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仁
七月流火,果乡欢歌。中国水果第一市——广东省茂名市,刚刚送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甜蜜季节,又迎来了“益气养心龙眼香,肉弹甘雅似冰糖”的高光时刻。分布在全市各地的78万亩龙眼,硕果累累,先后上市。七月上旬,我们随同茂名市老(扶)促会负责科技兴果的邓振权副会长,到该会的龙眼示范基地,检阅科技兴果成果,品味成功喜悦。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墜弯枝枒的龙眼,听到的都是喜获丰收的捷报,令人心旷神怡!
丰收时节忆征程,心潮澎湃增信心。茂名市老促会自1998年开始实施“科技兴果”工程,至今共投入资金769万元,扶持项目663项(次),引进或改良品种20多个,试验示范面积76715亩,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2万多人(次),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20余项。老区科技兴果,已经成为茂名市老促会独树一帜的亮丽名片!
25年来,茂名市老促会在科技兴果方面大胆构思,缜密论证,循序实施,奇招迭出,捷报频传。
——“黄榄公”变成“黄榄乸”。信宜市池垌镇旺坡村,上世纪90年代初发动群众种植黄榄1900多亩,决心实现“以榄富民”。但种下多年,长势良好,却不结果,群众谓之为“黄榄公”,对其失去信心。茂名市老促会科技兴果人员到实地调研后,征求水果专家意见,决定给黄榄嫁接换种。两年后,这1900多亩原不挂果的“黄榄公”挂果累累。高州市平山镇田坪村委会同样有360亩“黄榄公”,在老促会指导下,于2002年也实行嫁接换种。2004年验收,平均株产15公斤,高产株达30公斤,比改良前增加8倍。茂名市范围内原有的“黄榄公”,经老促会指导实行嫁接换种后,全部变成了“黄榄乸”!
——“手指头”变成“大金杯”。信宜市钱排镇1974年从广州从化三华公社三华李基地引种500株三华李果苗,获得成功,现已发展到10多万亩,年产量10万多吨,总产值近20亿元。但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果小质差价低问题,人们对那些小果称为“手指头”。2000年9月,茂名市老促会名誉会长黄春藻、副会长陈子璜,与信宜老促会副会长雷大鸣等人,专程到钱排调研三华李果小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他们惊喜发现,该镇梭垌村许宗文户有两株大果三华李,每株年结果200多斤,单果重达50克以上,每斤卖价十多元,比普通三华李高三四倍!而且销售不出园,果未熟就被人定购。黄春藻当即决定,老促会每年出资9000元承包这两株母树,用18000元租地办苗圃,花钱雇人搞芽接。从2001年到2009年,每年采芽育苗30000株。钱排镇委、镇政府坚信三华李“小果改大果”的光明前景,举全镇之力,培训果农,推广良种,普及良法。经过数年努力,钱排三华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面积迅速扩大,而且实现三华李果大肉脆味甜,被评为“岭南佳果”,名誉神州。
——十五月亮十三圆。茂名市是中国最大的龙眼生产基地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78万多亩,所种的储良、石硖均是我国目前最优良品种。但是,传统的龙眼收获期集中在七月底八月初,销期短,销路拥挤,影响价格。能否通过人工调控技术,实现“十五月亮十三圆”,从而拉长龙眼收获期呢?从2000年开始,茂名市老促会从设想付诸实践,开展协作技术攻关。经过艰苦探索,几经失败后终获成功,龙眼收获期提前一周到一个月,卖价比正季龙眼大幅提高。他们的示范点——沙院镇那贞村五兴果场,2003年开始探索龙眼产期调节,后获得成功,2007年龙眼70亩,平均亩产914斤,卖价比正造龙眼高三倍多,纯收入49万元。另一个示范点——高州市曹江镇罗平村郑耀明果场,龙眼面积20亩(350株),当年7月9日开始采果,上市早20天,共收果33000斤,纯收185000元,亩均9250元。目前,茂名市78万亩龙眼中,有一半实施产期调节技术。群众称之为“正季早龙眼”。
1.高州根子镇百荔园 陈兆武 摄
——“小乌鸦”变成“金凤凰”。茂名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荔枝生产面积就达150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荔枝生产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困挠果农的老大难问题,这就是大部分荔枝为中熟白腊、黑叶品种。这些品种上市过于集中,品质一般化,价格较低,人称“大路货”。遇上水果“大年”,这种荔枝收购价每斤才几毛钱,与雇工摘果的工钱差不多。茂名市、高州市老促会一直把改良白腊、黑叶作为主攻方向,组织专家攻关,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在高州市沙田镇桃栏村示范点找到了“留头换面”方法,改劣为良。该村荔枝3200亩,九成以上为黑叶品种,2003年通过荔枝换冠,将黑叶改为从广西合浦引进的良种荔枝鸡嘴荔,两年后结果。至2013年,全村共嫁接48000株,产量达到全市荔平均亩产量的4倍左右,价格为黑叶荔枝的2倍多,实现了荔枝“小乌鸦”变成“金凤凰”的华丽转身。目前,这种荔枝换冠术已在茂名地区广泛推广。
茂名市老促会在生产技术上迭出奇招、屡创奇迹的同时,在品种推广、种植管理方面坚持抓典型、刻样板,所谓的“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方略。
2.时任会长邓刚(右五)带领副会长到示范基地检验荔枝技改成果
——办好两个点,澳洲坚果从3000株发展到2万亩。坚果类水果一直受消费者青睐,而且价格不菲,绝大部分靠国外进口。近十年来,与茂名信宜市相邻的广西岑溪发展澳洲坚果获得成功,发展形势如火如荼。2014年国庆节前,茂名市老促会一个常务副会长,将获知的这个信息告诉负责科技兴果的领导沈芸,并建议她带队去岑溪考察。当年10月7日,沈芸率队前往岑溪调研,现场令全体考察人员激动不已。他们认为,信宜与岑溪地理环境相同,发展澳洲坚果大有作为。于是,决定在信宜搞示范点。翌年春,购回果苗3000株,其中2000株配给老促会原金桔示范点——平塘镇湾龙村退伍军人张可正果场,其余分发给有关乡村果农试种。张可正果场的这批澳洲坚果,2017年开始挂果,去年收获2万多斤,收入11万元,今年估计收获4万多斤,估计收入可达20多万元。继张可正示范点后,老促会又发现信宜朱砂镇燕水村李君德户种植澳洲坚果获得成功,于是又把其列入示范点,组织各地果农前往参观,分头在两个示范点举办技术培训班。至2022年春季,信宜市种植澳洲坚果达2万亩,成为水果品种生力军。
3.会长罗明(右二)、棠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吴志明(右一)介绍常有菠萝种植情况 林保 摄
4.2020年6月19日,茂名市老促会在化州林尘举办常有菠萝蜜水果文化节期间,召开科技兴果现场会 罗烈 摄
5.茂名市老促会、市农业农村局事务中心领导深入化州老区棠美常有菠萝蜜种植基地现场指导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工作
——十年磨一剑,常有菠萝蜜从一株发展至10000亩。茂名市常有菠萝蜜,近年已成为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水果店的宠儿。它果体适中,果相亮丽,味道甜脆且带有蜂蜜味,而且食用不粘手,这些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说起常有菠萝蜜的培育、示范、推广,整个过程都凝聚了老促会的心血。茂名市菠萝蜜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但由于产量、质量问题,尤其是传统菠萝蜜汁稠粘手,开果时双手要带着手套,刀抹青油,十分麻烦。历史上曾引种过泰国和马来西亚菠萝蜜,但由于果实太大,粘手问题无法解决,难以推广。茂名市水果研究所在一次水果调研中,偶然发现绿段果园内有一株菠萝蜜变异品种,果体适中,肉较甜脆,于是培育改良,意外出现了果汁不粘手的效果,便模拟发现人名字的谐音,将其命名为“常有菠萝蜜”。2006年开始,几个单位合作在化州市林尘镇棠美村办示范点。至2014年7月批量挂果上市销售,甫一上市就赢得消费者欢迎,收购价每斤6元。一炮打响后,他们指导种植户剪枝、培冠、选果、防治病虫害,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在周边村庄推广种植。2021年,棠美村有500多户种植,面积达2300亩,其中1800亩挂果,总产量50万斤,收购价每斤4至6元。其中一株“蜜王”,单株挂果180个,产量1500斤,收入7500元。目前,林尘镇及周边乡镇种植常有菠萝蜜10000多亩,产品远销大江南北。
龙眼丰收
——龙眼残园改造,从一个点扩散到3000亩。茂名市70万亩龙眼,绝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种植的,其中一些果园,由于资金投入、管理技术或者果园易主等原因逐步失管,龙眼丧失开花结果能力,变成残园,面临砍树清园的命运。能不能采取改造措施,使这些残园起死回生,重新开花结果呢?茂名市、茂南区两级老促会在市水果部门支持下,选择金塘镇南埜果园为示范点,进行残园改造试验。该园水果面积230亩,其中龙眼面积100亩(1200株),植于1994年,虽然树高冠大,但挂果寥寥,到2017年已成残园。从2018年起,老促会连续3年拨出经费共55000元支持改造工程。他们组织技术人员与2016年承包该果场的纪泉文合作,共同探索“老头变少年”的残园改造新路子。首先是回缩矮化,把六七米高的龙眼树回缩至1.2米左右,不留抽水枝;接着是重施有机肥白鸽粪和复合肥,使矮化后的果树迅速恢复树冠;然后加强防病、促梢管理,待抽梢六七次、主枝明显后进行疏枝,每株保留80至100条枝梢。该园龙眼残园改造,2018年回缩矮化,2019年开花结果,收获龙眼42300斤,收入15万元;2020年收获50000多斤,收入42万元,2021年收获114540斤,收入767180元,最高单株产量700斤。改造后的南埜龙眼园,收获时节挂果累累,墜弯枝枒,吸引了茂南、高州等地龙眼园老板、果农前来参观学习,带动茂名市龙眼残园改造3000多亩。
茂名市老促会的科技兴果工作,为什么能够坚持25年,一直风生水起,硕果累累?总结起来,主要有四条宝贵经验。
一、初心不变。茂名市老促会历届领导均认可并坚持成立老促会的初心,就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茂名市4849个老区村庄,大部分处于偏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交通不便,资金、技术资源不足,兴办二三产业比较困难,而老区村庄山地多,土壤气候适宜水果生产。在老区引进、推广水果优良品种,普及水果生产先进技术,解决水果生产发展中的问题,是帮助老区千家万户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25年来,茂名市老促会先后经历了五届理事会和六任会长,但每一届理事会、每一任会长,都坚持初心不变,做到换届不换思路,换人不改初心。现任会长罗明说:“科技兴果是茂名市老促会的亮丽名片,对于这项工作,要车派车,要人派人,要钱给钱!”
二、队伍不散。谋事在人,人是决定因素。茂名市老促会的科技兴果工作,除了初心不变外,在于队伍不散。进入老促会工作的人,都是离退休人员,这些人干若干年后都要退出老促会舞台。如果老促会科技兴果后继无人,那么毕竟是一代风流。1998年,该会风云际会,一批农业生产专家云集于此:名誉会长黄春藻曾任茂名市长、高州县委书记,副会长周仲伟曾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州县委书记,他俩在上世纪80年代搭档高州县委书记、县长,合力创造了高州“全国水果第一县”奇迹;副会长陈子璜,曾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信宜县委书记,一生钟情于农业农村工作。上述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一处”就是科技兴果,由是奇招迭出,创造了该会科技兴果的第一代辉煌。数年后,这三人由于年纪、体力原因,先后退出了老促会的具体工作。而经他们推荐的副会长沈芸,接过了科技兴果担子。沈芸副会长曾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茂名市副市长,科班出身,长期从事和主管农业工作,是当地顶尖的水果生产专家。沈副会长接班后激情四射,足迹遍及茂名市老区村庄,续写了科技兴果新篇章。沈芸未退出老促会时,就选择当时未退休的市水果局长邓振权来会协助工作。邓振权从事水果研究30多年,是粤西地区大名鼎鼎的水果生产专家。2018年沈芸退出老促会,科技兴果重任便由邓振权副会长接手。这样,该会届届都有水果专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能够续写辉煌。
三、合作不断。茂名市老促会拥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但他们毕竟年纪较大,体力有限,难以凡事都亲力所为。凭着丰富的行政经验,老同志驾轻就熟运用了“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方法,这个方法使他们如虎添翼。茂名市是全国水果第一市,与之相伴的是拥有水果生产群体技术优势。在体制内,有市水果局和水果研究所;在体制外,有社会团体市水果学会。茂名市老促会与此三个单位精诚合作,团结攻关。当时,市水果局和水果研究所工作经费不足,科研经费也不多。针对这种状况,老同志出面反映,增加他们的办公经费,解决他们阶段性“无米之炊”问题;而科研方面,老促会从老区基金收益中安排资金,补充他们的科研示范经费。对市水果学会,更是厚爱有加。市老促会主管老区基金的副会长周仲伟,当时又被选为市水果学会会长,他借鉴老区基金的做法,与水果学会其他领导一起努力,筹资建立了水果学会基金,并且同意水果学会基金与老区基金合作,在茂名市光华路购买一处临街房产,其中水果学会占339平方米,这房产由老区基金代管,每年将应得铺租一笔划给水果学会。这样,原来人才济济,经费却“空空如也”的水果学会,每年有了3万多元的固定收入,保证了学会运作的经费。经济上的互相帮助,进一步增进了双方友谊,确保了双方在科技兴果方面关系牢固,珠联璧合。2017年,该会还组建茂名市老促会科技兴果专家顾问团队,首批7人(其中市直单位2人,各区、市一人),为科技兴果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四、投入不减。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实践证明,任何工作都需要财力支持。茂名市老促会的科技兴果工作,25年来都有财力支撑。1995年,该会成立了老区基金,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支持。与此同时,又成立了面向境外捐款的扶贫基金,得到原籍茂名市的香港同胞大力支持。现在,老区基金拥有物业(房产)5358平方米,扶贫基金拥有物业(房产)14558平方米,两个基金收益从初期的每年数十万元很快增加到数百万元。自1998年起,两个基金就把科技兴果列入安排项目,每年保持30万元左右。25年来,先后换了5任基金管委会主任,但这项安排雷打不动。这样,不论谁负责科技兴果工作,都“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每年春季即可按计划拨款给各个示范点。不论是引进新品种,还是推广新技术,亦或是举办培训班,都有经费保障。
时任茂名市老促会会长黄涛(前右二)、名誉会长邓刚(前右四)观看高州龙眼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母树碑记 林 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