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牡丹江市文物站 穆棱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2016年4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及穆棱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等单位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在穆棱河流域的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村进行调查。分别采集石器39、7和4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工具和断块。通过整理和研究,皆属于东北地区以小型石器为主的石器工业类型,经对比分析,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016年4月20日至5月1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穆棱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组成旧石器考古队,对黑龙江省穆棱河中上游流域进行旧石器田野调查。通过此次联合考古调查,发现22处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器千余件。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村为其中三处,调查人员分别在三个地点采集石器39、7和4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工具和断块。现做如下介绍。
霍家窝棚北山地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镇霍家窝棚村穆棱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南距霍家窝棚村625米,西距穆棱河1050米,东南距下城子镇4125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4°43′38.55″,东经130°26′07.00″。
西岗村地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穆棱镇西岗村穆棱河西岸的三级阶地上。东距穆棱河1125米,北距西岗村5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4°30′52.74″,东经130°14′36.85″。
八家子地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穆棱镇八家子村的穆棱河西岸的三级阶地上,西距穆棱河50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4°27′38.62″,东经130°15′33.39″(图一)。
图一 地理位置示意图
穆棱河在霍家窝棚北山地点西侧自南向北流过,形成河谷阶地的侵蚀地貌。河谷较宽,约为1100米,主河道位于左岸附近,宽约75米,河道弯曲,河漫滩有一个大的牛轭湖。周围群山环绕,最高峰506.6米。Ⅰ级阶地为冲积阶地,砂砾层;Ⅱ级阶地为侵蚀阶地,下部为千枚岩基岩,上部为耕土层。石器皆出土于Ⅱ级阶地上部的耕土层中,无文化层堆积(图二)。
图二 霍家窝棚北山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北林子河从西岗村地点南侧自西向东汇入穆棱河,穆棱河在地点东侧流过,形成河谷阶地的侵蚀地貌。河床宽约175米,河道弯曲,发育多处江心滩。地点周围群山环绕,海拔均为500米左右。Ⅰ级阶地为冲积阶地,砂砾层;Ⅲ级阶地为侵蚀阶地,下部为千枚岩基岩,上部为耕土层。石器皆出土于Ⅲ级阶地上部的耕土层中,无文化层堆积(图三)。
图三 西岗村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穆棱河在八家子地点东侧自南向北流过,形成河谷阶地的侵蚀地貌。河谷较窄,约为150米,河床宽约20米。地点周围群山环绕,最高峰海拔约637米。Ⅰ级阶地为冲积阶地,砂砾层;Ⅲ级阶地为侵蚀阶地,下部为花岗岩基岩。石器皆分布于花岗岩风化壳上,无文化层堆积(图四)。
图四 八家子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本次调查在三个地点共获得石器5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①。原料类型多样,有板岩、凝灰岩、燧石、硅质灰岩、黑曜岩、石英岩、砂岩、流纹岩、玛瑙、玄武岩和硅质泥岩。以黑曜岩、燧石和板岩为主,凝灰岩和石英岩其次,其他原料数量较少。石器重量以小于50克为主,100~500克次之,大于500克的再次,50~100克最少(图五)。
图五 石器重量比例图
发现石器共39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具体分析如下。
1.石核 5件。根据台面数量分为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
(1)单台面石核 3件。长16.3~34.7、宽32.8~48.2、厚13.1~36.8毫米,重11.3~87克。原料种类有燧石和板岩。
标本16HB∶3,长16.3、宽48.2、厚36.8毫米,重87克。原料为板岩。形状不规则,有1个台面,1个剥片面。锤击法剥片。台面为自然台面,长48.2、宽36.8毫米,台面角61°。最大片疤长23.1、宽40.9毫米。石核形状不规则,周围有多处连续断裂,石核底部为节理面(图六,6)。
图六 石核、石片、石叶
(2)双台面石核 2件。长42.2~80.5、宽25.3~155.5、厚39.7~122.5毫米,重40.7~1730.7克。原料为燧石和凝灰岩。
标本16HB∶1,长80.5、宽155.5、厚122.5毫米,重1730.7克。原料为凝灰岩。形状不规则,有两个台面,每个台面有1个剥片面。锤击法剥片。A台面为主台面,类型为自然台面,长124.3、宽105.6毫米,台面角103°。1个剥片面,4个剥片疤,最大片疤长36.1、宽56.3毫米。B台面为A台面的剥片面,1个剥片面,3个剥片疤(图六,1)。
2.石片 9件。根据完整程度分为完整石片、近端断片和远端断片。
(1)完整石片 11件。长11.8~25.4、宽8.3~37.6、厚1.4~7.8毫米,重0.1~6.3克。原料为燧石、流纹岩和黑曜岩。
标本16HB∶38,完整石片,长11.8、宽8.3、厚1.4毫米,重0.1克。原料为黑曜岩。锤击石片。打制台面,台面长3.9、宽1.1毫米,石片角为110°。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凸,无锥疤,同心波显著,放射线清晰。背面为疤,两边先扩展再聚敛,远端状态为尖灭(图六,3)。
(2)近端断片 3件。长7.6~18.5、宽10.4~24.8、厚2~9.1毫米,重0.2~3.9克。原料种类有玛瑙和黑曜岩。
标本16HB∶34,近端断片,长16.2、宽10.4、厚2.6毫米,重0.4克。原料为黑曜岩。硬锤锤击石片。打制台面,台面长4.1、宽2.1毫米,石片角112°。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凸,有1个锥疤,同心波显著,放射线清晰。背面全疤,两边聚敛,侧缘折断(图六,2)。
(3)远端断片 3件。长9.1~12.7、宽6.1~15.4、厚1.1~1.7毫米,重0.06~1.5克。原料种类有板岩和黑曜岩。
标本16HB∶37,远端断片,长9.1、宽15.4、厚1.7毫米,重0.2克。原料为黑曜岩。硬锤锤击石片,半锥体平,无锥疤,同心波显著,放射线清晰,侧缘折断,远端内卷(图六,4)。
3.石叶 3件。根据完整程度分为石叶近端断片和石叶远端断片。
(1)近端断片 1件。标本16HB∶16,近端断片,长27.9、宽22.5、厚7.4毫米,重5.1克。原料为硅质灰岩,形状近长方形。硬锤锤击石片。打制台面,台面长6.9、宽3.8毫米,石片角105°。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平,无锥疤,同心波不显著,放射线不明显。背面全疤,两边平行,侧缘未磨(图六,5)。
(2)远端断片 2件。长20.3~20.4、宽11.7~20.1、厚2.4~6.7毫米;重0.4~2.5克。原料为燧石和黑曜岩。
标本16HB∶19,远端断片,长20.3、宽20.1、厚6.7毫米,重2.5克。原料为燧石,形状近梯形。锤击石片。同心波不显著,放射线不明显。背面半疤半自然面,两边平行,侧缘未磨。背部两条脊之间距离宽,底部为自然面(图六,6)。
4.断块 2件。长27.2~29.9、宽18.5~20.7、厚7.5~12.1毫米,重2.5~4.8克。原料均为燧石。
5.工具 共18件。包括一类二类和三类工具。
(1)一类工具 1件。石锤,标本16HB∶4,长109.1、宽40、厚18.7毫米,重125.5克。原料为砂岩,整体呈长条形,一端有断裂。因体积较小,且完整的一端有磕碰痕迹,推测应为一修理石锤。石锤一侧边有清晰的磨蚀痕迹,推测有可能一器多用(图七,1)。
图七 一类、二类工具
(2)二类工具 3件。均为刮削器,根据刃的数量分为单刃和双刃,其中单刃包括凸刃刮削器和直刃刮削器;双刃包括直尖刃刮削器。
①单凸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HB∶15,长26.5、宽31.2、厚11.2毫米,重7.5克。原料为板岩。毛坯为石片且是原料砾石的一半,背面一半石片疤一半自然面,自然面约占背面面积的80%。石片远端均有不连续的鱼鳞状使用疤。刃长24.9毫米,刃角15°~50°(图七,2)。
②单直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HB∶17,长18.6、宽31.4、厚5.2毫米,重2.7克。原料为板岩。毛坯为石片,背面均为石片疤。远端有明显的使用疤。刃长12.4毫米,刃角30°(图七,3)。
③双刃刮削器 1件。为一尖刃和一直刃。标本16HB∶28,长27.8、宽17.9、厚3.4毫米,重1.5克。原料。为黑曜岩,形状不规则,毛坯为石片,背面均为石片疤。A和B所夹角为尖刃,A长3.1、B长12.9毫米,刃角为65°;C为直刃,长17.1毫米,刃角为15°。刃部均有明显的使用疤(图七,4)。
(3)三类工具 14件。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石镞(毛坯)。
1)刮削器 12件。根据刃的数量分为单刃和双刃,单刃包括圆头刮削器、单直刃刮削器、单凸刃刮削器、单尖刃刮削器和单凹刃刮削器;双刃有双直刃刮削器。
圆头刮削器 2件。
标本16HB∶5,长86.4、宽57.9、厚27.6毫米,重117.2克。原料为硅质灰岩,形状近似椭圆形。毛坯为石片。背面大部分为石片疤,少部分自然面。背侧留有较大单层鱼鳞状修疤,正面有不连续小修疤,均为锤击修理,复向加工,刃长149.5毫米,刃角52°~63°。整个上部为刃缘,边缘修理是为修形,A处经过简单加工,是为修理把手,便于执握(图八,1)。
图八 三类工具(一)
标本16HB∶13,长40.1、宽32.2、厚8.4毫米,重9克。原料为黑曜岩,形状近似舌形。毛坯为石片近端断片,背面均为石片疤。背面A处以及两边有连续的单层鱼鳞状修疤,是为修刃,除了锤击修理,左侧边的锯齿形刃应为压制修理,均为正向加工,刃长80.8毫米,刃角20°~55°(图八,2)。
单直刃刮削器 3件。长13.7~56.7、宽11.3~49.1、厚1~14.4毫米;重0.3~37.2克。原料均为板岩。
标本16HB∶6,长56.7、宽49.1、厚14.4毫米,重37.2克。原料为板岩,形状近似正方形。四边都有多层修疤,且都是连续的;相互叠压的多层修疤由锋利的边向正反两面延伸,应是平面垂直砸击修理以使形状规整。A边磨蚀痕迹明显,应为刃缘,刃长39.6毫米,刃角30°~66°。因石料较软,石器表面风化侵蚀较严重,疤间轮廓不甚分明(图八,3)。
单凸刃刮削器 3件。长24.3~53.8、宽25.5~36.3、厚3.1~6.7毫米;重2.1~5.7克。原料为板岩和燧石。
标本16HB∶12,长53.8、宽25.5、厚3.4毫米,重5.3克。原料为板岩。A处有一小的凹缺,B处经过两次打击形成小的凹缺,推测是用于绑柄特地制作的;C边为锋利的自然边,微凸,且有不连续的使用疤,应为刃缘,刃长44.7毫米,刃角约10°。A所在的边经过两次折断和一次打击,以及底边的折断,目的是修理形状(图八,4)。
单尖刃刮削器 2件。长25.6~29.2、宽18.8~19.9、厚3.6~5.3毫米;重1.8~2.8克。原料为流纹岩和黑曜岩。
标本16HB∶21,长29.2、宽19.9、厚3.6毫米,重1.8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近端断片。A为锋利的自然边,长17.8毫米;B处经过数次反向加工,加工方式为锤击修理,形成1个凹边,长16.1毫米;两边所夹的角即尖刃,刃角为108°。刃部有明显使用痕迹,尖刃有明显磨损(图九,2)。
图九 三类工具(二)
单凹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HB∶30,长13.8、宽10.6、厚3.1毫米,重0.4克。原料为石英岩,毛坯为石叶近端断片,形状近似梯形。A边为刃部,锤击修理,反向加工,使刃部更为锋利,刃长10.8毫米,刃角54°;B处折断为修型(图九,5)。
双直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HB∶22,长26.2、宽18.5、厚2.9毫米,重1.3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片中端断片,形状近似长方形。A、B为两个直刃,利用石片锋利的自然边,未经修理,有明显连续的使用疤。A刃长16.7、B刃长17.4毫米,刃角5°~15°。上下两端被截断,为修形,使大小适中、形状规整(图九,3)。
2)砍砸器 1件。标本16HB∶2,长82.8、宽65.4、厚33.3毫米,重234.1克。原料为玄武岩。毛坯为石块,形状近扇形。A所在的边包括整个扇形的凸边为砍砸器的刃部,刃长128.3毫米,刃角为58°~117°。刃的形态呈S状,修理方式为硬锤修理,加工方向为典型的交互加工,且加工距离远。砍砸器两面都保留有石皮,石皮占整个石器面积约40%(图九,1)。
3)石镞(毛坯) 1件。标本16HB∶4,长36.4、宽18.7、厚4.5毫米,重4.6克。原料为板岩。毛坯为石片,形状近柳叶形。两长边的正反面都有较多连续修疤,由边缘向正反面延伸,因此,此石镞应是使用平面垂直砸击法修理形状。两面均为石片疤,由于石料质量较差,石镞未完全成型,修形也并不完美,因此,可视为1件半成品(图九,4)。
发现石器共7件,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具体分析如下。
1.石核 1件。为双台面石核。标本16MX∶1,长29.1、宽113.1、厚51.1毫米,重128.2克。原料为硅质灰岩。形状不规则,有两个台面,每个台面有1个剥片面。锤击法剥片。A台面,自然台面,有1个剥片面且只有1个剥片疤。B台面,为主台面,自然台面,台面长106.4、宽52.6毫米,台面角78°~95°;1个剥片面,5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17.7、宽10.7毫米。石核形状很不规则,自然面约占整个石核表面积的70%,除了两个剥片面的剥片疤外,石核表面还有很多其他石片疤,但没有明显的打击点(图一○,1)。
图一○ 西岗村石器
2.石片 1件。为完整石片,标本16MX∶2,长27.5、宽42.5、厚16.5毫米,重16.5克。原料为凝灰岩。锤击法剥片,打制台面,台面长27.2、宽12.9毫米,石片角为104°。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平,无锥疤,同心波不显著,放射线不清晰。背面为剥片疤和石皮,石皮约占整个石片的40%,侧缘折断(图一○,4)。
3.断块 1件。标本16MX∶4,长35.5、宽28.1、厚10.9毫米,重7.7克。原料为石英岩。
4.工具 4件。均为三类工具。类型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
(1)刮削器3件。根据刃的数量分为单刃和双刃,单刃包括单直刃和单凸刃刮削器;双刃为凹刃凹缺刃刮削器。
单直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MX∶5,长27.4、宽29.4、厚8.1毫米,重5.6克。原料为石英岩。毛坯为石片近端断片,背面均为石片疤。A边为刃,长17.9毫米,刃角40°,利用石片锋利的自然边作为刃部,未经加工,刃缘有连续的使用疤。B所在边经过连续三次打击,是为修形,使石器大小适中、形状更为规整(图一○,2)。
单凸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MX∶3,长44.9、宽32.5、厚12.4毫米,重13.6克。原料为硅质泥岩。毛坯为完整石片,背面为石片疤和少部分石皮。A边为刃缘,有不连续的鱼鳞状使用疤,刃长33.3毫米,刃角15°~20°;刃部背面有不连续的单层修疤,属于硬锤正向加工。B处经过简单加工,为修形(图一○,6)。
凹刃凹缺刃刮削器 1件。标本16MX∶7,长33.6、宽26.3、厚6.4毫米,重5.6克。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片远端断片,背面为石片疤和石皮,石皮约占整个石器表面积的25%。A处经过数次硬锤正向加工形成凹缺刃,凹缺刃长13.1毫米,正中使用磨损痕迹清晰。B处经过数次硬锤反向加工形成凹刃,刃部有连续的鱼鳞状使用疤,凹刃长20.1毫米,刃角约70°。C和D处经过简单加工,为修形(图一○,3)。
(2)雕刻器 1件。为修边雕刻器。标本16MX∶6,长28.6、宽15.5、厚6.8毫米,重3.2克。形状近长方形,原料为黑曜岩。毛坯为石叶中端断片,背面均为石片疤。A为雕刻器的刃,由C所在的边从上往下打击两次与D所在的边经过多次正向加工形成,刃呈“一”字形,长6.6毫米,刃角为74°。B所在的边为石叶的自然边,存在明显不连续的鱼鳞状使用疤,因此,此雕刻器存在明显的一器多用现象,即既作为雕刻器也作为单直刃刮削器使用,此直刃长24.3毫米,刃角59°。D处折断,是为修形,使雕刻器形状更为规整与精美(图一○,5)。
发现的石器共4件。包括石核、工具和断块。具体描述如下。
1.石核 1件。为单台面石核。标本16MB∶1,长76.6、宽116.6、厚118.3毫米,重1368.3克。原料为石英岩,形状不规则。锤击法剥片。台面为自然台面,长121.9、宽99.5毫米,台面角75°~78°。1个剥片面,4个剥片疤,最大的疤长54.2、宽39.6毫米。自然面占整个石核表面积的80%,因此,石核的利用率较低(图一一,1)。
图一一 八家子地点石器
2.断块 1件。标本16MB∶4,长28.4、宽17.1、厚5.9毫米,重2克。原料为凝灰岩。
3.工具 2件。包括二类工具和三类工具。具体分析如下。
(1)二类工具 1件。为单凹刃刮削器。标本16MB∶2,长77.6、宽76.7、厚34.1毫米,重162.2克。原料为凝灰岩。毛坯为石块。石料较粗糙,石器节理面多,造成多处断裂。A处为凹刃,刃长58.3毫米,刃角约50°,无明显加工痕迹,利用石块锋利的自然边作为刃部,使用痕迹明显(图一一,2)。
(2)三类工具 1件。为钻器。标本16MB∶3,长48.2、宽20.7、厚8.9毫米,重10.3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叶中端断片,背面均为石片疤。A和B所夹的尖角为钻尖,A边为直刃,长9.4毫米,反向加工;B边为凹刃,长10.1毫米,正向加工;因此,整个钻头为错向加工而成,刃角约40°。C处折断;D和E所在的边存在连续相互叠压的多层修疤,且D边修疤多为内嵌式,E边修疤都在背面,此钻器应使用平面垂直砸击和硬锤正向锤击两种修理方式,使钻器外形精美,大小适中(图一一,3)。
1.霍家窝棚北山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
(1)石器的原料类型较多,包括板岩、凝灰岩、燧石、硅质灰岩、石英岩、黑曜岩、砂岩、流纹岩、玛瑙和玄武岩。其中板岩、燧石和黑曜岩使用较多,约占原料总数的25.64%;其次为流纹岩和硅质灰岩,约占5.13%;其余原料的石器都很少。总体来看,石器原料不集中,优质原料占百分比多。
(2)根据石器的最大长度,将此地点的石器划分为微型(N ≤20毫米)、小型(20
(3)石器类型包括普通石核、石片、石叶、断块和工具。工具比重较高,约占石器总数的46.2%。其中三类工具约占总数的35.9%,约占工具的77.8%,二类工具约占总数的7.7%,约占工具的16.7%。一类工具约占工具的5.5%。普通石核有3件单台面石核和2件双台面石核,约占总数12.8%。石片和石叶有完整的、近端断片和远端断片,约占总数35.9%。断块较少,约占总数的5.1%(表一)。
表一 石器类型比例表
(4)此地点的石核和石片均用锤击法剥片,且剥片数量少,类型简单,无多台面石核。三类工具有片状毛坯和块状毛坯,但片状毛坯占绝大多数。工具修理除了最常用的锤击法外还有平面垂直砸击法;多为单层的鱼鳞状修疤,也有多层的。加工方向多样,以正向为主,反向和复向次之,兼有交互加工。
(5)三类工具中修理刃缘与修形为主,修理把手较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有意识、有选择性地根据不同情况的毛坯,制作出更加适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但对于石器精美程度没有过高要求。
2.西岗村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
(1)石器的原料包括硅质泥岩、凝灰岩、石英岩和黑曜岩。原料均为优质,但不集中。
(2)石器类型包括石核、完整石片、断块、三类单直刃刮削器、单凸刃刮削器,凹刃凹缺刃刮削器和修边雕刻器。虽然石器发现数量很少,但类型较多。
(3)根据石器的最大长度,将此地点的石器划分为小型(20~50毫米)和中型(50~100毫米)两个等级。中型1件,小型6件。可见,此地点的石器是以小型为主的石器工业类型。
(4)石核和石片的剥片方法均为锤击法,石核除了正常的剥片疤外有很多没有明显打击点的石片疤,推测是由于石核的突出部分受到打击,石片剥落时带离形成的。工具均为三类工具,多修形修刃,其中的1件是以石叶的中端断为毛坯加工而成的雕刻器,修理的较为精美,且存在明显的一器多用现象,除了雕刻刃外,还有一直边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由此可以推测,古人制作工具有时候并不是有明确目的地制作某一种特定功能的工具,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兼而用之。
3.八家子地点的石器工业特征
(1)石器数量较少,仅有4件。石器的原料包括石英岩、凝灰岩和流纹岩。其中凝灰岩2件,占原料总数的50%;石英岩和流纹岩各1件,皆占25%。总体来看,石器原料不集中,但均为优质原料。可见当时的人类对石料的利用有一定的选择性。
(2)根据石器的最大长度,将此地点的石器划分为小型(20 (3)石器类型有石核、断块、二类和三类工具各1件,数量很少。二类工具单凹刃刮削器为块状毛坯;三类工具钻器以石叶中端断片为毛坯,利用错向加工来修理钻头刃尖,平面垂直砸击和锤击法修理形状,使钻器大小适中,外观精美。 1.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地点工业特征的对比分析。 (1)三个地点石器原料类型多样,均使用较为优质的原料来制作石器,有相当比例的石器砾石面磨圆度较好,因此,其原料的来源应是当地的河漫滩采集所得。霍家窝棚原料中燧石占有很大比例,以此为原料的石制品器形都较小,西岗村和八家子则不见燧石。霍家窝棚北山地点和西岗村地点距离黑曜岩产地长白山很远,但石器原料中黑曜岩占有一定比例,且器形都很小,其来源推测为古人类在向北迁徙过程中,携带或者水流搬运作用的结果。 (2)霍家窝棚北山地点石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包括石锤、石核、剥片、工具等,反映了较为完整的石器加工技术链条和相对完整的工业特征;且三类工具中刮削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西岗村和八家子地点石器数量和类型都较少,古人应在此短暂停留过。三个地点均存在石叶技术,且占有一定比例。 (3)锤击法修理是三个地点工具的主要修理方法,皆以正向加工为主,反向次之,且霍家窝棚北山地点和八家子地点除了锤击法修理外还出现平面垂直砸击修理方法。 (4)三个地点的石器大小均是以小石器为主的工业类型。 (5)三个地点石核均为单台面和双台面,且每个台面仅有1个剥片面,每个剥片面一般有1—4个剥片疤,每个剥片疤尺寸也较小;保留石皮面积约占石核总面积50%以上,因此,三个地点石核利用率都较低。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三个地点除石器的原料略有不同外,其余的工业特征基本一致。可见,三个地点应属于同一个工业类型,即小石器工业类型。 2.与其他地点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三个地点石器的分析研究,其工业特征属于小石器工业类型。这三个地点均属于穆棱河流域,与邻近的海浪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群③工业特征相比,都属于分布于东北中部丘陵地区的小石器工业类型。石器原料种类以及主要原料都较为类似,主要利用板岩、黑曜岩和燧石,石英岩和凝灰岩也占一定比例,不同的是,海浪河流域石器原料中角岩占比较大,而上述三个地点则不见角岩。石器技术方面,两个流域的石器工业均已石片工业为主,都存在石叶技术。从石核类型看,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的石核都属于自然台面的简单石核,不存在预制台面现象,也未发现类似海浪河流域的石叶石核、勒瓦娄哇石核和柱状石核。在工具的修理方面,海浪河流域存在软锤修理技术④,而穆棱河这三个地点则没有发现明确软锤修理技术的存在。由此推断,这三个地点石器工业技术与海浪河流域相似,但技术显的更加落后。 三个地点所在的穆棱河流域地处东北偏东靠近长白山地区,但与长白山地区石器工业特征相比差异较大⑤,长白山地区石器石料绝大多数为黑曜岩,其他原料种类都极少,而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虽有黑曜岩石料,但仅占一定比例。在石器工业技术方面,长白山地区石叶、细石叶技术发达,发现有楔形、锥形和船底形细石核,并且石核预制台面情况较多,而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则不存在细石叶技术,且石核均以自然台面剥制石片。由此可见,穆棱河流域这三个地点虽然距离长白山地区很近,但石器工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从周围地理环境分析,三个地点皆分布于穆棱河的三级阶地上,地势缓和,距离水源较近,适合古人类在此地进行生产活动或者短暂停留。三个地点原料种类较多,且优质原料占有相当比例,反映出该地古人类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三个地点所发现的石器数量并不多,但类型比较丰富,通过对地点石器类型及功能的分析,此地可能是进行生产、生活的临时性场所。 霍家窝棚北山、西岗村和八家子地点的石器皆出土于三级阶地的耕土层中,没有明确的地层堆积。由于未发现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也未发现磨制石器和陶片,加之石器风化程度很弱,因此,仅通过将三个地点与其他地点的石器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皆暂归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JJD780008)中期研究成果。 附记:参加调查人员有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李万博、崔祚文,穆棱市文体新局原辉,穆棱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倪春野、张利军、张忠权和姚磊。调查期间得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穆棱市政府和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执笔:杨枢通 倪春野 李有骞 陈全家 魏天旭 注 释: ①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本文的分类是依据陈全家教授的分类标准:石核、石片、断块、一类工具、二类工具(未经第二步加工而直接使用的石片)和三类工具(经第二步加工:修刃、修形或修理把手)。 ② 卫奇、裴树文:《石片研究》,《人类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③④李有骞:《黑龙江省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的发现与认识》,《草原文物》2016 年第1期。 ⑤ 陈全家、王春雪:《东北地区近几年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3页。(二)对比分析
(三)地点性质
(四)年代分析