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煤层气规模开发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

2022-11-03 12:56徐凤银李晓明王平尹军杰郭旭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煤层气国家

□ 文/徐凤银 李晓明 王平 尹军杰 郭旭

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工程中心”)于2006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组建,2011年正式挂牌运行,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国家创新平台。为有效运营,工程中心注册了法人单位“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依托单位,注册资本为8571万元,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三家共同出资,按科研企业运行,主管部门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授权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二级单位管理。

成立16年来,工程中心围绕煤层气地质评价、钻井工程、增产改造、排采工艺等关键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构建煤层气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积极为国家煤层气产业政策决策和相关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培养行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建成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国家煤层气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深部煤层气勘探、煤炭地下气化等新层系、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建成支撑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国家创新科研平台,并荣获国际标准化组织煤层气技术委员会(ISO/TC263)业务指导单位和秘书处单位、国家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3)秘书处单位、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园区标准创新试点单位。

一、实施背景

(一)构建国家创新平台,是落实中央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

工程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根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为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建设的研究开发实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创新平台旨在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创新平台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创新能力,搭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构建国家创新平台,是保障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煤矿区井下抽采和煤炭规划区地面开发等多措并举的方针,变中-高瓦斯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煤矿瓦斯灾害大幅度减少,虽然全国煤炭产量逐年大幅增加,但瓦斯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均在大幅降低。202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煤矿瓦斯事故;全国24个产煤省区市中有18个实现瓦斯“零事故”,全国煤矿瓦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05年分别下降98.3%、98.6%。

(三)构建国家创新平台,是保障国家清洁能源供应的需要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煤层气开发利用对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全国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30.0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煤层气储层地质条件复杂,孔隙度、渗透率普遍偏低,不同区块差异性较大,效益开发难度极大,导致行业发展缓慢。亟需构建国家创新平台,培育出煤层气领域科研攻关的“国家队”,培养出大批行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尽快突破制约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卡脖子”问题,形成系列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带动引领煤层气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四)构建国家创新平台,是促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矿井瓦斯抽采主要目的是煤矿安全生产,抽采气甲烷浓度多低于40%,矿井乏风的甲烷浓度甚至低于1%,抽采量受煤炭产量影响而难于稳定,加之抽采站点多且分散、单个抽采点产量不高、难以规模性集输等因素,利用率总体不高,排空现象严重。地面井抽采煤层气甲烷浓度95%以上,为优质清洁能源,可以和天然气管网同输,对温室气体减排、促进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内涵及主要做法

基本内涵:

为支撑煤层气规模开发,工程中心创新构建了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并利用此平台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配套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培养科研人才。主要创新在于:一是配精设备设施,搭建高水平平台,以平台促科研,以科研进一步抬高平台,形成平台与科研互为依靠、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二是变革运行模式,实施四级管控科研项目制;三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成果转化良性机制;四是通过主导国际行业标准、引领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不断确立行业领先地位和掌握行业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平台知名度,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五是建立“三个一批”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成长阶梯,建立特色培训体系,锻造出大批行业领军骨干。

主要做法:

(一)配精设备设施,搭建国际一流煤层气实验平台

1. 高起点配置实验设备,有效促进研究能力迈向领先。构建煤层气实验平台瞄准高起点、国际领先,为此多方筹集资金,累年购置固定资产仪器设备1089台(套),其中实验仪器设备235台(套),设立吸附解吸、钻井、压裂、渗流4个实验室和大宁现场实验室。具备煤层气含量、煤岩特征、钻完井液配方、压裂液配方、支撑剂配方、破胶剂配方、相渗试验、入井材料质检、气体质检等18大类78小类335项参数实验检测能力,获得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累计为煤层气行业产学研机构提供实验检测服务23500余样次,支撑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科研生产项目,形成国际标准2项、行业标准5项、专利17项,显著提升了我国煤层气行业创新研发能力和对外影响力。加快从实验检测向实验研究转变,将其打造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国家级非常规油气科研实验平台。

2. 设备仪器填补行业空白,不断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工程中心针对我国煤层气“三低一高”煤储层特点研制了多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特性的专业实验设备,包括地层条件下原煤渗流特性测定仪、原煤等温吸附解吸仪、煤基质气体扩散系数测定仪、地下煤层气解吸排采模拟装置、煤层气排采井筒流动模拟装置。通过仪器设备自主研制,一方面打破了国外设备厂商对同类仪器设备的市场垄断,提升了我国煤层气专业仪器设备的国产化率,为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制的设备是专门针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需要,更为全面地支撑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进而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3. 不断理顺、畅通试验运行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管理体系规范。工程中心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全面开展管理体系建设,形成《质量手册》1册、《程序文件》35份,《作业文件》17份,各类表单81个,规范有序地理顺了各项质量活动的方法、程序、职责和相互关系。

2011年通过国家资质认定石油评审组的现场评审,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国家资质认定证书和CMA徽标印章。之后连续多年均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复评审。2020年9月,国家计量认证石油评审组对基础实验中心的组织管理、技术检测能力和实验室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工程中心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检测能力及行业认知度的进一步提高、对服务认可度和公信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中心结合实验项目,按照实验室业务管理流程(见图1),研发了一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LabLIMS),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在符合ISO9001标准和实验室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检测和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全方位管理,使实验中心能够有序高效运转。该系统实现了基础实验中心各类检验工作流程从业务受理、任务指派、结果录入、结果复核、检 测/质检报告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以及其他流程的信息化自动管理。符合CNAS要求,实现了检验过程溯源。对人、机、料、法、环、测进行全面管理,在实验报告三级审核的基础上缩短了报告审核周期,实验报告正确率大于98%。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架构(见图2)。

图1 实验室业务管理流

图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图

(二)革新技术体系,支撑煤层气行业产业化开发

按照“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强化自身建设”和“完成国家重大任务、引导企业战略转型、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培养储备技能人才”思路,从持续攻关、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实施、科研政策激励等多方面着手,建立了支撑国家科技计划创新模式。实施四级科技项目统一管理,自主研发科技信息管理平台,创建基于效率目标的过程评分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模式。

1. 分级、分类持续攻关支撑国家科技规划。近3年,工程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5项,同时承担地方政府、中国石油集团、横向课题等项目169项,为解决科研项目多、来源多、重复立项的问题,提供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提升科研效率,按照项目级别(国家项目、地方项目、中国石油集团项目、横向项目)与项目类型(产业规划、基础研究、资源评价、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两个维度分级归类。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发展来推进项目实施,实现了合理安排各类项目资源投入、重点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储备核心技术人才的目的。

2. 构建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推动项目高效实施。设立专门机构精心组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协调下,各项目长充分发挥管理办公室的作用,与各课专题有效沟通。课题长全面负责课题实施,依据任务合同书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进度、人员安排等;科技管理办公室负责对课题实施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协调、考核,并向领导小组汇报实施进展;各业务部门负责执行经费并实行属地管理,落实课题所需人员、设备、材料、实(试)验测试和HSE管理等,保障课题实施。

图3 “十三五”期间,国家中心项目分级分类统计

表1 实施过程考核评分标

3. 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考核评分、实行过程监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做到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自主开发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过程规范化、目标导向化”理念融入,实现项目运行阶段透明、科技成果共享、信息决策快速、降低过程成本。通过应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实施过程考核评分制度。考核全过程确保了评分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面子分,极大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科技项目进展达标率提升25%以上。

4. 以数据库为基础指导高效研发。以自2018年1月1日期至2020年底的173项研究项目的大量数据为基础,建设完善科研数据库,实现数据指导研发。

由于组织措施得力,构建的平台比较系统、科研和管理执行力强,工程中心有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针对煤层气地质、钻井、压裂、排采难题开展攻关,创新形成引领煤层气产业发展的8大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有效支撑了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国家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取得勘探突破和效益开发。

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主持或承担的25项国家科技项目和170项其他课题对所遇到的多数难题均予攻克,课题研究均如期完成,不少课题获得奖项。近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8项。

表2 科研项目分类表

(三)变革运行模式,实施四级管控科研项目制

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技术难题,或大或小、或难或易,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合理构建科研攻关体系乃至科研管理体系是有效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工程中心从科研管理各个要素入手,构建了完备的技术管理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孵化,为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1. 通过管理提升遴选技术需求。围绕制约发展的难题,工程中心采用“一线工作法”,开展大量现场调研,坚持聚焦重点、有的放矢,按照“问题导向、生产导向、效益导向”,重点围绕制约增储上产的瓶颈短板,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基础研究、勘探开发地质领域、工程技术领域、预研究项目、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体系。

2. 统筹科研项目管理。工程中心承担的各项科研项目可按照经费投入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和分公司两级科技项目等四个层级。这些项目来源不同,研究任务和内容难免存在部分交叉、重叠。工程中心从业务发展全局出发,认真分析生产经营目标对科技的需求,按照“设计一体化、组织一体化、实施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理念,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为龙头,股份专项实施为抓手,构建起较强灵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科研攻关体系。

(四)强化成果转化,打造一流技术服务实力

随着国家要素市场的改革,优质知识产权为我国企业创效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正是由于知识产权的数据属性和权利属性使得其天生就具备了可复制性、可共享性、可商业化,对行业发展还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工程中心积极布局研发、规范管理职责、开放外部市场,实现将知识产权管理效果最大化,大力推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成果转化。近3年,工程中心申请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获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1.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创效机制。根据煤层气行业初创特点,布局全链条的技术知识产权创造。全面布局覆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地球物理勘探、钻完井、增产改造、排采、集输、经济评价等7大主要核心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以国家级研究中心品牌为保证,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利器,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创效,实现对外技术服务,先后承担国内外石油公司、国家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样品检测任务20000余样次。同时参与俄罗斯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研究项目、澳大利亚煤层气田设计开发项目等。

2. 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示范。持续投入建设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孵化有国际影响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依靠中国石油整体优势,与国内知名专业技术企业建立联合体,形成地震处理解释、测井评价等专业技术团队,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合作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实现科技成果向有效技术的转化。

(五)主导国际标准,确立领先地位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成为行业的定义者”,这已成为广泛共识。工程中心作为首家同时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煤层气技术委员会(ISO/TC263)和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3)秘书处工作的单位,将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构建了“科技创新推进标准化,标准化促进业务发展”的管理体系,主导了国际国内煤层气领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国内外煤层气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在已发布和在编的国际、行业标准中,工程中心牵头或参与编制的标准比例达78%,充分体现了工程中心在国内外煤层气行业中“标准规范制定者”的领先地位。2015年牵头发布了国际标准《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ISO 18871:2015)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术语定义》(ISO 18875:2015),实现我国在煤层气国际标准制定方面零的突破。

1. 从零起步,实现我国煤层气标准体系框架新突破。创新构建一体化管理机制。设立标准化研究所,统一协调管理国际、行业等各级标准化管理,实现了秘书处组织建设、归口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创新构建标准制修订管理流程。逐步将不同组织的标准制修订流程合并、统一为立项审查、人员培训、督导跟进、技术和格式审查、委员表决、报批发布、实施后评价等7个主要环节,用模板化、表单化的简化管理材料形式,大幅度减少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标准项目的高效运作和标准文本的质量,能源行业、集团企标、煤层气公司企标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完成审核报批。建立标准项目一体化选题模式。

2. 建立标准编制导入科研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标准体系是解决煤层气标准匮乏的重要抓手。工程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集团公司提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研究,用科学手段建立和完善煤层气标准体系架构。专门设立课题“煤层气经济评价与标准体系研究”,开展煤层气标准体系构建研究,确立了“系统配套、适用性广、优化简化、前瞻性强”的编制原则,对地质勘探(DZ)、石油(SY)、煤炭(MT)等行业或国标(GB)的多个领域技术标准进行研究、整理和科学论证,吸收可以用于煤层气的技术标准,甄别出一批符合煤层气技术特点的适用标准,建立由国际、行业、集团、煤层气公司等四级标准有机构成的一体化煤层气标准体系框架,该框架包含通用、地震勘探类、地质与气藏、钻采工程、地面工程、煤层气利用、实验与计量、经济评价、HSE技术9大类,677项标准,并根据煤层气业务发展需要,提出了拟制定标准113项,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架构既满足了生产急需,又为四级标准制定指明了方向,基本满足了行业、中国石油和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非常规油气业务发展的需要。

(六)引领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掌握行业话语权

近年来工程中心承担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煤层气“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煤层气开发技术对策研究》《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等课题10多项。提出“煤层气2014—2020年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煤层气勘探开发产业布局、建设深部煤层气开发中试基地、煤系气综合勘探开发等系列建议,被国家制定煤层气产业政策和“十四五”规划采纳。为国家煤层气产业政策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发挥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参谋作用,受到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高度评价。

图4 煤层气标准体系框架

(七)锻造核心人才,培养大批行业领军骨干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驱动联盟。工程中心内部积极推进“三个一批”人才培养模式。内部培养接替一批。聚焦主营业务,重点提升核心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员工素质和能力水平,使人才能有序接替。推进专家工作室建设,大力培养勘探开发领军人才。外部引进充实一批。聚焦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卡脖子”技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系统内引进紧缺的勘探开发高手、钻井压裂工程地质一体化多面手、安全环保能手以及对外协调强手,引进调入技术、管理成熟骨干,精准补充核心业务和关键岗位,有利于煤层气发展的人才得到进一步保障。项目合作共享一批。积极推进与兄弟油田、科研院所大力合作,探索在煤层气领域组建协同驱动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业务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取长补短、优势叠加。深化“校企合作”和“院企合作”,联合建立急需的技术支持与研发中心,为提供技术支撑。

2. 打通人才晋升通道,搭建快速成长阶梯。完善三支队伍岗位体系。按照中国石油经营管理岗位序列设置,细化企业经营管理岗位设置。全面推进“双序列”改革,制定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管理办法,为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更加独立、畅通、稳定的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动态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人才活力,形成浓厚的、积极向上的科研学术氛围。

3. 打造特色培训体系,近3年,通过项目合作、标准宣贯、技术交流、师带徒等方式培训行业技术人才2207人次;开放科研平台和实验平台,面向社会产学研同行及在读研究生、在站博士后共用平台、共享成果,向自然资源部、兄弟油田单位、高校等科研院所输送了大量人才。

三、实施效果

(一)煤层气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屡被攻克

1. 创新形成引领煤层气产业发展的8大关键核心技术。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撑,创新形成引领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地质评价、钻完井、压裂、排采等方面8大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有效支撑了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国家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取得勘探突破和效益开发。2020年全国煤层气产量83亿立方米,由工程中心技术支撑的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产量77.66亿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93%。

2. 颠覆性技术攻关初见成效。煤炭地下气化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颠覆性技术,是落实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有效路径之一。据预测,我国陆上埋深1000-3000米煤炭资源量3.77万亿吨,气化动用率按40%计算,估算煤炭气化天然气资源量约30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3倍,有望成为我国重要战略接替能源。现已形成关键技术7项,为现场试验和示范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 近3年取得大批重大技术攻关成果。全部在研项目数170个,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5个。制订国际标准2个、行业标准10个。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41件,其中PCT专利3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66件。研发设备3套,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74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8项。

(二)对国家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承担国家级项目25个(主持19个、参与6个)。《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是唯一一项由企业组织的“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设立煤层气项目10个,工程中心承担了项目22、项目41、项目42、项目43、项目65所属任务15个;同时,承担“十四五”规划技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国际行业标准编制、实验研究等国家部委项目10个。研究成果在有效支撑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国家煤层气示范基地增储上产的同时,推动煤层气产业实现了两大革命性转变,一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模式由直井向水平井转变。为国家煤层气产业政策与“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发挥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参谋作用,受到国家能源局高度好评。

(三)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和煤层气产业快速上产

1. 推动煤层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支撑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系地层立体勘探“三气统采”,促进深部煤层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交探明储量2376亿立方米,其中2020年提交了国内首块深部煤层气探明储量762.08亿立方米。据2015年全国煤层气资源量动态评价,全国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30.05万亿立方米。工程中心研究成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伊陕斜坡带埋深1500米以深稳定发育原生结构煤层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实测含气量20方/吨左右,估算煤层气资源量大于20万亿立方米,具备整装效益开发地质条件,标志着中国深部煤层气开发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 推动煤层气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及三交、三交北、石楼西、紫金山等8个对外合作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发明专利、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部署开发井2764口,编制开发/试采方案19份,支撑产建规模达到67亿立方米/年。煤层气年产量由起步时的不足1亿立方米快速上产到2020年的25亿立方米,较“十二五”末也增长了286%,有力保障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稳产超产,新区产量持续上升。

3. 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扩散成效显著。近3年实现技术性收入16,914.86万元,其中专利许可收入1,127.73万元,技术成果推广服务15,041.92万元,接受委托科研收入745.21万元。发明专利、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4. 引领煤层气行业标准制定。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煤层气技术委员会(ISO/TC263)业务指导单位和秘书处单位,组织国际标准化会议2次,形成国际标准草案2项。作为国家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3)秘书处单位,组织编制涉及13个专业430项标准的煤层气标准体系,发布行业标准55项。主持制定煤层气国际标准2项。《煤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和《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2项国际标准在研,已通过ISO/TC 263委员会审查。至此,煤层气领域前4项国际标准均为工程中心制定,处于主导地位,大大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煤层气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主持或参加制定煤层气行业标准10项,为规范国内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支撑了煤层气业务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

由于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拥有了大量关键核心技术,澳大利亚博文区块煤层气开发曾多次借鉴该创新平台的技术,采纳平台技术人员的建议,不断修改其开发方案,使其更加科学和合理。该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得到俄罗斯同行青睐,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下属的煤层气公司主动提出与中石油开展煤层气合作,应用我方技术开采俄罗斯煤层气。此项合作正在推进中。

工程中心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层气科研平台和实验平台,在煤层气领域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化管理制定和实验检验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为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国家煤层气产业基地增储上产、深部煤层气勘探突破发挥了关键技术支撑作用。新使命、勇担当,工程中心将锚定煤层气开发利用主线,服务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清洁能源供应、保护生态环境“三个大局”,努力发挥行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为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双碳”战略目标早日实现和推动新时代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煤层气国家
国家公祭日
新疆首批煤层气探矿权成功挂牌出让
2025 年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量将达100 亿m3
国家
MATLAB GUI在表征煤层气解吸行为过程的应用
新形势下煤层气地质特点与勘探开发战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分析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