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音乐教育中的日本影响因素研究

2022-11-04 02:35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
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唱游乐歌唱歌

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焉 嵬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面临解体,一些保守、反动封建势力仍然强烈的捍卫其权利,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的进程,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仿效日本以求国家之生存。音乐方面效仿日本,在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教材、教法和音乐在社会中的实践、美育理念的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多的成绩。这些变化有日本音乐对中国早期音乐发展中启蒙和示范作用的影响,通过对中国早期音乐发展中日本音乐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音乐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美育教育影响的历史走向,和本土化的演变。

一、模仿乐歌及唱游教材

中日的音乐交流,在中国的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日本考古学界表明,当时连接朝鲜和日本的海路不仅有日朝之间的往来,也有中国的人员与文化随着海路进入日本。埙在日本的发现就是中日两国音乐交流的一个证明。受中日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梁启超等维新派在1898年极力主张“乐歌”课程在新式学堂中开设,并认为唱歌这一课程在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这一提倡加速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度,与之相应的是出现了一批音乐教材,这类教材包含学堂乐歌,也有已有研究中较少提及的唱游教材,这些教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旧式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教材、师资力量都比较匮乏,在日本音乐教育和归国留日学生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早期音乐教材建设方面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1903年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汉等人留日回到上海后,开始着手准备学校歌唱活动的推进,并先后编印出版了多种音乐教材。1903年沈心工回国后在上海等地的学校开设唱歌课和编写歌曲,叶中冷、冯梁等归国学生也开始了类似编写、传播学校歌曲的活动,学堂乐歌才开始兴起,这时期的乐歌教材注重民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曲调主要体现在“西学东渐”,多采用在外国曲调上填词的手法创作而成。其中,1904年曾志忞编印出版的《教育唱歌集》,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教材,由他编写的歌曲有16首之多,歌曲内容浅显易懂,但又富有深意。不过曾志忞的乐歌创作生涯并不很长,以至于其乐歌的影响不及沈心工等人。沈心工编印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李叔同编印了《国学唱歌集》,辛汉编辑出版了《中学唱歌集》《唱歌教科书》等乐歌集,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音乐教材70余种,抗战时期音乐教材还增加了有关抗战的内容。

学堂乐歌教材早期在艺术形式上引入了日本的音乐内容,并结合了中国思想,形成了较多的精品之作,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学生的欢迎与认可。但另一种唱游教材的出现,则是日本音乐影响下的中国音乐教材本土化的又一创新,这种形式的教材,满足了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力求音乐样貌多样化的需求。沈心工的《学校唱歌初集》便是我国较早的唱游教材,唱游教材是将游戏、唱歌相结合并带有律动的新型音乐教育形式,其内容也是受日本音乐教育模式的启发,参考日本出版的《小学唱歌教授法》《日本游戏唱歌》两本书籍,将部分乐歌配上体操和游戏动作,以便更有效的提升课堂氛围和涵养学生的性格,这种尝试和借鉴也将“唱游”的概念引入到了中国。

在唱游教材的选择上,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小学各科新教学之实际》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低年级唱游的教学问题,及有关于教材选曲的问题。如何选曲和如何选词书中都做了介绍,选曲要遵循四个要求“(1)要轻快跳宕的曲调(2)要活泼优美的曲调(3)节拍不易过难(4)要凭着儿童的音域去选,大约从基本的C音唱到高音G”。如何选词的问题提出七点要求“(1)歌词须白话的(2)歌词最好有韵的(3)歌谣和问答也是小朋友喜欢的(4)歌词的程度要和普通读物相等(5)词句的内容要和曲调性质相符(6)歌词最好不取训话和格言(7)歌词须能表演的或能做游戏的”。这些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与标准。

同时,通过沈心工对于唱游教学的提倡,唱游在当时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唱游作品和唱游教材的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随后唱游这种教学法在我国各地区传播开来,师资力量方面以上海最为突出,全国各地去上海求教的人颇多。可以说中国早期音乐教材在日本音乐的影响下,在音乐教材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绩为中国早期音乐建设提供了基础。

二、更新音乐教学法

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日本音乐教育方法的影响下,也有了很多更新。这种教育方法的更新体现在歌唱和唱游教学中。歌唱方面曾志忞就是其中的代表,1903年曾志忞在日本由同乡会编译出版的名为《江苏》的杂志上,发表了《唱歌之教授法及其说明》,文中阐述了融合日本音乐知识的歌唱教授方法。1905年曾志忞还编著出版了《唱歌教授法》《风琴练习法》,这些内容对于新的器乐演奏、歌唱方法、音乐教学法,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讲解,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唱游教学方法的更新、推广上,1929年制定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中,要求从学生自身出发,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提倡高年级音乐课程可以和舞蹈相结合,低年级的音乐课程可以与体育项目、做游戏等内容联合起来。但这时期唱游教学的形式还没有正式颁布。1936年,在重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更改为《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以唱游作为音乐课程的名字。具体唱游要则中要求“……(三)教学唱游时,教师要利用手势及面部做动作表情,以帮助儿童对于歌词的了解。(四)教师范唱时要活泼自然,并且要有亲切的情感,使自己本身做成歌词中的人物……(八)儿童的表演能力薄弱,所有表情的姿势和动作应该简单化、儿童化……”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在唱歌中加入游戏、动作,来培养学生律动与唱歌结合的能力。实践中沈心工在《学校唱歌初集》中《体操》这首作品中的创作中,为这首歌曲设计了动作,动作原型采用体操形态,像“叉腰”“挺胸”等搭配歌词,用具体形象化的动作方式结合歌曲,来表现音乐的宗旨,以使教学更具象化,更贴和儿童的心理。唱游的课程标准教育部在1948年将《低年级唱歌游戏标准》再次进行修订,将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再次与体育课合并为“唱游”,以便更好的培养儿童玩耍、即兴的创作能力。在学堂乐歌和唱游教学进行的同时,《音乐教育》杂志内刊载了多期日本音乐家青柳善武的教学法。他在音乐知识、配器、歌唱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讲解,这些内容对乐歌和唱游课程的实施,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都提供了参考。青柳善武也着重阐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强调音乐教育中要把音乐的独立性、独特性发挥出来,教学中技术和艺术性要同步提升,已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行的效果。

学堂乐歌、唱游的教学方法,在传统音乐教学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变化是教材编著者、专任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使得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有方向性、创新性,特别是唱游在音乐教育革新中的重要意义,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借鉴社会音乐教育的实践

音乐的社会教育实践是学校教育外的一种音乐活动,受日本音乐的影响,留日音乐家在日本及回国后,扩大了音乐的社会实践范围,在学校以外开展了多场次的音乐会,还创办了音乐讲习会和社会音乐团体。这种学校艺术教育外的音乐实践,有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民众对艺术创造力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蔡元培在《教育杂志》内曾提及,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一提倡强调了教育在多种环境中互动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社会实践,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已经开始。沈心工和曾志忞等留日音乐家,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亲眼见证了日本的唱歌教育,对提升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他们对留日的学生举办了音乐讲习会。这些实践活动为日后中国开展社会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经验。其中,1902年沈心工在日本留学生会馆组织发起了“音乐讲习会”,并邀请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教师铃木米次郎教授音乐,以丰富和提升留日学生的音乐知识,此举持续了两个月便结束,但在当时对国人继续举办音乐讲习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04年曾志忞在沈心工音乐讲习会的基础上,在东京又组织发起了“亚雅音乐会”,并开展了军乐讲习会和唱歌讲习会等课程,以此鼓舞民众并扩大学校音乐在社会中的影响。

留学归来后,1907年高寿田、冯亚雄、曾志忞等人为推广学校以外的音乐教育,融合了日本音乐社会实践的经验,在上海开办了“夏季音乐会”,开设了和声学、乐典等课程,以便传授西洋音乐理论和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1908年曾志忞在上海创办了“贫儿院”,并设立音乐部,让里面的贫苦儿童学习音乐,还曾聘请留日学习归来的高砚耘、冯亚雄任音乐部主任、教员主持工作,积极推行、倡导音乐教育。其间贫儿院音乐部还创建了早期规模为39人的管弦乐队,曾志忞担任指挥。这支乐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国人自己组织、训练、指挥的管弦乐队,日常活动也包含为社会上的婚丧仪式服务演奏。1927年柯政和组织发起了北京爱美乐社,目标是将社会音乐化,希望丰富民众的音乐知识,让其拥有高尚的艺术赏鉴能力,还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音乐专科学校,把社会音乐化的运动向前推进。

随着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这种新的社会音乐教育样式,不仅在学校,还扩大到在工人、农民、军队、城市市民中逐渐展开。特别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参与民众教育的力度也增加了。教育部成立了音乐教育委员会、实验巡回歌咏团,在全国各大城市积极的成立歌咏队等,对近代中国民众歌咏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运动中产生了大量的群众歌曲,这些歌曲及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成为一种有力的斗争手段,也起到团结民众、鼓舞人心、提高民众音乐素养的作用,这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社会实践。政府还创办艺术训练班,同步推进社会艺术教育。这种民众教育与艺术结合的形式,民众更容易接受,也促进了社会艺术教育的开展。

音乐教育的社会实践是围绕着家庭、学校、社会而展开的美感教育,在日本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开展了与其音乐形式较为类似的社会音乐教育实践。在战时,国民政府加大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实践范围,促进了音乐在学校以外的传播,扩大了音乐传播的范围和受众人群,也促进了德育、美育教育的发展。

四、德育与美育教育观念的提升

日本学校的唱歌教育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展较快,日本唱歌教育中强调歌曲对学生“忠君爱国精神”养成的作用,是涵养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在中日音乐交流的影响下,中国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也较为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清政府《学务纲要》中便提及移风易俗莫过于古代雅乐,到近代中国古乐已流行较少。所以,出现了很多以增强德育、美育教育为目的音乐教育活动,提升了民众对于德育、美育观念的认知。

1904年梁启超提出想要改造国民的品质,音乐和诗歌是重要的精神教育课程。1906年王国维将美育概念化,它认为德育与智育有必要人人都了解、熟知,美育则是必须要提倡与推行,其有利于每个人的身心发展。1912年蔡元培首次提出在学校教育中列入美感教育,并于同年将德、智、体、美规定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蔡元培还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实行规则》中规定了歌唱的意义,在歌唱的过程中注重儿童健康、积极向上性格的养成。”此外,留日学生归国后对学校唱歌课程进行了改进,这种依据日本音乐改编的学堂乐歌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加强了美育教育传递。

虽然中国早期的学堂乐歌在美育教育中影响较大,但这种影响随着欧美及中国本土音乐的发展而被逐渐弱化。据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中记载,从清代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课堂也有学堂乐歌,期间不断有新曲目生成。由于早期学堂乐歌的词、曲作者常不署名,有时乐歌研究者要知道作者是谁,就只好悬揣臆测,往往把张公的帽子戴在李公(叔同)的头上,造成名副其实的“张冠李戴”……。这一时期在日本音乐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学堂乐歌,与其他创作形式的儿童歌曲混淆,创作技法也没有早期明显,所以学堂乐歌这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也逐渐淡出舞台。同时,虽然美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落实,教育方式上也发展的较为成熟,后来因为社会动荡和战争的原因,音乐课程加入了抗战题材的内容,使得美育教学常常被忽略。但日本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对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影响还在延续。

美育教育思潮不仅在学校流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众音乐教育普及性活动的开展和美育系列杂志的创办,就是加强德育、美育教育的行动。这些内容的开展表现为,民间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民众教育馆中音乐的教授、广播中民众歌曲的传播、及音乐类读物的编著、出版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还为成人和失学儿童开设过音乐课程,他们将音乐知识和技巧用简单形象化的方式教授给民众和学生,让他们更容易、更快速的接触到音乐教育,提升了美育观念。美育教育杂志的创办,也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

中国早期利用古代雅乐实行德育教育,后在日本音乐中重视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德育、美育教育在中国新式音乐课堂中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倡。这种美育教育思想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以功利为目的教育理念,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进步。同时,学校以外的美育教育思想、美感培养的相关艺术活动,对民众美育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在日本音乐教育的影响下,留日学生归国后编辑出版了大批的学校唱歌教材,并在教法、音乐人才培养和社会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音乐教育施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注重德育、美育教育,提倡把美的素养作为民众的重要品质。这些举动不仅弥补了中国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不足,还使得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逐渐科学化、系统化。也能够反应出日本音乐教育在进入中国后,音乐家在借鉴、应用方面所体现出的本土化倾向,在日本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适合中国学生和民众学习、实践的音乐内容。

①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0):7.

②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0):6.

③饮冰室诗话[M].上海书局印,宣统2年(97).

④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52.

⑤【日】石原重雄.小学唱歌教授法[M].东京:共益社乐器店,1900;【日】铃木米次郎。日本游戏唱歌[M].东京:银座十字屋。1901.

⑥刘百川,孙白玉.小学各科新教学之实际[M].上海儿童书局,1933:257.

⑦王季梁,胡君复编译.唱歌游戏[M].商务印书馆,1906(1-2).

⑧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音乐、美术、劳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⑨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音乐、美术、劳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36.

⑩陆秀.实验幼稚教育:五年来的实幼[M].1945(12):171.

⑪李静.新评沈心工<学校唱歌集>[J].人民音乐,2014(09):52-56.

⑫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编辑.音乐教育[M].1934(2)12:41-46.

⑬蔡元培.教育杂志[M].1922(14):1.

⑭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367-368.

⑮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44.

⑯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M].上海生活书店,1937.

⑰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华民国教育法规(1912-1949)[M].(98);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341).

⑱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7.

猜你喜欢
唱游乐歌唱歌
唱游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遇见他们在唱歌
寄秋声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唱歌猪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游课教学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谈“唱游”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