及时发现,细菌在不断繁殖之后毒素会在皮肤表面持续扩散,感染的区域出现肿胀,并且会结痂,虽然较为明显,但是不会出现热痛的现象。症状愈发严重后皮下会出现坏死灶,内部组织腐烂,发出较为恶臭的气味,在症状外部存在渗出。如果感染症状较为严重,很有可能会导致穿孔,体腔和外界出现相通的现象。部分病猪的内脏也会受到坏死杆菌的影响和侵袭,导致病猪身体温度大幅度上升,增加病猪死亡几率。
坏死性口炎经常发生在处于哺乳后期阶段或者保育阶段的仔猪,当仔猪感染坏死杆菌后体温有所上升,粪便较为稀薄,整体进食量受到影响出现下降的现象。口炎会让病猪的口腔内部出现疼痛症状,缺少采食的积极性,难以正常采食,吞咽功能受到影响。口炎也会让病猪的体温有所提高,消化系统内部的酶出现活性下降,使其进食的欲望受到影响。由于采食量不足,难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出现迟缓的问题,体重逐渐下降。随着发病不断严重,口腔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味,发病病程在7~21d 之间,如果属于急性发病,很有可能7d 内死亡。
鼻炎主要是由于坏死杆菌入侵鼻部黏膜所引起的疾病,在鼻腔内部出现溃疡症状,外表带有伪膜,其颜色为黄白色。部分情况下会蔓延到其他部位,例如支气管、肺部都有可能受到细菌的影响。炎症不断地对发病部位进行刺激,会导致病猪出现咳嗽的症状,部分病猪肺部系统发病会使其咳出分泌物,呼吸道产生疼痛的症状,病猪较为痛苦。腹泻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会使病猪的身体迅速消瘦,发病严重甚至会出现死亡的问题。
该疾病属于继发性疾病,感染猪瘟后极其容易发病,具体原因在于以往坏死杆菌在生猪身体内部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感染猪瘟病毒后会打破肠道系统内微生物的平衡性,给肠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加快了坏死杆菌的繁殖速度,产生较强的毒性作用,从而导致肠炎问题的出现。在患病后病猪的腹泻症状较为明显,身体会在短时间内消瘦,体重持续减轻。通过对病死猪解剖检查,可以发现胃肠道系统内出现溃疡病灶。
在进行诊断时结合流行病学以及症状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为了能够进一步进行明确诊断,可以分别在病变以及健康部位采集检测样品,通过细菌学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测,观察其内部是否存在坏死杆菌。或者可以利用小白鼠进行皮下注射试验,如果属于坏死杆菌,则接种位置会出现坏死的现象。
坏死位置需要及时清理,保证在病灶区域不再存在其他的坏死组织,直到出现新的肉芽组织。在清理过程中生猪会出现疼痛的感受,会引发生猪反抗,此时可通过局部麻醉来减轻生猪的痛苦症状。在完成创面清理之后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溶液的浓度保持为1%,之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在损伤的区域涂抹碘伏,可以有效避免后期出现感染的症状。部分病灶所在的位置较深,在清理过程中存在难度大的问题,为此可以利用高锰酸钾对病灶的位置进行冲洗,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再使用过氧化氢,当创口出现冒泡的现象时则代表清理有效,并对坏死的组织做好最终的清理工作。
为了避免出现复发,将纱布拧成条状,纱布上撒布一定量的乳酸依沙吖啶粉,用镊子将条状的纱布放置在伤口位置,能够对坏死杆菌进行消杀,也可以控制后期出现继发感染的几率,增强伤口位置的透气性,为伤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加快病灶区域的修复速度。或者也可以选择生石灰作为处理药物,将其放置在创口位置,生石灰具有加强的吸水性,可以促进坏死组织分离,保证新生组织的干燥性,对于生猪后续的康复有着积极影响。
当生猪的皮肤出现损伤或者黏膜存在伤口,都有可能会受到细菌的入侵和感染,因此一旦发现生猪外部出现损伤后应当立即进行处理。在生猪养殖时由于养殖过密,生猪之间难免会出现打斗的问题,便会导致其皮肤出现各种不同的伤口。养殖人员应当增加巡视的次数,观察生猪的伤口位置,以此来及时对伤口位置采取处理措施,可以在伤口位置使用适当的甲紫溶液,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如果伤口面积较大则需要对生猪进行隔离,做好皮肤护理和抗感染工作后等待伤口恢复,恢复后将其放回原有的区域内饲养。
猪坏死杆菌病发病几率和饲养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没有做好环境管理和生物安全管控会增加发病的几率。作为养殖人员应当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在生猪养殖区域内不会出现大量细菌繁殖,降低疾病发生几率。如果发现有生猪发病则需要对其进行立即隔离,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并对病猪所在的区域进行消毒。当生猪出栏之后应当需要保持一段空舍的时间,对养殖区域进行熏蒸处理,保证环境卫生水平后引进新的生猪。
生猪自身的身体素质也是影响是否会受到细菌感染的关键,应当对其提供优质饲料,保证其可以吸收充足的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避免外界细菌入侵。生猪在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是有所差异的,应当积极选择优质饲料,根据生猪的生长发育需求提供适当的微量元素。在存储饲料时应当选择通风性好、干燥的环境进行存储,避免生猪的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的问题。
我国属于世界上的猪肉消费大国,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持续增加,为了保证猪肉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各地生猪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猪坏死杆菌病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会通过某些途径进行传播,为了可以避免疾病的出现,应当对皮肤黏膜损伤进行及时处理,调整饲养管理模式,加强饲料管理,形成科学的饲养管理意识,为生猪的生长提供基础保障。作为养殖农户应当认识到该疾病防控的必要性,可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将其作为管控重点,及时发现生猪存在的异常症状,做好诊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